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運河,一曲曠世“水調歌”

——寫在引江濟淮工程開工三週年之際


  位於肥西縣高店鄉的淠河總乾渠渡槽施工現場

  引江濟淮工程施工現場

  2019年,安徽遭遇近40年最嚴重的伏秋旱,此時,我們自會想起一條河。

  它就是正在建設的南北向水運大通道——江淮運河。

  2019年12月底,引江濟淮工程正式開工將滿3週年,孜孜以求併為之奮鬥的人們,怎不感到三生有幸!

  他們迫不及待,忍不住暢想一幕童話般的情景——

  江淮運河通水那天,長江裡一朵浪花萌發了去巢湖的夢想。到了安徽樅陽縣鱘魚鎮引江樞紐處,它上“跨”3.6米後隨波進入菜子湖。浪花跟一條從樞紐旁“魚道”游進來的江魚結伴,穿過孔城河、柯坦河繼續向北。過菜巢分水嶺時,它聽見了廬銅鐵路上火車發出的隆隆聲。經羅埠河進入白石天河,前方,就是巢湖!

  江魚留在了巢湖,浪花則從地下倒虹吸穿過杭埠河,來到派河口樞紐,它“跳”了4.8米高,進入派河。到合肥蜀山區後,開始翻越江淮分水嶺,在蜀山樞紐,浪花瞬間“躍”上12.7米!它一路跳躍向前,穿過膨脹土分佈區,匯入瓦埠湖,經東淝閘樞紐順利抵達淮河!接著,浪花沿西淝河北上,奔向淮北,直至河南。

  這暢想中的“皖版”南水北調啊,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讓安徽魂牽夢繞——

  一

  “水調歌頭”·追夢

  東漢末年,曹操曾在江淮分水嶺開挖運河,但河道“日挖一丈,夜長八尺”,因膨脹土而折戟沉沙。而今,引江濟淮工程江淮分水嶺河道開挖深度已達39米。

  引長江水入淮河——引江濟淮是繼我國三峽、南水北調之後的標誌性重大工程,預計工期6年,總投資逾900億元,自南向北分為引江濟巢、江淮溝通、江水北送三段,輸水線路長達723公里,將惠及安徽、河南5000多萬人口。

  千年夢想照進現實,這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1

  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大旱有793條河道、1452座水庫一度乾涸。江淮大地“渴聲”一片,讓人們對江淮運河更充滿了期待。

  淮河氾濫史曾給人留下了痛苦的記憶,但“江河竭,種粒絕”帶來的後果更可怕!

  1978、1979年大旱,老一輩巢湖人還記得,巢湖邊連水牛都養不活。水位降低,露出邊灘沼澤,水牛一踩就陷進去,望到湖底的水卻喝不到。安徽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副院長朱青形容:“一把火從長江邊能一直燒到河南。”

  “家住莊臺頭,用水如用油”。汛期之後,淮河流域內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4,屬於嚴重缺水地區。

  安徽水資源南多北少的分佈狀況,使人們把目光投向了長江。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任安徽省水利廳廳長的郝朝德等水利專家們,圍繞引水線路進行踏勘調研,留下了珍貴的地形、水文、氣象等基礎資料。

  1978、1979年大旱過後,安徽編制完成《引江濟淮工程研究》;1994、1995年大旱後,安徽省政府成立了引江濟淮前期工作領導小組;2001年淮河大旱,引江濟淮又被提上臺面。2005年,啟動引江濟巢前期論證。2009年,開展中西部重點區域水資源配置與水量分配工作。2014年,引江濟淮工程列入國家172項重大水利工程,水利部明確由安徽牽頭組織引江濟淮工程項目建議書、可研報告及支撐性專題等前期論證工作。

  作為引江濟淮工程第二代設計領頭人,朱青1994年就開始組織引江濟淮前期論證,他忘不了安徽下起的“先手棋”。

  2013年起為準備引江濟淮水資源分析專題報告,研究人員摸透了過去60年每個縣每條河的豐枯變化情況;2015年動用五六百人,花了一年多時間進行高精度的地形、地質勘測;同步進行移民調查,對工程沿線村莊一戶一戶登記、丈量、簽字、校正,調查人數達10萬人以上。

  春江浩蕩暫徘徊,又踏層峰望眼開。

  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規劃圖紙上的水利工程,終於走向現實。2016年12月13日,國務院批准引江濟淮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引江濟淮工程拿到了“出生證”,充分體現了集體的智慧、勤勞和勇氣,“這是我最高興的一天!”朱青說。

  2

  引江濟淮工程不計其數的論證,過程漫長而艱辛,也充分體現了科學和縝密。

  黨的十八大以後,重大工程的審批更為嚴謹規範。

  2014年到2016年,引江濟淮工程研究人員在菜子湖和巢湖湖區各佈置了50個點,觀測水質、水流、風向。2016年引江濟淮工程環評審查一次通過。

  考慮到長江下游用水量,研究人員用水文監測數據說話:工程每年引入30多億立方米水量後,僅佔長江銅陵大通水文站多年平均徑流的0.4%左右,安徽用水總量仍在國家分配的控制指標之內。在大通水文站流量降至10000立方米每秒時則停止引江,以保障下游生態基流。

  圍繞菜子湖候鳥,研究人員論證了一年多,最後增加約3.5億元,將湖區航道西移1.5公里,使航道遠離團結大圩湖區溼地。

  為保證一江清水北上入淮,採取“雙線引江”和“小合分線”進行靈活調水。巢湖水質不達標時,西兆線所引江水入巢湖,而菜巢線所引江水通過“小合分線”繞過巢湖,直接北送;巢湖水質符合標準時,“小合分線”在白石天河口承接雙線引水,北上至派河口。

  最緊張的一段時間,朱青跟著省發改委等有關部門領導,經常坐最後一班動車去北京,上車就寫材料,晚上10點半到住地“工人之家”繼續寫到次日凌晨四五點鐘,再送領導審定,到國家相關部委彙報,忙到下午趕回合肥。

  做資料報告高峰期時,有1000多位水利、航運、環保、生態、移民等方面專家進行“大兵團作戰”,專題報告多得要用卡車來拉,沒辦法只能把水利部規劃設計總院、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等一兩百位專家請到合肥來開會。

  “我們院職工男女老少齊上陣,退休人員都被動員起來。”長期封閉在賓館裡面高強度工作,大家通宵開著房門,怕出意外沒被及時發現;賓館服務員都被他們感動,有的工程師太忙,服務員就主動幫他們洗換下的衣服。

  “我喜歡引江濟淮這個工程,跟熱愛的人說話,才有熱愛的語言。”朱青用詩一樣的話語,表達了幾代水利人的初心,因為使命所繫,更因為引江濟淮工程寄託著江淮兒女太多的期盼——

  二

  “水調狂想曲”·渴望

  這一路山重水複,差之毫釐,可能會謬以千里。決策者們並非都是先知先覺,而是深諳“水是生命的源泉”這一真理。

  引江濟淮是我國“三河三湖”治理中,助推淮河、巢湖水生態修復的重大工程。一方面,解決沿淮淮北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抑制淮北地下水超採,改善生態環境用水條件,讓“淮河不幹旱”;另一方面,促進巢湖水環境改善,讓“巢湖不死亡”。

  3

  坐擁一江一河的安徽,有著水資源稟賦,同時也承受著水環境保護的巨大壓力。

  由於水源不足和地表水體汙染,長期靠超採中深層地下水維持發展,在淮北地區大多數城市附近,都形成了地下水超採漏斗區,導致地面沉降。水資源短缺成了限制淮北地區發展的枷鎖。

  亳州就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淮河流域文化的根源其實是一種水文化,老子和莊子都出生在亳地的渦河流域,水滋養了老莊之道。如今,缺水則成了老莊故里必須面對的資源危機。

  亳州市制水公司副經理顏濤對缺水的感受頗深:2019年5月份開始,市長熱線反映用水的問題又多起來,有時一天能接到幾百條投訴電話,訴苦、抱怨……說啥話的都有。熱線工作人員回覆時,把引江濟淮工程向群眾也做了宣傳,群眾說:那咱等!你們代表政府說話,咱相信!

  為了“找水”,亳州可謂殫精竭慮。亳州市引江辦副主任趙德建說了一個故事,一次一位女副市長帶隊,向上報送“找水”項目,當著人家面說著說著就急哭了。

  引江濟淮工程無疑給亳州帶來了希望。顏濤激動地說:“咱活了40多歲,以前咋想到能吃上長江水呢!”

  亳州市在財政很緊張的情況下,安排預算資金2億元,爭取政府債1.8億元,用於引江濟淮亳州城市供水工程,並下一道死命令:這個錢誰都不能動!再急都不能用!

  為了銜接引江濟淮入亳,位於亳州譙城區十河鎮的城南調蓄水庫已經開建;不遠處,亳州城南地表水廠也在施工,預計2020年6月投入使用,屆時將成為皖北地區最大、國內自動化水平最高的“智慧水廠”;而引江濟淮亳州段城市供水管道已鋪設完成,將先迎南來應急的淮河水,再接遠道而來的長江水。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曹操留下千古遺憾,歷史也限制了他的想象力,他更想不到自己的家鄉有一天會飲長江水!

  4

  巢湖西壩口,過去以捕魚為生的陳明安“上岸”開起了小超市。2019年11月8日起,巢湖漁業生態保護區內,1342戶漁民將轉變為村民;2020年1月1日起,巢湖將首次實行全年全湖禁漁。為了讓巢湖更好地休養生息,合肥下了何等的決心!

  跨流域調水的重要前提,是確保調出去的水是乾淨水。人們別無選擇,沿線汙染治理刻不容緩。引江濟淮工程同樣對合肥構成了倒逼機制,在引江濟巢沿線生態環境治理上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快看那些鳥,好漂亮啊!”2019年11月,攝影愛好者發現越冬候鳥東方白鸛再次飛臨巢湖。東方白鸛對棲息地環境十分挑剔,2018年它們曾落腳環巢湖溼地公園,是新世紀以來巢湖流域首次監測記錄到這一“國寶”造訪。

  巢湖綜合治理初見成效,但要穩定達到Ⅲ類水質,仍存在較大風險和不確定性。朱青也是巢湖研究院院長,他說,巢湖水域面積大,對外交換少。所以要在有效控制汙染源的情況下,加快巢湖水體改善。下一步將依託在建的引江濟淮等工程,在巢湖流域“構建江水北上、淮水南下、湖水東流的暢通水循環系統”。

  引江濟巢段通水後,年均引江入巢湖的水量為5億立方米,約佔巢湖正常庫容的30%,水體自然更新週期將由現在的12年縮短至3年。

  2019年10月21日晚,長豐縣大官塘水庫洩閘口,“長跑”172公里的長江水滾滾而來,匯入大房郢水庫、董鋪水庫,首次進入合肥人家。旱情導致合肥城市供水緊張,通過“江水西調”,以解燃眉之急。

  合肥需要穩定的水源。隨著城市規模擴大,人口集聚加速,單純依靠董鋪水庫、大房郢水庫,或者從六安等地補水,壓力會愈來愈大。合肥城市年供水量已突破6億立方米,隨著城市能級不斷躍升,水資源問題就是個痛點。

  時間不等人。如果說引江濟淮工程前期設計論證是精彩的“持久戰”,那麼其開工及建設註定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攻堅戰”,人們在實幹中傳承著中華民族由己而人,由家而國的精神譜系——

  三

  “水調進行曲”·情懷

  2015年12月26日,引江濟淮小廟試驗段工程搶先開工。中鐵二十局集團、河海大學、中鐵四院人員聯合進駐工地,通過9000多次觀察、試驗,找出了“地質難題”——膨脹土處理方案,這種吸水膨脹、失水收縮的土壤,極易造成渠道垮塌。工程於2017年12月15日宣告完工。

  試驗成果還在總結,動工的日子就已定下。

  2016年12月29日,引江濟淮工程建設動員大會在巢湖岸邊派河口樞紐工地召開,這注定是載入史冊的一天。

  5

  2018年春節,當人們忙著走親探友時,合肥高新區長寧社區河西村的村民,卻在家裡忙著收拾打包,正月初七就開始陸續搬家了。

  原來小年前一天,合肥高新區引江辦與長寧社區在河西村緊急召開了徵遷動員會,通知村民快去租房,“引江濟淮工程J005-2標要先動工,河西村要提前搬遷。”合肥高新區引江辦副主任許華才說,區裡拿出存量房先安置租房困難戶,到了正月底,河西村搬遷全部結束,沒有耽誤施工單位進場。

  引江濟淮工程的主戰場在合肥,拿徵遷來說,其中涉及155個行政村,安置人口6萬餘人,約佔全省安置人口數的83%。

  蜀山區小廟鎮2017年的那次拆遷,從11月8日開始,45天,2768戶搬遷結束,成為合肥市率先完成徵遷任務的鄉鎮,收到了合肥市引江濟淮工程領導小組發的賀信。

  公平公正公開,群眾才放心。每一棵樹都要數上,每一間房都要丈量,測繪公司是公開招標的,群眾跟著跑了幾戶,一看,這東西沒有假,最後搶著把測量人員往自己家拉。這是小廟鎮徵遷時出現的一幕場景。

  徵遷幹部們起早貪黑奔波在引江濟淮工程沿線,他們總結說,要“千言萬語”把“理”講到位,“千辛萬苦”把“利”處理到位。但搬家時還是有不少人哭了,捨不得!這是中國人安土重遷的文化特性。

  家國情懷自古就紮根在國人內心深處,人們重視家,更忠於國。儘管“小家”難離,但村民最終選擇與“大家”同行。孫漢芝、趙應、趙培風、胡修長、夏登法……許許多多拆遷戶,他們有過牴觸糾結,也沒有說過豪言壯語,他們的名字或許不被記住,但這個群體卻會鐫刻進歷史的長河裡。

  合肥徵遷現場的照片,被轉發到亳州市引江濟淮一個微信工作群裡,該市譙城區十河鎮幹部紛紛點贊:“比大拇指,非常感動!”工程完工通水,亳州每年分配水量將達4.38億立方米,趙德建說:“引江濟淮咱亳州受益大,合肥貢獻大!”

  的確,合肥的一舉一動,直接關係到引江濟淮工程的推進。徵遷工作千頭萬緒、錯綜複雜,合肥市引江辦採取“掛圖作戰,升級調度”8字工作方法,徵遷進展牆上掛,一目瞭然;有問題及時開調度會協調解決,不管晴天還是下雨,或是颳風下雪,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辦公。合肥幹得好,要是倒了一批幹部也不行,綜合保障必須到位,比如合肥市紀委專門為引江濟淮工程發文,在紀律建設上提出10個嚴禁;市掃黑辦、市引江辦也聯合發文,加強掃黑除惡,嚴防強攬工程等違法犯罪行為。

  6

  2019年11月2日,廬江縣柯坦鎮王家河村殷橋莊附近,“引江濟淮第一橋”——殷橋工程連續梁順利合龍,引江濟淮全線橋樑建設取得開門紅。

  引江濟淮工程將新建和改建跨河橋樑145座,其中特大橋24座,鐵路橋4座。在江淮分水嶺,還有一項標誌性單項工程——淠河總乾渠渡槽。

  2019年10月28日下午,肥西縣高店鄉,一臺260噸重的履帶吊,將重約70噸的鋼樑精確架設在渡槽左幅4號橋墩上,標誌著這一世界最大跨度通水通航鋼結構渡槽進入鋼樑安裝階段。

  淠河總乾渠是六安和合肥的供水源渠道,為保證通水不中斷,需先架設渡槽,從江淮運河上凌空而過,通過“水橋”到達合肥。

  “水橋”主跨跨度達110米,除了通水行車,還要能通行100噸級的船舶,下面的運河要通行2000噸級的船舶。此類跨度渡槽結構僅國外的馬格德堡水橋有所實踐,但在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副總工程師楊善紅等設計師手中只有幾張別人去德國幫他們拍回來的照片。

  一般橋樑的承受荷載是其自重的0.2倍,而“水橋”承受的水重近4萬噸,橋重近2萬噸,水重是橋重的2倍,折算一下相當於1萬多輛小汽車的重量。

  橫著拽,斜著拉,豎向吊,被一一否決,俗話說:“馬兒跑、不吃草,能抗壓、不上挑,還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拱橋好。”設計師通過設計上承式拱橋,解決了超級且可變水荷載問題。

  內槽流過的是飲用水,設計師放棄塗料,把不鏽鋼軋製到受力鋼板表面,防腐又環保;他們想到合肥人喝辣糊湯,碗上套著的塑料袋,“一受力就拉長,不受力就縮回來,有點像手風琴。”照此原理,設計了“波形不鏽鋼”來釋放內槽水的衝擊力……“波形不鏽鋼複合板”這個技術創新就這樣應運而生。

  “水橋”預計2020年7月建成通水,將填補國內外大跨度全焊接鋼結構渡槽製造及施工技術空白。

  疾風知勁草。在引江濟淮這個大型智慧建設舞臺上,創新創造力正得到大釋放,一個個“工程之最”正在演繹一段段精彩的“旋律”。

  在合肥高新區寧西鐵路橋北側,蜀山泵站樞紐船閘閘室底板正在進行混凝土澆築。工程承建單位之一中交四航局項目負責人周世勤說,工程建設中,需按我國水利、交通兩種不同行業標準,配置相應的混凝土。像船閘閘首底板厚達4米,大體積混凝土溫控與抗裂就成了重難點。工程技術人員採用料倉噴霧、拌和水加冰塊、結構內鋪設冷卻水管等工藝,為混凝土降溫,防止產生裂縫。

  為保證船舶平穩通過閘室,設計師們經過反覆論證計算,採用閘牆長廊道側支孔輸水方式,通過閘室兩側側牆上幾十個小支孔釋放水流,以確保閘室內船舶的安全;上、下閘室的水可以互通互流使用,以節省用水和通航時間。蜀山泵站是亞洲最大的導葉式混流式泵站,周世勤說,泵站建成後,每秒提水量達340立方米,相當於把兩個綠皮火車廂的水,提升到4層樓高的位置,一週左右就能向北輸送一個董鋪水庫的水量!

  將來,遊客們在樞紐“江心洲”上,還可一邊看船,一邊賞橋——合肥現存最古老的三拱石橋,為給樞紐讓道而“搬”過來的城西橋……

  江水在蜀山樞紐抬升後,為讓江水自流,需大幅度向下開挖江淮分水嶺。在河道施工現場,渣土車川流不息。省引江濟淮公司合肥建管處工程師黃天馳說,這裡坡口最大寬357米,河道斷面有7級平臺、8級邊坡,採用試驗段工程經驗,以維持邊坡的安全穩定。未來,最大挖深將達46.4米,比15層樓還高……

  如果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那麼奮鬥就是通往理想彼岸的大橋。

  看!那火熱的工地上,每天有1萬多人在奮戰,有6000多臺(套)工程機械車在作業,一天完成工程量約4000萬元……3年來,全長587.4公里的引江濟淮安徽段,已有420多公里53個施工標段開工。

  引江濟淮工程可以說是長江經濟帶、合肥都市圈、中原經濟區三大戰略區發展的重要支撐,江淮通聯勢必更好地呼應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這一國家戰略,江淮運河帶來的是一個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四

  “水調協奏曲”·願景

  春秋時期的吳王夫差,修造運河邗溝來引江入淮,此後,隋煬帝開鑿了京杭大運河。從歷史的長鏡頭來看,“河為線,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運河憑藉其帶來的經濟、文化效益足以標榜千秋。

  往事越千年,換了人間。

  7

  綠水悠悠流不斷,運河新城是家川。2019年4月19日,合肥市提出,要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努力打造現代化運河新城。運河新城建設被列入合肥市五大片區建設,核心區30平方公里規劃藍圖已經繪就。

  引江濟淮工程建成後,將打破安徽甚至全國現有的航道網格局,江淮運河將成安徽參與區域競爭的又一條重要“賽道”。

  依託調水線路,引江濟淮工程將形成354.9公里航道。將來,千噸級船隊可由長江和淮河直接進入合肥。想象一下,2000噸級的貨輪從淮河沿岸城市出發,不再繞道洪澤湖,跟蘇北擠京杭大運河,而是向合肥進發,再駛向長江。算下來,可縮短航程200至600公里,合肥港離江淮航運中心的位置還遠嗎?

  江淮運河,為何要通航?

  它驕傲地回答:“我的運量大、汙染小、效能高、佔地少,我的運輸成本是公路的六分之一,是鐵路的十二分之一。”

  江淮運河,許個願望吧!

  “長江是母親河,她好,運河浪花裡才能飛出歡樂的歌!”運河即使通水,也並不意味著可以高枕無憂,水生態修復涵養永遠在路上。

  東山鐘鳴,西山磬應。

  江淮運河碧波盪漾,需要的是共同呵護;江淮運河貫通南北,承載的是復興夢想。

  一曲曠世“水調歌”,是屬於幾代人共同的珍貴記憶,他們的追夢、期盼和情懷,終由時光封存,到那時,歲月不語,惟河有聲……·楊潔文鄭成功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