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探索走實符合地方實際務實高效管用鄉村振興道路

中國山東網訊(通訊員 紀宗玉)黨的十九大以來,肥城市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以黨的建設為統領,以美麗鄉村建設為目標,以新型城鎮化為動力源,以棚戶區改造和村居改造為切入點,推動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融合發展,致力於把鄉村建成群眾需要的樣子,探索走出了一條符合地方實際、務實高效管用的鄉村振興道路。

堅持“一個統領”,把方向定準。堅持黨建統領,為棚戶區改造和村居改造營造環境、凝聚共識。一是“基石工程”前頭引。換屆以來,創新實施黨建“基石工程”,全面加強以標準化規範化為主要內容的過硬支部建設,以管“三資”、增收入、提服務為主要內容的治理能力建設,以“五制一諾”為主要內容的村級運行機制建設。經過建設,四星級以上農村黨支部達到286個。二是黨員幹部帶頭幹。注重發揮黨員幹部先鋒模範作用,入戶動員、簽訂協議、拆舊建新等每個重要環節都讓黨員幹部走在前、幹在先,以實際行動解除群眾疑慮、贏得群眾支持。三是“三資”清理打頭陣。藉助掃黑除惡大勢,開展農村“三資”清理行動,“三級”書記親自抓,市鎮專班當尖兵,村級班子“自我革命”,累計鋪開478個村,通過市級驗收372個。

遵循“兩項原則”,把步子走穩。一方面,尊重群眾意願。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對棚戶區改造和村居改造不搞強制,把徵求群眾意見作為首要環節。村級依次召開支部書記、“兩委”班子、黨員和群眾代表、全體村民四次會議,切實把村居改造的好處講清講透,引導群眾支持、參與改造。改造前,每個村都統籌考慮群眾實際需求和不同情況,結合集體收入狀況、土地變現收益及發展潛力,科學制定了補償安置方案。另一方面,尊重客觀實際。鼓勵支持村級因地制宜謀劃改造思路,綜合採取房屋置換、貨幣化安置、實物安置等形式進行改造。對分村到中心村置換房屋的,由村級牽線搭橋,將原有房屋評估作價,中心村內部分房屋拆舊建新,部分房齡短、狀況好的房屋予以保留,作為居住房可租、可換,村民自由選擇;對貨幣化安置的,由村級支付拆遷補償費用;對實物安置的,村民可以選擇上樓,也可以選擇差價置換其他村民房屋。

推動“三個集中”,把思路理順。一是有搬遷改造計劃的村向鎮駐地集中。空心村、不具備區位優勢的村,以及山區、庫區等特殊區域的村,原地安置重建意義不大。對這幾類村向鎮街區駐地集中搬遷安置,實行片區開發、綜合改造。目前,向鎮駐地集中的村有83個20142戶。二是沒有搬遷意願的村特別是分村向中心村集中。選取動遷群眾少、房屋狀況好、基礎設施較為完備的中心村,逐步合併“空心化”程度高、人口數量少、生活條件差的小分村,通過“分片推進、逐戶引導”的方式,實行就近整合。目前,分村向中心村集中的村有39個10907戶。三是土地向大戶集中。把改造騰出來的宅基地、群眾搬遷後不再自種的土地,由村裡加強引導、統一運作,流轉給龍頭企業、種養大戶和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破散為聚,連片開發,發展產業。如潮泉鎮張莊村整村搬遷到鎮駐地,騰空土地2000多畝,統一流轉給泰山桃花源項目,村集體通過土地流轉項目服務,年增收30多萬元;村民每畝土地獲得1000元的租金收入,還就地轉化為產業工人,每年人均務工收入8000元以上。

建立“四項機制”,把螺絲擰緊。

一是領導機制。堅持市級主導、部門主推、鎮街主責、村居主體,每個改造項目都明確一名副科級領導幹部具體負責,在資金使用、工程質量等方面全程盯靠。二是服務機制。推行“拿地即開工”審批模式,取消施工組織、監理等備案材料,主流程審批時間縮短至32個工作日以內。三是資金機制。今年以來,直面國家縮小棚改補貼範圍的現實,市城投公司全部收儲改造騰空土地,將價格由原來的15萬元/畝提高到20萬元/畝。兩年多來,城投公司墊資借款及土地收儲投入近6億元。四是激勵機制。把棚戶區改造和村居改造作為鎮街區重點工作,列入經濟社會發展年度考核。

數據顯示,目前經過兩年來的運作,全市已完成搬遷改造村49個,正在實施改造的村152個,累計鋪開棚改和村居改造項目192個3.8萬套;預計到2020年底,完成改造和啟動改造的村將達到289個,佔村總數的48%。

騰出了發展空間,推動了產業振興。通過改造,預計騰空土地5.3萬畝,帶動160億元社會資本進入農村;新增土地流轉面積10萬畝,實現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帶動農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