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隆尧陈会波:土专家的蘑菇“情缘”


【爱国情 奋斗者】隆尧陈会波:土专家的蘑菇“情缘”

陈会波向参观人员讲述蘑菇种植技艺。潘志方 摄

在河北省隆尧县千户营乡,问起谁蘑菇种得好,当地人都会告诉你一个名字——陈会波。陈会波何许人也?缘何能赢得大家的赞誉?

说起陈会波,就离不开蘑菇。他专门种植大棚蘑菇16年,摸索出一套完整的种植技艺,成为当地的土专家。他种植的蘑菇品质好、收成高,赢得了远近客商和用户的青睐。

2003年,陈会波第一次接触蘑菇种植,勤奋爱学的他就迷上了这娇气、古怪,需要百般呵护的真菌。他到种植能手的大棚里去观摩学习,到县职业技术学校请教专家,还自己买来一大摞图书,深入研究,慢慢熟识了蘑菇的生活习性和种植技艺。

当年,他就在自家地里开始试种。第一年,虽然长出了一些蘑菇,但收益寥寥,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妻子和家人劝他放弃,朋友也说这是一个大坑,弄不好赔个倾家荡产。可陈会波不服输,他一边寻找失败的原因,一边继续走出去到周边县市学习。一次次的观摩让他增强了信心,第二年他开始了再次试种。


第二年的种植竟然收回了成本,还稍有收获。陈会波很满意,尽管大家还在犯嘀咕,但他心里有数。他知道菌类植物不像一般农作物,不经过两三年的摸索是很难成功的。

第三年,第四年……陈会波一边探索,一边扩种。收益一年比一年好,家人由反对变成了支持,村里人也开始种植。


【爱国情 奋斗者】隆尧陈会波:土专家的蘑菇“情缘”

陈会波的妻子正在采摘蘑菇。潘志方 摄

“期间也经历过大波折,记得那年天气异常,大棚温度没有控制好,最后几乎是绝收。但经过几次波折,我已经摸清了蘑菇的习性,也有了抗风险的能力和心理准备。”陈会波笑着说。

“这东西就是不好伺候,会波一天天守在大棚里,比看家人和孩子都亲,这不,我们不得不全家都搬到大棚来住了。”陈会波的妻子说。

今年,陈会波的蘑菇大棚已经发展到9亩多,共6个大棚。今年受气候影响,出现坏料现象,产量受到一定影响,但价格不错,每斤卖到3元多,每个大棚的收入在四五万元左右,今年总收入近30万元。

谈到销售,陈会波说:“销售咱不用发愁,多年来的质量和信誉,有多少就能卖多少,愁得就是产量。”他说,自己的蘑菇全部使用自己配制的安全无公害有机肥,长出的蘑菇叶片厚、外形美、口感好,同样是煮汤,他的蘑菇炖的汤又香又浓。县城蔬菜批发市场对他的蘑菇非常认可,货一到立刻抢购一空。很多外地客商承诺,有多少要多少。邢台某蔬菜市场订购了两次,很受市民欢迎,别人卖3元,他的蘑菇卖6元,照样哄抢。现在就是产量上不去,很多大城市客户等着订购,所以,现在急需扩大产能。



【爱国情 奋斗者】隆尧陈会波:土专家的蘑菇“情缘”

“现在,种植技术已经过关,没有重大自然灾害都能丰收。扩大种植面积势在必行,现在的发展瓶颈就是土地和资金,我急需一个懂业务的合伙人,能再流转10余亩地,再投些资金,一定有大的发展。”陈会波信心满怀。

谈到下一步的发展,除了扩大种植规模外,陈会波还想在技术上再求突破。现在,他在配料、育种、种植等环节都已技术娴熟,还购置了全自动装料机,生产环节自成体系,生产能力自给自足。他想突破的是产品包装、深加工等精细发展,给产品更高的附加值。


陈会波试种过一年的灵芝,和蘑菇的习性差不多,他也基本掌握了种植技巧,效益也不错,每个大棚的收益也在5万元左右。蘑菇和灵芝每年可以出两棚,效益翻番。如果有了更多的土地和资金,他还想继续种植。

现在,陈会波申请成立了旭禄家庭农场,不仅有村民在他这里打工,而且在他的带动下,很多村民通过他的配料和种子,也纷纷开始种植蘑菇,走上了致富之路。下一步,他计划升级智能恒温大棚,这样产量可以增加一倍以上。他还计划给产品申办商标,把产品推向更高端市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