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確診疑似輕度孤獨症,家長應該怎樣辦?

vivi95


被確認為輕微的自閉症,家長該怎麼辦?要解決這個問題,家長首先要放平心態,現在像這樣的孩子有很多,我們班就有三個不同程度這樣的孩子。

我想告訴你的時,像這種輕微的確診並不就是最後的結果。

家長最重要的就是重視它,去行動起來。



一,首先,家長要了解什麼是孤獨症?

孤獨症又稱自閉症,在學前教育裡定義,它屬於情緒和行為問題,一種較嚴重的發展障礙。

結合各類研究的結果以及我國醫學界、教育界對孤獨症兒童的認識,我們把孤獨症兒童的行為特徵歸結為以下八個方面:

1.社會交往障礙 這是孤獨症兒童的核心特徵之一。

具體表現為:對人缺乏興趣,不能與他人建立關係,對物體的興趣比對人的興趣大,或待人待物的態度一樣。孤獨症兒童常有“戀物”行為。

2.缺乏交會性注意 。

所謂交會性注意是指對周圍人、物、事注意的協調分配,即調整注視點以與他人一起將注意力匯聚在同一注意對象上,從而共享周圍信息,達到交流的目的。

通過交會性注意,兒童可以表達要求、對周圍事物做簡單評價、表明理解對方意見、感受體驗外部世界。

孤獨症兒童在這方面有明顯的缺陷,如他們難以與他人一.



3.語言遲緩 周圍的人熟視孤獨症兒童的言語發展在早期明顯落後於同齡正常兒童。

在嬰幼兒階段常無牙牙學語,也對周圍聲音無反應,所以家長常常誤將他們當做聾啞兒童。

4.言語溝通障礙 足孤獨症兒童言語表達有明顯缺陷。

他們的語言理解能力較差,即使口語發展達到一定水平,也很難以變化和組織語言。

甚至他們的非語言溝通能力也缺乏,如極少用恰當的手勢或其他身體語言表明自己的需要和想法,也很難理解他人的常規手勢和身體語言。

5.語言表達怪異。

孤獨症兒童的語言表達往往出現較多的語法錯誤、代詞錯用、重複語言、刻板語言以及別人無法理解的自發語言。

“鸚鵡學舌”是孤獨症兒童語言的常見現象。當別人問其問題時,他們總是重複別人的問題,而不去回答。代詞錯用是孤獨症兒童語言的另一特徵。

他們似乎不願意接受自己的獨立存在,總是錯用“你”和“我”,常會用“你”來稱呼自己,用“我”來稱呼他人。

“自發性語言”也是孤獨症兒童語言的常見現象之一。他們常常自言自語,或說一些別人聽不懂的話。的顯年一寶選量。

6.刻板性行為常 刻板性行為是孤獨症兒童的又一核心特徵。



孤獨症兒童經常重複性地玩一件玩具或做一件事情,不厭其煩。例如:數小時不停地開關燈,將紙撕成碎片,擺動身體,繞圈跑。他們的這些活動不具有任何想像力和創造性,只是一味地簡單重複。

此外,孤獨症兒童經常伴隨有破壞性行為,如把玩具亂丟、亂摔,似乎藉此發洩心中的“憤懣” ,孤獨症兒童拒絕日常生活秩序和環境的變化,喜歡一切 持原樣,如東西必須放在原位、按照固定的行為模式行動。一旦 序或環境發生變化,他們就會抵制或勃然大怒,以極其強烈的 反應抵抗這些變化。

8.超常的記憶力 孤獨症兒童在早期常常表現出“超常”的機械記憶能力。



一些孤獨症兒童年紀很小時就能夠背誦很多唐詩宋詞,擅長 是,憶乘法口訣、各國首都名稱等一些機械事實。但總體來講,這些 等者他們毫無用處,因為他們很難理解其中的意義。

一般醫學檢查都是通過這些方面的觀察及一定的量表來預測的。

其次,產生孤獨症的原因。

歸納起來有三種觀點,即“心因論”觀點、“身因論” 觀點和“社會環境因論”觀點。

1.“心因論”觀點 “心因論”觀點認為,孤獨症是因為兒童生活在充滿威脅和缺乏母愛的環境中,父母的教養方式、教養態度與孤獨症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繫。

李奧·坎納指出:孤獨症兒童的父母具有人際交往上的問題與疏遠等性格特徵。

這些特徵本身就是輕度的自閉症狀,父母的這些症狀將會進一步影響兒童的自閉行為。也有觀點認為:兒童由於早期教養不良,與父母沒有建立起基本的信任感,繼而不信任他人,造成人際關係不協調及內心衝突與失衡,進而封閉自我。



母子互動不足,以及孩子對這種缺乏建設性親子關係的極端消極反應所致。

父母在兒童發展關鍵階段對孩子的某些正常行為採取了一種極不積極、不合理的對待,從而導致兒童後來的情感退縮;

而兒童的情感退縮又進一步促使父母對之採取拒絕的態度;這種惡性循環最終導致了兒童拒絕整個世界,造成自閉症。

2.“身因論”觀點 “身因論”觀點認為:孤獨症的產生源於神經系統的器質性病變、機能障礙、感覺器官機能失調及生化因素。

社會環境因素影響論”觀點 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孤獨症的產生受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

在英國、瑞典等國所進行的調查中,處於相對不利環境中的移民兒童,有較高的孤獨症發病率。兒童缺乏與外界的溝通,過多或過分的負強化對那些性格內向的兒童來說,極易成為孤獨行為的誘發因素。

三,最後,面對孤獨症的兒童家長該如何做呢?



1.提供支持性、接納性環境

孤獨症兒童最大的問題是交流障礙。

他們不願交流,也不交流。在教育過程中,應儘量為兒童提供最大限度的可接納環境鼓勵孩子參與各種活動,不要讓孩子產生懼怕和挫折體驗。

在剛開始時還要對孩子的所有行為,包括各種破壞行為或攻擊性為給予充滿愛意的和可接納的反應。



孤獨症兒童會因為這種支性環境而逐步建立起自信,並能夠積極面對自我。一旦孤獨症童開始接納世界,傾向於把自身以外的東西看做是支持性的和有威脅的,他們就容易放棄其防禦行為。

2.培養孩子語言溝通能力

溝通障礙是孤獨症兒童面臨的又一巨大困難。

在教育與矯治過程中,家長或教師首先要引發兒童的溝通意向,幫助兒童擴充對周圍世界的認識。

其次,要選擇輔助的溝通方式。

溝通並不僅僅依靠語言,與孤獨症兒童的溝通還可以通過身體動作、手勢、情景活動圖片等多種方式進行。

對他們來說,重要的不是一定要使用語言而是首先要溝通。

最後,要教會兒童有關的社會性會話的知識和技巧,幫助兒童逐步學會有效的溝通。

3.體驗性認知學習 。


對於已經產生交流願望的孤獨症兒童,可以進行體驗性認知學習訓練。

所謂體驗性認知學習,就是利用兒童已有的經驗,對兒童正在體驗和從事的活動進行命名和學習。例如:當兒童上下揮剛行持兒沒 動手臂時,教他認識“上”和“下”的概念;當他擺弄玩具時,教他給玩具命名,認識玩具的形狀、顏色、特徵等。

4.找專業的感統老師進行訓練。

總之,我們只有對孤獨症清楚的認識,才能對症下藥,近年來由於父母忙於工作,缺少陪伴,這樣因為行為障礙的孩子很多,我接觸的在小班就有一個輕微的,但現在大班已經完全恢復了,主要是家長的重視,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如果有這樣的問題,一定和幼兒園或學校的老師溝通好。

以上,希望能幫助到你。

嗨!我是時光小兜,在職幼兒教師一枚,6年親身養育實踐。每個問題行為背後,都藏著一個未曾被我們發現的成長秘密,遇見問題,遇見成長!歡迎關注❤️

時光小兜


這位家長,孩子被確診為輕度孤獨症,確實是一件讓家長非常揪心的事。發病的原因有多種,除了孩子發育方面的原因外,一般是由於家庭環境和孩子性格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家庭環境不好講的並不是孩子吃飽穿暖的問題,而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感受到愛與被愛,享受不到家庭的溫暖。於是開始封閉自己的內心世界,久而久之,就產生了強烈的孤獨感。

面對這種情況,如何解決呢?

首先,修復家庭關係。和諧的夫妻關係,溫暖的家庭環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溫床。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夫妻雙方要共同努力,讓孩子感爰到自己被愛,並享受到愛的溫暖。

其次,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陪伴是建立良好關係的有放途徑。人一生短短几十年,親情是最珍貴的。錢財是身外之物,內心愛的需求才是最應該保護的。所以要儘可能全家人生活在一赴,陪伴孩子慢慢長大。

最後,不壓制孩子的思想。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需求,家長需要的只是引導,而不是壓制孩子尊從自己的安排。壓制過度,孩子就會失去動力,進而產生孤獨感。

總之,孩子孤獨是缺少愛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