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領導身邊轉,留心下好“五子”棋,你在職場才有遠大前程

現在的機關幹部,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參謀人員。

何為參謀?歷史為稱之為“幕僚”,就是所謂“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這些人。參謀不是總指揮,也不是將軍,他是為指揮員出謀劃策的。

怎麼樣出謀劃策呢?最核心的一條,就是要吃準把握領導意圖,參謀到點子上。

常在領導身邊轉,留心下好“五子”棋,你在職場才有遠大前程

領導意圖體現了領導本人獨特的領導藝術、思維方式和處事原則。機關幹部,無論決策之前當參謀、提建議,還是決策之後傳達實施、抓好落實,都必須把領導意圖理解準、領會透,使之得到有效落實。

實際工作中,這方面的情況不容樂觀,常見的現象有:要麼對領導的意圖充耳不聞,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自己想怎麼幹就怎麼幹;要麼對領導的意圖淺嘗輒止,理解不準,把握不全,與領導的本意相去甚遠;要麼對領導的意圖只領會表面,悟不到本質,掌握不了真實意圖,甚至與背道而馳。

一些機關平時草擬的某些文件,一遍一遍地被領導打回來,其中多數不是文字問題,而是與領導的意圖不吻合,即使是文字問題,也說明沒有正確表達領導的意圖。

那麼,如何準確領會和貫徹落實領導的意圖呢?概括起來就是下好“五子棋”,即:

領導決心已下,毫不遲疑邁步子;

領導遭遇難題,想方設法出點子;

領導考慮不周,審慎完善補臺子;

領導密切關注,主動跟上鋪路子;

領導含蓄暗示,心領神會端盤子

領導決心已下,部屬應該毫不遲疑邁步子

還是從開國大典的具體事例說起吧。

1949年建國前夕,全國政協召開會議,商討新中國成立的具體事宜。

常在領導身邊轉,留心下好“五子”棋,你在職場才有遠大前程

會前,毛澤東主席提出,“開國大典的禮炮要放28響”。對於毛主席的這個決定,在政治協商會議上,有人提出了質疑。為什麼要放28響?為什麼不能放18響、38響、58響呢?聽到委員們的異議,毛主席也未作解釋,只叫大會籌委會成員、時任華北軍區作訓處處長的唐水健起草個說明,具體怎麼寫,他也沒交代。

接到起草說明的任務後,唐永健同志想,毛主席定下了放28響禮炮的決心,自然有他的理由。作為機關工作人員,必須圍繞毛主席的意圖想問題,不能有絲毫的含糊或猶豫。

他首先研究了禮炮的來龍去脈。禮炮最早源於英國海軍,當時最大戰艦裝有21門大炮,全部鳴放便是最高禮儀;其次是裝有19門炮的戰艦,19響鳴放便是次一點的禮節。1875年,美國人從英國那裡學來了這種方法,正式採用放禮炮的禮節,後來便風行於世界,並一直延續到今天。

迎賓禮炮的講究是,歡迎國家元首或相當於元首的貴賓如總統、國王、天皇、執政黨主席等,鳴放21響;歡迎政府首腦或相當於政府首腦的貴賓鳴放19響。

慶典禮炮與迎賓禮炮有沒有區別?唐永健又深入進行了研究。

常在領導身邊轉,留心下好“五子”棋,你在職場才有遠大前程

從研究的情況看,這兩者還是有一些區別的。實際上,慶典禮炮並不像迎賓禮炮那麼講究,都是各國自行規定的,帶有一些隨意性。比如英國,他們的君主誕辰、加冕慶典要鳴放62響;而美國呢,他們國慶時要鳴放50響禮炮,表示美國有50個州。

大概是受世界禮炮文化的啟發,唐永健起草的說明是這樣寫的:我們的開國慶典用54門大炮,鳴放28響。54門大炮表示第一屆政協有45個政治單位和9個方面的特約代表,共54個各方面人土;鳴放28響的理由是,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橫空出世到1949年剛好28歲,28響禮就是我們黨238年奮鬥史的禮讚!

這個說明送上去後,毛主席二話沒說,揮筆就簽上了自己的大名。就這樣,新中國在28響禮炮的表鳴聲中誕生了。

所以說,準確領會領導的意圖,第一位的是對領導意圖要堅信不疑。這不僅是工作方法,更是工作紀律。領導的決心既然定下了,那就沒有什麼含糊的,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下去,有條件要完成,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完成,有困難克服困難,有阻力排除阻力,正所謂“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

常在領導身邊轉,留心下好“五子”棋,你在職場才有遠大前程

領導意圖即使有一些不夠周到、不夠完善的地方,也要千方百計去豐富、完善和發展,不能千方百計去懷疑、否定或推翻。這方面的教訓不少,有的機關幹部面對領導已經定下的決心,還持懷疑態度:“這樣行不行?”“這樣怕是不合適吧?”可以說,這是缺乏機關工作常識的表現。

在這一點上,連自我標榜最民主、最自由的美國人都非常清醒。美國第37任總統尼克松說過:“唯一雷打不動的原則是:一旦最高的人作出決定,爭辯就停止,所有的人都必須支持他的決定。”

第41任總統喬治·布什也重述:“在某個問題上,副總統可以與總統持不同見解,並把這種不同見解在決策的過程中表達出來。但是,一旦總統最終作出決定,分歧就不復存在了。”

總之,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和阻力,都要毫不猶豫或退縮,一切以實現領導的決心為出發點和歸宿。

領導遭遇難題,部屬應該想方設法出點子

無論哪一級領導,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難題,他們希望部屬在關鍵時候,能夠幫助自己巧妙化解。

1860年8月,咸豐十年,英法聯軍攻佔了天津,直逼京師。

咸豐皇帝見此情景,留下六弟恭親王在京城應付洋鬼子,自已攜帶一大群親信和后妃逃往熱河行宮。

常在領導身邊轉,留心下好“五子”棋,你在職場才有遠大前程

行至半道途中,他給湘軍統帥曾國藩下了一道聖旨,命他速派鮑超一軍北上援救。

接到聖旨,曾國藩深感左右為難,因為鮑超是湘軍中的一員悍將,他指揮的軍隊稱為霆軍,霆軍的戰鬥力在湘軍中最強,曾國藩不想讓霆軍離開與太平軍交手的戰場。但聖命又不可違,怎麼辦呢?

曾國藩召集幕僚們商討此事。大多數幕僚主張服從命令,派霆軍北上勤王;也有少數人認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戰場軍情緊急,不能發兵北上。兩種意見當然都不能打開曾國藩的心結。

李鴻章見此狀況,提出了一個新方案。他說,就眼下的局勢看,即便是派霆軍迅速北上,也無濟於事。這道聖旨實在是未經深思熟慮的情急之言。洋人入都,並不在於要推翻朝廷,不過是索取錢財和放開限制而已,最後的結局必然是金幣議和,無傷大局,我們不妨採取拖延的辦法來對付。這兩天上一道奏摺,說鮑超的威望不夠,請在曾和胡(即湖北巡撫胡林翼)兩人中酌派一人率軍北上。估計這奏摺到達熱河時,已不再需要湘軍了。

曾國藩一聽此計甚妙,便採納了李鴻章的辦法。果不然,他們的建議報告剛剛寄出,朝廷便有了新的命令:與洋人議和已成,霆軍無需北上。

常在領導身邊轉,留心下好“五子”棋,你在職場才有遠大前程

李鴻章的好點子可謂“天旱送來及時雨”,使曾國藩既無違抗旨意,又不影響戰事,兩全其美。正是李鴻章在危難時刻技高一籌,才使曾國藩對他刮目相看,也為他在曾國藩的學生中脫穎而出奠定了基礎。

在機關工作,就應該具備這樣的素質,領導被什麼難題困擾著,機關幹部能及時出謀劃策,為領導排憂解難,幫助領導解決一次難題,在領導心目的印象就會加深一層。

領導考慮不周,部屬應該審慎完善補臺子

再聰明的領導,也是處事不全的時候。這種情況下,部屬不能不管不問,而應主動補臺、消滅盲點。

解放戰爭時期,著名的淮海戰役開始前,中央軍委曾於1948年1月決定由粟裕率領兵團的三個縱隊渡過長江,執行寬大機動任務,先在湘贛兩省周旋半年至一年,然後以躍進的方式,分幾個階段挺進浙贛地區,以此吸引20至30個旅的國民黨軍回防江南,迫使敵人處於更加被動的地位。

毛澤東1月27日親自起草電報給粟裕,提出三個渡江方案:一是休整半月後,乘敵不備從宜昌上下渡長江;二是2、3、4月進入伏牛山秦嶺以南、長江以北、平漢以西地區,除作戰外,休整一個月,然後渡江;三是2、3、4月在伏牛山、長江之間作戰,5月北返,休整兩三個月後在秋季渡江。

常在領導身邊轉,留心下好“五子”棋,你在職場才有遠大前程

2月1日,毛澤東又就渡江問題給粟裕致電,同意粟裕三個縱隊赴隴海線附近再休整一個月,3月下旬出動。渡江路線,爭取走湖口、當塗之間,或南京、江陰之間,渡江方法採取寬正面分路或分梯隊偷渡。

中央軍委的渡江決心雖然已定,粟裕卻是思慮再三,經過反覆權衡,他認為三個縱隊渡江後不一定會吸引國民黨軍主力回防江南,反面分散了自身兵力,加上其他不利條件,不如繼續留在中原作戰為好。

在綜合分析我軍在中原黃淮地區打殲滅戰的各種有利條件後,粟裕向中央軍委寫出報告,提出了暫不渡江南進,集中兵力在江北打幾個大仗,力爭將蔣軍主力殲滅在長江以北的大膽建議,結果被中央軍委採納。此後,中原戰場我軍取得重大勝利,為即將到來的淮海戰役創造了有利條件。

常在領導身邊轉,留心下好“五子”棋,你在職場才有遠大前程

陳毅元帥曾經告誡總部機關的參謀人員:“對首長要服從,但也要有‘強就’的責任,並不是明明看到首長把問題處理錯了,你也不做聲,要有‘強就’首長採納正確意見的責任心。”

領導需要的是忠誠,而不是唯唯諾諾。機關幹部處在工作一線,對實際問題體會更真切、更直接,瞭解更透徹,發現領導的決定有哪些不妥當的,不能一任事態的發展,要及時採取有效措施給予補臺,這是有事業心、責任感的標誌。如果事事都順著領導的話說,看領導的眼色行事,明知不對、少說為佳,明知是錯、將錯就錯,這樣建立起來的上下級關係,根本談不上是良好的工作關係。

領導密切關注,部屬應該主動跟上鋪路子

掌握領導關注點,也就是要跟蹤領導的“視線”,搞清楚一段時間或一項工作,領導最關注的是什麼,這樣才能跟上領導的思路。一般來說,領導關注的都是重大問題、根本問題,機關幹部除了從黨委決議、領導講話、重要工作部署去領會外,還要把功夫下在日常工作中。

常在領導身邊轉,留心下好“五子”棋,你在職場才有遠大前程

處處留心領導在不同場合的言談。這裡所謂的不同場合,是指領導講話、聊天、談事的任何場合,包括正式場合上的指示、非正式場合的言談等。實際工作中,在不同場合,緊緊圍繞領導關心的敏感問題進行思考,對於正確領會領導意圖,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作為機關幹部,要隨時隨地認真地用心記下來。

許多領導不太輕易講話,特別是不會輕易表態,就是到領導家裡去串門,也常常是下級像彙報工作似的說個不停,上級領導好似只是在用耳朵聽,或者偶爾點點頭就不錯了。有些領導甚至在開玩笑時說的話,都是有用意和有所指的。有的意圖不便在正式場合說,不便在辦公室說,還專門“挑選”和“利用”一些不太正規的場合說出來,比如,就餐時、走路時、坐車時、乘機時、聊天時,看似無意或者隨意說出來的,其實則不然。

這就需要機關工作人員時刻保持思維警覺,時時把耳朵豎起來,聽得細一些、多一些,心裡想得細一些、多一些。只有多留意、多記錄、多思考,才能真正吃透領導意圖。

常在領導身邊轉,留心下好“五子”棋,你在職場才有遠大前程

注意熟悉領導的工作和生活習慣。每個人都有自己在長期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的習慣,有的凸顯些,有的內斂些,領導也不例外。機關幹部作為身邊工作人員,要注意利用靠近領導的便利條件,熟悉領導的工作和生活習慣。

比如,通過觀察領導的大會講話、小會發言、座談討論、與人聊天,發現領導表達思想的方式方法;通過觀察領導的一舉一動,不斷了解和熟悉領導,描摩領導的所思所想所好,更好地領會和理解領導意圖。

如偶遇領導有些特殊的“反常”時,就應在腦子裡多轉幾個圈,多問幾個為什麼,這樣做了,才能有效地預測工作中可能出現的新情況,防止與克服工作中可能出現的新問題,堵塞可能出現的新漏洞。

經常主動與領導交換思想。經常與領導交換思想,能起到“投石問路”的作用,可以從中瞭解到領導的意圖。

比如,當你為做好某一工作有超常規的創新舉動時,當你對某項工作的辦理拿不準主意時,當你在工作中將提出一個新點子時,都可事先將自己的想法、打算、為什麼這樣做、這樣做可能達到的預期結果等,採取“探路”、諮詢、詢問、複述等方法,事先向領導作個彙報,進行必要的事先認定,使其中不明確的明確、明確的更透徹,不完善的完善、完善的更完美,以便真正將你的建議和點子報告領導時,領導能審時度勢、權衡利弊,迅速作出答覆。

常在領導身邊轉,留心下好“五子”棋,你在職場才有遠大前程

與領導交換思想,一方面,注意選擇最佳時機和場合,設法與領導處在一個相對平等位置的平臺上進行,這樣可以開誠佈公、溝通信息,不帶框框、減少約束,互相彌補思維上的缺陷;另一方面,方法要靈活,可視交換內容,用當面、電話、書面等多種方式進行,並注意在交換的過程中,隨時體察領導說話的語氣、口氣和態度。如果文字“交換”,要注意看領導對某些觀點和文字的修訂等具體細小之處,體會出領導的意圖真意所在和延續、變化與更新。

領導含蓄暗示,部屬應該心領神會端盤子

據說,當年“東北王”張作霖在一次宴會給日本人書寫條幅,有意落款為“張作霖手黑”,秘書不知其中的講究,好意提醒應作“手墨”。

張作霖聽罷大加訓斥:“我難道不知道墨’字下面有個“土?”

事後他解釋說,正是因為日本人索字,才不能帶土,這叫“寸土不讓”!

原來,張作霖是選擇一種暗示性方法來表達真實意圖,秘書不懂其中的奧妙,自然理解不了其深刻含義。

常在領導身邊轉,留心下好“五子”棋,你在職場才有遠大前程

情景劇《帥府過年》

有一位“老機關”,曾經遇到過一個從未遇到的“新問題”。過去,他起草的文字材料在領導那裡都是一路綠燈,從未被打回來過。這次起草三千多字的講話稿,自認為質量很高,送審時卻連續三次被打了回來。

後來他才慢慢了解到,文中有一句過去經常引用的話,當時提出這句話的那位領導人政治生涯跌人低谷,領導認為不能再引用了,但提出這句話的人職務還在,所以他又不好直接明說,只好一遍一遍退回來,讓機關幹部自己覺醒。

從類似的事看出,領導的暗含確實只能靠機關幹部心領神會。

一般來說,領導者的講話都是直截了當的,意圖表達非常明確,這時正確理解比較容易。但有時候,由於受到某種限制,只好採取點到為止、旁敲側擊的辦法,領導意圖表達得十分隱晦模糊,有時可能只是某種暗示。

比如,領導對某件事情或某個問題已經有所思考,但不好明確表態,這時可能選擇一種模糊的表達方式,或簽上一個名,或畫上一個圈,這是什麼意思,是表示同意還是不同意?這就需要我們機關幹部慢慢去體味。

常在領導身邊轉,留心下好“五子”棋,你在職場才有遠大前程

還比如,領導交代任務,就是簡單幾句話,一時讓人摸不著頭腦。如果你對領導意圖似懂非懂,也不多問,便憑想當然辦事,結果事辦完後很可能與領導的要求南轅北轍,留下個不會辦事的印象,費力不討好。

還有一些事情,看起來領導表態要辦,其實內心不想辦,需要機關幹部在領悟之後給擋擋駕。

所以,機關幹部要能聽得出弦外之音,看得出難言之隱,品得出箇中奧妙,這樣工作起來才會貼譜、上道、順勁。

有經驗的機關幹部,在接受領導交代的任務後,不是匆忙動手,而是首先把領導關於此項任務的真實意圖搞清楚,把任務的性質、目的、要求搞清楚,把事情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一般來說,領導交代的事項,大都由三個要素組成:一是內容──辦什麼事?二是時限──什麼時間完成?三是要求──工作標準注意事項等。

常在領導身邊轉,留心下好“五子”棋,你在職場才有遠大前程

在接受領導交辦的事項時,一定要把這三個要素搞清楚。當領導交代的任務比較凌亂時,要用三個要素加以歸納整理;當領導交代的任務過於簡單時,要用三個要素加以發揮完善,簡要地口述自已對任務的理解,得到領導認可後再行動;當領導交代的任務超越客觀實際、難以完成時,要用三個要素加以調整,並提出自己的意見供領導參考。把握了這三大要素,理解和落實領導意圖才不會有大的偏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