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还待发展 我们消费者真的急需811电池吗?

这几年,随着纯电动汽车飞速发展,车辆的续航里程从200km一步步进化到了现在的500km级,甚至最高的已经突破了600km。

续航里程要"翻跟头",电池自然必须更新换代,从磷酸铁锂电池到三元锂电池,三元锂电池的NCM比例也从111逐步升级至523、622、811。

技术还待发展 我们消费者真的急需811电池吗?

上面所说的三元锂电池,是一种以镍钴元素作为正极材料,以锰盐或铝盐来稳定化学架构的锂电池。NCM是指正极材料由镍钴锰三种材料由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由于这类锂电池能量密度相对更高,还能够平衡续航和稳定性,所以成为了国内电动汽车电池的首选。

技术还待发展 我们消费者真的急需811电池吗?

NCM811电池固然能提升一些单体电芯的能量密度,成组后,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大致是180kWh/kg,而现在大量在使用的523、622电池,成组后的能量密度也能达到160,同样能保证整车的续航。

所以说,我们真的有必要急于推行811电池吗?接下来,我们就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

镍元素比例高难以稳定 厂商技术水平良莠不齐

大家都知道,动力电池的安全性是最重要的问题,但决定电池带电量的镍元素,其本身就具有高活性,难以控制,所以,电池的镍元素比例越高,整个电池的带电量更高的同时,也会更加不稳定,不易控制。

技术还待发展 我们消费者真的急需811电池吗?

在三元材料中,镍含量得到一定提升,从而实现更高的电池能量密度。但是镍元素不稳定,容易在较高温度的情况下,发生崩塌导致热失控,且pH 值过高易使单体胀气,进而引发危险。而锰元素则可以稳定镍元素,但如果锰元素比例降低到一定比率时,镍钴锰电池内的锰元素较难稳定更多的镍,会使得整个电池的安全性降低。

当电池在遇到高温、外力冲击等情况时,高镍电池会存在安全隐患。且高镍电池充电时产气会导致电池鼓胀也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还待发展 我们消费者真的急需811电池吗?

除了材料上的原因和技术上的障碍,其实市场上研发生产811电池的电池厂商也太过繁杂,有不少厂商其研发、生产能力并没有达到标准,这就导致生产出的电池良莠不齐,尚不说811,就是镍元素比例更低的电池都难以保障其品质。

技术还待发展 我们消费者真的急需811电池吗?

所以,截止目前为止,能量产并使用在电动车上的811电池厂商仅有一家,那就是宁德时代,但811电池的占比也并不高,据之前的相关数据,大概占其三元电池产能的3%左右。而连国内电池的另一大巨头比亚迪,都没有一款车应用了811电池,可见其门槛之高。

材料成本下降 但售价需要摊平高昂的研发成本

其实简单从材料成本来看,811电池的成本相比622、523电池是要更低的。据分析,811电池的正极材料成本能减少15%,而正极材料占整个电池成本40%,采用811正极材料成本大致为390元/kWh,而采用523则单位成本wh正极材料成本为414元/kWh,811电池成本可以下降6%左右,这主要是因为NCM中的钴元素价格甚高,前段时间价格达到惊人的70万元/吨,近期有所回落,但仍然在20万元/吨。

技术还待发展 我们消费者真的急需811电池吗?

但不要忘了,研发也是一个巨大的成本。所以短期来看,为了平摊研发成本,811电池在未来2-3年内,还是会比523要贵。但长期来看,对某些高价元素的依赖不那么强,还是有助于企业成本下降的。

811电池并非达到500km级别续航唯一手段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现如今的电动车续航里程已动辄500km,在非冬季寒冷天气下,这与普通燃油车的续航水平相差并不大,是完全可以满足日常需求的。再不断的要求扩容电池容量、续航里程真的是目前的重点或者说刚需吗?

而目前达到500km级别续航的纯电车中,多数并未使用811电池。至于811电池是否是达到500km级别的必需条件,显然现在纯电平台下的车,比如Aion LX、比亚迪唐EV,用523或是622就可以达到这样的级别。但对于油改电车型,它的电池包体积相对小,811恐怕是现在扩增续航的必须手段。

技术还待发展 我们消费者真的急需811电池吗?

我相信使用过电动车一段时间的用户,定然不会觉得最大的问题是续航500km还是700km。我们目前最大的痛点应该是充电难和充电慢的问题,试想如果15分钟内即可充满电,充电桩又像加油站一样普及,电动车的使用是比燃油车更加经济、环保的。

总结:还需观望 逐步推广

所以说,在现有的情况下,我们真的急需去使用、推广811电池吗?

一个尚不完全能被掌控的电池,消费者使用不会安心,电池厂商的研发成本又很高,对于那些二三流厂商而言,其实根本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可却所有人在一股脑的投入、研发,把811当成最重要的砝码。

技术还待发展 我们消费者真的急需811电池吗?

诚然,对于商人而言,谁掌握了成本更低、性能更强的产品,就是握住了下个时代的咽喉,811绝对是值得大力研发的。但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811未见得是什么刚需,在尚未能完全掌握控制好811的技术前,急于求成,对我们这些使用者"小白鼠"而言,恐怕操之过急了。

但811电池技术也不是洪水猛兽,这样先进的技术当然值得压下重注,只是我们建议在多等待一段时间,至少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再逐步推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