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记住曾经的悲壮,珍惜现在的美好


一、昔日的悲壮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记住曾经的悲壮,珍惜现在的美好

北平沦陷


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日军在进攻北平的同时,又进攻天津,29日,第二十九军驻天津的第三十八师曾夺回火车站,包围东局子的日本军用机场,但30日奉命撤回天津。同日,天津沦陷。日军对天津市区狂轰滥炸,到处纵火,使数十万难民无家可归。平津失陷后,日军即向华北大举进攻。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记住曾经的悲壮,珍惜现在的美好

日本侵略军开进上海市区


11月12日,日本侵略军开进上海市区,上海全部沦陷。1937年11月1日至4日,日军第3、第9、第101师向上海南翔至曹家渡地区连续猛攻。5日拂晓,日军3个师团在杭州湾登陆,切断沪宁线,对中国守军实行迂回包围,中国军队被迫于9日撤出上海。 12日,日军占领上海,上海市区失陷。淞沪会战结束。此战役是抗战以来第一场大会战。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记住曾经的悲壮,珍惜现在的美好

日军攻陷无锡县


1937年11月25日,日军攻陷无锡县,国民党最后国防线澄锡国防线随即被攻破。

12月1日,日军下达进攻南京的作战命令,南京保卫战开始。1937年12月2日江阴防线失守中国海军主力第一舰队和第二舰队在中日江阴海战中被全数击沉,作为南京国民政府唯一一道拱卫京畿的水上屏障失守。1937年12月10日日军发起总攻,12月12日唐生智下达突围、撤退命令,中国军队的抵抗就此瓦解。

渐渐的,带着杀戮和破坏,日军近了。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记住曾经的悲壮,珍惜现在的美好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下了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城,并在随后的四十多天里,展开了惨绝人寰的杀戮——南京大屠杀。在这四十几天的时间里,有超过30万的军民死于屠杀。这无疑是人类史上最大的暴行之一!

二、文化界的抗日志士

文化界的抗战是没有硝烟的战斗,而其恰恰因此往往被忽视。抗战爆发后,文化界涌现出了许多爱国志士,在那段艰苦的岁月中,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全部投入到了抗日战争中,一些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记住曾经的悲壮,珍惜现在的美好

抗日儒将、中国的圣雄甘地厉麟似(1896~1970)


厉麟似,原名厉家祥,字麟似,1896年2月18日生,毕业于上智大学、耶拿大学和海德堡大学,中国近现代文教界代表人物,著名教育家、外交家、语言学家。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初期,厉麟似与蔡元培等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合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积极组织发动文化界人士及民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作为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创始成员,厉麟似还与蔡元培等联合全国各大高校校长、教授联合发表长篇声明,揭露日军蓄意毁灭中国教育机关的罪恶暴行,并组织救亡协会下设的国际宣传委员会扩大对外宣传,争取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1937年11月,日军占领上海华界。厉麟似当时住在英美租界,尚属日军势力未及而英美等国控制的地区。这一时期,上海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不由日军所控制,史称“孤岛时期”。孤岛时期,厉麟似应友人何炳松之邀任教于暨南大学。已在教育研究领域负有盛名的厉麟似,当时完全可以转往大后方,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继续他的学术道路,但是为了给国家和民族培养出更多良才,他毅然放弃了学术研究工作,将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培养学生上,并鼓励学生精忠报国,坚决抗日。他忍受着恶劣的政治环境和艰难的生活环境,继续留守在“孤岛”上的暨南大学。

1942年上海全面沦陷后,厉麟似仍留在上海,与侵略者进行着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抗争。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影响了上海大批的文化人。厉麟似因坚决不与日本侵略者与日伪政府妥协,导致家中连基本的生活也难以维持,进而妻离子散。在这段艰难岁月里,厉麟似并没有被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统治和高压政策所压垮,他怀着一颗精忠报国的心,在一个个饥寒交迫的日子里,默默地为国家燃烧着他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生命的微光。他默默翻译了很多日本和德国的军事著作,并做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记住曾经的悲壮,珍惜现在的美好

知名作家、革命烈士郁达夫(1896~1945)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生,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中国著名作家、革命烈士。

1937年,郁达夫家乡富阳被日寇占领,母亲不肯做“亡国顺民”而绝食自尽。身在福州的郁达夫得知此噩耗,悲痛不已。年末隆冬,他在福州青年会的小屋中,为前来拜访的爱国青年写下了震撼人心的题词:“我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是年,他开始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他被推选为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理事长,并与杨骚一起担任《救亡文艺》主编。1938年12月,郁达夫偕同妻儿辗转来到新加坡,主持“华侨文化界抗敌工作团”的工作。他先后担任了多家报刊的编辑。在他的主持下,这些报刊几乎都成了宣传抗战的阵地。通过撰写大量宣传抗日的政论、短评和诗词,郁达夫在南洋一带的华侨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1942年2月,日军占领了新加坡,郁达夫等人被迫撤离。为了隐蔽身份和解决生计,他们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省的一座小镇上经营了“赵豫记酒厂”,酒厂的老板就是郁达夫。由于郁达夫巧于周旋,这里还比较安全。许多文化界人士和从事抗日活动的青年也来到小镇避乱。为了维持这些人的生活,郁达夫又开办了肥皂厂和造纸厂。“赵豫记酒厂”成了抗日人士的活动中心,在郁达夫的掩护下建立秘密组织“同仁社”,搜集情报,开展抗日宣传。

知名作家、战地记者、流亡华侨、报馆编辑、宪兵府卧底……郁达夫的一生辗转多重身份。这位爱国主义作家不仅用他手中“相当于几个师的军队”的笔为祖国抗战宣传呐喊,更在日本宪兵队枪口下,直接保护了大批华侨领袖和义士免遭迫害。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记住曾经的悲壮,珍惜现在的美好

抗日烈士、新闻战线杰出组织者和活动家李竹如(1905~1942)

李竹如,原名贻萼,字世华,又名一凡,1905年1月5日生,毕业于中央大学法学院,曾任中共山东分局的宣传部长,对党的理论宣传和文化教育工作也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亲自兼任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管理委员会主任和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山东分会理事长,不断加强编辑队伍的建设和报纸宣传工作,并亲自动手为《大众日报》写了许多社论、评论和署名文章。

1942年秋末冬初,日寇对山东实行大规模“扫荡”。李竹如随省级机关由滨海向鲁中区转移,11月2日在对崮峪遭到8000余敌人的包围。天黑后,李竹如在突围中被子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时年37岁。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记住曾经的悲壮,珍惜现在的美好

赵宗麟(1910~1939)


赵宗麟,号玉书,1910年3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荣昌县(今属重庆市)路孔乡。他到国立中央大学读书后,“结识了一批进步人士,阅读了一些进步书籍,思想逐渐倾向革命,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还不时发表抨击社会时局的文章”。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记住曾经的悲壮,珍惜现在的美好

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路孔镇


1934年,在南京经过风浪考验洗礼的赵宗麟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针对日寇步步紧逼的侵略脚步,赵宗麟撰写了多种书籍文章,分析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方方面面问题,成为了当时知名的社会科学家。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之后,他又随即参加了“上海文化界内地服务团”,率队到大后方宣传抗战到底。

1939年6月8日,在日军对平陆县的大举进攻之中,坚持抵抗的赵宗麟牺牲在平陆县城东郊的普济桥边竹园里,年仅29岁。牺牲时,他的身边还保存着第一百七十七师的关防大印和抗战前线写成的遗稿。

其他文化界的抗日代表人物还有著名出版家邹韬奋、“人民艺术家”老舍、孙中山夫人宋庆龄、著名作家茅盾、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等。为中国抗战作出巨大贡献与牺牲的抗日志士不胜枚举,囿于篇幅,这里不一一列举。

三、公祭日立法历程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记住曾经的悲壮,珍惜现在的美好

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尽管战争早已远去,但历史的伤痕却没被遗忘。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史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回顾立法历程:

1994年,江苏、南京都会在每年的12月13号举行哀悼仪式,包括撞和平钟、敬献花圈等等。

2005年,在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赵龙提交提案,呼吁每年12月13日举行国家公祭,由国家领导人参与公祭活动,同时还建议把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升格为国家级纪念馆,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12年,全国两会上都有代表委员提出希望将每年的12月13号,也就是南京大屠杀同胞的遇难日上升为国家公祭日。

2014年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记住曾经的悲壮,珍惜现在的美好

设立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设立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记住曾经的悲壮,珍惜现在的美好

2014年6月1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中国将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等珍贵历史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目的是牢记历史,珍惜和平,捍卫人类的尊严。

四、有关公祭日

 防空警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记住曾经的悲壮,珍惜现在的美好

每年12月13日,南京全城都要拉响防空警报

1996年开始,每年12月13日,南京全城都要拉响防空警报。2014年12月,全球最大的防空警报器-“捍卫者”运抵南京,参加12月13日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捍卫者”的喇叭口径高2米6,宽2米4,身长达3米,运行功率达到157.5千瓦。

公祭鼎铭文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记住曾经的悲壮,珍惜现在的美好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

  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九原板荡,百载陆沉。

  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

  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

  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

  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乙酉既捷,家国维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和平宣言》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记住曾经的悲壮,珍惜现在的美好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

  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

  侵华倭寇,掳掠烧杀,横尸遍野,血染长江。

  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

  举世震惊,九州同悼,雪松纪念,寒梅怒放。

  亘古浩劫,文明罹难,百年悲叹,警钟鸣响。

  积贫积弱,山河蒙羞,内忧外患,国破家亡。

  民族觉醒,独立解放,改革振兴,国运日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殷忧启圣,多难兴邦。

  七十七载,青史昭彰,生生不息,山高水长。

  二零一四,国家公祭,中外人士,齐聚广场。

  白花致哀,庄严肃穆,丹忱抒写,和平诗章。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德曰生,和气致祥。

  和平发展,时代主题,民族复兴,世代梦想。

  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

铭记历史,记住灾难,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记住曾经的悲壮,珍惜现在的美好!

排版:聂俊齐 强涛涛 李浩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