53度的白酒最好?是時候終結這個流言了

53.94ml的酒精加49.83ml的水,混合後體積不是103.77ml,而是100ml,因此酒精分子與水分子的親和力最好,所以53度的白酒口感最好。

而它之所以流傳這麼廣,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茅臺酒廠官方的助攻。

53度的白酒最好?是時候終結這個流言了

▲茅臺官微對於茅臺酒53度的解釋

這說法看似邏輯嚴密,但仔細推敲就能發現,它並不能解釋下面三個問題:

1. 白酒度數降到53度左右的時間高度集中在80年代末,在這之前多數白酒度數在55~68度之間。倘若因為53度分子親和力最強所以53度口感最好,各大酒廠為啥以前沒發現53度口感最好、到80年代末卻全都同時發現並降到53度?

2.出口裝飛天茅臺酒早在1958年就降為53度,內銷裝卻在73年降為54度、88年才降到53度,中間隔了整整30年。茅臺酒廠為何不一步到位直接全部降到53度?

3.為何世界六大烈酒中,除了中國白酒以53度為主,包括伏特加、朗姆酒、威士忌和白蘭地在內的烈酒多數是40度左右?莫非53度分子親和力最強口感最好的規律也分國界,出了國物理規律都變了?

53度的白酒最好?是時候終結這個流言了

▲世界六大烈酒:白酒、威士忌、白蘭地、伏特加、金酒和朗姆酒

顯然不是。最早降度的茅臺酒廠在1958年就掌握化學和分子力學、懂得53度酒精分子和水分子親和力最強的可能性極小。回溯各大酒廠的歷史,我們距離53度的真相才會更近。

53度的白酒最好?是時候終結這個流言了

▲真相只有一個!

53年賴家、華家、王家三家民營燒坊合併,茅臺酒廠就此誕生,經歷了8年抗日戰爭和3年解放戰爭洗禮後的新中國百廢待興,社會主義建設任重道遠,作為國營企業的茅臺酒廠生產的茅臺酒除了內銷,還肩負著出口創匯的重任。期間

外貿部門反應茅臺酒酒精度太高,外國人喝不慣,茅臺酒廠於是在58年率先將出口裝的飛天茅臺酒降為53度。

到80年代末,為了白酒行業的長久健康發展,國家倡導低度酒、健康飲酒,降度成了白酒行業的共識。在這種大環境下,各大酒廠步調高度一致地將約53度作為主流產品的酒精度,這背後有一定的必然性:

首先,彼時茅臺酒雖然市場份額還不是第一,但儼然已經是高端白酒的頭號代表,53度左右的茅臺酒成了眾多白酒在降度時的重要參考依據。

53度的白酒最好?是時候終結這個流言了

▲跟著老大哥總不會有錯

其二,如果一次性度數降得過低(低於50度),可能導致口感差異過大、客戶流失,同時酒精度數不在主流白酒產品範圍內可能導致產品和品牌被邊緣化;如果高於55度,在倡導健康飲酒的大環境下又可能面臨潛在的問責風險,53度是穩妥之選。

其三,白酒降度並不是簡單的加水,而是需要研發改進工藝,降低到53度左右對工藝的改進較小。

53度的白酒最好?是時候終結這個流言了

▲這裡打個岔,闢謠另一個廣為流傳的白酒謠言:加水後是否變渾濁用來判斷是否是糧食酒的方法是不科學的。渾濁是因為酒中含有的只能溶解於酒精不能溶解水的某些脂類物質,在酒精被稀釋後溶解度下降析出,僅此而已。酒精勾兌的九塊九包郵劣質酒只要加入這些脂類,加水也照樣會變渾濁;而38度的茅臺酒背標上就有“加水、加冰後不渾濁風格不變”的字樣,可作為糧食酒加水不一定變渾濁的證明。

所以,白酒降度從來都不是酒廠自發主動選擇的結果,而是酒廠在市場和大環境雙重影響下被動的改變。倘若 53度分子親和力最強 和 口感最好 這兩者有著因果關係,酒廠應該主動降度、以追求更好的口感體驗贏得更大的市場才對,所以將降度的原因歸結為53度口感最好的說法太牽強了。

肯定有不少人人會反駁:那為啥我嘗著53度的白酒就是比其他度數口感好,要不然各大酒廠為啥降度到53度左右而不是其他度數?我們接下來要說的是,雖然酒精度會影響口感,但如果更進一步尋找影響口感喜好養成的因素,會發現這裡面的因果關係恰好相反:

不是因為53度口感最好所以白酒降到53度,而是因為白酒都降到53度所以53度口感最好。這其中,習慣才是影響口感喜好的決定性因素。

但凡是吃到嘴裡的東西,往往符合以下規律:

1.習慣了哪種口味就會覺得哪種口味好;

2.口味喜好的變化多數時候是由輕變重,一旦習慣了更重口味,吃起清淡的來就會覺得少了那麼點意思。

湖南和江西人習慣吃辣,吃不辣的食物就會覺得索然無味;四川人喜歡吃麻,炒個青菜都得扔幾粒花椒進去;而在白酒領域,度數越高,刺激性越大,口味越重。降度前,消費者習慣了60度的白酒,如果主動降度到53度喝起來便會覺得淡,因此極少有酒廠主動降度。80年代末降度後,習慣了53度白酒的酒友,初嘗更高度酒會覺得刺激性大(感興趣的可以嚐嚐58度的金門高粱,號稱一口就高潮),喝更低度的酒則會覺得水味有點重。這才是我們覺得53度口感最好的原因:主流的白酒產品都是這個度數,而我們也已經習慣了這個度數。

53度的白酒最好?是時候終結這個流言了

▲小編剛去四川吃不慣麻,現在吃麻婆豆腐都要囑咐廚師多放花椒,真香定律無處不在

這個規律很好地解釋了其他一些和酒有關的現象。喝慣了一種香型的白酒,一旦喝其他香型的白酒,往往口感體驗不如熟悉的香型。不同香型的白酒裡,空杯留香持久的醬香型白酒無疑算是口味重的,所以習慣了喝醬酒的酒友很少將自己主要喝品換成其他香型。茅臺酒圈有這麼一種說法:如果你覺得茅臺酒不好喝,唯一的原因是你喝得不夠多。

這種看似茅臺酒友自吹自擂的說法反映的卻是真實情況,作為醬香白酒最傑出的代表,一旦茅臺酒喝得多了、習慣了醬香型的茅臺酒,要換成其他香型會覺得口感差異很大,換成同香型的其他品牌,品質又都不如茅臺,喝慣了茅臺可不就是茅臺最好嘛!

53度的白酒最好?是時候終結這個流言了

▲老馬說了:你要是不喜歡茅臺,那是你還太年輕!太年輕了啊小夥子!

習慣對於口感喜好的決定性作用也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與白酒同屬世界六大烈酒的很多外國酒都不是53度而是40度左右。大多數伏特加是40度左右,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曾經有那麼一段時期,

賣40度的伏特加,酒館老闆既能多掙錢又不會捱揍。18世紀伏特加摻水嚴重,嗜酒如命的戰鬥民族於是出臺了一項法規,如果酒館賣的酒點不著火,顧客就可以當場打死老闆。低於40度的酒是點不著的。大航海時代,朗姆酒會作為水手報酬的一部分,而水手同樣用點火的方法驗貨,只有40度以上能點著火的朗姆酒才會被水手認做合格的報酬。戰鬥民族習慣了40度的伏特加、水手習慣了40度的朗姆酒,40度也就作為伏特加和朗姆酒的主流酒精度延續至今。

53度的白酒最好?是時候終結這個流言了

▲嗜酒如命的戰鬥民族“血液裡留的都是伏特加”

正是由於習慣對於口感喜好的的巨大影響,白酒產品在度數和香型的選擇上和市場主流保持一致是最安全最明智的做法,而在香型和度數上創新和獨樹一幟在商業層面上是風險極高的。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陝西西鳳酒。第一屆酒評會評選為四大名酒之一的西鳳酒,無論是度數(45度)還是香型(鳳香型)都獨樹一幟,這一方面使得西鳳酒牢牢守住習慣了這種獨特口味的陝西白酒市場,另一方面使得西鳳酒出征攻佔全國市場的時候屢戰屢敗,被業內視為沒落的貴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