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一將功成萬骨枯”:你能脫口而出的這些名句都是誰寫的?

本文經“國家人文歷史”(微信ID:gjrwls)

你可能會覺得“滾滾長江東逝水”就是《三國演義》的專屬,不,它來自一首詩;

你可能以為“一寸光陰一寸金”只是一句婦孺皆知的民間諺語,不,它來自一首詩;

你可能猜到“山雨欲來風滿樓”出自一首詩,但是,詩人是誰,或許我們一無所知。

今天小編就找出了一些耳熟能詳的名句,和大家一同追溯它們的源流,和大家一起走進那些詩人的故事。

“莫待無花空折枝”

金縷衣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這首詩很多人都聽說過,“杜秋娘”很多人也早有耳聞,但將二者聯繫起來的人可能並不多。

“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将功成万骨枯”:你能脱口而出的这些名句都是谁写的?

杜秋娘(周筱雲飾演) 電視劇《金縷衣》劇照

最早應是杜牧在《杜秋娘詩》中說到:

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其間杜秋者,不勞朱粉施。

老濞即山鑄,後庭千雙眉。秋持玉斝醉,與唱金縷衣。

“老濞”指西漢劉濞,此處指的是李錡,杜秋娘為其妾。

那麼李錡是何人呢?

李錡也是唐李後人,他依靠父親李國貞的權勢,從鳳翔府參軍升到鹽鐵轉運使,後又成為鎮海節度使。但驕橫不法的他對這一切仍不滿足,元和二年(807)十月起兵叛唐,不過未能得逞,很快被唐憲宗所殺。

作為李錡的妾,杜秋娘很受寵愛,二人常常起舞唱和。雖然這首《金縷衣》的作者到底為杜秋娘還是李錡至今仍有爭議,但不管怎麼說,它在當時非常流行,後來被選入《唐詩三百首》中更增加了其流傳度。

李錡被斬首後,杜秋娘被憲宗籍沒到宮中,且受到恩寵。穆宗即位後,讓她做一個皇子(即後來的漳王)的傅母。文宗太和五年(831),漳王被廢,杜秋娘出宮返鄉,這時的她已60多歲了。

在宮中度過二十餘年光陰,歷四位皇帝,再回頭看這首《金縷衣》時,不知杜秋娘是否會有所感慨。後人有說《金縷衣》是叫人及時行樂,不負好時光;也有說它勸人珍惜年少,珍重絢爛花期。時移世變,千人千解,也唯有杜麗娘才能消化這詩的箇中滋味吧。

“一將功成萬骨枯”

成功將軍的背後有成堆白骨,描寫戰爭的詩句很多,而這句卻格外犀利、冷峻、悲涼,沒有誰不為此動容。整首詩如下:

己亥歲二首(其一)·僖宗廣明元年

曹松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這首詩的作者叫曹松,生活在晚唐時期,歷經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見證了唐王朝末期的飄搖世態。而他本人的一生往好了說叫“遊歷四方”,往慘了說就是“顛沛流離”,輾轉避難。

《己亥歲二首》作於僖宗廣明元年(880),描寫的是唐僖宗乾符六年(879)所發生的戰爭,即黃巢起義。那個寫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黃巢,於乾符初年(873)和王仙芝一起在山東舉兵,乾符六年先後攻佔廣州、潭州,又北向襄陽、鄂州,後轉掠饒、信、宣、款、杭等十五州。戰火燒到哪裡,哪裡就屍橫遍野、白骨森森。

“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将功成万骨枯”:你能脱口而出的这些名句都是谁写的?

就在黃巢大規模率兵北進時,曹松在江西南昌避亂。眼看著天下大亂,民不聊生,而帝國藩鎮勢力割據為王,宦官於朝堂爭權奪勢,曹松心有積鬱。更可怕的是封侯就要“殺人多”,比如鎮海節度使高驕便憑藉在淮南鎮壓起義軍的功績得到封賞。

天下如此疾苦,詩人也已白頭,能做的只有書寫現實,批判黑暗。

曹松的生平事蹟在唐宋及後代的文獻中記載很少,可考的有《唐詩紀事》《唐才子傳》《容齋三筆》等,據說曹松己亥年後曾隱居西山數年。

“百無一用是書生”

雜感

黃景仁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或是憤懣,或是自嘲,“百無一用是書生”似乎出自歷經坎坷的中年人之口,但寫下這句的人那時才20歲。

黃景仁(1749-1783),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菲子,是“黃庭堅弟黃叔達之後”,江蘇常州人,生活在清朝乾嘉時期。他天資聰穎,據說9歲便能吟出“江頭一夜雨,樓上五更寒”的詩句。

“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将功成万骨枯”:你能脱口而出的这些名句都是谁写的?

黃景仁

和清朝眾多才子一樣,黃景仁也要通過科考證明自己的實力,得到一展才華的機會。乾隆二十九年(17

64),他考取秀才,四年後,20歲的他參加江寧鄉試,然而名落孫山。落榜後他發出“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感慨,發洩胸中不平。

那時文壇趨炎附勢現象普遍,而黃景仁不甘心與之為伍,再加上從小體弱多病,他的仕途並不光明,歷經多次科考才在人生最後幾年謀得小小差事。好在他在家鄉常州還有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同浪遊各處,黃景仁寫下所見所聞所感,作品收錄在《兩當軒集》中,為後人展現他短暫又熱烈的一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臨江仙

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幾乎人人皆知,但原作者楊慎或許知之者甚少。楊慎(1488-1559),字用修,四川新都人,與解縉、徐渭一起被後世推崇為“明朝三大才子”。

“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将功成万骨枯”:你能脱口而出的这些名句都是谁写的?

電視劇《三國演義》劇照

正德六年(1511),楊慎考中進士,並任經筵講官,時年24歲;嘉靖三年(

1524),他因諫議“大禮儀”事件遭廷杖兩次,被貶雲南永昌衛,那時才37歲。楊慎被流放終生,死於戍所,與前半生的輝煌相比,後半生只有悽慘伶仃。

然而,這樣的大起大落讓楊慎多了幾分豁達與灑脫。他在貶期間創作了諸多文史作品,其中包括《歷代史略詞話》(又稱《歷代史略十段錦詞話》或《廿一史彈詞》),它分為“總說、說三代、說秦漢、說三分兩晉、說南北史、說五胡亂華、說隋唐二代、說五代史、說宋遼金夏、說元史”十部分,謂之“十段錦”,概述了從遠古到元末的千年興亡史。

這首《臨江仙》就是第三段“說秦漢”的開場詞。

他寫自古以來的英雄豪傑有如過眼雲煙,沉沒在歷史浪濤中,唯有青山、綠水、秋月、春風亙古不變。氣魄宏大,立意高遠。

可誰曾想到,此時的他真的只剩下青山綠水、秋月春風了呢?

李贄在《與方初庵》中說他“才學卓越,人品俊偉,然得弟讀之,益光彩煥發,流光於百世也。岷江不出人則已,一出人則為李謫仙、蘇坡仙、楊戍仙,為唐、宋並

我朝特出,可怪也哉!”據說楊慎的作品在當時一再重刻,家喻戶曉。而他卻跌跌撞撞,淪落蠻荒。

這樣的人生直叫人唏噓不已,也或許正因如此而成就了他的詩文才情,他的飲酒笑談。

“山外青山樓外樓”

題臨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說來很有趣,我們把常提到的“山外青山樓外樓”和“只把杭州作汴州”往往用在不同場合,卻忽略了它們原本屬於一首詩,而且是一首誕生於盛產詞的宋朝的詩。

“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将功成万骨枯”:你能脱口而出的这些名句都是谁写的?

詩人林升也不出名,記載寥寥,他大約生活在南宋紹興至淳熙之間。那時宋與金已達成紹興和議,南宋放棄淮河以北地區。此後雖有戰事,但雙方長期處於對峙局面,宋難收復失地,金亦難攻城略地。就這樣,南宋維持著虛弱的和平。

而詩人生活的年代,決定了這首詩的不簡單。表面看,泛著暖色調的濾鏡下歌舞昇平,景美人醉,人間值得留戀。可林升的末句“直把杭州作汴州”忽地把玻璃罩擊碎——外敵虎視眈眈,王朝苟且偷安,稱得上什麼繁榮?在充斥著輕靡之風的文壇,他寫出了一絲豪情,一點悲壯。

“一別心知兩地秋”

丹陽送韋參軍

嚴維

丹陽郭裡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

如今人們在惜別時也會想到“一別心知兩地秋”這句動情的詩。這首詩正是唐朝詩人嚴維在與好友離別時所作。分別在即,愁緒難解,索性將它拆為“心”“秋”,把情感化作秋意,慢慢抽去。

“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将功成万骨枯”:你能脱口而出的这些名句都是谁写的?

嚴維,字正文,越州人,是德宗大曆時期浙東地區的一位詩人。他喜歡交遊,岑參就是其好友之一。

年輕時候的嚴維並沒有過於強烈的功名慾望,他“少無宦情,懷家山之樂”,但有了入仕思想的他卻名落孫山,難免鬱鬱寡歡,就在他落第歸鄉時,岑參贈其《送嚴維下第還江東》一詩,以表安慰。

而嚴維歸鄉後不久安史之亂便爆發了,過去的繁榮被敲碎,往後似乎難以捉摸。嚴維一邊躲避戰火,一邊繼續苦讀,以期中榜。不久後終於如願以償,這是後話了。

就在他居家期間,浙東地區聚集了大量到此避難的文人。本地人嚴維在其中也頗有詩名,加上他交遊甚多,雖然時局不穩,前途未卜,但能與摯友相伴,也是一大樂事。禍亂平定後,部分文人北上,但仍有一些人留在此地,逐漸形成了浙東文人集團。他們,包括嚴維,繼續以一腔真情和滿腹才華去豐滿詩歌。

“山雨欲來風滿樓”

咸陽城東樓

許渾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山雨欲來風滿樓”也是我們常用到的一句詩,比喻局勢發生重大變化前的跡象和氣氛。

這位豐富了我們語庫的詩人叫許渾(788-860),他字仲晦,潤州丹陽(今江蘇鎮江)人。他的詩在當時應該有所流傳,韋莊在《題許渾詩卷》中稱譽道:“江南才子許渾詩,字字清清句句奇。”

“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将功成万骨枯”:你能脱口而出的这些名句都是谁写的?

袁耀《山雨欲來圖》

《咸陽城東樓》大約是許渾於唐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監察御史時所寫。那時,大唐盛景已成過往,皇權衰落,宦官、藩鎮勢力此起彼伏,有志之人難以施展抱負。就在這樣一個稱不上明麗的秋天,許渾登上咸陽古城樓觀景寄情,寫下了這首七律。他現在遠離家鄉,又看到王朝日漸衰落,除了面向自我的蹉跎感,還有對蒼生的無力感。可他又能怎麼做呢?

於是我們看到這位詩人矛盾的一面。他既熱衷入仕,又渴望歸鄉,有著時宦時隱的矛盾思想。監察御史當得好好的,忽然又覺得不自在起來,以至於不久他便託病辭職,回鄉做司馬去了,而幾年之後又再次回朝。

有人說,在晚唐詩人中似乎沒有誰像許渾這樣頻繁地“西上幹祿、東歸暫隱、屢進屢退”,可能這既是個人的雙重性格,也是時代的痛苦感傷。

“一寸光陰一寸金”

白鹿洞二首(其一)

王貞白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今天才曉得,從小被唸叨的“一寸光陰一寸金”竟來自一首唐詩,而這首詩應該是這句名言最早的出處。不得不佩服詩人王貞白,能把時間與貴金屬聯繫在一起,讓無形有形化,真的增加了焦慮感和緊迫感。

王貞白生活在晚唐,字有道,號靈溪。宋代《郡閣雅言》說:“王貞白,唐末大播詩名。”他是唐乾寧二年(895)的進士,32歲授校書郎,有《靈溪集》傳世。關於他的事蹟記載不多,早年王貞白曾在江西廬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讀書,將其學習經歷以詩的形式記錄下來。

他曾經還懷揣一番宏願,遠赴邊塞,從軍禦敵,但歸來後卻在人生得意之時,即為校書郎期間選擇隱退,最終以“隱士詩人”的身份留影於唐末詩壇。王貞白歸隱後並沒有徹底寄情山水,獨善其身,而是“隱居教授,以道學自任,四方學者多師之”,在家鄉永豐縣城外西山之南創建了“山齋書舍”,潛心教學,傳道解惑。《網師園唐詩箋》以“用意尤近少陵”來褒揚其“以道學自任”的精神。王貞白一生勤奮不輟,正是其傳世佳句的真實寫照。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是個生平記載很少的詩人,後人根本不能細緻描繪出他幾十年的生活軌跡。然而人人皆知他一生中的某個夜晚:就在這一夜,他停泊在楓橋邊,看漁船燈火,聽寒山寺鐘聲,伴著孤獨難眠。

“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将功成万骨枯”:你能脱口而出的这些名句都是谁写的?

嚴文梁《楓橋夜泊》

詩中的“愁”值得推敲一番。有人認為這是遊子的一種哀愁,但就張繼的心性而言,家國之愁或許更貼切些。據推測,《楓橋夜泊》應為張繼在安史之亂時期避難途中所作,那時的張繼雖然是個未被任用的進士,但士人胸懷天下、心繫百姓的品性不變,一路上看到的悽慘應該不免令他悲愁滿懷。上元二年(761)蘇州平叛後,張繼也曾路過蘇州城,有一首《閶門即事》描寫的就是當時民間破敗的景象。

想必張繼這個夜晚的愁苦延續了好多年。

可他想不到,隨之而來的是這首佳作延續了上千年。唐人寫詩數萬言,憑一首便流芳百世的屈指可數,許多人慕名而至寒山寺,慕的名也是這首《楓橋夜泊》。此詩甚至流傳到日本、韓國,在那裡被廣為傳頌,日本青梅山還仿建了一座寒山寺,也架設鐘樓和楓橋,此詩在日本的影響可見一斑。

還有許許多多這樣讓人印象深刻,卻又難記得詩人為誰的佳作正等著我們去發現,去探求。下次遇見,別忘了告訴小編呀。

李俊麗:《黃景仁及其詩歌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陳尚君:《詩人韓翃的傳奇人生》,《古典文學知識》2017年第5期;

董乃斌:《說許渾的詩》,《名作欣賞》1985年第1期;

黃懿:《許渾詠史懷古詩研究》,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陳麟德、劉兆清:《楊慎和他的》,《江海學刊》1995年第3期;

寇昌寧:《大曆詩人嚴維及其詩歌研究》,廣西師範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雷敏:《晚唐詩人曹松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王維漢:《唐末詩人王貞白考》,《上饒師專學報(社)》1987年第3期;

郭倩:《唐末王貞白其人其詩》,《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4年7月;

陳文靜:《晚唐詩人曹松詩歌探究》,《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7年10月;

趙松元:《晚唐詩人高蟾略論》,《韓山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12月;

李定廣:《韓翃詩正解》,《中國韻文學刊》2004年第2期;

白盛永:《張繼研究》,上海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陸宏弟:《瑣議》,《東方叢刊》1999年3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