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論今”看大美右玉


右玉縣位於山西省的西北邊陲,為當年“走西口”之地 ,雖歷史悠久但自然環境相對惡劣。

建國以後,全縣人民堅持近70年不懈造林治沙,堅韌不拔改善生態,使全縣的綠化率由過去的0.3%達到了現在54%,變成了聞名全國的塞上綠洲。

先後榮獲全國治沙先進單位、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綠化先進集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等榮譽稱號。全縣人民在艱苦的探索實踐中鑄就了以“執政為民、尊重科學、百折不撓、艱苦奮鬥”為核心的“右玉精神”,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作為當年明朝抵抗蒙古部落入侵的前沿和清康熙皇帝親征喀爾丹部的大本營,這裡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蹟。圖為保存完好的明代平集堡堡門。

這裡最有名的地方,當屬殺虎口關及相應的古堡。殺虎口堡建於明嘉靖二十三年,萬曆二年又用磚包築整個堡牆,成為異常堅固的軍事堡壘。城堡周長二里,高3丈5尺,只開南門,並築甕城。當初西城牆和南門外還分別置三門大鐵炮,炮口直視關外,防守十分嚴密。

萬曆四十三年,又於殺虎堡南另築新堡一座,名平集堡。新堡與舊堡同寬同高,後來由於邊貿的繁榮和人口繁盛,在兩堡中間築東西二牆,將兩堡連接起來,稱為中關,前後左右開門,東西南北四通,成為周長3裡的一個大堡。雖經歷數百年的風吹雨淋,但平集堡堡門門匾上的字跡仍清晰可見,顯得十分珍貴。

城堡在明代初建時主要用於屯兵,常駐兵千餘,並設守備衙門。明正統三年在平集堡設立馬市後,這裡就成為了雲中五堡(殺胡堡、鎮羌堡、得勝堡、弘賜堡、新平堡中的第一要地。兩堡相連的平集堡和殺虎口堡也構成了中國長城沿線上少有的“目”字型城堡。


平集堡外依城堡而住的村民現已遷入了新村。

建於平集堡外的明代廣義橋如今保存完好,展示了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建橋工藝和水平。

古橋護欄上造型不同的石雕作品

明代萬里長城在右玉大地上延伸

壯美的三十二長城雄姿

秋天的右玉滿山遍野,多姿多彩,十分美麗。

夏未初秋,田裡不同的農作物將田野變成了一幅多彩的圖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右玉這個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地方,正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著更多人們對它的關注和熱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