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從上海離職:走老路,到不了新地方

Cindy 離職了!35歲……

她是我一個很好的朋友,在上海陸家嘴上班。每天進出高級寫字樓,做事特別幹練。就算你和她聊天,也找不出她一句廢話。離職那天,她說:“我在職場混了這麼多年,唯一做錯的一件事就是,錯把平臺當本事。”

1

沒錢真的不是自己不努力

在公司,每天她努力工作,有時加班加點做方案。下了班,她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拼命看書,考證深造,聽在線課程,從不揮霍任何獨處的時間,儘可能的抓住一切提升自己的機會。在這座城市,焦慮和迷茫充滿了她整個血液,彷彿明天就是她職場的最後一天!

於是,她能力越來越強,工作也越來越順手,PPT寫的越來越漂亮,每次團隊分享,她總能吸引所有人的目光,大家慢慢把她當做職場明星。

但是,她的頭腦是清醒的,在公司制度下,她被看作是一枚螺絲釘,很難再發揮自己的才華。她看到職場外的一些朋友趕在風口上,迅速崛起,而她的收入卻不能呈現指數型增長!

她開始懷疑自己的努力和堅持。常常反思教科書上所謂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到底是真理,還是笑話。越發覺得,沒錢真的不是自己不努力。躁動的靈魂不停的問自己,你為什麼還不辭職?她迫切的想打破禁錮,選擇自己創業,實現財務自由。

可是,她原有的圈子,決定了周圍沒幾個創業成功案例。她又感慨,創業哪有那麼容易啊!100條創業大道就有101個坑,隨便一步沒走好,可能就掛了。瞻前顧後,她不敢去挑戰那些不可能,也不想去嘗試陌生的領域。

就這樣,每天做著像毛驢一樣重複著圍磨般的工作。職場混日子,侮辱性的漲薪淪為她最好的“夜宵”。看著天花板,想想自己35歲,她不知道路在何方?面對傳統行業,如此蕭條的大環境,她生怕走原來的路,等死;走新的路,怕坑!

這讓我突然想起兩個字——人生。之所以稱之為人生,生就是生長,不斷的在自我成長,努力向上,積極面對一切的意思。如果人生一成不變,不敢挑戰自己,幾十年如一日。那麼,無論你在職場怎麼走原來的路,也永遠到不了新的地方。

而在職場,我們想告別原來的路,想要實現突破,換工作可能是你最好的機會。首先要站在更好的平臺上,去最棒的企業,只為在風口浪尖上拼個無怨無悔。

因為一個好的平臺真正厲害的地方,在我看來,不僅僅可以提升你的專業素養,而且你的眼界、思維方式以及格局,一般都會相應提升一個檔次,我切身體會過。

2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我最近還發現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就是我們總喜歡把一些成功的關鍵點,放在自己所不具備的能力上,似乎在暗示自己,只要做到這些,也一定會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樣子,從而進一步掩飾自己現狀的窘態。

所以有許多人開始模仿他人,研究別人成功之前的歷史。告誡自己,如果按照他的方法,通過提升自己,生活也會變得和他一樣。我贊同,但我們都太過於喜歡做確定的事,而不是追尋自己。做一件事首先想的是這件事能不能成功,能成功我才去做。說好聽點,這叫識時務,說難聽點,這叫想得美。

可在通往牛逼的路上,一定堵滿了人,確切點說是淘汰者的屍體。

那些走老路的模仿者,最後只會把經典原創,再一次深深留在大家的腦海裡。就像很多手機造型,越來越像蘋果手機,可無論你的手機配置都麼牛X,大家說的最多的還是那句,這個手機和蘋果手機好像啊。真的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除非你走出一條新路,有革命性的改變!

當然不是所有的改變,都是問心無愧。

如今浮躁是社會常態,為了改善生活,很多人已經不滿足於上班那點死工資,開始接觸更多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在我看來,任何產品要麼靠賣制度賺錢,要麼靠賣產品賺錢。在這個過程中,你發的每條朋友圈都是在出賣自己的靈魂。不管對錯,總想改變別人,從未想改變自己。

可無論你接觸怎樣的互聯網項目,在躊躇不前的時候,不妨換個角度來認清自己,思考一下你所做的事業是否對你的人格和信用起到倍增的作用,對於那些自己無法掌控的一槓子買賣。老套的模式,已經是上個時代的事情了。

你見過哪個模仿者,走老路是青出於藍勝於藍的?最後都淪為金字塔頂端下的墊腳石。

3

自品牌的溢價會變得越來越稀缺

那麼對於未來,我們普通人的路該如何走?又如何讓自己的職場和財富快速增值呢?除了做風口浪尖的豬,你可能沒趕上,還有一個能讓我們快速崛起的職場通道,那就是“自品牌”。

這個時代,自品牌的溢價會變得越來越稀缺。

瞭解我的人都知道,我除了在外企工作,也一直在創投圈裡混,這樣的身份會讓我接觸到很多有意思的朋友,獲取最前沿的諮詢。記得投資人,品牌專欄的李倩老師說過,未來的商業,不再是渠道的競爭,不再是價格的競爭,而一定是品牌的競爭。

我完全贊同她的觀點。從根本上說,人與人的差距,真的不是金錢物質的差距,而一定是思維格局上的差距。

這個差距,最初體現在思維格局上的認知升級。為什麼百度副總裁的“李叫獸”,是91年的,他才25歲。太多例子了……對於那些越老越吃香的職業,太特麼諷刺了!

以前是動盪的年代,如今是動盪的職場。哪有絕對的穩定,只有行走的安逸;能力穩定,工作才穩定;不走老路,學到老活到老,不再是為了感動自己,而是職場人應該具有的標配。

然而遺憾的是,很多人的思維都還沒有升級到這一層。還在走老路,用傳統的觀念、老思想來意淫自己未來的生活樣子。還有甚者,一直靠別人的腦子思考自己的人生。她們的思想從一開始到最後都不是自己提煉的,而是父輩們餵給她們的。

又不是從模具裡出來的,何必一模一樣!

覆盤職場,你會發現以前我們那麼多的努力,其實就像在機場等一艘船,沒有建立自品牌的努力都是假努力,不能增值的辛苦都是假辛苦。一旦職場崩塌,還要繼續找下一艘船。別忘了,人到中年一旦翻船,沒多少人還有救生衣!有的人40歲,已經死在職場。看看手裡鐵飯碗的裂痕一直在修修補補,眼裡脆弱的希望隨時會破碎。

殊不知,這個時代已經翻篇,你還在死守那艘即將沉沒的破船。毋庸置疑,走這條路不僅到不了新地方,更看不到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