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投顧試點擴容:「鯰魚」攪動萬億理財市場

基金投顧試點擴容:「鯰魚」攪動萬億理財市場 | 馨金融

驅動增長的引擎是為客戶創造新的價值。

——馨金融

洪偌馨/文

醞釀多年的投顧試點終於在今年落了地。繼10月首批五家公募基金公司拿到投顧試點資格之後,最近,螞蟻、騰安、盈米三家第三方基金銷售公司也獲准開啟投顧業務。

根據中國證券基金業協會的數據,中國公募基金規模在經歷2010、2011年連續兩年下降後,以年均29%的速度連續7年快速增長,到2018年末已經突破13萬億元。所以,公募基金也是覆蓋面最廣、滲透率最高的大眾理財渠道之一。

從海外市場來看,投資顧問業務的發展與當地的經濟發展階段、大眾財富積累、金融深化程度、以及法律法規完善等多方面都有著密切的關聯。尤其是最後一點,它不僅是投顧業務發展的開始,往往也是財富管理市場騰飛的起點。

而與海外不同的是,中國已經進入了移動互聯網、金融科技、智能投顧等發展的新時代,大眾理財的方式,理財群體的結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都對中國的投顧,以及整個財富管理市場提出了新的考驗。

如今,這條「鯰魚」攪動的不止是基金銷售格局,長期來看,它對於大眾理財方式、財富管理市場都有著深遠的影響。而如何藉助新技術、新渠道釋放線上投顧市場的紅利將成為那一個制勝的關鍵。

1 「鯰魚」來了

關於投顧,看過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小故事:高盛的CEO發現公司的投顧給很多客戶推薦了Vanguard的指數基金,而後者卻並沒有分給高盛一分錢,所以試圖調整產品線剔除Vanguard的產品,但直接被高盛的投資顧問工會給否決了。

這故事的真假難以確定,但它卻形象地描繪了美國市場中投顧、客戶和基金公司的關係,更折射了投顧存在的本質和價值,即將原本被投資機構分去的利益更多地回到用戶手中,真正實現以客戶為中心,而產品銷售則以顧問為中心。

根據《關於做好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工作的通知》:

基金投資顧問試點機構從事基金投資顧問業務,可以接受客戶委託,按照協議約定向其提供基金投資組合策略建議,並直接或者間接獲取經濟利益。基金投資組合策略建議的標的應當為公募基金產品或經中國證監會認可的同類產品。

根據與客戶協議約定的投資組合策略,試點機構可以代客戶作出具體基金投資品種、數量和買賣時機的決策,並代客戶執行基金產品申購、贖回、轉換等交易申請,開展管理型基金投資顧問服務。

換言之,基金投顧的基本業務模式就是擁有相關資質的機構,接受客戶委託,在客戶授權的範圍內,不僅按照協議約定為客戶做出具體的投資建議,還可以代替客戶進行基金產品申購、贖回、轉換等交易申請。

長久以來,中國公募基金規模過於依賴貨基,股票型基金規模佔比過低,導致投資者未能分享資本市場與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零售投資者缺乏專業知識挑選合適的理財產品,並且因為無法克服情緒,從而導致經常出現高買低賣的情況。

於是就有了那張經典的波動圖,和那句經典的「基金賺錢,但基民不賺錢」。

基金投顾试点扩容:「鲶鱼」搅动万亿理财市场 | 馨金融

於用戶而言,未來面對著市場上的幾千支基金不知道如何選擇、如何交易時,可以挑選合適的投資顧問來提供專業意見,而不再主要靠基金公司和第三方銷售機構的營銷,來判斷購買哪隻基金。

過去,在「用戶-銷售-基金公司」的模式下,儘管銷售方也會給投資者以建議,但在「規模驅動」的收益方式下,他們往往很難站在投資者的立場去為其考慮並助其做出最合適的選擇。

所以,基金配置權從用戶到投顧公司的轉移,是基金投顧相較於傳統基金銷售方式的最大變化。但在這個關鍵權力的轉移背後,不只是基金投資者點擊一個授權按鈕這麼簡單,它是整個市場業務邏輯和商業模式的變革。

市場的內生動力從「賣方代理」轉向「買方投顧」,被改變的也不只是用戶的理財體驗、基金的銷售渠道,對於基金產品的開發、理財市場的格局同樣影響深遠。

「用戶-投顧-基金公司」的新模式下,一方面投資人與中介機構利益更加一致,它將分流傳統的基金代銷客戶群體;另一方面,投顧業務實質是通過增值化服務來換取收入,這將勢必對相關公司的專業能力和服務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從美國市場來看,隨著基金投資生態進入良性循環,交易費率低、操作透明的指數基金會更加普及。而各大基金公司因為同質化,「費率戰」不可避免,美國的指數基金管理費已經在一年0.2%左右,甚至更低,投資者將得到真正實惠。

開篇提到的Vanguard集團當年就是抓住了投顧模式興起、基金市場變革的契機,從一家立足於本國本土、管理著11只基金的投資管理公司一舉成長為全球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

上世紀70 年代,美國通貨膨脹惡化,貨幣市場基金崛起,基金投資經理開始關注基金費率的影響, Vanguard 集團則帶頭髮起了無佣金體系,大獲成功。而這也帶動了一股風潮,大部分的貨幣市場基金都開始免收銷售佣金。

到了 80 年代,美國的資產管理市場開始以投資顧問為中心轉型,買方投資顧問收取客戶諮詢費,轉而強調以客戶為中心,開始關注起客戶的資管費率和最終收益率。

2 他山之石

為了規範證券投資顧問行為,海外市場多制定專門立法,如美國的《投資顧問法》(1940)、日本的《有價證券投資顧問法》(1986年制定,1998年修正)等,並輔以其他多層次的規範,形成以專門立法為核心的規範群。

這種規範並不是一次成型的,根據市場發展的狀況還進行過補充界定,特別是投資顧問業務,如美國在出臺《投資顧問法》之後,於1970年的《證券投資者保護法》對經紀人與投資顧問的行為做出了更為嚴格的約束和界定。

投資顧問的變遷不但受到法律法規出臺的影響,還因金融環境變化而改變。上世紀末,英國「金融大爆炸」引起了全球範圍的金融混業經營潮流,各主要發達國家紛紛開始相應的混業經營改革。

美國1999年《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將證券、銀行、保險三業分離的局面打破,很多私人銀行的證券經紀人或客戶經理紛紛兼職成為註冊投資顧問(Registered Investment Advisor),投顧的業務範圍進一步擴展,形成了新的市場格局。

當然,更重要的是,社會財富積累到一定階段,大眾理財需求快速攀升,進而催生了投顧市場的發展。

個人理財業務最早出現在美國,但真正開始快速發展是隨著二戰後經濟的復甦和社會財富的積累,社會大眾尤其是富裕階層需要專業的個人財務策劃人員幫助實現自己短期和長期的理財目標。

日本也是經歷了80年代個人金融資產的增加和金融制度的改革與完善,關於理財和節稅等需求開始增加。再加上,隨之而來的90年代經濟泡沫,讓更多的人意識到財富管理和長期規劃的重要性,進而理財市場也進入到一個黃金期。

按照美國《投資顧問法》的定義,「投資顧問」是以獲取報酬為目的,直接或通過出版物形式提供證券價值分析或買賣證券的投資建議的任何人;或以獲取報酬為目的並作為特定商業活動的一部分,發表或提供證券分析意見或報告的任何人。

從數據上來看,家庭居民是美國基金業最大的投資者群體,截至2018年底,美國註冊投資公司大約管理了21%的家庭金融資產,而基金投資顧問是最主要的基金服務提供者之一。

不過,隨著資本市場發展,美國投資顧問服務的內涵和主體也幾近演變:

一是自20世紀60、70年代,適應美國居民財富增長後產生的跨領域投資需求,投資建議服務延伸到理財規劃服務範疇;二是2000年以來,對沖基金等私募性集合投資基金的管理人納入投資顧問監管。

目前,美國證券監管部門將資產管理、投資諮詢(投資建議)、理財規劃服務的提供方,作為投資顧問進行監管。而這一體系的行程也歷經了數十年的演進,伴隨著市場環境、用戶需求、監管規則、金融創新等的變化。

3 如何「攻玉」

回到中國市場,從80年代市場化改革至今,中國經濟經歷了近40年的高速發展,居民收入水平、家庭財富積累實現了跨越式的增長,家庭財富管理需求激增。而品類最豐富、投資門檻低、信批最透明的公募基金也因此迎來一波新的增長。

基金投顾试点扩容:「鲶鱼」搅动万亿理财市场 | 馨金融

早在2014年,證監會就發佈了《關於大力推進證券投資基金行業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大力發展證券投資基金,加快推動基金管理公司向現代資產管理機構轉型。」

而不久前,證監會主席易會滿也再次提到,引導更多中長期資金入市的舉措之一就是「以提升資管機構專業能力為依託,增強權益產品吸引力,發展投資顧問服務,推動短期交易性資金向長期配置力量轉變」。

事實上,近年來基金公司一直在謀變。尤其,隨著餘額寶的出現,和新技術的應用,基金行業也加快了經營方式向線上遷移,經營理念向「用戶」為中心轉變。而以螞蟻財富號、騰訊理財通等為代表的新興渠道也在快速崛起。

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末,螞蟻基金交易用戶突破6000萬戶;理財用戶規模比2017年增長110%,定投用戶數增長210%;餘額寶的交易用戶則已經突破6億。而截止到今年二季度末,理財通的總客戶資產也超過8000億元。

但與海外投顧市場起步時的環境有很大不同,中國已經進入了移動互聯網、金融科技、智能投顧等發展的新時代,大眾理財的方式,理財群體的結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都對中國的投顧,以及整個財富管理市場提出了新的考驗。

螞蟻為例,它就聯手了Vanguard集團,將這家基金公司47年的投資能力和投顧經驗與螞蟻生態中的技術能力和用戶基礎結合,希望探索出一條更「下沉」、更普惠的投顧之路。

根據Vanguard官網顯示,截止2019年11月,旗下的319只共同基金的管理規模約為5.9萬億美元,佔美國市場的35.16%。其中,Vanguard個人投資者投顧業務資產管理規模高達1150億美元,是排名第二的嘉信理財的3倍。

而相比Vanguard在美國5萬美元的起投金額,它與螞蟻金服成立的這家合資公司則要親民的多,以它們剛剛推出的全委託投顧服務為例,首批產品800人民幣起投。

中國的「基民」(基金投資者)呈現更加年輕化、「小白化」的趨勢,他們的理財經驗不足,理財意識薄弱,更加需要專業的投資顧問服務。因此,也需要基金公司、第三方代銷公司等更注重投資者教育。

與此同時,金融科技的應用不斷深化,從用戶體驗、投資流程(KYC)、到投資方式(智能投顧)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以智能投顧為例,它進一步降低了投資門檻和成本,在美國等市場已經發展多年。而國內尚未成主流,這與此前市場的發展階段、用戶的投資理念等都有著密切的關係,而此次投顧試點的落地無疑為其打開了新的空間。

因此,相較於海外投顧市場的發展階段,對於中國市場而言,線上是投顧市場的重要戰場。如何進一步利用並釋放線上紅利,也是橫在所有投顧試點機構面前的一個重要考驗。

在這個信息氾濫的時代,你我都該珍惜原創的價值,相信優質內容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