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家長越不管,孩子成績越好?

教育微談錄


成績好不用管的孩子是極少極少數的,絕大多數成績優秀的孩子都需要管,這一點可以從聞名全國的衡水中學的學生身上得到驗證,進入衡水中學的基本上都是學霸,但是他們依然要接受超出其他學校的嚴格管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成績優秀的孩子會讓家長越來越省心省力!因為這些家長培養孩子養成了一勞永逸的好習慣!所以讓外人認為這些家長不怎麼管孩子!那麼他們都是怎樣教育孩子的呢?

第一他們管的時候你沒有看見

①成績優秀的孩子家長會嚴格培養孩子的聽課態度,培養孩子專心聽課的好習慣,做到這一點才能事半功倍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家長也就少操心了

每次開家長會我都會和成績優秀的孩子家長討論。在談起孩子學習的時候,這些成績優秀的孩子家長關注最多的就是培養孩子的聽課效率和聽課態度,因為孩子之所以去學校上學,就是要向老師學習知識,聽課效率的高低直接決定的孩子的學習成績,如果孩子當天在課堂上,專心聽課了,那麼他就能夠很順利的完成老師所寫的作業,作業中的題都做出來了那麼就能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把試卷上的題做出來,這就是他們成績優秀的根本原因,比如下圖所示中這位初中生學霸,專心聽課用不同顏色的筆做了筆記,所以成績優秀,而且還很少上補習班

②成績差的孩子從小沒有培養成專心聽課的好習慣。

這些孩子把學校的課堂當成了遊樂場。老師在講臺上講課,他們在底下做小動作,有吃零食的,喝飲料的,交頭接耳東張西望的。發呆走神,若有所思的,趴下睡覺的偷偷玩兒手機的,一節課下來,課本上空空如也,沒有一點筆記

由於課堂上沒有專心聽課,所以當天老師所講的知識沒能及時搞懂,回到家中在做題的時候很多題就做不出來,天長日久越擠越多,所以成績越來越差。

第二他們管了以後不會告訴你。

①:這些家長培養孩子形成了艱苦奮鬥勤奮努力的品質

無論我們做任何事情,從事何種行業,都有一個必須遵循的真理,那就是: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這些家長會培養孩子勤奮努力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只不過這些孩子在家裡努力的時候,外人沒有看到而已,比如山東省的雙胞胎姊妹雙雙考上了清華大學,她們的成績就來源於背後艱苦不懈的付出,當記者採訪他們的時候,這兩個姑娘說大年三十晚上她們還在做題。難道當孩子在家裡勤奮努力學習的時候,家長會把孩子的一舉一動去告訴別人嗎?顯然不會!下圖所示即為這些成績優秀的孩子在家裡對待學習的表現

②:很多孩子吃不了學習的苦,受不了學習的累

只要在學習中吃一點苦,他們就會叫苦連天,比如很多孩子英語不及格,就是因為這些孩子從來不肯早起背單詞聽磁帶造成的!很多孩子成績已經很差了,但是他們從來都不想延長學習的時間去解決問題。很多孩子只要家長不督促,那麼他們就不會主動去複習功課,都不肯多學一會兒把欠缺的知識補回來,比如下圖所示中這位初中生好幾門功課不及格,但是每天晚上早早就上床了,而且早上媽媽不叫個三五遍,他是不會起床的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成績優秀的孩子身後必然有一個優秀的家長!

以上內容和圖片摘自《贏在終點家庭教育實操手冊》,感興趣的家長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閱讀更多內容。


家庭教育感悟


我以前的一個鄰居,她是一個很普通的媽媽,她的丈夫在外地打工,她獨自在家帶兩個孩子,另外還要上班。據我觀察,她的兩個孩子學習從來不用她操心,兩個孩子每天放學回來都會主動做作業,根本不用她講,後來兩個孩子都考上了不錯的大學。她自己除了上班外,業餘生活也很豐富,與朋友聚會,走親訪友都不落下,我曾經也問過她是怎麼把孩子教育的這麼好的?她說她也說不出原因,只是每天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並沒有怎麼去管孩子。

我總結了一下她教育孩子的方法有以下幾點:

1.自己做好示範

鄭淵潔在《家庭教育課》一書中寫道:“家庭教育不是管理,是示範和引導。”所以有些家長看似沒有管孩子,但是他們卻在用自己的身體力行默默地影響著孩子。這樣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當然比那種只動嘴皮子,自己卻不做的家長要管用得多。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能夠映照出父母的一舉一動。因此我們想要讓孩子的學習成績變好,父母自己首先要學會成為愛學習的人,有些父母可能要說,我平時工作忙,沒有太多的時間來學習,其實學習並不一定要佔用多長的時間,每天只要抽出個十幾二十分鐘,當著孩子的面表現出學習的樣子,時間長了,孩子自然就能跟著發生改變。

2.喚醒學習熱情

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

想要孩子養成學習的習慣,父母除了要做好示範外,還要多激勵孩子,喚醒孩子內在的學習熱情,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人都是喜歡聽讚美的話,不喜歡被批評的。孩子尤其如此,當孩子在學習上取得成績或者有了進步時,父母要不吝惜自己的肯定和讚揚,以此激勵孩子繼續努力。當孩子沒有做好時,告訴他們不要氣餒,勇敢面對困難再接再厲,這樣孩子的內心就能不斷的獲得進步的力量。

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著無限的學習潛能,聰明的父母總能找到好的方法去喚醒孩子的技能,激發孩子內在的學習動力,當孩子有了自主學習的意識後,不用父母每天耳提面命,他們自己就能夠做得很好。

3.適當的提醒

我們說不要去管孩子,並不是說完全對孩子放任不理,而是可以在關鍵的時刻適當的提醒孩子。比如孩子因為貪玩,忘了寫作業的時候,我們可以善意的提醒孩子,作業還沒有做完,是否等玩好了就去做,或者現在去做完了再接著玩。如果孩子還是不聽,就不要再說了,讓孩子去承擔後果,當他因為沒有完成作業而受到老師批評的時候,他或許自己就能夠明白做作業的重要性。

教育家蒙臺梭利說:“孩子有其自身發展的天性。”父母要做的不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而是喚醒孩子潛藏的天性,讓他們自由的發展。這樣往往比我們刻意地去管理要來得更有效。


錦魚媽媽


父母對我的影響

我的父母都是農村教師,記憶中,他們幾乎從不給我和我姐姐輔導過功課,也沒有教過我們學習方法。

每天晚飯後,我們一家四口圍坐小飯桌,我們姐弟倆做作業或者看閒書,父母批改學生的作業。這樣的場景永遠定格在我的腦海,不僅是溫馨的家庭氛圍記憶,更是父母給我最好的禮物。

功課方面,我對孩子“無為而治”

常有朋友問,你當教授的,教小孩一定有啥高招。說來慚愧,待到升級做了爸爸,我也效仿父母“無為而治”。我常年讀書、教書、寫書,兒子打小就看在眼裡。我從不擔心他今後不好學,自己做好兒子的榜樣才是關鍵。

兒子上小學前的晚上,我對他說:“讀書是你的事,交學費是爸爸媽媽的事。我們各做各的事。”

我從不給兒子輔導功課,工作繁忙不是主因。給他輔導100道題,還會有1000道題,題目是永遠做不完的。我內心有個小九九:網上那些小學奧數題,我這個當年的中科院碩士也不見得全部會做,何必破壞了孩子對我的崇拜感呢?

功課以外,我對孩子“婆婆媽媽”

兒子兩三歲時,我常常帶他看小動物,講解自然界的常識;稍大一點,話題更加廣泛,生活常識、社會的人情百態,自由落體、地球的公轉和自轉,中國史和世界史;上小學後,想到什麼就和他聊什麼,國家的治理形式、邊際效益遞減、匯率的決定因素,以及我的本行領導學和教育學;旅行中,講解當地的人文地理,大學和各類博物館更是必看項目……

生活即教育,我對陶行知先生的這句箴言深信不疑。在生活中,可以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培養孩子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對大自然的探索欲、對生活的熱愛,還能增進親子關係,何樂而不為?

同時,我也鼓勵兒子提問,甚至反駁我的觀點。打電子遊戲時,他和我討論各種武器的火力特性。等他識字多了,提前設定一個題目(例如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影響),讓他從網絡查資料後再討論。

對家長朋友們的建議

許多家長為孩子報各種培訓班,盯著孩子做作業,寧願吃著省吃儉用、勞心費力的苦,也不願意享受自身求知的甜。

大道至簡,任何教育理念、科學方法,都不如家長以身作則。父母,是孩子最早也是一生最重要的老師。對於懵懂的孩子來說,講道理很難奏效,模仿父母的行為是他們主要的成長途徑。教育孩子,先約束自己!


施冬健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那麼一種現象,不知道各位家長是否注意過:有些父母在生活和學習上管教孩子基本上是呈放羊狀態,但這些孩子的成績卻很好;而那些被父母天天管教的孩子成績反而很差,這是為什麼呢?

請各位父母反思自己是否有下列行為:

1、對孩子的要求高。

比如:作業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而且要全部對,成績達到95分以上,不該錯的題不能錯······如果孩子達不到自己內心的標準就會感到很失望。

2、每天嘮叨孩子。

不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孩子做對了會嘮叨“啊,這樣做才對嘛”“聽我的是不是沒錯”,而當孩子做錯時“你看你,又做錯了吧”“跟你說啥你都不聽,除非自己吃了虧”·····

3、常常罵自己孩子笨。

尤其是孩子在寫作業時,如果孩子磨蹭了做錯了就脫口而出“一晚上你幹嘛了?”還有考試考不好的時候破口大罵“你咋著這麼笨,這麼簡單的題你都不會”,孩子嚇得氣都不敢喘一下。

如果你有以上三種行為或者其中一種,就說明了你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問題,換位思考一下,倘若學習的是你,你心裡會痛快嗎?面對嘮叨和責罵,你能學進去嗎?答案很明顯,肯定不會。


“不管”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方式。

有些家長很納悶,每天陪著孩子寫作業,上各種各樣的輔導班,孩子要什麼就買什麼,為什麼付出那麼多的心血換不來孩子的好成績呢?

那是因為這些家長忽視孩子的心理問題,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正在無形的傷害孩子那幼小的心靈,正在慢慢抹殺著他們的自信心。

這些孩子與那些“不被管教的孩子”最大的區別就是對待學習的態度,一個是消極的一個是積極的,而且不被管教的孩子與父母關係更像是一種朋友關係,面對父母的一言一行,他們更多的是信服,而不是隻會一味的服從和害怕。“管”與“不管”都是一種教育方式,但是在兩者之間必須達到一個平衡點,如果一旦失衡就會適得其反,而這時候對於家長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教師育兒


有的家長是陪伴,而有的家長則是看管。孩子越“自律”,家長越敢放手。反而越被看管的孩子,家長越不願意放手,因為一放手孩子的行為和成績就“走形”。“他律”越多,“自律”成長的空間就越少。

1、看管和陪伴

孩子做作業,有的家長選擇監視,自己坐在旁邊玩手機。有的家長選擇陪伴,靜靜地坐在旁邊,拿起一本書翻閱。

請相信榜樣的力量。

孩子遇到困難,家長不是發洩負面情緒,而是想辦法,選擇和孩子一起面對。比如孩子寫辜負的“辜”總是錯!有的家長選擇責罵孩子,怎麼這麼笨,都告訴你幾遍了,重抄20遍。有的家長則是想辦法,告訴孩子,“辜”是上下結構,上面是個“古”,下面則是“辛苦”的辛!“古人很辛苦,我們不能辜負他們”。這樣說有趣,孩子也能記住。家長和孩子一起對戰問題,而不是孩子既要應付家長的“壞脾氣”,還要自己消化自己的錯誤。

2、給孩子翅膀

孩子痴迷軍事武器,是制止,還是引導孩子發展自己的夢想?

家長要想放手,需要給孩子五個方面的內容——“習慣,興趣,體驗,價值感,目標”。哪怕孩子只要給了孩子一樣,家長就可以學著放手了。比如說“體驗”,到一線城市的大學看看,出國玩玩,體驗一下山區孩子的生活!有豐富的體驗,孩子就會有內驅力。其它四個也會隨之而來。同樣如果孩子在學習中有了成就感,覺得自己有價值,他也會有自信的學習,根本不需要家長看管。

帶著痴迷武器的孩子,參觀博物館,到軍校看看。他就會有學習的目標,而其它四個會接憧而來。放手還不容易

3、父母的狀態

夫妻關係和諧,才會給孩子安全感。要想有和諧的關係,家長自己的生命狀態要有力量。工作中的負面情緒丟在家外。人際關係的挫敗,丟在家外。孩子需要你幫助,而不是有一個人一直告訴他“你不行,你不行”。


江蘇考英語


生活中,有些家庭,父母不怎麼管孩子的學業,甚至顧不上管孩子的學業,但孩子的學業成績卻很優異;另一些家庭,父母不憚辛勞,含辛茹苦,為孩子的學業操碎了心,因為學業頻頻發生親子衝突,孩子的成績卻差強人意,甚至一塌糊塗。

為什麼會這樣?分歧起來,裡面不外乎兩個變量,孩子跟孩子不一樣;父母跟父母不一樣。

先說孩子。天資聰穎的孩子與天資平平的孩子,在學業上的表現截然不同。天資聰穎的孩子,特別是在與學校學業相關的語言智力和數學智力上具有優勢的孩子,他們只需要付出其它孩子平均一半的工夫,就能取得碾壓式的成績優勢。這樣的孩子原本就聰穎,再加上得到老師的讚賞,其它同學的羨慕,自信心、自尊心和學習效能感也得到了提升,他們比其它同學更可能對學習感興趣,更願意在學習上花工夫。即便是因為父母工作忙,顧不過來,他們也能自己把學業成績搞掂。

反過來,天資平平的孩子,他付出了同等的努力,只能獲得相比於天資聰穎學生低很多的成績,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更可能收穫到的是教師的嫌棄,父母的訓斥。好了,別說是孩子了,哪怕是成年人,如果付出了努力,卻只能收穫羞辱,他還會繼續付出努力嗎?

也就是說,天資平平的孩子,先天資質就不具有優勢,再加上不恰當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高概率嚴重挫敗孩子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所以父母無論怎樣操心、要求,嚴加管束,只能越來越令孩子厭學,而不會有積極的改進。

這就是孩子跟孩子不一樣,別總是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比較自家的孩子。

再說父母。懂教育,會管教的父母,在孩子學業問題上事半功倍。無論孩子天資怎樣,如果父母在管教孩子過程中,能夠採用不獎不罰的方式,如下圖的權威型家庭教育風格,那麼就很容易培養出自信、自控、樂觀、積極的孩子。而一個自控的孩子,在學業上無須父母操心,就能自覺地完成學業任務,沒有情緒上的牴觸,也沒有行為上的拖延。

反之,如果父母採取的是上圖中的獨裁型的家庭教育風格,那麼培養出來的孩子通常就是聽話、自卑、焦慮、退縮,具體表現在學業行為上,退縮表現出來就是觸一下,動一下,父母需要時時盯著孩子,隨時督促他;焦慮表現出來就是情緒上的牴觸,行為上的拖延。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無論是孩子在作業上拖延,還是成人在工作上拖延,反映的都是面對壓力的焦慮情緒。

當然,如果父母採取的是上圖中的溺愛型的家庭教養風格,那麼培養出來的孩子就是不成熟、自我中心、無自控能力,具體表現在學業行為上,對作業只要沒興趣就不管不顧,做作業時很難集中注意力,拖沓,沒有責任感,對老師的要求置若罔聞。

所以,即便孩子同等資質,會教育,懂教育的父母,自然在孩子的學業上事半功倍,駕輕就熟;而不會教育,不懂教育的父母,操碎了心,犧牲了所有的業餘時間來陪作業,卻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

所以,作為父母,首先就不要隨便把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孩子跟孩子不一樣。父母應當不懷偏見地發現自己的孩子,無條件地悅納自己的孩子。積極的家庭教育不是要培養出跟隔壁老王家比不輸的孩子,而是要培養出最好的自家的孩子。所以,只要真正地發現、瞭解自家的孩子,才能避免對孩子給予不切實際的高期望;接受和悅納自家的孩子,才能放棄掉試圖按自己期望捏造孩子的執念。

其次,父母希望孩子在學業成績上儘可能地好,父母就要學習。很難想像一對從不閱讀的父母,卻希望孩子愛上閱讀;一對從來沒有在孩子面前示範過學習鑽研的父母,去希望孩子愛上學習。要知道,有樣學樣,只有父母是學習型父母,孩子可能是學習型孩子,無需揚鞭自奮蹄。當然,父母不僅要學習自己感興趣,與本職工作有關的知識,更要學習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家庭教育學的相關常識性知識,而且不僅學,更要把學到的方法在家庭中踐行。

最後,父母與孩子如果能夠保持順暢高效的親子溝通,絕大多數情況下父母根本無須耗費那麼多時間、精力在孩子學業上,孩子都能夠付出努力。同時,也意味著父母要有教育的主見,未必要順著學校教師的要求來苛刻對待孩子的學業。要知道,教師的要求往往夾雜著教師的私心,而自家的孩子豈能因為外人的說三道四就把親子關係搞得劍拔弩張呢?

以上。


唐映紅


有些家長越不管,孩子成績越好,這種情況確實存在,但是不是必然。不是沒人管的孩子就一定成績越好哦!

孩子自覺性高,有明確的目標

有些孩子非常自覺,因為他們心裡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知道自己在為什麼而努力。

有些孩子家裡條件一般,父母文化水平也不高,家長就是想管也不會管也管不了,但這樣的孩子有不少成績都不錯。就是因為,這些孩子看到了知識受限的弊端,他們強烈的希望依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自身的學習動力如此的強,怎麼會學不好呢?

反之,看看另一些孩子,家長盯著學、守著學,可他們根本就沒搞清楚為什麼要學,在他們看來學習就是為了家長學的,是家長說的一定要好好學、拿到好成績,好成績是用來使家長開心的,不是出於他們自己的需求。這樣被動的學習,就很難出好成績。

家長是榜樣

有些家長自己工作非常忙,忙於出業績、忙於出成果、忙於兢兢業業,根本沒時間管孩子,但孩子卻在父母的努力中找到了榜樣。家長天天回家就是看書、專研自己的事業,而不是看手機、玩遊戲,孩子自然會耳濡目染。家庭氛圍,決定了孩子的發展方向。家長自律、身體力行,這樣家庭走出來的孩子都差不到哪去。

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情況特點,教育沒有一成不變、百試百靈的方法,家長都需根據實際情況,嘗試找出最適合自己孩子的。


元寶爸爸聊育兒


“管”的概念太過寬泛,於孩子成績的影響,無法一言以蔽之。

家長管教孩子,需遵循兩個原則:一是“因材施教”,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因材施教很好理解,根據孩子的性格心理特徵、偏好特長優勢等,選擇合適的管教方法。

切忌將別人成功的經驗生搬硬套過來。別的孩子補課你跟風補課,別的孩子學才藝你也跟風學才藝,全不顧孩子自身特點。這樣管教,事倍功半。

2013年與女兒考上同一所大學的蘇以彬,自作主張逼女兒學足球,耗費全部精力陪女兒讀書,致妻子離去,身無餘財。但是,女兒不喜歡足球,並沒有如他所願成為足球運動員。高考也僅考了270分。

蘇以彬對女兒的“管”,可稱極致了,但顯然結果是失敗的。

因材施教,或揚長避短,或補齊短板。這樣,孩子才學得愉快,學有成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所為有所不為。有的家長大包攬,事無鉅細,面面俱到。每天檢查、輔導作業,不厭其煩。

這樣做,固然可以查漏補缺,卻會令孩子產生依賴思想,不願意主動思考、獨立發現並解決問題。而且,家長的知識深度、廣度是有限的,也不是教育專業人員,給孩子講解題目,所用的方法未必科學,很可能對孩子下一步的學習有害。

學會放手,可以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的發展潛力就能得到充分挖掘。這也是有些家長從不管孩子的學習,孩子成績也很好的原因。不過,於他們而言,只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罷了,並不是主動引導的結果。

有所為,是在孩子思想行為出現偏差時,予以糾正;遇到困難時,提示方法和路徑;幫助孩子樹立目標、制定計劃;給孩子勇氣、信心和自強自立的堅毅品質。

有所不為,是不包攬一切,不盲目跟風,不吹毛求疵,不追求完美。管是為了不管,教是為了不教。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讓孩子自我發展。


毫米


問題的關鍵,其實就在於這個“管”字。


怎麼管,是很有技巧的。


並不是天天陪著孩子,盯著孩子做作業,就叫做“管”。


很多家長,雖然看似“放任”孩子的學習,其實是“keep an eye”在孩子學習上面的。只是給了孩子一定的學習自由度。


一、管得太死,孩子窒息,想要反抗


現在的孩子,自我意識萌芽比較早。兩三歲,就有“我的”“你的”這樣的意識區分。


而且,現在的課程,已經不像我們讀書的那個年代。


比如數學,雖然答案是一樣的,但解法卻可能有多個。


我家裡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我工作忙,經常出差。家裡一般都是外婆在接送孩子,輔導作業。


孩子做完數學作業,外婆還要檢查一遍。有一次,一道題,外婆認為孩子的解法不對,孩子爭辯說他用的另一個方法,也是對的。外婆講的方法,太慢了,還是他的方法快。外婆很固執,堅持讓孩子改,結果孩子非常委屈。


事後證實,老師推薦的方法,正是孩子自己的解法。


時代在進步,家長干涉過多,可能反而扼殺了孩子自己的思維,這是不可取的。


而且,這樣做,孩子感受不到自由的氛圍,心情是比較壓抑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父母或老人嘔心瀝血照顧孩子,有時候孩子還反而不領情的原因。


二、父母追求自己的事業,孩子有了榜樣力量


有人說,孩子學習最好的場所,就是家裡的書房。



父母愛看書,愛學習,無形中就給家庭製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父母不干涉孩子,卻在孩子面臨困惑和困難時給予指導,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具體的問題,這樣,不失為一種大智慧。


只要方向對了,孩子的想法越五花八門,證明孩子的思維越活躍,這是值得鼓勵的。


所以現在在職場,也有一種方法很受歡迎,那就是“頭腦風暴”。是一種很好的集思廣益的辦法。


如果孩子的頭腦中,自帶各種奇思妙想,自帶風暴。那父母高興還來不及呢。


三、父母不管,孩子失去依賴思想,必須依靠自己


有的孩子,課堂上不好好聽課。想著,反正放了學,有父母來管我的學習。


這樣,父母花了大精力去輔導孩子學習,還不如孩子自己集中精神好好在學校裡專心聽講,既浪費了大量時間,效果又很差,得不償失。


父母不管孩子,孩子失去依賴,只能靠自己。


在學校的獨立性增強了,學習也更有自主性了。


蒼月薇


為什麼有些家長越不管,孩子成績越好?

原因很簡單,孩子沒有壓力,就會輕鬆面對學習,這樣的狀態很容易學好。

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很大,如果回到家,父母還各種管孩子,就會給孩子更大的壓力,壓力太大了,就容易導致各種心理問題,很自然無法把學習學好。

父母要明白,孩子本來學習壓力就很大,適當的壓力是動力,過大的壓力就會成為負擔。

孩子回到家,父母不要各種管,這樣的環境讓孩子心理會很壓抑,要讓孩子輕輕鬆鬆的,感受到家庭的溫暖,父母可以多鼓勵孩子,多關愛孩子,這樣孩子就會心情舒暢,會很自信很輕鬆面對學習。

我們看新聞,或看到身邊的例子,就會發現,那種心理出現問題的孩子,都是父母管教太嚴太多造成的。

在學校壓力就很大了,回到家,父母還各種管,孩子承受力有限,很容易承受不了,導致心理出現問題,哪還有心思學習呢?

所以,父母不要管孩子,優秀的孩子不是管出來的,是愛出來的,愛孩子就要相信孩子,給孩子自由的空間,孩子身心健康,就會有好的狀態學習,自然能學習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