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最霸气的南乡子词作,开篇便有万钧力道,几乎整篇都是名句

宋宁宗嘉泰三年,即公元1203年,这一年,辛弃疾六十四岁,在被赋闲了八年之后,他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辛弃疾以如此高龄而被重新起用,其实和当时朝廷的形势有关。

当时,朝廷中掌权的是韩侂胄[tuō,zhòu],他和右宰相争权,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和军政大权,他决定对金国用兵,于是他才起用了一些主战派的老臣,辛弃疾便是其中一个。

辛弃疾最霸气的南乡子词作,开篇便有万钧力道,几乎整篇都是名句

辛弃疾在抗金问题上,是支持宰相韩侂胄的,但是在战略上,却和韩侂胄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所以当辛弃疾在嘉泰四年被宋宁宗召见之后,韩侂胄从中作梗,并没有被安排到最前线,而是被任命为镇江知府。这其实是对金国的第二道防线,然而辛弃疾没有放弃,以六十多岁的高龄积极备战,为北伐而做准备。

在这种背景下,当辛弃疾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不免触景生情,无限感慨顿生心中。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同一时期写下的,其实还有另一首千古登临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开篇这一问便有万钧之力道,“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极目远眺之下,中原的故土在什么地方呢?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亭这周边的景物而已!言外之意,我中原大好河山,还尽在金人的掌控下,这如何不令词人伤怀?而北固亭这个地方,又隐藏着多少历史的硝烟战火,隐藏着多少历史的兴衰荣辱。

辛弃疾最霸气的南乡子词作,开篇便有万钧力道,几乎整篇都是名句

所以词人接着又一问,“千古兴亡多少事”?千百年来,这块土地上有多少朝代的兴衰更替呢!然而,词人的回答是意味深长的,“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是化用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句意,但是这里却更有人世的沧桑感,往事悠悠、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只有无言的江水,日日夜夜向东滚滚流去,这如何不令人感慨万千!

于是词人的思绪回到了过往,想起了历史上在这片土地中最豪杰的人物之一,孙权。

辛弃疾最霸气的南乡子词作,开篇便有万钧力道,几乎整篇都是名句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孙权,十九岁便继承了父兄之基业,坐镇东南,统领千军万马,北拒曹操、西征黄祖,当真是英勇非凡!辛弃疾是非常赞赏孙权的,所以这里虽然只有短短地两句,却至少写出了两层含意,第一,孙权年少有为,统领江东与诸豪争雄,具有非凡的气魄;第二,突出了孙权不怕用兵的胆识和勇气,尤其是敢于和强大的曹操对阵。而此时的南宋,却偏安东南,朝中之人没有孙权那样的气概。

接着,词人第三次发问,更加突出了孙权的绝世英姿,“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放眼天下,谁能与之争雄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这两个人,却都是当时的英雄,据《三国志》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后来,曹操见到了孙权,又喟然长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辛弃疾最霸气的南乡子词作,开篇便有万钧力道,几乎整篇都是名句

一世之雄的曹操,将刘备和孙权,看得如此重视,而历史证明曹操的眼光确实没错,他们三人,日后将鼎足而三。而此处被曹操贬为“豚犬”的人,便是刘表的儿子刘琮,他在曹操兵临城下的时候,拱手献出荆州,却成为曹操的笑柄。

曹操在一褒一贬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正是辛弃疾的态度,因为此时的南宋朝廷之内,不正存在着这两种人吗?那么该怎么对待金国,该战还是该和,不就不言而喻了嘛!辛弃疾如此称赞孙权的雄姿英发,不正是他鲜明的态度表露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