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道中使用的“甲香”,究竟是“角質”螺蓋,還是“殼質”螺蓋?

在《香乘》和《陳氏香譜》所載的67首香方中都用到“

甲香”一味,且多為炮製之品。我們想要依方制香,卻又不明白甲香是何物?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網上查詢,然後購買原料。可這一查不要緊,原來甲香還長著兩副面孔

有人認為甲香就是古籍中所載的一種殼質的螺厴 [yǎn],又名“催生子”、水雲母、太極石;

香道中使用的“甲香”,究竟是“角質”螺蓋,還是“殼質”螺蓋?

而有人則參考日本香道用料,認為甲香是一種角質的螺厴,也就是封住螺類殼口圓片狀的蓋子。

香道中使用的“甲香”,究竟是“角質”螺蓋,還是“殼質”螺蓋?

對比之下,這完全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物質,不禁讓新手無所適從!就算是接觸香道已久的老香友怕是對於甲香究竟為何也是各執一詞!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細緻地探尋一下甲香的真面目!

文獻記載

想要探尋甲香就要訪尋古籍中對它的記載,或許可以尋得一些蛛絲馬跡。

1.《香乘》

《香乘》是明代以前中國香文化集大成之作,其內容涵蓋《香譜》及《陳氏香譜》,旁徵博引,凡有關香藥的名品以及各種香方配製炮製方法一應俱全。

  • 甲香介紹

在卷五中便有對“甲香”的詳細記載:

甲香,類。大者如甌,面前一邊直纏長數寸,獷殼岨峿有刺,共掩雜香燒之使益芳,獨燒則味不佳。一名

流螺,諸螺之中流,最厚味是也。生雲南者大如掌,青黃色,長四五寸,取燒灰用之。南人亦煮其肉噉,今各香多用,謂能髮香,復聚香菸。須酒蜜煮制去腥及涎方可,用法見後。

甲香惟廣東來者佳,河中府者惟闊寸許,嘉州亦有,如錢樣大,於木上磨令熱,即投釅酒中自然相趣是也,若合香偶無甲香,則以鱟殼代之,其勢力與甲香均,尾尤好。

這一段內容文字雖然不多,但卻信息量旁雜,開篇便點明一句“甲香,類。”

何為“蠡”

蠡lí唐宋時期的螺號,也稱“蠡”、“大蠡”、“蠡角”等名。《舊唐書·音樂志二》:“貝,蠡也。容可數升,並吹之以節樂,亦出南蠻。”

也就是說明了甲香是一種螺類,是一種正面突起,殼面交錯不平,生有尖刺的螺。

其後,又說甲香又叫做流螺,在各種螺裡屬於中流,味道最為厚重,再一次點明瞭甲香是一種螺。宋代《本草圖經》記載,流螺即為蠑螺。蠑螺的口蓋特別厚,屬於石灰質。

香道中使用的“甲香”,究竟是“角質”螺蓋,還是“殼質”螺蓋?

生於雲南的有手掌那麼大,青黃色,“取靨燒灰用之”

這句話卻因一個“”字產生出不同的解讀。可以是“選取”,也就是要取的那部分,也可以是“取出”,也就是不要取的那部分。取的後面又是一個“”字。

靨yè,指面頰上的微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酒窩。螺上的渦應該指它中間凹進去的部分,也就是螺肉,和後面所講“南人亦煮其肉噉”前後相合。裡面的東西取出來不要,其餘的部分就用來做香

但也有人認為此處的“靨”應當“”講,厴稱蓋或殼,軟體部分縮入殼內後堵封殼口的蓋子。也就是認為不要螺殼,而是選用螺蓋作香,這兩種解釋都指向了蠑螺的螺厴。

但產生歧義的的原因卻是後面一句,“若合香偶無甲香,則以

鱟殼代之”。

鱟[hòu]殼,一種形似蟹,身體呈青褐色或暗褐色節肢動物的殼。

香道中使用的“甲香”,究竟是“角質”螺蓋,還是“殼質”螺蓋?

通過實驗研究表明,中國鱟殼組成成分30%為甲殼素,60%的蛋白質,而灰分、鈣含量很小。而在螺中富含甲殼素成分的則為角質屬性的螺蓋,既然可以用鱟殼替代,自然是有效成分相近,那便有人認定

角質螺蓋定為首選,灰質的螺厴不是甲香。

  • 炮製甲香的方法

既然從香品介紹上找不出明確答案,或許從炮製方法上可以窺探一二。

甲香制 :甲香如龍耳者好,自餘小者次也,取一二兩先用炭汁一盤煮盡,後用沉煮,方同好酒一盞煮盡,入蜜半匙炒,如金色。

黃泥水煮,令透明,遂片,淨洗焙乾。

灰炭煮兩日,淨洗以蜜湯煮幹。

甲香以米泔水浸三宿,後煮煎至赤沫,顏沸令盡泔清為度,入好酒一盞同煎,良久取出,用火炮色赤,更以好酒一盞潑地,安香於潑地上,盆蓋一宿取出用之。

甲香以漿水泥一塊同浸三日,取出候幹,刷去泥,更入漿水一盤,煮幹為度,入好酒一盞,煮幹於銀器內,炒令黃色。

甲香以及煮去膜,好酒煮幹。

甲香磨去齟齬,以胡麻膏熬之色正黃,則用蜜湯洗淨,入香宜少用。

《香乘》中共載炮製方法7種,提到最多的字眼就是“”和“”。

若認為是殼質的甲香,則這些工序都是在清洗和消毒,使螺殼變得乾淨,祛除雜味。以灰質的螺厴入香,可以降低燃燒溫度,猜想以此可以較好地保持香材的香氣。

若是認為此處甲香為角質螺厴,則似乎更合情合理。螺厴中想要保留的有效成分是甲殼素,一來可以起到對香丸、香餅的保溼作用,其鎖水效果可達到1300%,常用於現代化妝品的製備中;二來甲殼素可以廣譜抑菌,對於香品的儲存起到積極的作用,想此更是認定了甲香為角質的螺厴。

香道中使用的“甲香”,究竟是“角質”螺蓋,還是“殼質”螺蓋?

但螺厴中除了我們想要的甲殼素外還有大量的蛋白質,蛋白質燃燒的味道不佳,有股難聞的焦臭味,即使經過炮製也難以減少這種燃燒使的臭味,是一個最為致命的缺點!

總結:

《香乘》對甲香的記載僅有文字描述,無明確配圖。中華文字博大精深,常存在一詞多義的現象。開篇便明確甲香屬於貝螺類,但又因可用鱟殼替代而產生異議。故而從炮製方法入手,炮製的目的是為了保留增強功用,但角質螺厴卻難以實現蛋白質燃燒時產生的焦臭氣,故而炮製也應是針對殼質螺厴而言

2.《南州異物志》

《南州異物志》為三國東吳時丹陽太守萬震所撰,丹陽為今日南京市,因地理之便得以有機會接觸到常年泛海於東南亞諸國的中國人。瞭解許多異國風俗、傳聞趣事等。其後便將蒐集到的材料編撰彙集成書。

在此書中也有關於甲香的記載:

甲香大者如甌,面前一邊直攙,長數寸,圍殼岨峿有刺。其,雜眾香燒之益芳,獨燒則臭。今醫家稀用,惟合香者用之

此書中便明確提出甲香為螺厴,且如今醫生大多不使用,而是用於合香,說明曾經應是入藥使用,那便從醫籍中尋找證據!

3.古醫籍

唐代《新修本草》:甲香,生南海,蠡大如小拳,青黃色,長四、五寸,取厴燒灰用之,南人亦煮其肉啖,亦無損益也。

宋代《本草圖經》:甲香,生南海,今嶺外、閩中近海州郡及明州皆有之,海蠡之掩也。

宋代《本草衍義》:甲香,善能管香菸,與沉、檀、龍、麝用之堪佳。

宋代《雷公炮炙論》:凡使(甲香)須用生茅香、皂角二味煮半日,卻漉出,於石臼中搗,用馬尾篩篩過用之。

明代《本草綱目·介二·海螺》﹝集解﹞引 蘇頌 曰:海螺即流螺,厴曰甲香,生南海,今嶺外、閩中近海州郡及明州皆有之,或只以台州小者為佳。

清代《經驗方》:甲香修製法,不限多少,先用黃土泥水煮一日,以溫水浴過,次用米泔或灰汁煮一日,依前浴過後用蜜酒煮一日,又浴過,煿幹任用。

眾多醫籍皆明言甲香為流螺的螺厴,就是殼質的螺厴。


論述下來,關於甲香究竟是什麼的這個答案竟十分簡單,自始至終,從古至今,便只有這一種被稱為“甲香”的甲香。但卻因”外來的和尚好唸經“,有些香友僅瞭解了一些日本香道的香材,便引以為正宗,全盤否定本土的香材,更是有趨勢全盤否定別稱為“催生子”、“水雲母”的甲香。

香道中使用的“甲香”,究竟是“角質”螺蓋,還是“殼質”螺蓋?

這番論證也僅僅是為了證明,甲香的確是甲香,而不是角質的螺厴,不是形狀像“龍耳”,就是古籍中所載的甲香了。

有時候答案太簡單了我們反而不信,就是要捨本逐末地追逐一番,失了本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