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貞觀子
浩如煙海的歷史,人們通常只會記住那些對國家、民族產生重大深遠影響的人物和歷史事件。
至於其它的,多數也只會停留在史書的記載當中。而史書往往在記載或修訂時也會有所側重,有的歷史可能會濃墨重彩詳細描述;有的或是廖廖數語一筆帶過。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從春秋戰國時期直至清朝,同一時期的政權有很多,感覺被忽略的也不少。
如春秋時期,諸侯相爭,並存的政權有多少個?有記載的就有一百二十多個,這其中很少聽說,直接被忽略的包括 : 賈、萊、巢、召、息、芮、舒鳩、滕、溫、廖、楊、任、費、倪、單、江、應、羅、滑、赤、肥、鼓、霍、譚、毛、程、無終、中山、安陵、舒庸、舒廖、南燕、逼陽、狄潞、鍾吾、虞、刑、許、申紀、蔡、江、黃、徐、杞、邾、鄧、薛……等等。
再看看唐朝,能被眾人熟知的,不外乎是李淵、李世民、武則天外加一個李隆基。而唐朝最後一個皇帝唐哀帝李柷、後梁皇帝朱溫、後唐皇帝李存勖,這些都是同一時期的,又能喚起多少記憶?
朱元璋與陳友諒
二者雖是同一時期,也都建立了政權,為何會出現厚此薄彼式的歷史記載?除了成王敗寇和不被熟知,最主要的,還是陳友諒取得的成就與朱元璋相比,可說失色不少。
後世不少的帝王、名臣,曾對陳友諒進行過評價,但主要還是集中在其多疑及喜弄權術方面。至於打造出當時世界上最強海軍一事,也因為最終被朱元璋大敗而被歷史塵封,少有提及。
歷史並沒有對陳友諒遺忘和忽略,只是在歷史的長河裡,亮點不多而已。
夜不閉戶深耕半夜
元朝暴虐華夏大地民不聊生,於是紛紛揭竿而起,反對元朝暴政,其中發展的最好的和最強大的的就當屬陳友諒了。
而且陳友諒更是已經建立了漢政權稱帝。擁兵六十多萬,但是為什麼後來到了現在卻很少人提起陳友諒呢?總感覺陳友諒被忽略了。
其實我們現在看到的陳友諒的被忽略的主要原因來著於滿清所修築的《明史》,而其中關於陳友諒和朱元璋的部分主要來著於《明太祖實錄》,你說這樣子陳友諒還能有啥存在感?成王敗寇筆桿子永遠在勝利者手裡,也就是在朱元璋手裡,不用多想我們都能知道朱元璋會怎麼寫陳友諒。
其實真正論反元功勞誰大,毫無疑問陳友諒是功勞最大的那一個,陳友諒先戰元軍於湖北,下武昌、漢陽十餘城;在轉戰湖南,攻佔嶽州、常德;在攻江西,破安慶、贛州。;再入福建、浙江諸省。連下一十八路攻破城池近百座、斬殺元軍數十萬、元將數百。然而這些在《明史》中都一筆帶過,有的甚至不提。讓我們忽略掉下陳友諒的功勞,記得的只有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
成者王敗者寇,在我國整個封建社會階段,全都是如此,所以陳友諒被忽略也沒有什麼大驚小怪。
像素說歷史
導語:元朝末年,蒙古貴族及封建地主對農民殘酷剝削壓迫,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各地自然災害,水旱蝗疫不斷,在這種情況下,百姓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國的殘暴統治,各地出現了好幾股割據勢力,我們先看看最著名的有幾股。
一,元末各地比較有實力的割據勢力:
1,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44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結束蒙元在中原的統治,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收回。
2,陳友諒,湖北沔陽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中國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1351年,徐壽輝起兵,建立天完政權,友諒投效其將領倪文俊麾下,1357年九月襲殺反徐壽輝的倪文俊,自稱勤王,自稱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諸路,連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1360年,攻陷鳩州,殺徐壽輝,隨即登基稱帝,國號漢。
3,徐壽輝,一名真一,又作真逸,羅田(今屬湖北)人,紅巾軍天完政權領袖。賣布出身。1351年八月,與鄒普勝等在蘄州(今湖北蘄春)利用白蓮教聚眾起義,也以紅巾軍為號。十月,攻佔蘄水與浠水,他被擁立為帝,國號天完。
4,張士誠,原名張九四,元末位於江浙一帶的義軍領袖與地方割據勢力之一。泰州興化白駒場人(今屬江蘇省鹽城大豐市)。
二,為什麼陳友諒的漢政權很少被人提及呢?
從上文可以看到,元末幾股大的割據勢力,陳友諒的政權也不算太差,那為什麼會被忽視很少提及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成王敗寇,歷史總是被勝利者譜寫
有一點承認,當時陳友諒確實很強大,接連幹掉倪文俊之後,徐壽輝兩股勢力,就看出陳友諒作戰相當的厲害,可惜最終鄱陽湖大敗給朱元璋,也有史料稱,此役大戰朱元璋部也損失很大,因此,朱元璋建立明政權後,不願多提及此事。
二,陳友諒的雖作戰勇猛,但是人品非常的差
陳友諒這個人的確是很有才能,他曾經在長江以南建立了勢力最為強大的政權。但是陳友諒人品卻不怎麼樣,可以說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早年在起義軍中,接連殺了幾位同是義軍領袖,而且,陳友諒的軍隊經常擾民,掠奪百姓財物。
陳友諒的陳漢不為世人所容納,與自己的人品有極大關係,正是接連誅殺了徐壽輝,倪文俊後,手下部將與之離心離得,加上他沿途對百姓的橫徵暴斂,導致民不聊生,為周邊百姓所痛恨,這些原因加在一起,導致了陳友諒的政權被世人忽略。
唯戀無名
因為陳友諒張士誠他們的國家或軍隊缺乏靈魂人物,和朱元璋一比不是一個量級。
比如隋唐時期哪個勢力最出名,瓦崗寨啊,為什麼,因為裡面有秦瓊程咬金這些人,這些人後來在唐朝建國的過程中大放異彩,而竇建德王世充這些人就不行了,一把就玩完。陳友諒張士誠也是如此,在朱元璋面前一把就輸光了,蒙元也一樣。
你至少要在一個水平上才能凸現出來,得有機會啊,一把就被人幹翻了,怎麼刷存在感,你說陳友諒牛逼,陳友諒裡面的誰誰誰牛逼,比諸葛亮還厲害,誰信啊!
武林爭霸99999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歷史總是對成功者歌功頌德,而對於失敗者多半都是一筆帶過。
在元末的農民起義軍中,陳友諒的實力是不容小覷的,即使是後來一統江山的朱元璋,在初期時對陳友諒也是忌憚三分,加上張士誠、方國珍,尚未覆滅的元朝,實際上已經形成了:“諸侯林立、蒙元孤立”的大局面
在陳友諒稱帝后,顯得更加驕狂,且生性多疑,喜歡用權術控制部下,因此他和部下的關係大多是面和心不和,在鄱陽湖與朱元璋大戰中,先後有兩位大將投降朱元璋,加速了陳友諒的失敗。
1359年,陳友諒在江西自立為漢王,第二年稱帝,國號為漢,史稱元末漢政權。
由於陳友諒建立的元末漢政權極其短暫,統治範圍不大,當時全國仍是大部分地區處於分裂之中,在之後的戰爭中陳友諒又迅速失敗,所以影響較小,陳友諒本人也沒有出色的能力和政治才華,自然就和歷朝歷代登基稱帝、統一天下的王朝開創者無法相比,其歷史存在感低也是在所難免的。
悠悠華夏五千載
朱元璋時代的勢力,跟三國,水滸,隋唐時代的勢力相比,確實不出名。原因是什麼?
簡單啊,三國這幾個有小說,評書,漫畫,電影電視劇支持,朱元璋就少多了。
怎麼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