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紅色地名發現之旅10:司務長血染茅壩坪,8000紅軍“過橋”為百姓送糧衣

從遵義會議的槍聲中走來,把秋天披在襤褸的身上,把寒意扎進單薄的軍毯,把疲倦踩成深深的腳窩,把信念飄揚為高舉的旗幟……悲壯的紅軍長征路,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紅軍長征的路上,曾經經過綦江,晉國的這條河,叫羊叉河;村,叫長征村;橋,叫紅軍橋。

重庆红色地名发现之旅10:司务长血染茅坝坪,8000红军“过桥”为百姓送粮衣

要說紅軍橋的歷史淵源,還得追溯到140多年前,那時候橋的名字叫做兩河口大橋。

重庆红色地名发现之旅10:司务长血染茅坝坪,8000红军“过桥”为百姓送粮衣

相傳在清代同治12年,位於綦江區石壕鎮香樹、高山、皂泥3個村的交界處,當地鄉紳出面募捐修建了一座橫跨兩河口的大橋,該橋高10米、寬3米、跨度19米,是石木結構,穿鬥式樑架,歇山式青瓦房頂的風雨廊橋。

1935年1月,紅一軍團直屬隊和第一、第二師8000多人,在周恩來、董必武,及軍團長林彪等的率領下,從貴州桐梓松坎出發,經重慶綦江過此橋到達石壕,為百姓送糧送衣、平整道路、打土豪、鬥惡霸。如今84年過去,石壕人依然會唱一首民謠:“石壕哪年不過兵,過兵百姓不安寧。唯獨當年紅軍過,一來一去很清靜。不拿東西不拿錢,走時地下掃乾淨。”為紀念紅軍克服千難萬險換來如今的美好生活,“紅軍橋”便由此而生。

重庆红色地名发现之旅10:司务长血染茅坝坪,8000红军“过桥”为百姓送粮衣

烈士之墓清風繞,碧血丹心耀汗青。在相隔紅軍橋6公里的烈士墓前,只見與綿綿青山相連處有5位紅軍烈士雕像:一位拄槍背刀,表情嚴峻;一位扛槍凝視,目光炯炯;一位揹著揹包斗笠,彎下腰來繫鞋帶;剩下的兩位則相互攙扶,跋涉前行。

“紅軍長征經過綦江時,有5位戰士犧牲,這座烈士墓就是為紀念這5位紅軍烈士而修建的。”綦江區博物館館長周鈴向記者講述了一位不知名字的紅軍司務長血染茅壩坪的故事。

重庆红色地名发现之旅10:司务长血染茅坝坪,8000红军“过桥”为百姓送粮衣

1935年1月,紅一軍團先頭部隊在松坎擊潰駐紮在川黔交界管控鹽業的鹽防軍,鹽防軍小隊長姜金全率殘部40多人竄逃堯龍山寨。21日,紅軍隊伍經過堯龍山時,姜金全指揮放槍射擊,妄圖阻滯紅軍前進,結果再次被打得落花流水。被擊退後,姜金全一直鬼鬼祟祟跟在紅軍隊伍後面。次日中午,紅軍在箭頭埡午飯後繼續前進,留一名司務長和兩名戰士善後,歸還向群眾借用的物件,用銀圓兌換戰士購物時付給群眾的蘇區紙幣。

姜金全見只有少數後勤人員沒有大部隊,便帶人襲擊,三名紅軍寡不敵眾,頃刻一死一負傷,司務長掩護負傷戰士突圍後落入鹽防軍之手。鹽防軍將司務長的挎包、飯盒、筷子、14塊銀圓和蘇區紙幣盡數搜去,以“踩槓子”“灌石灰水”“燒烙”等酷刑,逼迫他交代紅軍行軍路線、作戰部署等,由於司務長始終未吐露半句,當晚就被捆送到石壕境內的羊叉龍門牛角尖,吊在農民趙興伍壩子邊的桑樹上。

趙興伍的後人趙歷祥告訴記者,時值臘月天氣寒冷,他的叔爺趙興伍見被綁的紅軍司務長傷勢嚴重,又飢又寒,就趁鹽防軍狂歡濫飲之際,舀碗飯喂到他嘴邊,“但他一口都沒吃,說吃了會連累你們”。22日,姜金全派其爪牙趙漢陽、楊安洲、張麻子等人,將司務長押到茅壩坪殺害。就義時,司務長高喊“紅軍萬歲”,楊安洲又用匕首把他的舌頭割掉,司務長犧牲後,當地農民楊貴華偷回司務長遺體,並將其掩埋。

長征村村民楊文樹回憶:“那天深夜,爺爺冒死取回了紅軍司務長的遺體,並找到偏僻處悄悄掩埋。那時喜歡抽旱菸的他話很少,卻時常講起紅軍司務長的故事。他總是說,紅軍部隊了不起,老百姓都盼著紅軍回來。”

“中央紅軍長征到綦江,雖然只有短暫的七天時間,像過境式的穿插,但卻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周鈴說“不僅成功地牽制了國民黨軍隊對中央紅軍的壓力,保衛了遵義會議的順利召開,也確保了中央軍委經赤水北上戰略計劃的完成,為四渡赤水製造了寶貴戰機。”

上游新聞記者:吳思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