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這個村子竟然上過新聞聯播頭條

在泰萊平原的汶水之陰,有一個村子叫畢毛埠,據1989年所立的村碑記載:畢毛埠系由元朝末年曹姓建村,因址在雜草叢生的高臺上,曾名曹毛埠,後因畢姓人口眾多故稱畢毛埠。畢毛埠村明末清初時屬毛埠保,管轄小莊及魯西等周圍地區;民國初年屬第十區(魯西區);1939年至1941年萊蕪劃為萊北、萊東、新甫三縣,畢毛埠屬新甫縣。1945年10月恢復萊蕪縣建制,畢毛埠又歸屬萊蕪縣聖井區。1951年改為第五區,1955年複稱聖井區。1958年聖井區為牛泉、聖井兩個鄉,畢毛埠屬牛泉鄉,同年鄉改人民公社,第二年聖井併入牛泉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牛泉辦事處,1985年改為牛泉鎮,畢毛埠隸屬牛泉鎮至今。


萊蕪這個村子竟然上過新聞聯播頭條

畢毛埠村地理位置

畢毛埠村至今建村已有500多年,村內有畢、王、陳、高、馮、寧、張、楊、馬、亓、邱、盧、董、郭、孟、孫、吳、谷、劉、吳、呂等21姓。

在畢毛埠村東北部,有條小溪名為“青羊耩”。傳說有一對神羊,晚上經常在此出來覓食,白天隱藏起來休息。南方有一盜寶者,聽說後日夜守候在此處,終於在一夜設計逮走了一隻。另一隻來找同伴時,得知此消息,一氣之下,用頭上的角耩出一條小溪,後人把這條小溪稱為“青羊耩”,因為氣候和環境的變化現在此溪已乾涸。


萊蕪這個村子竟然上過新聞聯播頭條

村北汶河美景


萊蕪這個村子竟然上過新聞聯播頭條

村北汶河美景


畢毛埠村的中央還有一座奶奶廟,此廟建於明朝萬曆年間,房屋四梁八柱,民國初年曾在此當過學堂。秀才畢文彪,立碑併為碑題詞:“匾作黑板門當床,白音大殿作課堂”,由畢會雲書寫。後因“文革”1967年秋被砸壞,現已拆除,建為民房。興盛時,每年正月十九起廟會,四鄰八鄉人趕來,燒香叩頭,香菸嫋嫋,人聲沸騰。此廟遺蹟今還在。

明末清初本村為防止外來盜寇騷擾,在村邊建起了從東到西上千米的“圍子牆”。圍牆是“摺尺形”,每個角為90°,這就是有名的“九龍寨”。90年代還保存完好,現在的還有部分遺蹟。

畢毛埠村還出產煤炭,在離畢毛埠村南3華里處有個有名的“炭窯溝”,據說螞蟻能含出炭來。此處有煤礦自明朝時期就開採過,至今仍在開採。

畢毛埠村不僅歷史悠久,在近代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村民也為革命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本村高孟政(1908-1970)1937年參加革命,1938至1940在泰萊新支隊任大隊長,1940年隱蔽在畢毛埠煤礦搞革命活動,後被叛徒告密,被泰安崅峪方長瑞逮捕,並送給日本人。後來在高孟賢營救下,出獄歸隊,繼續革命,任團供給處處長,後任內蒙東勝分區後勤部長至逝世。

改革開放以來,1982年牛泉鎮在畢毛埠建水泥廠,歷經20餘年已成為萊蕪水泥行業的龍頭,其水泥是山東水泥行業免檢產品,享譽省內外。因為環保原因,此廠目前只加工半成品。在此廠的南部近年又建設了垃圾焚燒發電廠。

1983年改革春風吹及畢毛埠,村內一時兔毛交易生意興隆,成為山東境內兔毛集散地,正好應和了村名。

近年來,畢毛埠村積極發展經濟,除了傳統的兔毛交易外,羊絨加工、水泥兔舍製造、服裝加工等也變成了此村的支柱經濟。其中加工的羊絨、水泥兔舍遠銷周邊省市。除了發展經濟之外,村民還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村北建立了上百個反季節蔬菜溫室,在2010年12月5日的中央一套《新聞聯播》頭條就播放了此村蔬菜大棚建設。

萊蕪這個村子竟然上過新聞聯播頭條

新聞聯播播放截圖

萊蕪這個村子竟然上過新聞聯播頭條

村內眾多水泥兔舍廠的產品

萊蕪這個村子竟然上過新聞聯播頭條

年長村民領取生活補助

萊蕪這個村子竟然上過新聞聯播頭條

村內免費的幼兒園

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村內全部道路已經實現了水泥硬化,主幹道汶河路、沿河路也已經通車,正在修建的青蘭高速也從村南經過。相信在勤勞的畢毛埠村民的努力下,他們的生活一定過的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