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的農商銀行整合變成一家公司是不是就能超越工商銀行?

今融道APP


看了一下最近上市的渝農商行的股價,真的是股價如其名啊,渝農商行把申購新股以及買了次新股的股民“愚弄”的不輕!

這股價,上市不到一個多月雖然嚴格來說還談不上腰斬,但也已經非常接近腰斬了,最高價10.60元,最低價6.48元。

為什麼渝農商行的股價會走成這樣?以前A股新股暴富的神話為何在這也不靈了?

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除了當前A股市場整體低迷的環境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渝農商行A股上市定價估值過高的原因。即使目前A股股價已經接近腰斬,但是依然比它的港股貴很多。

另外,有人問,如果全國的農商銀行整合變成一家公司能不能超越工商銀行?

因此,筆者今天就以渝農商行這個事開篇,來聊聊我國農商行的情況,以此給大家投資農商行股票或者去農商行存款提供一些參考。

什麼是農商行?

一句話來說就是,農商行是農村商業銀行的簡稱,它其實就是以前的農村信用社改組而來的,但目前並不是所有農村信用社都已經改組成農商行。

農村信用社是由轄區內農戶、個體工商戶和中小企業入股組成的社區性地方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的發展歷程可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農業合作化時期:支持集體經濟(1950-1978)。第一階段,也就是農村信用社組建的初期,主要為入股的社員提供金融服務。
2、信用聯社時期:支持商品經濟(1978-2003)。第二階段,通過改革農村信用體系,建立農村信用聯社,擴大農村融資、借貸能力,為支持集體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型作出重要貢獻。
3、農商行時期:服務“三農”、服務中小微、服務地方(2003-至今)。第三階段,也就是目前的農商行階段,主要目的在於服務“三農”,幫助農民增加收入。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截止2016年我國農商行總資產規模超過20萬億,農商行數量超過200多家。截至2018年的數據是,農村金融機構總資產34.57萬億,但這其中包括農商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

顯然,以資產規模而論,即使全國農商行整合成一家也是不能超過工商銀行的,因為截至2016年工商銀行總資產規模為24.14萬億,2018年底則已經增長到27.70萬億規模,今年三季報工商銀行的總資產規模已經達到30.43萬億,應該說不是農商行能比的!

農商行資產質量

上表示目前A股三家上市農商行的主要財務數據,可以看到,這三家上市農商行中渝農商行的資產規模最大,相應的營收、利潤以及淨資產收益率也是三家中最高的,而且不良率也是最低的。

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說過,分析銀行質量的時候,一看資產規模,二看管理能力。規模很簡單,直接觀察總資產規模就行了,比如工商銀行顯然是國內銀行界的“扛把子”。

管理能力一方面可以從淨資產收益率來看,也就是看銀行的賺錢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從不良率、負債率來看,顯然不良率和負債率越低銀行資產質量就越高。

作為對比,我們可以看一下主要國有銀行及股份制銀行的負債率和不良率,數據取各銀行2018年報數據:

負債率:工行91.53%、建行91.42%、農行92.59%、中行91.89%、招行91.94%、郵儲95.01%、交行92.60%。不良率:工行1.52%、建行1.43%、農行1.59%、中行1.37%、招行1.19%、郵儲0.82%、交行1.47%。淨資產收益率:工行12.78%、建行12.88%、農行12.14%、中行11.16%、招行14.92%、郵儲11.03%、交行10.54%。

可以看到,以上3家上市農商行資產負債率基本高於主要國有銀行及股份制銀行,而不良率則基本與國有大行持平,但高於股份制銀行的招行,淨資產收益率則基本弱於國有大行。

所以,結合以上農商行的規模、賺錢能力、管理能力看,農商行是各個梯次銀行中規模最小的、賺錢能力也是最弱的,但卻擁有與國有大行相同的負債率和不良率。

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粗略的得出,目前國內農商行的抗風險能力是最弱的,更別說一個工商銀行總資產規模就超過全國所有農商行資產規模的懸殊差距了。

回到前文的幾個問題上來,為什麼渝農商行即使在目前A股低迷的時候上市,還要定價那麼高?投資銀行股的時候農商行是不是好的選擇?個人存錢的時候應該選擇農商行還是國有大行?

答案,筆者認為是顯而易見的,因為農商行在目前銀行體系裡所處的地位本就不高,特別是規模上更是無法與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競爭。

最後,如果您認同筆者的觀點,請加關注並點贊。謝謝您的支持!


銳眼財經


2019年2月11日,中國銀保監會披露了最新的銀行金融機構法人名單,其中將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以下簡稱“郵儲”)劃歸到了“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一列。至此,郵儲銀行與工農中建交五大行並稱中國六大國有銀行。

其實,除五大行外,還有宇宙第一行之說。2014年,工商銀行發佈年報:全年總營收6589億,淨利潤2763億,以日賺7.57億摘得宇宙第一行桂冠。截至2017年,工商銀行連續四年以營收和淨利潤第一,穩居“宇宙第一行”寶座。

在郵儲位列六大行之時,筆者突發疑問,全國的“農信社”情況如何呢?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全國農村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為32.82萬億。於是筆者試想,若全國農信社及農商行合併為一家機構(由於農商行由農信社改制而來,所以下合稱“農信社”),僅就資產規模而言,能否挑戰工商銀行“宇宙行”的地位呢?

一、農信社資產規模可挑戰“宇宙行”

銀保監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末,我國有銀行業金融機構4588家,其中有6家國有大行,23家消費金融,134家城商行,1427家農商行,1616家村鎮行,68家信託。下面,筆者將六家國有大行與農信社的資產規模、信貸規模、資產利潤率等指標進行對比。同時,我們選取一家農商行(上海農商行)的指標與上述銀行進行比對,力圖挖掘更多信息。

表1:六大行及農信社主要指標對比(2017年數據)單位:萬億元

(備註:農信社不良貸款率及撥備覆蓋率無法統計,故而筆者用的是農商行的不良率及撥備覆蓋率)

有說法是,工商銀行以市值排名高被稱作宇宙行。由於農信社未上市,實際上全國農信社合併成一家上市可能性也很小。在此,筆者首先選取資產規模這一指標進行比較。從表1看,農信社資產規模最大,2017年農信社資產規模31.06萬億元,超過工商銀行4.97萬億元。從資產規模看,農信社堪稱宇宙行。再從貸款規模看,農信社貸款規模13.15萬億元,略低於工商銀行。

當然,從資產利潤率看,農信社排到了倒數第三的位置。但相較於同樣定位於服務三農及小微企業的“郵儲銀行”,仍然超出了千分之2.6。

但我們同時發現,用作個例的上海農商行在不良率方面不輸國有銀行,位列上表中的第二,且資產利潤率方面,在與其定位相似的郵儲、農信社整體中的比較中也有不俗的表現。

二、農信社表現不俗的原因何在

前文分析可知,不管是資產規模還是貸款規模,農信社均有不俗表現,遠超新晉第六大行的郵儲銀行。那麼,原因何在呢?筆者試著略作分析。

(一)農信社改革點燃了農信社的活力

2003年,國務院下發了《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國發〔2003〕15號,下稱《農信社改革方案》),農信社的發展自此開啟了新的紀元。

農信社原定位於服務“農業、農村和農民”,是為三農。但在“三農服務”的過程中積累了不少問題,例如:產權不清晰,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經營機制不健全;管理體制不順,歷史包袱沉重,資產質量差,經營困難等諸多風險因素。農信社改革的首要要求就是“明晰產權關係、強化約束機制、增強服務功能、國家適當支持、地方政府負責”。

隨著改革的推進及產權制度的改革,在符合一定的條件下監管層允許組建股份制銀行機構。同時為了消除農信社的歷史包袱,國家對農信社也給出了全方位的扶植政策,例如利息補貼、稅務減免及資金支持等。此後幾年,農商行作為股份制改制的標杆,從數量和資產規模均開始出現爆發式增長。(見圖1,圖2)

圖1:農信社總資產佔銀行業比重

資料來源:wind·零壹財經單位百萬元

圖2:農信稅後淨利佔銀行業比重

資料來源:wind·零壹財經單位:百萬元

(二)農信社改革減輕了農信社的負擔

與工農中建四大行改革過程中,剝離不良資產成立專業資產管理公司不同。農信社改革採用了資金扶持的政策,通過央行票據置換便是其中之一。簡單講,就是央行將資金以央行票據的形式給農信社,置換其大部分不良資產。待農信社完成改革任務,達到改革目標後,央行才將農信社持有的央票兌付成真金白銀的現金。這一舉措既減輕了農信社的負擔,又激勵了農信社認認真真實施改革。

數據顯示,經過一系列改革舉措,農信社的資產利潤率和不良率均有顯著改善(圖3,圖4)。

圖3:農信社資產利潤率

資料來源:wind·零壹財經單位:百萬元

從圖3看,農信社的資產利潤率從2004年改革之初的0.33%,上升到了2017年的0.79%,上升了0.46%,上漲了1.39倍。

圖4:農商行&國有商業銀行不良率

從圖4看,農商行的不良率從2005年的6.1%,下降到了2017年底的3.16%,下降了2.94個百分點,下降了約48%。

(三)省級政府著力扶持也是重要原因

按《農信社改革方案》要求,“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負責”。怎麼負責,首先“今後對高風險機構的處置,在省級人民政府承諾由中央財政從轉移支付中扣劃的前提下,中央銀行可以提供臨時支持”。也就是說,省級政府對農信社的風險要兜底。這樣,農信社成了省級政府的“親兒子”。

為了“親兒子”的健康成長,避免出現重大風險。省級政府當然會明裡暗裡動員各方資源,支持農信社的發展。比如,將部分財政存款存入農信社,便是一種可能的選擇;而讓部分地方國有企業支持農信社發展,也是一種可能。當然,農信社管理團隊的不懈努力,也是重要原因。

三、上海農商行:農信社改革的微觀縮影

在此,以上海農商行為例,再從微觀層面看看農信社改革的成效。

上海農商銀行成立於2005年8月25日,由上海農村信用社基礎上整體改制而成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目前營業網點近400家,員工總數超6000人。

上海農商行自改組後資產規模及存貸款規模逐年擴大,最新財報顯示:截至2017年底上海農商行存款已超6000億,貸款規模3613億,資產總額超8000億。(見圖5,圖6)

圖5:上海農商行資產規模

圖6:上海農商行資產規模&同比

自2012年起至2016年底,上海農商行資產規模出現同比大幅增長,隨著去槓桿的推進及監管的逐漸趨嚴,2017年上海農商行資產規模有所增長但增速放緩。同時自2009年起,不良率得到有效控制,並維持在穩定區間內。(圖7)

圖7:上海農商行不良率

另外,上海農商行不僅在資產規模,存貸款規模上有所擴大,同時還在積極佈局金融科技。

據2017財報,上海農商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籌建了楊浦科創支行,意圖打造“2+N”科技專營機構佈局等,同時還在推進手機銀行、在線融資、二維碼掃碼支付和銀聯無卡支付業務,並在103個網點投放了智能櫃員機。

四、繼續挑戰宇宙行或得借力外力

基於改革紅利,農信社足以在資產規模上挑戰宇宙行。但也不得不看到,本輪金融科技大潮已來臨,新一輪競逐已經開啟。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銀行業務日趨智能化、線上化,銀行與客戶之間的距離明顯縮短。農信社在地理上接近客戶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喪失,其存款規模、資產規模能否繼續維持著實面臨挑戰。

實際上,工農中建四大行在近兩年均已開啟了金融科技轉型升級,作為“小而美”的農信社,單個實力較為有限,又該怎麼辦呢?藉助外力或許是一種選擇。如何藉助外力?在金融業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國產化要求之下,與國內銀行金融科技方面的第三方機構合作或為一條不錯的路徑。

說到國內銀行金融科技方面的第三方機構,不得不提到堪稱這一領域霸主的百融金融。為什麼這麼說呢?其一,其戰略定位便是基於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為金融機構的金融科技轉型升級提供服務。其二,從業務實績看,與其合作的銀行等金融機構達3500,其中包括六大國有行。其三,從產品體系看,百融金服的產品已涵蓋銀行全業務、全流程,足以提供全套解決方案(表2)。

表2:百融金服金融科技產品

簡言之,作為服務銀行金融科技的拓荒者,百融金服以其精準的戰略定位、驕人的業務實績、健全的產品體系,加之來自全球頂級軟件企業、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公司的“豪華”管理團隊,足以堪稱銀行金融科技服務領域的霸主。在我國金融科技暫居全球領先地位,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等諸多國家已奮起直追的背景下,我國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金融科技轉型或將迎來新一波高潮。

2月22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強調“推進金融業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國產化”,而百融金服於2018年獲得了由國家主權基金領投的10億元的C輪融資,雙重作用下,作為服務銀行金融科技的霸主,若不出意外,未來成為金融科技行當的“宇宙第一金科”也不無可能。

另一方面,從表2看,百融金融非產品足以支撐農信社的金融科技轉型升級,而3500餘家合作金融機構已經攤薄了前期投入,這對“小而美”的農信社而言,將可實現較低成本轉型升級。

五、小結

隨著農信社改革的推進,省級政府的扶持和管理團隊的努力,當前農信社的資產規模足以挑戰“宇宙行”。在金融科技拓展金融服務邊界、提高金融服務可獲得性的情況下,農信社能否繼續維持資產規模第一,也面臨考驗。低成本完成金融科技轉型升級,或許是一種選擇。如何低成本實現?藉助外力或為一種選擇。另一方面,百融金服精準的戰略定位、完整的產品體系、數以千計的合作機構,或可支撐其完成本輪升級。當然,能否實現,如何實現轉型升級,絕非一件簡單的事情。在此,筆者衷心祝願農信社能在本輪金融科技大潮中抓住機會,奮力前行。


老張哥趣聊財經


【雲南金融人】為你解答:

題主的腦洞開得真是夠大,你講的超越是指地位還是經濟實力還是什麼呢?

農商行的定位和工商銀行的定位是不一樣的,而且大魚吃小魚在目前的經濟市場下是不太可能出現超大型的公司的............


雲南中公金融人


我是老楊,20年銀行老兵,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先說答案,全國的農商銀行就算整合成一家公司也是不可能超越工商銀行的。


<strong>

再說原因,韓信點兵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過吧,

劉邦問韓信:“你覺得我親自來帶兵的話能帶多少?”

韓信回答他:“您親自帶兵的話最多也就帶十萬兵。”

劉邦好奇了:“我只能帶十萬兵,那你呢?”

韓信答曰:“我帶兵嘛,有多少來多少,多多益善。”

劉邦這個時候有點不高興了:“這麼說我是不如你了?”

韓信解釋道:“非也,主公您是管將軍的,不是來管士兵的,我才是用來帶兵的。”

其實從這個故事裡面我們還能學到一個道理,帶十萬兵和帶百萬兵本質上是不一樣的,同樣的,管理一個地方性企業和一個全球性企業本質上也是不一樣的。


<strong>

社會上一直有一個聲音,說是全國的農商行合併在一起之後資產規模、存貸款餘額、利潤總額都會超越工行,成為第一大行。截至去年上半年,全國農商行、農信社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總資產已經達到333914億元,佔全部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比例為13.4%,而工行的資產規模是27.2萬億元,佔比10.9%,銀保監會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我國農信系統內金融機構總數高達3855家,佔到了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數的84%。從這個角度來看農商銀行在數量上確實穩穩壓工行一頭。但是數量上的優勢並不是決定性的,質量上的差距才是致命的。

商業銀行有兩個核心指標,撥備覆蓋率和資本充足率,前者反應的是銀行應對風險損失的能力,後者反應的是銀行資金充裕程度,毫無疑問工商銀行這兩個指標都優於農商行。現在的問題是農商行各自為戰,在管理難度遠低於工行的前提下發展質量還不如工行,如果把這接近4000家農商行湊一塊組成一個巨無霸,加上內耗啥的,估計整體效果會更慘。


就像開頭那個故事裡,帶十萬兵,你可以用人格魅力,將軍奮勇,三軍用命。但是帶百萬兵,後勤、糧草、情報、謀略等等缺一不可,你信不信你要是讓這百萬人斷糧三天必定引起譁變,輕則作鳥獸散,重則砍了帶頭大哥就地倒戈?同理,現在的情況是,農商行大多都是依附於地方,地域性強,業務單一,內部管理也比較粗糙,而工行作為宇宙行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是代表中國去世界舞臺上PK的,你想想看一群地方預備役組成的軍隊去和王牌野戰軍單挑,就算人數上有優勢,結果會怎麼樣?所以老楊認為全國的農商和就算整合成一家公司也是幹不過工行的。



以上是我的回答,若有不到之處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strong>

<strong>

<strong><strong>


老楊說經濟


你的想法是好的,有理論上的可行性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的難度實在太大了。

本人就在農商行工作,深知裡面的規則。

就拿安徽省來說,目前所有縣市共有83家獨立的法人聯社,這些農商行無論從網點分佈、人員配置、資源上都在當地擁有一定的優勢。

在2018年的時候,全省聯社的存款規模就超萬億了,但是就單一的地區性法人行社來看,破千億的只有合肥農商科技銀行一家,大部分聯社的規模都在百億附近,相對而言體量還是比較小的。

在網點分佈和存貸款規模上進行比較

一、網點分佈數

就安徽省而言,全省農商行83家法人行社網點總數在3050個左右,擁有員工2.9萬餘人。

工商銀行在安徽省內的網點機構有530餘家。

單就從網點分佈數量上看,農商行在安徽省內就是工商銀行的6倍。

二、存貸款規模

2018年的時候安徽省內所以的聯社存款規模就破了一萬億大關;

而工商銀行安徽省分行在2018年的時候,存款規模是4900億元。

從存款規模上看,省聯社系統是工商銀行的2倍有餘。


所以,無論從網點分佈還是存貸款總量上,如果全省農商行系統能夠合併,超過宇宙第一行的工商銀行是不在話下的,更不用說放眼全國,那差距就更大了。

如果所有農商行、農信社、農村合作銀行合併成一家農商總行,全國銀行業法人機構總數將銳減近一半,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全國農商行在2018年合計資產規模達到30萬億以上,營業網點超過5萬個,遍佈全國近四萬個鄉鎮級區。

但是實行起來難度就不用說了,為什麼呢?

從操作系統上來說現在全省聯社都合併使用一個綜合業務系統,在技術上是沒有問題。

主要的難度就是各家農商行的股份構成複雜,合併後股份怎麼核算?

另外,農信社成立的初衷就是服務三農,為當地經濟建設提供經濟服務,合併成一家銀行也就違背了成立的初衷。


財經札記


這個提問根本就沒有可行性,也沒有實現的必要性。且不說全國千家以上農商行都是獨立法人,更何況在這些農商行中,當地政府也只是大股東地位,並不是控股股東,更多的股東實際上是民營企業或者個人。如果統一收規國有控股,付出的現金等價必然是巨大的。目前的農商行(含農村(或城市)信用社),其角色定位是當地國有大型銀行、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當地城市商業銀行的必要補充,古話有云“水至清則無魚”、“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農商行存在的必要就是激活行業充分競爭,是普及普惠金融的必要。如果全國農商行統一收規國有控股,就喪失了攪活行業競爭的那一條泥鰍,不利於行業的長足發展,更何況,國內現在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已經是充分競爭的狀態,實在是沒有必要再來一個全國第七了。


sakafree


這是個假設性問題,因為農商銀行的獨特性質決定了不可能被整合。即使能被整合,在現代企業的理念下,資產大並不意味著強:把一百個土豆放在一個麻袋裡,它依然只是土豆。


惠森財商達人會


這個問題很好。首先從問題上來說,如果全國農商行整合,肯定能超過工行的資產規模,因為畢竟我國人口絕大多數還是農民,農信社在廣大農村金融市場的地位無人能敵,如全國農信農商行整合其資產規模定能超過工行,這點務用質疑,如有疑惑,請將全國銀行資產排名中所有農信農商行資產加總看看超工行多少。至於全國農商行農信能否真的整合那又是另外的問題了。

看了很多網友回覆均認為全國農商行整合不大可能和實現,但我覺得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關鍵是國家想不想。站在本人思考和淺見看,未來金融環境銀行發展一定是規模越大越易生存發展。本人也從事金融工作多年,見證了農信社從手工記賬到用上電腦,從數據只能一個網點一個縣城農信通存通兌,再到一個市一個省,農商行由農信社到農合行一步步歷程,這些在當時無法想像的事,都一件件實現,困難不管是軟件(規章制度,人員素質,服務水平,政府支持力度,)還是硬件(辦公場所,服務對象,辦公設施設備,資產規模質量)那個困難放在網友眼中都是天大的難題,但是我們回過看現在的農信社農商行軟硬件條件都與當初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這些都是政府和幾代農合人不斷不畏艱辛努力的結果,這也像中國有如今的成就一樣,雖然國外對中國發展存在質疑,但只要我們努力都能克服困難實現自己的中國夢。因此,我們不用質疑全國農商行整合因困難很多會不會成,只要國家想一定成,且這個問題國家已有課題組討論了,提議由中國農村供銷社牽頭注資整合,大家感興趣可網上搜一下國家對相關課題的會議


幸潤1119


咱們國家不缺大而全的銀行,工農中建交郵儲還有全國性股份制銀行,這些個大銀行可以利用全國性的優勢在落後地區吸儲在發達地區放貸,這樣的結果只會使發達地區更發達落後地區更落後,無法實現先富帶動後富!

國家早就看出這點,所以農商行實行縣級法人機構,今年還出臺製度限制農商行異地支行設立,規定農商行業務不出當地。

雖然各省都設立的省聯社,但是國家給省聯社定位是管理服務機構,各家農商行都是獨立法人機構,農商行最大股東一般也都是當地國資,農商行貸款都投放在當地,對經濟發展推動較大, 屬地政府都比較支持,不論是財政資金還是公職人員工資代發一般都在農商行,農商行在當地存貸款規模也是最大!

目前形勢,農商行肯定不會全國統一,但如果統一的話,規模肯定是宇宙最大!


若木記


算了吧,農商銀行裡面工作人員工作效率不光低下,而且程序複雜本來一個人能幹的事非要安排兩三個人幹,這樣的銀行不垮就算不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