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瓷器龍的演變

明代洪武年間的陶瓷龍紋傳世不多,最有代表性的是江蘇南京明故宮出土的洪武白釉紅彩龍紋盤。其龍紋的造型基本上保持著元代龍紋的形狀:頭小,頸細,身細長,鱗狀龍紋,周圍襯托以火焰紋,如意頭狀朵雲;頭的疏毛和肘的毛比元代更少,僅三、四條而矣;龍爪五趾,改變了元代時三、四趾的現象,而且這時的五趾相靠較近。

明代瓷器龍的演變

明洪武青花雲龍紋盤


明代瓷器龍的演變

青花雲龍紋盤,明洪武,高3.2釐米,口徑14.4釐米,足徑8.8釐米。
盤撇口,弧壁,圈足。內外青花裝飾,內底雙弦紋內繪三朵“品”字形排列的雲紋,裡口邊繪卷草紋,外壁繪雲龍紋。圈足內施白釉。無款識。
此器胎質精細,胎體厚重,釉面瑩潤,青花色澤淺淡,少有暈散,紋飾中分散著極其明顯的深色小星點,這種小黑斑的特徵與元代和明永樂時的青花器常見的塊狀黑斑有所不同。值得一提的是,此盤內壁釉下模印雲龍紋,延續了元代卵白釉瓷器的裝飾風格。

明代晚期的嘉靖、隆慶、萬曆時期,龍紋形式多樣,以游龍為多。有相對而舞的,有正面張牙舞爪的,有兩龍爭珠的,有回首而望的,有龍鳳對舞的;有的行於花間,有的舞於彩雲,有的遊於海濤之中。此時的龍紋,分張口和閉咀龍。這時的龍紋已大不如前期,畫工簡單草率,有的龍鱗畫成簡單的網格紋,神氣也差;有的顯得瘦弱,似失去了龍沖天入地、駕雲行海叱吒風雲的神威。

明代瓷器龍的演變

黃地素三彩二龍戲珠紋盤

黃地素三彩二龍戲珠紋盤,明萬曆,高4.4釐米,口徑23.3釐米,足徑16釐米。
盤敞口,弧壁,圈足。盤心微下塌。通體黃地素三彩裝飾。內底飾雙龍戲珠紋,外壁飾纏枝蓮紋。圈足內施黃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萬曆年制” 雙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此盤的所有紋樣均先用黑彩勾出輪廓,其內再填以紫、綠、孔雀綠、黑彩等。外壁黑彩暈散嚴重。盤的造型不太規整,龍紋隨意性較強,爪如花朵,口、腹、足底均有窯裂,反映出萬曆時期御器廠瓷器生產質量趨於下降的狀況。在黃釉的掩映下,青花款呈藍黑色。

這時龍紋的特徵是:龍的頭部略圓,比前朝顯細、鬃毛成蓬(過去是疏發),毛有向上衝或向後斜上衝之勢。上下顎較長,特別是上顎端肉發達,高高突起,呈如意狀,形如豬咀,所以人稱“豬咀龍”。鼻翼的兩側長出對稱的長鬚,向上衝或向前衝。兩眼並列,圓睜視前,眉毛繪成鋸齒狀或是並列對稱成束,像匕首狀前衝。張口龍往往伸舌,舌短直成匕前狀,有的舌端微上彎。龍爪五趾,像前朝繪成“風車”狀,往往是形似而無力。

晚明的龍紋,正如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衰退一樣,顯得蒼老、無力。我們從崇禎五彩龍紋盤中可以看出,崇禎時的龍紋臉瘦尖,長鬍須,蓬頭散發,爪似蟹爪,顯肚凹腰,恰似一條垂死的老龍。所以說,龍紋的藝術表現,也是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情況的反映

成化、弘治、正德時的龍紋,多為游龍,已失去前朝張牙舞爪、兇猛威武、叱吒風雲的雄姿,而表現出一副性情溫順的神態。其時龍紋的周圍,往往襯托著纏枝蓮花、折枝蓮、海濤紋、鳳凰紋、朵雲紋等。朵雲紋和前期明顯不同,有一頭一尾、二尾、三尾、四尾之別,尾中往往又突出一小塊,變得尾中有節,不像元代時僅一條細長曲尾或頭大尾特別細長。

明代瓷器龍的演變

明成化青花九龍鬧海紋碗

青花九龍鬧海紋碗,明成化,高7.8釐米,口徑17.2釐米,足徑7釐米。
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外口繪錢紋一週,外腹部海水地上繪不同形態的龍9條。碗內底青花雙圈內飾海水龍紋。圈足內施白釉,青花雙線圈內署青花楷體 “大明成化年制”雙行六字款。


此器紋飾生動,腹部淡描海水,濃繪九龍,形態威猛生動,氣勢奪人。成化青花器以青色淡雅著稱,此器青花深淺相襯,更烘托出神龍之矯健,為成化青花瓷中的罕見佳作。

永樂、宣德時期的龍紋,改變了前朝那種身細、頭小的幼稚龍形態,變得形體粗壯肥大,威武兇猛,形象高大。龍首比元代變大,上下顎較長,上顎比下顎長而高高突起,有張口和閉咀之分,張口的伸舌(早期較長如戟狀,後期略短微微上翹),閉咀的上唇似如意狀,鼻的兩側有對稱的長曲須,下顎多有兩束或三束的疏須,頭毛是一束束的疏毛,前期發少,後期的發多。發曲而向上衝,有怒髮衝冠之勢,顯得很有神威,龍爪有三、四、五趾之分,趾甲成三角形,略微內彎,顯得鋒利剛勁。人們稱明代的龍爪為鷹爪。這時的龍紋,周圍襯托以海濤、纏枝花、火焰、朵雲等等。這時的朵雲與元代完全不一樣。元代的是一頭一尾,而永宣時是一頭三尾或四尾;元代的雲尾顯得瘦而長,永宣時的雲尾顯得肥而短。所以,在鑑定時略加留意,就不難分辨清楚了。

明代瓷器龍的演變

明永樂青花雲龍紋天球瓶

青花雲龍紋天球瓶,明永樂,高41.5釐米,口徑9.3釐米,足徑15.5釐米。清宮舊藏。
此器體大端正,圓口,直頸,口與頸大小相若,腹渾圓,肩與底相若,俗稱“天球瓶”。通體青花紋飾,自上而下分為兩層。外口飾忍冬紋,以枝葉作骨架,向左右延伸形成連續邊飾,頸飾6雲朵紋。整個腹部繪雲龍紋,龍體較大,張口怒目,鬃發上衝,作回首狀,四肢前伸,三爪矯健有力。龍身間隙處飾各種形狀的雲紋,襯托出巨龍行空之勢。平底白釉無款。


天球瓶是明初江西景德鎮窯的創新之器。此器造型飽滿,青花龍為三爪,怒目回首,鬃鬣飛揚,刻畫細膩,頗有氣勢。使用進口青料描繪花紋,燒製過程中有自然形成的鐵結晶斑,更顯出龍的兇猛有力,栩栩如生。此器是永樂時期龍紋青花瓷器中的典型之作。


永宣時的龍紋,從造型到描畫,都是成功的藝術佳作;龍的身體“左盤右蹙如驚電”,這是兇猛、神威的體現。到明代中期,即成化、弘治、正德時期,龍紋又有所不同。永宣時的張牙舞爪、威猛的龍少見了,常見一種閉咀龍,多在花間、蓮池中、海水中出現,或者是彩雲龍紋。除了閉咀龍,也有少量張口龍、螭龍。

明代瓷器龍的演變

青花夔龍紋罐

青花夔龍紋罐,高19釐米,口徑15.8釐米,足徑13.8釐米。
罐直口,鼓腹,內圈足。內外施白釉,外飾青花紋樣。頸與肩部飾如意頭紋。腹部繪2只首尾相連的夔龍銜花紋。近底處繪一週仰蓮瓣紋。底施白釉,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宣德青花圖案以線條流暢、紋飾豪放生動著稱。夔龍紋樣用於青花瓷始於宣德朝,至成化時已成為瓷器上的典型圖案,後世亦多延用。宣德時所用青料據明萬曆時王世懋《窺天外乘》和黃一正《事物紺珠》中所記為“蘇麻離青”,這種青料含鐵量高,含錳量低,在適度的窯爐氣氛下燒成後能呈現寶石藍般鮮豔的色澤,但由於含鐵量高,在青花色彩上常自然形成不均勻的黑色結晶斑點,與豔麗的藍色相互映襯,更增其藝術魅力。此罐之青花色澤即具有這一時代特徵。

這時龍紋的特徵是:閉咀的龍首呈扁長方形,上唇鼻處凸起,呈如意狀,鼻端和眼眉有對稱毛上豎著,頭毛束成疏發或成蓬狀,也向上衝,幾乎和首垂直成90°,下唇須三條一束向前上衝,兩眼並列,圓睜平視。龍爪五趾緊靠成風車狀。身上的鱗片,早期繪工精細,後期簡單粗糙。

這時期,還出現一種螭龍,也叫草尾龍。身似獸體,腳有似獸足或鳥足兩種,張口伸舌,上顎長於下顎,上顎高高上翹且前卷,略似象鼻。龍尾多開又,似春草紋,口銜折枝蓮花一枝。這種龍紋以後較為少見,僅見清康熙時有仿製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