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來“被賣身”許家印,你們@過李斌嗎?

2019年,李斌被坊間冠以“最慘”的人設,而他的“造車後輩”許家印卻意氣風發,宣告450億的投資成為汽車圈風靡一時的“有錢人”。

兩位造車新秀在汽車圈各自抒寫著自己的故事,但輿論卻從來不曾停止揣測,李斌與許家印是否會“統一戰線”?

需求對口,一拍即合?

讓輿論產生這一聯想的最簡單粗暴的邏輯是,既然許家印如此多金,為何不乾脆買了資金吃緊的蔚來呢?

仔細翻看許家印的造車賬單,他分別於2019年1月出資1.5億歐元成為柯尼賽格大股東;2018年9月,投資145億元購買40.96%股權,成為廣彙集團第二大股東;2019年1月,投資10.6億元收購電池廠商上海卡耐基新能源58.07%股權;2019年3月,投資5億元收購泰特機電有限公司70%股權,2019年5月,收購輪轂電機技術公司Protean……

蔚來“被賣身”許家印,你們@過李斌嗎?

這一系列在外界看來不可思議的操作構成了許家印造車的核心。許家印用五個詞形容“恆大造車路”:買買買、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即恆大希望通過收購、合作和建立朋友圈形成製造能力,然後通過快速規模化降低成本造出好車。

這股“砸錢進場”的豪氣,可不就是現在的蔚來最缺乏的嗎?蔚來當前雖然已經跨過了量產交付的關卡,但是自燃起火、股價暴跌、融資困局、高管離職、以及裁員等風波不斷。歸根結底,蔚來現在最缺的,便是錢。

蔚來財報顯示,2018年蔚來實現營收49.51億元,淨虧損為96.39億元,再加上此前兩年的虧損,已累計虧出近200億元。

而如果要繼續造車工程,蔚來聯合創始人、總裁秦力洪坦言,至少還需要30億美元,相當於200億人民幣。

蔚來對資本的渴求,是腰纏萬貫的許家印所最不缺乏的;而蔚來現在所擁有的,恰恰是許家印所需要的。

在許家印今年這波“砸錢入場”的操作之前,蔚來與其他造車新勢力企業經歷了四年的生死磨礪,成長為當前造車新勢力企業“頭部玩家”。

這一名號的背後,是一個在團隊建設、技術攻堅、銷售模式以及營銷手段上有著階段性成就的蔚來。值得一提的是,蔚來也是當前造車新勢力企業中唯一一個赴美上市的企業。

如今,蔚來儼然已經是一個初步成熟的企業,這一切正式急於進場造車的許家印所看重的。基於雙方需求的對口,坊間對於許家印收購蔚來的呼聲此起彼伏。

在外界看來,許家印通過買買買建立的汽車產業板塊,還需要至少兩到三年的時間磨合,還不如收購一個需要200億的蔚來來得划算。一年前許家印調研蔚來總部的身影也為這次的輿論討論提供了新的註腳。

要有“王石”般的警惕

乍一看來,這確實是一筆需求對口的買賣。然而高呼的輿論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前提。李斌同意嗎?

李斌作為蔚來汽車的創始人,一手扶持著蔚來走到現在的位置,已經有四年時間。或許對於出行教父李斌而言,蔚來一開始只是和易車、摩拜一樣的項目,但造車的水太深,早就容不得李斌摸著石頭過河,在奮力掙扎間李斌早已經和蔚來的命運捆綁在一起。

出售蔚來,亦或說出售蔚來股份,對李斌而言絕非易事。從始至終,李斌是執著造車的形象立於汽車市場,從“你怎能不身在其中”吸引投資者,到“傻傻對用戶好”的口號都能看出,李斌對蔚來投入了真情實感,抱有一腔熱血。

即便面對蔚來今年的股價腰斬、跌破2美元的財務危機,李斌李斌仍然堅稱:“我們有信心獲得更多投資人的資金。”

基於李斌這一“人設”的認知,許家印用金錢收購蔚來的構想便不足以成立。正如當年著名的萬科收購案中,王石對於寶能系進場發起了全面的反攻。

蔚來“被賣身”許家印,你們@過李斌嗎?

王石反對寶能系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的理由是,“你的信用不夠”。王石認為,萬科最值錢的便是萬科的信用,而彼時的寶能,被王石在發家史上挑刺。王石直言不諱:“什麼時候你的信用趕上萬科了,什麼時候我就歡迎你做大股東。”

此外,王石還對寶能收購萬科的資金來源提出質疑,“他們層層借錢,循環槓桿,沒有退路。一直這樣滾雪球滾下去,就像美國上世紀80年代的垃圾債券、槓桿收購,一旦撐不下去,後果不堪設想,1990年美國有接近60家壽險公司破產。”

蔚來“被賣身”許家印,你們@過李斌嗎?

如今同樣的問題落到李斌身上,身為創始人,李斌不得不考慮的是,他一手經營了四年的蔚來,未來如何走下去。

必須要確認的前提是,即便在資金短缺、質疑不斷的情況下,謀長期的發展依然是必要的。如果為了解決短期的資金而以蔚來的發展為賭注,這是一筆並不划算的買賣。

另外應該考慮的是,許家印是一個靠譜的“救世主”嗎?答案很簡單,許家印是一個商人,而且是一個成功的地產商人。在進入汽車圈以前,他投資體育、食品、房地產,構建了恆大“生態圈”。

他的成功能否複製在汽車圈呢?至少目前在汽車圈內人看來,是有待考察的。汽車產業發展至今,奔馳、寶馬已經證明,在全球範圍內打造一個他們那樣的超級品牌需要100年時間。吉利、長城的諸多舉動也證明,中國汽車企業要成長為一家成功的全球車企,需要長期積累與海量資本,更需要在後續數十年裡繼續無休止的折騰。

顯然許家印“大幹快上”的進場姿態是不討喜的,李斌不得不考慮這一點。摻雜了恆大的血液,蔚來的造車之路或又將被捲入另一個風暴眼中。

此外,李斌也應該有著王石般的警惕,許家印造車的錢是哪裡來的?他造車的終極目的又何在呢?

因而,對於蔚來投入了大量金錢與情感的李斌,是萬萬不會讓許家印輕易奪得蔚來股份的。只要有一線生機,相信李斌都會站在對抗的一線。當然,如果有一天雙方真的達成合作,那李斌或許真的黔驢技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