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還待發展 我們消費者真的急需811電池嗎?

這幾年,隨著純電動汽車飛速發展,車輛的續航里程從200km一步步進化到了現在的500km級,甚至最高的已經突破了600km。

續航里程要"翻跟頭",電池自然必須更新換代,從磷酸鐵鋰電池到三元鋰電池,三元鋰電池的NCM比例也從111逐步升級至523、622、811。

技術還待發展 我們消費者真的急需811電池嗎?

上面所說的三元鋰電池,是一種以鎳鈷元素作為正極材料,以錳鹽或鋁鹽來穩定化學架構的鋰電池。NCM是指正極材料由鎳鈷錳三種材料由一定比例組合而成,由於這類鋰電池能量密度相對更高,還能夠平衡續航和穩定性,所以成為了國內電動汽車電池的首選。

技術還待發展 我們消費者真的急需811電池嗎?

NCM811電池固然能提升一些單體電芯的能量密度,成組後,電池包的能量密度大致是180kWh/kg,而現在大量在使用的523、622電池,成組後的能量密度也能達到160,同樣能保證整車的續航。

所以說,我們真的有必要急於推行811電池嗎?接下來,我們就從幾個方面分析一下。

鎳元素比例高難以穩定 廠商技術水平良莠不齊

大家都知道,動力電池的安全性是最重要的問題,但決定電池帶電量的鎳元素,其本身就具有高活性,難以控制,所以,電池的鎳元素比例越高,整個電池的帶電量更高的同時,也會更加不穩定,不易控制。

技術還待發展 我們消費者真的急需811電池嗎?

在三元材料中,鎳含量得到一定提升,從而實現更高的電池能量密度。但是鎳元素不穩定,容易在較高溫度的情況下,發生崩塌導致熱失控,且pH 值過高易使單體脹氣,進而引發危險。而錳元素則可以穩定鎳元素,但如果錳元素比例降低到一定比率時,鎳鈷錳電池內的錳元素較難穩定更多的鎳,會使得整個電池的安全性降低。

當電池在遇到高溫、外力衝擊等情況時,高鎳電池會存在安全隱患。且高鎳電池充電時產氣會導致電池鼓脹也是一個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還待發展 我們消費者真的急需811電池嗎?

除了材料上的原因和技術上的障礙,其實市場上研發生產811電池的電池廠商也太過繁雜,有不少廠商其研發、生產能力並沒有達到標準,這就導致生產出的電池良莠不齊,尚不說811,就是鎳元素比例更低的電池都難以保障其品質。

技術還待發展 我們消費者真的急需811電池嗎?

所以,截止目前為止,能量產並使用在電動車上的811電池廠商僅有一家,那就是寧德時代,但811電池的佔比也並不高,據之前的相關數據,大概佔其三元電池產能的3%左右。而連國內電池的另一大巨頭比亞迪,都沒有一款車應用了811電池,可見其門檻之高。

材料成本下降 但售價需要攤平高昂的研發成本

其實簡單從材料成本來看,811電池的成本相比622、523電池是要更低的。據分析,811電池的正極材料成本能減少15%,而正極材料佔整個電池成本40%,採用811正極材料成本大致為390元/kWh,而採用523則單位成本wh正極材料成本為414元/kWh,811電池成本可以下降6%左右,這主要是因為NCM中的鈷元素價格甚高,前段時間價格達到驚人的70萬元/噸,近期有所回落,但仍然在20萬元/噸。

技術還待發展 我們消費者真的急需811電池嗎?

但不要忘了,研發也是一個巨大的成本。所以短期來看,為了平攤研發成本,811電池在未來2-3年內,還是會比523要貴。但長期來看,對某些高價元素的依賴不那麼強,還是有助於企業成本下降的。

811電池並非達到500km級別續航唯一手段

我們不妨思考一下,現如今的電動車續航里程已動輒500km,在非冬季寒冷天氣下,這與普通燃油車的續航水平相差並不大,是完全可以滿足日常需求的。再不斷的要求擴容電池容量、續航里程真的是目前的重點或者說剛需嗎?

而目前達到500km級別續航的純電車中,多數並未使用811電池。至於811電池是否是達到500km級別的必需條件,顯然現在純電平臺下的車,比如Aion LX、比亞迪唐EV,用523或是622就可以達到這樣的級別。但對於油改電車型,它的電池包體積相對小,811恐怕是現在擴增續航的必須手段。

技術還待發展 我們消費者真的急需811電池嗎?

我相信使用過電動車一段時間的用戶,定然不會覺得最大的問題是續航500km還是700km。我們目前最大的痛點應該是充電難和充電慢的問題,試想如果15分鐘內即可充滿電,充電樁又像加油站一樣普及,電動車的使用是比燃油車更加經濟、環保的。

總結:還需觀望 逐步推廣

所以說,在現有的情況下,我們真的急需去使用、推廣811電池嗎?

一個尚不完全能被掌控的電池,消費者使用不會安心,電池廠商的研發成本又很高,對於那些二三流廠商而言,其實根本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可卻所有人在一股腦的投入、研發,把811當成最重要的砝碼。

技術還待發展 我們消費者真的急需811電池嗎?

誠然,對於商人而言,誰掌握了成本更低、性能更強的產品,就是握住了下個時代的咽喉,811絕對是值得大力研發的。但對於我們普通消費者,811未見得是什麼剛需,在尚未能完全掌握控制好811的技術前,急於求成,對我們這些使用者"小白鼠"而言,恐怕操之過急了。

但811電池技術也不是洪水猛獸,這樣先進的技術當然值得壓下重注,只是我們建議在多等待一段時間,至少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再逐步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