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的奥斯卡影后英格丽·褒曼,竟然就这么敢演了

家暴,除了我们熟知的对躯体的拳脚相加之外,其实还有一种对心灵的拳脚相加——精神家暴。

这种家暴无形但却致命。

通过对被家暴者进行精神的打压和控制,被家暴者通常会开始否定自己、质疑自己,最后因此成为精神病患者,严重的还可能会轻生。

有一部电影,就描写了这种精神家暴——

《煤气灯下》

75年前的奥斯卡影后英格丽·褒曼,竟然就这么敢演了

电影讲述的是一名天才演唱者宝拉在继承姑母的遗产后,嫁给一位钢琴家安东的故事。

这不是一部描述美好爱情的故事片,而是一部精神摧残史

如果细看,你会发现这也是自己曾经或者正在经历的精神摧残。

01

甜蜜的婚后生活使宝拉事事都听安东的,为此还搬到了安东要求居住的姑母在伦敦的旧宅。

那座旧宅也是姑母惨死的地方,姑母是被人残忍谋杀的,但谋杀者却一直没找到。

因为看到过姑母在这栋旧宅中的死状,宝拉时常会感到害怕。

由于丈夫晚上要出去教钢琴,所以她晚上常常一个人在家。

她经常听到卧室的上方的脚步声,还时常感觉到忽明忽暗的煤气灯。

75年前的奥斯卡影后英格丽·褒曼,竟然就这么敢演了

但是这一切,在丈夫回家后却又消失不见。

在跟丈夫安东倾诉过自己的恐惧后,安东却告诉她没有这回事,全是她自己的幻觉。

同时,家里有两名佣人,一老一少。

老佣人腿脚不便,耳朵也听不太清,每次有事都无法及时回复。

年轻的佣人却总是摆出一副不耐烦的蔑视样子。

75年前的奥斯卡影后英格丽·褒曼,竟然就这么敢演了

时间久了,在丈夫的暗示下,宝拉越来越害怕年轻女佣,觉得她瞧不起自己,也变得越来越害怕出门。

渐渐的,她开始否定自己,精神也变得恍恍惚惚。有时候觉得明明拿在手的东西,下一秒却消失不见……

这部由英格丽·褒曼主演的精神家暴的电影,在当年上映后社会影响巨大。

一位心理医生在看完此片后专门对此类精神家暴的事例进行调研,最后出了一本有关精神家暴的心理学著作。

煤气灯效应,从此也成为了精神家暴的代言词。

英格丽·褒曼因在此部戏中出色的表演拿下了人生第一座奥斯卡小金人。

02

《煤气灯下》虽然是一部上世纪40年代的老电影,但其内核却为现代的我们所熟知——PUA。

跟现代的PUA一样,电影中的安东使用了3个步骤,一步步把宝拉变为他的猎物,以达到他侵吞宝拉姑母财产的目的。

1.封闭社交圈

结婚前的宝拉是一个个性外向、真诚大方的女孩。

在跟安东结婚搬到伦敦后,却一直被丈夫找各种理由禁止外出。

不仅不让她外出,也禁止一切外来人员跟她接触,包括热情打招呼的邻居和家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女佣。

安东告知年轻女佣不要理会宝拉,因为她神智不太清楚。

75年前的奥斯卡影后英格丽·褒曼,竟然就这么敢演了

这就是为什么宝拉一直觉得女佣在蔑视她的原因。

同时安东还告诉女佣不要让外界的人接触宝拉,更进一步地封闭了宝拉的社交圈。

2.杜绝信息交流

一旦朋友圈慢慢封闭起来,信息也不可能正常流通和传递。

因此,宝拉也无法从外界获取任何正确的信息。

就拿宝拉觉得忽明忽暗的煤气灯举例。

除了她自己和老眼昏花的老女佣,没有人能看到这个现象,自然也就没有人能够去证实煤气灯是否忽明忽暗的猜想。

75年前的奥斯卡影后英格丽·褒曼,竟然就这么敢演了

3.心理暗示

在一次执着要出门后,安东无可奈何的把宝拉带到了舞会上。

临走时,宝拉把一个很贵很好看的胸针别在礼服上。

当舞会开始后,安东突然质问起宝拉她的胸针去哪了。

宝拉一低头,发现胸针不见了。

随后,在安东突如其来的指责下,宝拉一下子情绪崩溃。

75年前的奥斯卡影后英格丽·褒曼,竟然就这么敢演了

在众目睽睽下,安东告诉大家宝拉精神状况不好要带走她。

丈夫都说妻子精神不好了,妻子肯定精神状况不太好了。

在舞会上的所有宾客都这样想。

这就是通过制造假象对旁观者进行心理暗示。

在胸针是否遗失的事上,安东反复强调胸针是被宝拉弄丢的,就是因为宝拉的精神状况非常差。

这是对宝拉的心理暗示,使得宝拉也相信自己的精神状况非常差。

“谎话说一千遍就可以成真。”

心理暗示一旦达到一定的次数,再假的消息也会有人信。

有时候这个信的人是当事者,有时候是旁观者。

结合这三个PUA步骤,撩片君想到了前两天关于家暴的两个新闻。

一个是受害者美妆博主宇芽被前男友家暴,另一个是施暴者蒋劲夫对前女友的暴力行为。

75年前的奥斯卡影后英格丽·褒曼,竟然就这么敢演了

在施暴之前,两个施暴者对于受害者都是从关闭社交圈、到杜绝信息交流、到心理暗示,最后再到人身控制,进而施暴这一系列步骤。

在电影当中,宝拉最后在其他人的帮助下明白自己并不是精神失常,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自己曾经深爱的丈夫所为。

可惜的是,新闻中两位被施暴的当事人却没能逃过身体被施暴。

03

精神暴力,不同于行为暴力,它往往都是无形的。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它很不容易被人察觉。

但当你真正意识到这是精神暴力的时候,即使能够脱身,最后也会身心俱疲,甚至变得不再相信他人。

精神暴力不仅仅包括封闭社交圈、杜绝信息交流和心理暗示三种方式,它还有一种很明显的方式——言语暴力。

当一个人没有由来地、不断地言语否定你的时候,那就要注意,你很有可能正在遭受精神暴力。

“你长得太胖了。”

“你压根就不适合写作,最好一辈子都别碰笔。”

“你最好回家生孩子,不要想着能在职场上有所发展。”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类似的话,也许还会有人会从心底里认同别人对自己的否定。

这种人,在撩片君看来,就是太善良了。

善良到有些懦弱。

如果被别人没由来的否定,那出问题的一定不是被否定者,而是否定者。

电影中,宝拉能够从精神暴力中挣脱,是因为有“多管闲事”的侦探帮忙,我们普通人却没有这样的伙伴。

75年前的奥斯卡影后英格丽·褒曼,竟然就这么敢演了

其实,在面对疑似的精神施暴行为时,有几个方法可以鉴别出:

第一,观察对方是否在一步步的隔绝你与外界的联系。

在与一个人的交往中,发现自己原来的朋友一个个远离,也没有新朋友,变得越来越依赖对方。

第二,观察对方是否时长用言语打压。

一旦你分享一件你认为自己做得很成功的事情,对方还没听你讲完就用言语打击、嘲讽、否定。

第三,故意在其他人面前造成一种“你自己一个人什么都办不好”的假象。

在有第三方在场时,如果对方表现出一副你什么都办不好需要依靠对方的行为。

这三种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杜绝身边的精神施暴者。

煤气灯效应的施暴者可以是身边的任何人,可以是同事,可以是配偶,可以是朋友,甚至可以是父母。

影片最后,安东被侦探识破,原来他也是杀害姑母的罪魁祸首。

宝拉与被关在阁楼安东对话,不死心的安东依旧妄图精神控制宝拉,叫她用剪刀剪开绳索放他逃走。

75年前的奥斯卡影后英格丽·褒曼,竟然就这么敢演了

此时的宝拉已经知道了他的诡计,于是将计就计,发神经地告诉他自己精神失常、忘记剪刀放在哪里。

实际上剪刀就在旁边的桌子上。

这时候的安东心急地托盘而出,宝拉精神失常的状态都是他刻意营造。

最终,宝拉也没有如安东所期待那样放走他,而是微笑地看着他被警察带走。

75年前的奥斯卡影后英格丽·褒曼,竟然就这么敢演了

善终有善报,恶终有恶报。

那些施暴者们,你们害怕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