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析——北京海淀区不相信学区房


专家解析——北京海淀区不相信学区房


学区房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产物,房产中介的推波助澜,学区房的房价也一直高居不下,对于整个京城来讲,真正有很高价值的学区房,少之又少。放观全北京,对于绝大多数区域,有个房子只能让娃有个学校上,但是不能保证有好初中,除非买的学区房是直升,这样小学6年初中3年都能踏踏实实的有去处,中考再接受洗牌。

然而在2019年1月1日开始,海淀区再无学区房可供100%直升,之前世纪城业主可以小学人大附小,初中教师进修北校区直升;上地东里、西里业主在满足6年连续上地实验小学学籍的前提下也可以直升;世华龙樾也可以直升十一龙樾,但在2019年初海淀区施行多校划片后,再购买房子,便没有这样的福利条件了。

海淀区小学之间虽有一定差距,但是真正对孩子去处起到决定性的还是得看课外班的成绩。


近些年小升初升学途径在逐渐减少,但其实学校招生的自主性并没有明显的变化。2017年海淀区推优取消,改为了登记入学,门槛降低。2019年特长取消,但实际上一些学校也借以点招的方式招收了一部分特长生,以小强居多,但是没有了明显上的选拔考试,改以更为隐蔽的方式招生。


坊间一直流言2020年寄宿改摇号,其实即便是真的摇号,学校不再有自主权,对于部分小强的招生的影响也不会太大。因为道理很简单,学校得招够学生,得招够好学生,很多家长以为学校点招的学生,都是借助公办寄宿的方式入学,这其实不准确,公办寄宿的名额非常少,人大附中、北大附中、首师大附中都是63个,101中学171个,清华附中和十一学校没有,前者借用民办校点招,后者本身就具备官方认可的自主招生能力。这些寄宿名额远远解决不了招生人数的需求,只要是孩子比较突出,学校会想各种方法把孩子录取进去,换言之,小升初当年的大政策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只是明面上的游戏规则,实际上,没太多人遵守。与其担心明日变幻莫测的政策不如踏踏实实刷题,扎实基础更切合实际。


海淀区学校两极分化厉害,现在有校额到校政策的扶持,一些优质普校也比较受追捧,即便是这样择校的意义仍然是存在的。很多家长想让孩子去六小强,但没有付出与之对应的努力,最后发现原来优质普校的难度也这么大。


除了六小强外,海淀区民办校像师达、建华、理工分、海外、人北联合等几乎都会给本区孩子考试机会,这些主要是考察应试能力。人分和北大实验这样的对于孩子的简历是有较高的要求的,不是谁都能有展示的机会。


优质普校今年大多是分为两类,一是考试,对简历没有过高要求,看考试成绩;二是看简历,以三好或者奥数竞赛证书为主,择优之后面试。现在能丰富孩子简历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更要把孩子学科综合实力提升上来。能有任何丰富孩子简历的机会就不要放过,像数学大联盟,虽说之前含金量很低,但是现在也没啥比赛了,拿个一等奖完全可以充数。另外2020年希望杯机考大概率是会把时间提前到寒假开始,也是一次丰富简历的机会。


像翠小、海淀实验小学这样近几年为SSF输送了大量生源,机会明显比别的小学多一些,这也算一点学区优秀哈。但在海淀区仅凭买房想解决上学的难度还是相当大的,好点的学校最顶尖的生源都是靠自己招,海淀区的学校不相信学区房。


在2019年开始,海淀区民办校严格限制了外区生源比例,以学校为单位,以当年招生计划的15%为外区生源比例,这一下子把很多外区优秀生源的路卡死了。有一些偏人性的学校,会在办理跨区手续之前单独面试户籍海淀的学生,如果通过面试,那就会提前告知一定要办理跨区手续。但是像一些不缺生源的学校,就会很粗暴的把海淀区学籍和外区学籍的孩子的简历直接区别开来,哪怕是有海淀户籍,待遇也是一样的。对于大多数民办校来讲还是会给外区孩子一个展示实力的机会,但是录取的难度要大很多。


如果真的非常想到海淀升学,那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在海淀区买套房,把户籍转过来最佳,这样需在六年级下学期5月10号前后办理回户籍地参加小升初,不过这个只要做出选择,就不允许在学籍区升学,尴尬的是现在海淀区大多数学校在5月中旬之后才正式开始大批量招生,这就有点被动了,择校不成的话,海淀区的大派位是比较坑爹的。

海淀区大派位被派进稍微好点学校的概率是极低的,西城区的派位坑在极度不透明,甚至有摇号是一所学校,接到的录取通知书是另一所学校的情况,呵呵~



我想海淀区的魅力就在于给努力的孩子机会,大量的课外班确实需要家庭承担较大的经济压力,但相对于买套房,差距还是不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