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民之事鑄大美——記“全國優秀信訪工作者”遂川信訪局劉巍

枝葉茂密的稔子樹,紫中帶白的稔子花,還有那嬌之慾滴的稔子果。儘管在惡劣環境下也能展示生存的風骨,越是貧瘠的土地,它的生命越煥發出青春的活力。凝望此景,我不禁想起那些默默無聞的一群人。

儘管成天面對的是———或怒氣衝衝,或罵聲、哭聲和埋怨聲,一個個扯不清理還亂的令人頭疼的問題,一樁樁做不完的瑣事、煩事、難事。

這就是信訪。知道的人都會說:這是“天下第一難”。

近年來,由於工業發展、舊城改造等因素引發的利益糾紛增多,遂川信訪工作被上級部門列為重點管理。2008年3月,他調到縣信訪部門。在他與同事一道努力下,一舉扭轉落後被動局面,信訪總量連續下降。2015年,遂川獲省委、省政府全省信訪工作“三無縣”稱號;2009年,單位被市信訪局評為先進集體;2008年,他被評為“全省信訪工作先進個人”;2013年,被評為“全國優秀信訪工作者”……

他,就是遂川縣信訪局局長劉巍。

有一種美是責任

有一種愛是不能以時間論短長,這是一種激情燃燒的愛。

劉巍就像一根扁擔。一頭挑著社會穩定,一頭挑著群眾利益。責任驅使他對工作追求完美。

從個人的歷史積案到牽涉面廣的群訪事件,凡有疑難案件劉巍總是親力親為,自己接手。只要困難群眾的難事急事沒解決,他吃不好睡不安,想方設法也要給個交待。因為他知道,新案、疑案、難案,僅靠老經驗、老閱歷、一張笑臉、兩袖清風,這遠是不夠的。

同事都說,局長的“內存”不僅大,還自動更新。他的辦公桌上,文件、信訪件、專業書滿滿當當。為隨時勝任工作,他學城鎮拆遷、徵地補償、軍隊退役人員等政策、法規,虛心向同行請教技能技巧。

任何一項事物的創新,在破殼而出之前,都經歷著一番震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11年,遂川縣被江西省列為用群眾工作統攬信訪工作試點縣之一。劉巍及時把握機會,積極協調,在全省率先高規格、高標準、高要求成立了“群眾工作部”,建立起“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縣鄉村組群眾工作網絡,還進行一系列改革創新,構建起縣、鄉、村、組四級信訪網絡……以群眾工作統攬信訪工作試點開展以來,遂川信訪工作實現“三變”,即在平臺上變“單通道”為“多通道”,在職能上變“獨角戲”為“大合唱”,在方法上變“單一性”為“多樣性”,有效地改善了信訪部門“單打獨鬥”的局面。

同事們說,為了這份責任,劉巍要求先是跟跑,再是並跑,然後就要領跑。

如果心中沒有責任,怎能釋放這堅忍不拔的力量。

有一種美是力量

大風和陽光比威。風說:“我威力大,能把人的衣服吹掉。”一陣狂風,人反把衣服裹緊。太陽無語,陽光暖暖,讓人自然脫掉外衣。

做信訪工作,要有為民服務的真心,換位思考的同情心,高度負責的責任心,解決難題的決心,長期作戰的恆心。而貼近群眾的親和力、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臨場處置問題的能力,則構成了劉巍讓人折服的要素。

在信訪案件中,有關房地產方面佔了一定比例。為此,劉巍查閱了大量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以及其他地方處理類似問題的成功經驗、做法,還自創一套“算賬”工作法,來做開發企業和購房戶的思想工作。

某樓盤位於縣城中心城區,由於種種原因成為“爛尾樓”,既影響市容市貌,也留下很多隱患。經多方努力,2011年終於建成並開盤售樓,由於未處理好遺留問題,引發了原購房戶50餘人多次集體上訪。劉巍經常被憤怒的人群團團圍住,哭的、罵的、推搡的都有。

“我非常理解大家的心情,都小門小戶,投資這麼大,還不掙錢,放到我家,我也不平衡!”一番暖心話,迅速使緊張的氣氛緩和下來。接下來,劉巍和同事耐心地傾聽。聽完訴求,他話鋒一轉:“你們採取這種方式也不對!上訪得依法、逐級、有序……”一場即將發生的大規模集體上訪,消弭於無形。

通過反覆溝通、協調和耐心工作,當年底,爭議雙方終於達成一致,歷時6年之久馬拉松式糾紛,終於得到圓滿解決。

針對部分群眾“信訪不信法”的觀念,他多次與縣法院協調,取得縣法院的支持,與信訪局在群眾來訪接待中心聯合設置了“便民法庭”,由縣法院派駐法官對信訪人反映的問題進行調解與審理,打造了“綠色通道”。

與此同時,劉巍推行信訪聽證制度,對個別情況複雜、久拖未決的信訪案件,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五老人員”及知名人士分析、評議案情,現場協調,引導群眾關注和參與事件的解決。

在劉巍眼中,信訪工作不僅是黨委政府與百姓溝通的橋樑,還是社會前進車輪的潤滑劑,是一門永遠探索不完的藝術,唯有用盡激情、才華與智慧,才能做一名為黨分憂、為民解難的合格信訪幹部。

有一種美是真誠

俗話說,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過得最不容易,沒有難事不會求你,我們要把他們的事當作天大的事。

在遂川,常常會聽到人說起:“劉局長像我自家兄弟。”說這話的人,大都是普通百姓。

俗話說:“人不傷心不落淚,人無難處不上訪。”劉巍出生於貧苦農家,深深理解百姓的不易。自任信訪局長後,不管問題大小,都用心撫慰一顆顆受創的心靈,用真愛舒展一張張欣慰的笑臉,用真誠彈出一曲曲和諧的琴聲。

2010年,市民李某的愛人在一樓盤做工時,被高空墜落的磚塊擊中頭部,生命垂危,經救治雖保住了性命,卻幾乎成了植物人。接訪後,劉巍積極組織相關部門與開發企業協調,最後開發商給付了李某墊付的醫藥費,還為再次手術奔忙,解決了5萬元的特殊疑難信訪救助經費,解了燃眉之急。李某逢人便說:“劉局長是救命恩人,是位好信訪局長。”

劉巍的辦公室永遠像個“小集市”,老百姓都願找他反映不平事,找他嘮嘮家常。他常常為上訪戶買吃的以及生活日用品等等。逢年過節,他還去看望老上訪戶、老傷殘軍人、貧困老人,送糧油等食品。

他的真誠,讓許許多多素昧平生的人,把他當親人、恩人。即便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他們也理解。

他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不經意間在同事與上訪群眾平等交流的心靈裡悄悄蔓延。

於是,細心的人們會發現,過去信訪大廳的吵吵嚷嚷不復存在,這裡被注入了一種溫馨的情愫,是情感化解了上訪者內心深處的積怨,讓他們看到希望的明燈。

有一種美是奉獻

劉巍心中有兩大“法寶”:始終把信訪群眾裝在心中,站在信訪群眾的立場上看待問題,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積極協調,通過多部門、多單位的溝通,促成問題的化解。

信訪幹部能力的集中體現是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為此,他充分發揮其在多個部門、單位工作過的豐富實踐經驗,靈活處理信訪問題。

劉巍給自己規定:凡遇群眾上訪的急事,自己能辦的立即去辦,自己辦不了的,也要盡全力把有關方面的人員請到現場去處理解決,“一竿子插到底”,避免“公文來公文去”。他說,只要用情用心堅持,事情就會見亮。

除了為群眾的事四方奔走,他還深入探討信訪工作的機制創新,切實改變過去坐班接訪、中轉辦信的常規流程。他著力改變信訪傳統模式,把信訪局由“中轉站”變成“終點站”,從協調督辦到一站式服務。群眾反映問題由原來“放下材料回去等結果”,變成了四級協調調度機制,一站處理。即使一些難以協調的問題,也會由相關部門的“一把手”直至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以聯席會議的形式進行解決。

“信訪工作就是人生縮影,酸甜苦辣四味俱全。對待信訪工作要像待人一樣認真、執著、孜孜不倦。只有這樣,才能從中尋到樂趣,使心靈不斷得到昇華。”

在信訪工作崗位上,這裡沒有鮮花簇擁,也沒有掌聲附和。只有數年如一日,寂寞與清貧,恪守與奉獻,踐行一個人民公僕對黨和人民的莊嚴承諾。“幹就幹好。”這是劉巍對自己的要求。老百姓的笑臉就是最高的獎賞,他當然高興!

那棵美麗稔子樹正在廣袤的大地上茁壯生長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