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1年融資3400萬美元,這家1900人的生鮮電商為何快速“隕落”

近日,武漢生鮮電商平臺吉及鮮被曝出融資不利、裁員、關倉等消息,引起市場和用戶的諸多猜測。12月11日下午,吉及鮮公眾號以“休年假”的名義宣佈暫停營業至12月22日,為期10天。目前,吉及鮮APP已經無法下單。


成立1年融資3400萬美元,這家1900人的生鮮電商為何快速“隕落”

記者瞭解到,吉及鮮成立僅1年多,通過前置倉模式從事生鮮電商零售,今年上半年共計獲得3400萬美元融資,由此開啟擴張步伐,在武漢三鎮佈局30多個前置倉,最高峰時員工人數達1900人。不過由於無法達到盈利預期、新的融資遇挫,吉及鮮的經營狀況已急轉直下。

虧損關店,員工離職,業務推進不順,這些因素匯聚起來,像一把把鋒利的刀子,刺向還未成熟的生鮮電商。

“藍海”很危險

生鮮電商一直被認為是電子商務市場的藍海。不過,巨大的市場潛力下,一些生鮮電也面臨著生死的考驗。11月底,誕生於安徽的生鮮電商“呆蘿蔔”因資金鍊斷裂、拖欠供應商貨款,陷入關店風波,千餘家門店歇業。幾乎在同一時間,生鮮電商“妙生活”關閉了在上海的所有門店。12月11日,記者登錄主打淨菜配送服務的生鮮電商“我廚”官網和APP發現,均已暫停服務。目前,官方留下的聯繫電話和客服專線或是暫停服務,或是無人應答。

“生鮮電商倒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損耗大。雖說生鮮商品的毛利率很高,但由於產業鏈太長,包括種植、選品、包裝分揀、物流、損耗和營銷等環節,導致產品的損耗大,利潤降低。因此,縮短供應鏈是其解決之道。通過縮短供應鏈,來降低損耗,節約成本,才能夠提高滲透率,從而真正獲利。”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網絡零售部主任莫岱青表示。

互聯網分析師認為,“改變局面的不僅僅是資金,更重要的是管理等自身問題。”外部環境不再寬鬆,生鮮電商要把握住盈利與規模之間的平衡,挑戰很大。

艾瑞諮詢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突破2500億元,這麼大的市場中,儘管入局者的模式從最初的垂直電商,一路迭代至到家模式、到店模式、社區團購、菜店代運營,但至今未能跑出一家獨大的品牌。


成立1年融資3400萬美元,這家1900人的生鮮電商為何快速“隕落”

“因為生鮮這個賽道的特點是每一個單品的特殊性比較大,由於果蔬含水量比較高導致其存放週期比較短,商品的存放難度比較大,導致這個市場很難標準化,產品、物流流轉難標準化,最終導致行業的觸達和交易難標準化。而標準化是規模化的前提,如果沒有標準就很難走向規模化,資金的推動也就起不了絕對性的作用。”

歷經近十年的沉浮,這個行業也來到了發展的重要節點,主要沉澱下來三個模式:以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為代表的前置倉到家模式,以生鮮傳奇、誼品生鮮為代表的到店模式,以及去年開始大火,又以合併慘淡收場的社區團購。現在又出現了一個新的模式,叫“菜店代運營”。

融資是難題

進入12月一位業內人士又向記者透露,生鮮電商行業面臨的一個挑戰是需要不斷地融資來推動企業發展,如果資金跟不上,那企業業務幾乎很難開展。

公開資料顯示,“我廚”最近的一輪融資為2016年12月份的千萬美元級B輪融資。據媒體報道,12月6日下午,生鮮電商吉及鮮召開了全員會。在會上,CEO臺璐陽宣佈公司融資失敗,規模盈利不達預期,公司要大規模裁員、關倉。留下的員工工資減半,離開的員工工資發到12月20日。

“對其他公司而言可能存在融資難的問題。我們今年融了3輪。現在是b5輪,資金方面還是很充裕的,同時,我們的經營也一直是走的穩健路線。”叮咚買菜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看,生鮮電商雖然掛著電商的名頭, 但與我們熟知的傳統電商模式有很大不同,特別是此前興起的前置倉模式,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全新零售理念。

那麼,生鮮電商頻頻倒下的背後又有哪些原因?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主任、高級分析師莫岱青表示,對於生鮮電商來說,有保證的供應鏈渠道,發力高質量資源配置,才能讓消費者買到具有高性價比的商品,“但是,眾多生鮮電商平臺在產品種類、服務體驗以及配送方面的特點並不突出,並且始終處於燒錢培養市場、消費習性的階段,這種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的模式,無法持久延續。”

生鮮保鮮難,產業鏈長損耗大。莫岱青認為,雖說生鮮商品的毛利率很高,但由於產業鏈太長,包括種植、選品、包裝分揀、物流、損耗和營銷等環節,便直接導致產品的損耗大,利潤降低。因此,縮短供應鏈是其解決之道。通過縮短供應鏈,來降低損耗,節約成本,才能夠提高滲透率,從而真正獲利。

相對於傳統電商物流而言,生鮮物流的專業性相對比較突出,對整個供應鏈的生產、儲存、運輸、銷售等環境要求較高。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解筱文認為,生鮮物流中存在的配送超時、信息傳輸滯後、生鮮不“鮮”等較多現實問題,說明目前生鮮物流跟不上市場發展的需求,還處於粗放發展空間。

大小玩家陸續入場,是看到了生鮮市場的巨大潛力,但是不能光看到先行者吃肉,卻看不到更多的先烈掉坑。

資本未停止

目前來看,儘管創業者紛紛折戟倒下,但各方資本對生鮮市場的渴求仍未停止。根據“晚點LatePost”消息,餓了麼內部正孵化一個名叫“餓鮮達”的新項目,這個與菜場合作運營的嘗試項目在餓了麼新零售體系,將首先試水北、上、深、蘇州、南京等城市,開店20家上下。另外,一家名為“菜划算”的社區生鮮團購平臺,最近也悄然殺入賽道。從股權結構來看,背後也有阿里系的身影。

每種模式背後,都背靠不同的大佬。不過,不管哪種商業模式,其實都是為了去解決生鮮電商最受關注的三要素:產品、用戶、物流。

此外,移動大數據監測平臺Trustdata發佈了《2019年第三季度中國移動互聯網行業發展分析報告》,報告顯示,在消費者端,40歲以上用戶的快速增長則成為了生鮮電商的新趨勢。

整個生鮮電商的迅猛發展與其逐漸增長的用戶體量分不開。報告顯示,以每日優鮮為例,生鮮電商的女性用戶佔比超過七成,這與日常家庭花銷採買以女性用戶為主的現狀相符。而18-40歲的移動互聯網重度用戶也成為了生鮮線上購物的主力軍,總體佔比超過80%,其中23-30歲的用戶佔比39.7%,31-40歲的用戶佔比25.1%,95後也不甘落後,18-22歲的用戶佔到了19.6的比例。

要想活下去,數億美金級別的現金儲備幾乎是個底線。但在這場生死大戰中,現在的看點不是誰能取勝,而是誰有資格入場參戰——畢竟,要想成為莊家,坐上牌桌是第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