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舉行任何儀式,75歲的柳傳志退休了,結果卻引來一片罵聲?

近些年來,不少知名企業家選擇了卸任,開始享受退休生涯。伴隨著企業家的退休,人們在回顧他們的創業史的時候,總是會誇讚他們的商業才華。然而,凡事都有例外。在12月18日下午,75歲的柳傳志選擇了正式退休。他的退休很低調,沒有舉行任何儀式,但是,卻收穫了無數的批判。

縱觀廣大網友的評論,其實可以歸結為一點,那就是“恨鐵不成鋼”。因為在柳傳志的帶領下,打著“國民品牌”的聯想,在經營上卻屢屢觸及國人的底線。因此,柳傳志的卸任,引發了無數的爭議。然而,站在理性的角度來說,柳傳志的商業才華,還能較為出色的。

聯想能有如今的規模,離不開柳傳志的辛苦付出。在1984年11月,在中國科學院號召下,科技人員們開始走出象牙塔,來自計算技術研究所的11個人,在中科院的傳達室裡,創辦了中國科學院北京計算機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也就是聯想的前身。

這一年,柳傳志40年。已經達到不惑年齡的他,是科研人員中年紀最輕的。在企業發展初期,做技術的他們,根本不知道如何運營一個企業,交了很多“學費”。聯想一開始是做漢卡業務的,為了更好的運營企業,柳傳志等人決定購置進口設備。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購置流程較為繁複。聯想和深圳一家公司簽署了訂單,但是,支付貨款的時候,將人民幣轉成外匯打到香港,然後再賺到賬戶中。

經過這麼一個週轉,聯想的300萬資金被“騙走”了。對於現在的聯想來說,缺少這筆貨款,對於企業的運營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而這筆錢放到1987來說,對於起步階段的聯想來說,金額就有點龐大了,要知道,當時聯想全年的利潤才100多萬。為了追回這筆貨款,柳傳志進行了漫長的追債之路,甚至特地前往騙子家追討貨款。

沒有舉行任何儀式,75歲的柳傳志退休了,結果卻引來一片罵聲?

經過不斷的追逃,這筆貨款被追回來了,但是,柳傳志卻落下了“後遺症”,經常在夢中驚醒,甚至還患上了神經衰弱。畢竟,要是貨款追不回來,可能企業就會面臨“夭折”的處境。不過,經過創業初期的一翻摸索,柳傳志對市場有了敏銳的洞擦力。

在1989年,柳傳志決心做自主品牌,於是將企業更名為聯想。靠著這個運營路線,聯想做起了PC業務,並且得到了出色的成績。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打拼外資品牌進駐市場後,人們的選擇性變多,市場進行了分流。在此情況下,聯想的業績開始下滑。

為了讓企業能夠繼續穩定的運營,聯想開始調整自己的運營模式。此時的企業中,分為了兩種觀點,一種為“貿工技”,另一種為“技工貿”。柳傳志和倪光南進行了一番激烈的探討,在1994年,倪光南離開了聯想,而聯想則走上了貿技工的路線。

雖然聯想選擇貿技工路線的行為,常常備受人們詬病,但是,站在當時的角度來說,聯想的選擇也是合乎情況的。中科院的院長周光召在回憶這段歷史的時候,他說“我們必須在二者之間選一,要麼選柳傳志,要麼選倪光南。我當時的想法是,科學家的人數相對於企業家還是多,企業家在中國是稀缺資源。柳傳志不管怎麼說,還是一個有潛力向前發展的企業家。在二選一的時候,我只能選他”。

沒有舉行任何儀式,75歲的柳傳志退休了,結果卻引來一片罵聲?

由此可見,聯想之所以會走上貿技工路線,主要是基於柳傳志的商業才華,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事實證明,這個路線還是有著可取之初的,聯想靠著這個發展路線,度過了無數的市場洗禮,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行業老大哥。而且,在2004年的時候,聯想甚至上演了“蛇吞象”的收購案,收購了IBM。

對於聯想的收購,不少人認為聯想將改變運營模式,準備做技術。然而,聯想卻並未有太大的改變。與此同時,60歲的柳傳志,選擇了退休。萬萬沒想到,一場金融風波的到來,讓聯想陷入了困局中。於是,柳傳志重回資本市場,上演了力挽狂瀾的一幕。

從企業運營來說,柳傳志是一個合格的掌門人。正是由於他的商業才華,才讓聯想逐步發展成行業巨頭。此外,聯想的快速發展,也拉動了就業率。按照常理來說,柳傳志選擇離職,應該是載譽而歸。然而,柳傳志的退休,卻並未得到這個效應。

沒有舉行任何儀式,75歲的柳傳志退休了,結果卻引來一片罵聲?

實事求是的說,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果,很大程度是因為“時間節點”的問題。如今的聯想,在國人的心目中,已經變成了“美帝良心想”。在產品運營上,聯想的業績主要靠國內市場支持。但是,在產品售價上,同樣的產品,在海外市場上的價格要更便宜一點。其次,在優惠活動上,聯想也存在差異性運營,給美國軍人家屬補貼。

更為重要的是,在華為事件中,聯想釋放出的態度,充滿了爭議性。在不斷的疊加下,聯想的口碑度不斷下滑。因為在消費者的心目中,聯想一直打著“民族品牌”來運營企業。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人們卻沒能體會到這一點。因此,聯想成為了眾矢之的。

沒有舉行任何儀式,75歲的柳傳志退休了,結果卻引來一片罵聲?

在企業形象大打折扣的情況下,柳傳志選擇卸任,自然會收到一些非議。要知道,很多人進行痛批,並不是針對的柳傳志,而是針對的聯想的運營模式。只是柳傳志的離職,給了人們一個訴說的渠道而已。如果聯想在企業發展上,始終圍繞著民族品牌運營,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當然,凡事都沒有如果。如今的柳傳志和聯想,只是在為自己曾經的措施,進行“買單”。再者,不管人們如何進行批評,屬於柳傳志的時代,都已經遠去了。至於未來的聯想,是否會恢復成“真正的民族品牌”,依然是一個未知數,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吧!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將你的觀點,分享在評論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