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的“萬丈鹽橋”,其實不是真正的橋,而是砸出來的“奇蹟”

上世紀中國解放以後,國外有關專家斷言說,氯化鈉含量超過8%的地區不能築路。而在青海的柴達木盆地,中國人不僅築了路,而且還築成了“萬丈鹽橋”,這是一次赤裸裸的“打臉”。

今天,阿青帶你瞭解下青海察爾汗鹽湖之上“萬丈鹽橋”背後的故事。


青海的“萬丈鹽橋”,其實不是真正的橋,而是砸出來的“奇蹟”


首先什麼是盆地呢?所謂“盆地”就是在地圖上看起來像“盆子”的結構,中間低,四周高,也叫壩子。出於青海高原上的柴達木盆地,被譽為“中國聚寶盆”,礦產資源極為豐富,盛產鈉、鉀、鎂、鋰、溴、碘、釷、鐳、鍶、石膏、芒硝等十多種化工原料,不過資源最多的還屬“鹽”,這一點從柴達木盆地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來。


青海的“萬丈鹽橋”,其實不是真正的橋,而是砸出來的“奇蹟”


柴達木(Цайдам),是“鹽澤”的意思,其中含鹽大約500億噸,大小鹽湖20多個,從某種角度來說,柴達木盆地是鹽的海洋,鹽的世界。其中“萬丈鹽橋”就架設在被譽為“鹽湖之王”的察爾汗鹽湖之上,沒有鹽橋之前,這裡是一片荒蕪,同時也是“生命禁區”,為了建成鹽橋,革命前輩們付出了難以想象的艱辛代價。而且要感謝一個人,那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慕生忠將軍!


青海的“萬丈鹽橋”,其實不是真正的橋,而是砸出來的“奇蹟”

新中國成立,西部大開發,大批援藏物資需要輸入西藏,幫助西藏百姓,1954年,慕生忠將軍帶領的築路大軍加緊開拓青藏公路,當公路修到察爾汗鹽湖的時候,人們犯難了,察爾汗鹽湖表層是20~100釐米厚的鹽蓋,鹽蓋下是深達10至20米不等的結晶鹽和晶間滷水,分佈著無數個大小、明暗不均的溶洞、溶溝、溶塘,擋住了他們的去路。

當時在鹽湖上修路,沒有經驗,沒有先例,沒有科學家隨行,更沒有時間周密思考,唯一的辦法就是“幹就完了”!


青海的“萬丈鹽橋”,其實不是真正的橋,而是砸出來的“奇蹟”


用了很多辦法,做了許多“無用功”,後來工人發現,用掀起的鹽蓋才可以填住溶洞,而且是唯一的解決辦法後,他們開始了“征服”鹽湖之旅,最原始的築路手段,最原始的築路工具,加上築路部隊的熱情和不服輸,他們選擇溶洞最少和最小的區間,填築起鹽蓋路基。他們掄錘砸鹽,岩鹽震裂虎口,彎腰填洞,風雪直鑽脖子,一用勁,熱血直衝腦門。風是鹹的,那利刀般的寒流裹著鐵砂似的鹽粒,雪也是鹹的,一刻不停地打著臉龐,甚至連空氣,都是鹹的,一出汗身上就黏糊糊的。

如果說之前的路是“修”出來的,那“萬丈鹽橋”就是一米一米砸出來的。


青海的“萬丈鹽橋”,其實不是真正的橋,而是砸出來的“奇蹟”

在填砸了成千上萬的溶洞之後,32公里的鹽蓋路基出來了,鹽橋奇蹟般誕生,作為青藏公路的一部分,它筆直,平坦,完全可以和柏油公路相媲美,它的築成結束了柴達木與世隔絕的歷史,賦予荒漠之地生命,讓汽車開進了柴達木。


青海的“萬丈鹽橋”,其實不是真正的橋,而是砸出來的“奇蹟”


1954年12頁22日,北來的汽車通過“萬丈鹽橋”首次開進了格爾木,在當年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蹟,一個壯舉。對此人們無不熱血沸騰,而這32公里的鹽橋,也有了一個屬於他的名字“萬丈鹽橋”。更為讓國際上吃驚的是,他不僅在所謂的“氯化鈉含量超過8%的地區不能築路”的路上築了路,而且鹽量達20%和95%之間的地區,所有它的路基、路面用料幾乎都是純岩鹽。


青海的“萬丈鹽橋”,其實不是真正的橋,而是砸出來的“奇蹟”


“萬丈鹽橋”架設在“鹽湖之王”上,全長32公里,摺合市制,達到“萬丈”,如今距離萬丈鹽橋誕生的日子,已經過去65個年頭了,依然堪稱“舉世無雙”。公路修通以後,據說主席還請慕生忠吃了頓味道鮮美的雞絲麵,而作為受益者的我們呢?謹以此文向偉大的“創業者”們致敬罷了!前輩們一路走好~(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