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驾崩当晚,雍正为何要立刻处死随侍康熙60年的心腹?

李冉静


赵昌?太监?侍卫?大臣?包衣?说法这么多,傻傻分不清楚,而《清实录》里一个字都欠奉,相关赵昌的资料,被胤禛授意几乎抹除的一干二净。

会不会是这厮知道的太多了,令铁面不柔情的雍正帝心生忌惮,然后除之后快?您想多了-_-||。

不要相信网络传闻

雍正帝并不怕赵昌揭发所谓的“得位不正”,也根本没杀他,赵昌虽然被定了死罪,但是看在他服侍康熙帝多年的份上,改成永久监禁,到雍正十年才死,赵昌和康熙帝年纪差不多大,也算是寿归正寝了。

如果雍正帝心里有鬼还会让赵昌存活么,即便是监禁也要像对付胤禩和胤禟一样,暗中下手灭口。

童年好伙伴

赵昌是玄烨幼年时期的陪侍,一直到康熙帝宾天,二人关系莫逆,既是主仆也是发小、玩伴,根据描述,皇帝非常微小的一个举动,赵昌就知道康熙帝要做什么,总是适时的满足康熙帝的意愿,而无需多言。

所以赵昌的职务升迁会慢么?尤其自康熙中期,赵昌的职位一路飙升,而且都是肥差,比如工程监理,比如军械方面的火器制造。

又有文献称二十八发连珠火铳(被追捧为机关枪雏形)的发明人被南怀仁和侍卫勾结构陷,资料里面所讲的所谓的侍卫本未具名,其实就是本文的主角,赵昌。

很多文章都把赵昌写成太监,其实赵昌并非太监,而是内务府的官员,他被误认身份,可能是因为他曾经任职养心殿总管,而康熙帝所“豢养”的一干传教士都在文字资料中称其为“大臣”,而非宦官或者太监,身为中国通的他们,对赵昌的身份还是能够辨清的,况且赵昌和传教士们私交甚密,一直以来都充当康熙和传教士们的传声筒。

有一个身份最适合他,那就是包衣出身的内务府官员,虽然汉语、满文文献几乎被删了个干净,但是西文文献很多种语言版本,都对赵昌其人有所表述。加注一点,当时没有任何西文文献把赵昌描述为太监。

“自从大丧仪以来,又陆续发生了许多其他令人难过的事情。第一件事情便是一个名叫赵昌的大臣遭遇不幸。他是我们的老朋友,长期以来是先皇的得力助手,他经常主动而有效的处理圣教事宜。”

事实证明,凭空灭绝一个人存在过的痕迹,基本上很难做到:

《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二十:

“如放炮放鸟枪及杠抬鹿角者,俱系八旗汉军,从前内府佐领下那尔泰、赵昌善于放炮放鸟枪,皇考因交与那尔泰、赵昌管辖。”

现在总结一下,做为内务府官员为何被误认这么多身份呢?

首先,赵昌接触枪炮管理,会被误认为是“侍卫”;内务府工作人员,出身于“包衣”的较多;又因为他在内务府任职所以被洋人称为“大臣”;然后曾经任职养心殿总管,所以就被误认为太监。

赵昌获罪

“先皇去世仅仅9天,新皇帝突然发怒,下令将赵昌锁拿下狱,他的脖子被戴上颈锁,被囚禁于城东一城门处。(估计是东直门)”

赵昌获罪后被戴上120斤的锁链,囚禁于东直门,什么仇什么很雍正帝赐他这待遇?

两个字-“党争”,赵昌和穆敬远撺掇老九胤禟称帝,所谓的贪污说、火镰说等等全是障眼法,雍正帝无法容忍外部势力参与到党争中来。

很多朋友都因为此事评价雍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或者那么点小事就要杀人?原因很简单,刚继位的雍正帝还没到动老八老九的时候,所以不能提及结党,赵昌是胤禟一系,且在宫里人脉广泛,位高权重,出于自己的安全考虑,雍正帝无论如何都不能把赵昌留在宫中,所以只能随便抓几个把柄,先论罪再说其他。

说的再直接点,为什么雍正帝在康熙帝过世9天就拿下赵昌“论死”?因为雍正帝害怕自己不是被火枪打死就是被人在饭菜里下毒毒死。

另外一点,雍正帝对洋教所持的态度是与康熙帝完全相反的,洋教可以得到有限发展,这得力于康熙的支持,甚至当戴梓这位超级天才因得罪南怀仁而被构陷冤枉的时候,康熙帝查都不查,直接就流放了戴梓,只为照顾南怀仁情绪,其实后续的赦免表明,戴梓究竟有没有里通外国,康熙帝心里有数,他当然也知道南怀仁的龌龊手段,只是二者取其重罢了,可见康熙帝对传教士们的重视和照顾程度。

雍正帝接手政权后所面临的的状况就比较严峻了,虽然洋教传播面极其有限,但官方也好,民间也罢,持强烈反对意见的人太多,康熙帝在世的时候,这些人,这种情绪一直在被压制着,但这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所以康熙帝刚刚去世,雍正帝别的还顾不上来,剪除洋教的折子就一摞,因为康熙帝的政策惯性作用(也有人从教士手中拿了好处),朝中还有人打算护着洋教,这就再次触动了雍正帝的敏感神经,这是真正的里通外国,内外勾结,党争行为竟然还渗透了国外势力,所以必须有人要为此付出代价。

雍正帝已经看出了端倪,很多人对洋人是持忿恨态度的,这是民心民意,代表着一股极其庞大的势力,而这股势力在当时的中国,在势力上绝对是占据上风的,所以当机立断,虽然抑制洋教暂时顾不过来,但是基调先要定下,该死的反面典型有两个,一中一洋,中国人赵昌,葡萄牙人穆敬远,杀穆敬远令一部分洋教士惶惶不可终日,而论死赵昌则警告了朝中或“党争”或“媚外”的顽固分子,站错了队会倒大霉的^_^。

即便这样,雍正帝都没有杀赵昌,是否发现了胤禛宽容的一面呢?如果还不承认的话就看看赵昌的同伙,同为胤禟一系的穆敬远神父(葡萄牙),他俩是同罪,穆敬远被毒杀,而赵昌则没事,算是网开一面吧。


古今通史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因病去世,临终前留下遗诏让四阿哥继承皇位,这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第二天,雍正皇帝刚刚即位,就下令将服侍了康熙多年的太监赵显立刻处死,并且株连九族,那么问题来了,康熙皇帝明明还尸骨未寒,雍正皇帝为什么非要在这个特殊时期将赵昌处死,并且是满门抄斩呢?其实只怪他知道得太多了。

有关太监赵显的记录,至今为止他的生平记载也十分模糊,我们只能从当初康熙的御用画师——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的记录中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在康熙皇帝去世的时候,赵昌在宫内的职务大约是内务府总管,或者是养心殿的太监总管,不然他不可能知道清朝皇宫之中的这些秘史。而从外国人的记载上来看,赵昌所犯下的罪名更是十分诡异,因为在平时,这种罪名是根本要不了赵昌的命的,那么雍正皇帝到底找了什么样的借口?

根据这位洋人的记载,赵昌主要犯了三大死罪:首先,太监赵昌曾经秘密在雍正皇帝的身边安插眼线,监视雍正皇帝的一举一动,并且将消息泄露给一些图谋不轨之人;第二,赵昌胆大包天,竟然私自进入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做了一把火镰,很显然他有帮助废太子重夺王位的野心;第三,他私自盗取国库五千两税银。最后,赵昌被雍正皇帝以“私盗库银”为理由满门抄斩,并且昭告天下。

按照常规的法理来说,就算是赵昌私盗库银,那赵昌只需要将银子还给皇帝就可以了,也算不上什么杀头的大罪,而前两天罪名就更是无稽之谈了,难道说给废太子的儿子制作一把用来点火的火镰也算是谋逆之罪呢?因此毫无疑问,赵昌很有可能是知道康熙皇帝临终遗嘱的一位重要人物,并且很有可能康熙皇帝所立的皇帝不是雍正皇帝,而是十四阿哥。

这样看来,雍正皇帝杀赵昌的理由就相当充分了,由于之前赵昌负责处理康熙皇帝和十四阿哥之间的书信往来,因此他是最有可能知道康熙皇帝遗嘱的人。雍正登上皇位之后,立刻下令收缴各地十四阿哥和康熙皇帝往来的书信,其最终目的就是毁灭任何康熙皇帝立十四阿哥为皇帝的证据,而由于赵昌正是这件事情的直接经办人,为了杀人灭口起见,雍正皇帝用一个“私盗库银”的罪名,将赵昌一家老小全部赶尽杀绝,从此再也没人能够知道雍正皇帝即位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


完颜翠花


这或许又是一个阴谋论。首先真的不存在随侍康熙60年的所谓心腹。康熙晚年最得宠的两个太监主要为魏珠和梁九功,但这两人的确没有陪过康熙60年。


魏珠活到乾隆年间,本质上魏珠也是雍正的拥立功臣。但是魏珠比较贪心,跟雍正讨赏,雍正问他要什么?他说要一个城。结果雍正就“满足了他的愿望”,就让他去北海团城当总管,那个地方的确叫城,但是实际上是个孤岛。所以实际上就是把魏珠给软禁了。魏珠有个绝活,那就是甩鸣鞭,但是雍正用不着他了。

真正在康熙死后,“追随先帝”的就是梁九功了。梁九功晚年情况的确扑朔迷离,根据史料记载,他是死于雍正元年2月,在景山上自缢身亡,也就是所谓追随先帝而去。但是梁九功在康熙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失宠了,被拘于景山了。也就是说即便康熙驾崩的当夜发生了些什么,梁九功也不在场。


当然会有人说赵昌。赵昌的身份一直都是扑朔迷离的,他究竟是不是太监,这都很难确定。

关于他的记录大致见于康熙画师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雍正即位,发布了一个使全国震惊的命令,赵昌被拘执,处死刑,财产抄没,子女为奴。”

但是就马国贤的表述,他也应该是内务府官员,但有些资料上显示他是养心殿太监总管。外国人记录的史料,很多时候会被我们对正史的一种补充,但有的时候也可能会是一个误会。所以来看雍正给出杀这个赵昌的理由,在这个洋人的记录之下,就显得更匪夷所思。


赵昌分别由三个罪,第一个秘密安插人监视皇子举动;第二个是给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弘晰做了把火镰;第三个是欠国库5000两银子。最终被雍正以“欠银欺君”的名义给下旨诏告全国杀了。

这三个罪名都匪夷所思,欠了钱还钱就是,有必要杀了吗?给废太子的儿子做个打火机就得判死刑?最重要的可能是第一个因素,那就是他曾经监视过皇子,知道很多秘密。但是赵昌如果只是个养心殿的太监总管,他就敢干这事?除非他是受命于康熙。但这也不应该是杀他的理由。当然最最无解的是,为什么杀一个小小的赵昌,理由又很勉强,还需要诏告天下?


这些逻辑无疑指向一个方向,那就是雍正继位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而恰恰赵昌知道。但是西方人用他们的思维逻辑来描述东方的宫廷秘闻,闹出的笑话会很多。

就像一个叫埃德蒙·拜克豪斯的英国混混当了军官来到了清朝混了几年,回去后出了一本书,说自己跟慈禧老佛爷也有一腿,而且说慈禧老佛爷观念十分开放。这种事情,全是典型的西方艳遇逻辑。所以你们要是愿意相信尽管相信好了。


炒米视角


被杀的这个随侍康熙60年的心腹名叫赵昌,是康熙身边的贴身大太监兼好帮手,专门负责康熙的日常生活起居,深得康熙皇帝的器重!


清朝皇室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皇帝会在皇子们年幼时,就会挑选一些年龄相仿的小太监,让这些小太监成为皇子的随侍男童,跟随皇子一起成长,以培养他们对皇子的忠诚度。赵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挑选成为了康熙的随侍男童。


赵昌其人!

赵昌比康熙小三岁,自幼就是康熙的随侍男童,深知康熙的脾气爱好,对康熙的日常起居方面也伺候的面面俱到。后来,赵昌被康熙升为了养心殿的总管大太监,专门负责传达康熙的口谕和宣读圣旨!



那么,康熙皇帝驾崩当晚,雍正为什么就要处死赵昌呢?

首先,赵昌并不是康熙驾崩当晚被杀的,康熙是于康熙六十一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驾崩的,而赵昌是在在雍正元年正月初六锒铛入狱并被赐死的,当时雍正给赵昌定的罪名有三条:一是借欠内库银五千两;二是利用职务安插亲人;三是私给废太子允礽之子弘皙制作火镰。


当然也有传闻,赵昌之所以被雍正赐死,原因就是赵昌作为康熙的心腹,知道康熙的很多秘密,自然也知道康熙所立遗诏的具体内容,而雍正作为传说中的皇位非法继承者,自然要杀掉这个“知情者”以绝后患了!


唐古看今


雍正是清朝最勤勉的一个皇帝,他在位十三年,整顿吏治,实行新政,一改康熙晚年吏治腐败,民生凋敝的衰败景象,让康乾盛世得以延续,使清朝兴盛长达100多年。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作为的帝王,他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一直以来备受争议,什么篡改遗诏、弑父夺位等等传言一直不绝于耳。今天我们就说说,康熙驾崩后,雍正为何赐死追随康熙60年的心腹太监赵昌。


赵昌何许人也,史书并没有明确记载。只知道他是包衣奴出身,从小跟着康熙一起长大。原来,清朝入关后一直有个习俗,每个皇子身边,从小就有一个年龄相仿的包衣奴陪侍左右,他跟随皇子一起成长,成为许多皇子最信任的人。

赵昌跟着康熙一起长大,俩人虽为主仆,但关系绝不一般。康熙晚年,赵昌被升为养心殿太监总管,负责康熙圣旨的传达。按理说,这样一个对康熙忠心耿耿的太监,雍正登基后,应该善待他,即使不重用,也该赐他金银回家颐养天年。但是,出乎很多人意料,康熙刚刚在畅春园驾崩,雍正就迫不及待赐死赵昌,罪名是“欠银欺君”。

众所周知,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就是太监专权。因此,清朝建立后,吸取明朝灭亡的教训,严禁太监干政,严禁太监私处京城一步。可以说,顺治、康熙年间的太监是名副其实的奴才,一点权力都没有。雍正赐死赵昌的罪名显然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雍正为何会急于赐死一个无权无势的太监赵昌呢?唯一能解释通就是:赵昌知道了不该知道的东西太多了,让雍正如鲠在喉,不除不足以安心。赵昌身为康熙的心腹,肯定知道九子夺嫡的内幕,对于康熙欲传位哪个皇子也是一清二楚。只有让赵昌永远闭口,一切争论才会风平浪静,一切才会死无对证。至于赵昌是否真的知道传位的实情,都被他带进坟墓中,再也无人知晓了。

现在,虽然发现康熙的传位遗诏,但不少学者认为那是雍正伪造的假遗诏,根本不可信。从雍正登基后,先后杀死赵昌、年羹尧、隆科多等人来看,雍正似乎故意在隐藏什么,也许他的皇位真的是窃来的。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其实在康熙去世当晚是没有人死的,想一想也能想到,雍正怎么可能在父亲刚去世就开杀戒呢。

不过真要是说雍正杀死康熙皇帝的心腹,还是好几十年的心腹的话,有三个人是相对符合的,分别是梁九功,魏珠和赵昌,其中赵昌是最有可能的。

那为什么雍正继位就要杀了他呢,大概是因为他知道的太多了吧。


康熙去世,雍正继位

随着康熙年纪的增长,朝中的大臣也在暗中观察时局,渐渐的便形成了以四阿哥为首的一派,还有以八阿哥为首的一派。

对于皇子争位,历来都避免不了,但是康熙万万想不到,最后会有九子夺嫡的场面。

其实,康熙心中更加中意的,是和四阿哥同母胞弟的十四阿哥,这个十四阿哥岁年纪轻但是却骁勇善战,他在西北屡立战功,更重要的是他生性善良且待人宽厚。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在康熙病逝的时候,十四阿哥远在西北打仗,根本就来不及赶回来,于是在他死后,四阿哥拿着圣旨,告知众人他是下一任继承人。



当时,不服之人众多,当时就在他们谋划造反的时候,才发现四阿哥的势力已经蔓延了整个朝廷,根本就不给他们任何反抗的余地,于是就有了雍正皇帝。

有人说,雍正在登基没几天后,就列举了数条罪状,直接的将跟随了康熙六十年的心腹给处死了,说是因为这个心腹知道的事情太多了,唯有将此人灭口才能永绝后患。

然而,事实上却并不存在有跟随了康熙六十年的心腹。

如果非要说被雍正杀死的康熙心腹旧臣,有三个人是比较符合的。


梁九功

在康熙朝中期,梁九功就开始得到了康熙帝的器重,在一众太监中脱颖而出,还多次随着康熙帝南巡。

并且,梁九功也时常作为大臣们与皇帝之间交流的媒介,由此也可见他是多么得康熙的重视。另外,梁九功还擅长制作精美的葫芦,这也是很讨康熙帝喜欢的一件事。

但是,梁九功后来因为与其他太监结交为党而被拘禁。在他被拘禁后曾一度病危,而康熙帝仍派人全力救治。

根据史料记载,他是死于雍正元年2月,在景山上自缢身亡,但是梁九功在康熙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失宠了,并且,在康熙去世的时候,梁九功并不在场。

因此从各个方面讲,雍正都没什么理由杀梁九功。



魏珠

魏珠生活于康熙中期到乾隆中叶,有关他的记载是在康熙五十四五年以后。

这时的魏珠担任了总管太监,而魏珠因皇帝信任以及担任宫中要职,因此行为有失约束。对此,雍正帝不喜欢,便找借口打击他。

之后,魏珠被派往康熙帝景陵,受到看管。而重要的是,魏珠曾在寿皇殿以及寿安宫当差,在乾隆二十六年时尚在世。

因此,他被雍正处死了的说法,也就不通了。

除了这两人之外,还有一人是最为符合的。



赵昌

康熙皇帝的心腹太监赵昌,他比康熙皇帝要小三岁,在康熙皇帝身边连续呆了许多年,从小就被安排陪在康熙皇帝身边的。

而雍正在雍正元年的正月初六,判处赵昌死刑!

雍正列举判罪的理由,主要有三条:

一、利用职务之便安插眼线,其中还有很多他的亲戚。

二、是私自给废掉太子之位的允礽之子弘皙制作了火镰。

三、是欠了内库五千两银子。

这些罪名按说都有些牵强,而在大年初六这种日子里,便将赵昌处死,这样不妥的做法确实让人感到有些蹊跷。

因此,人们猜测是雍正觉得赵昌知道了他的秘密。

因为赵昌是康熙皇帝生前的心腹,他几十年来都对康熙非常忠诚,因此康熙很有可能告诉了他什么消息。

还有人认为,是因为雍正的继位之路不太光彩,怕内幕被人知道,就把可能知情的赵昌给处死了。

结语

如果说,一个皇帝刚刚继位,就着急的处理掉自己皇阿玛的心腹大臣,如果不是这个大臣犯了什么大忌,那唯一的理由就是这个大臣知道了什么事情。

这件事情也是皇上不想让别人知道的,因此,皇权在手之后,才会着急处理掉这个人。你们觉得呢。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小太阳D


清宫皇室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皇帝会在每个皇子年幼时选一个与皇子年纪差不多的太监随侍左右。康熙帝的随侍太监叫赵昌,他自幼陪伴康熙帝。晚年康熙帝还把他提拔为太监总管。赵昌主要做的事便是替康熙传达旨意。传唤大臣议事时他也随侍左右,可见康熙对他的信任和器重。可就是这样一位康熙的心腹,在康熙去世没有多久,就被雍正已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罪处死,这是为什么呢?

心腹大患

雍正帝算是一个争议比较大的皇帝。他在位十三年勤于政事,整顿吏治,使康熙晚期以来官场贪污腐败的风气为之一新。

他制定火耗归公,规范养廉银的方针,弥补了国库的亏空,使官员收益,减少贪腐。他施行摊丁入亩,减轻了百姓的田赋,百姓的负担得以减轻。可以说雍正为康乾盛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然而雍正帝在民间的风评却不是很好。一是因为他治国过于严苛,二就是因为民间一直传闻雍正帝的皇位是从十四阿哥手中抢来的。康熙帝的遗诏原是将皇位传十四子,雍正帝抢到遗诏,在十字上添上两笔,将遗诏改为皇位传于四子。传说当时本要宣读遗诏的便是赵昌,是雍正从赵昌手里抢到遗诏,篡夺了皇位。

面对这样一个知道自己秘密的人,雍正帝当然不能让他活着。当然关于雍正帝是否篡位争议颇多,至今也没有证据表明雍正帝篡位,这个说法的真实性有待商榷。

一朝天子一朝臣

相对于清除知情人,改朝换代的说法似乎更为合理。众所周知,皇帝新登基首先要做的就是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自己的心腹。所以前朝遗老一般都是新帝的眼中钉,是要打压的存在。历史上的前朝重臣也多被打压,不受器重。像赵昌的这样康熙身边的心腹知道许多的国家机密,,太监的地位相对不高,比较容易处理,自然越早处理越好。

历史重演

无独有偶,在雍正死后,雍正的心腹大臣们也受到乾隆的打压。田文镜坟墓被平,李卫石像被毁。而后来有名的和珅下场也十分凄惨。可见赵昌的遭遇并非偶然。


怪咖侃历史


雍正继位本来就很扑朔迷离,九子夺嫡其中究竟隐藏了多少秘密,康熙在弥留之际到底传位给了谁,至今没人能说清楚。一个服侍了皇帝60年的,心腹,要说什么都不知道也是不可能的,雍正杀他肯定就是为了灭口,这一死究竟有多少秘密也就此而淹没谁又知道呢。后来德妃在雍正继位后也自杀了,估计她也是知道些内幕。不然的话自己就是太皇太后,自己的儿子登帝何等荣耀。再说德妃本来也是喜欢小儿子的。

一朝天子一朝臣,而且一个皇帝的驾崩和一个新皇帝的上任,本来就是新领导,新集团的建立,老人是一定不会被留下来的,而且是一位有可能能知道他的秘密的小太监。

以上言论,纯属个人观点,欢迎点赞评论。




影视斯耐客


这个题目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康熙皇帝在公历1722年11月13日病逝当晚,是没有人被杀的。雍正上台之后,确实杀了不少康熙年间的旧臣,这也是事实。这些被杀的人里面,养心殿总管赵昌比较符合题主所描述的人。

赵昌是康熙晚年养心殿的总管,专门负责康熙皇帝的起居,称得上是太监中的头了,这足以看出康熙皇帝对他的信任。按说康熙皇帝这么信任的人,雍正上台之后也应该善待他,比如康熙晚年比较信任的大臣张廷玉,在雍正年间就受到重用。可是赵昌在雍正元年正月初六,就被雍正急急的地下了大狱,其结果之惨、时间之快令人震惊。雍正为什么会这么着急,处死一个跟随康熙六十余年的心腹太监那?


首先,我们先了解以下赵昌其人。赵昌和康熙的年龄相仿,在康熙很小的时候,因为赵昌的表现比较好,就被选中随仕康熙左右了。从此以后,赵昌就一直陪王伴驾,一直到康熙驾崩,可以说是陪伴康熙最久的人。

有人说他快速的被雍正灭口,是因为赵昌知道了雍正篡改圣旨的事。康熙驾崩前究竟选择了谁继承大统,有说法认为是雍正篡改了遗照,将圣旨中的“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于是皇四子雍正就继承了皇位。可是这件事怎么能瞒得过康熙的心腹太监赵昌呢,所以雍正继位之后,迅速处决赵昌,是为了杀人灭口。 不过,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满清册封的诏书是用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在满文中,“于”和“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根本没办法修改。



正史上记载,雍正给赵昌定的三个罪名分别是:欠内库银子五千两、在宫中安插自己的亲信、给废太子的孩子作了一个火镰。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三条罪名明显是牵强附会,只是为了处死赵昌安插的罪名。 个人认为,真正害死赵昌的是因为他知道的太多了。赵昌虽然虽是个太监,但是却陪伴了康熙六十余年,可见康熙对他信任有佳。都说伴君如伴虎,赵昌能在康熙身边安然渡过六十余年,也说明赵昌对康熙的脾气秉性是有多么的熟悉。那么康熙心中最中意的继承人,想必赵昌也是一清二楚。为了让赵昌永远的保守秘密,雍正快速处决掉赵昌,也就能够理解了。

雍正登基之后,面对康熙晚年国家陷于停滞发展的局面,雍正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改土归流、废除贱籍制度、实行摊丁入亩、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改善秘密立储制度。 这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在封建社会的历程上都具有重大意义。雍正为了亲自批改奏折,经常办公到凌晨三四点钟,休息的时间极少。由此可见,雍正是多么想当一位好皇帝。

不管,康熙内心最中意的继承人是谁,雍正最后当了皇帝,都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历史淘沙


实际上,康熙皇帝做了六十年的皇帝,六十年,一个甲子,还要在乾隆身边做心腹,这个条件其实是比较严苛的。

古人的寿命一般都比较短,虽然清朝前面几位皇帝都活了挺久时间,但这并不代表跟随他们的人就能活那么久,康熙皇帝登基时年纪尚小,硬要说谁能陪康熙尽可能久的时间,也就只有太监了。

要知道,若是做官之人,很多都是年纪比较大的,很明显,年纪小了资历不够,做不了大官,也就没有机会面见皇帝,读书十年,考取功名再花几年,再陪伴康熙六十年,去世的时候再小也该有八十来岁了,所以说,陪伴康熙最久的人一定是太监。

然后说雍正皇帝。

在很多影视剧中,都对雍正皇帝继承皇位产生过质疑,都认为雍正皇帝是耍了手段才夺得的皇位,实际上,在正史上看来,雍正并没有夺权,因为雍正皇帝在位期间大加改革,损害了不少仕宦文人的利益,所以有话语权的知识分子们对雍正都是极其讨厌的,杜撰些雍正的坏话都是常事,不管雍正的皇位来历是否真实,雍正的名声不好是真的。

这也就有了雍正登基以后清洗康熙旧臣的传闻。

陪伴康熙皇帝,后被雍正斩杀的心腹应该是赵昌。

赵昌是什么人,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只是知道有这么个人,跟随康熙皇帝时间不短,打小就陪伴在康熙皇帝身边。

对于这样一位康熙旧臣,雍正皇帝最好的选择必然是让赵昌告老还乡,安享晚年,但实际上,康熙驾崩不久,雍正就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赵昌。

话说当时死的人可不少,不仅仅是一个赵昌,许多与皇权有瓜葛的人都死了,为何这么多人都死了,因为这些人都是对雍正皇帝有威胁的人,他们要不是其他皇子手下的重臣,要不就是知道了不该知道的东西。

这些人的死亡,看起来好像也印证了雍正皇位来历有问题这件事,这些人里面,许多是像赵昌这样的,常年陪伴在康熙身边的人,这些人对康熙皇帝的了解更深,对康熙最后究竟写下圣旨传为给谁了解的更清楚,之所以他们会被雍正皇帝以莫须有的罪名屠戮,很大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知道了不该知道的东西。

难道雍正皇帝的皇位确实来历不明吗?这个问题,许多专家学者也都持有不同意见,或许,只有见证了康熙嘱托写下遗诏的人才能够知道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