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野】瀘州市江陽區:聚人才之力 建秀美鄉村

【視野】瀘州市江陽區:聚人才之力 建秀美鄉村

董允壩現代農業示範園區位於瀘州江陽區東南部,規劃面積2萬餘畝,建成面積1.3萬畝,是省十佳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示範基地、省首批港澳蔬菜直供試點基地。2019年2月,園區探索的蔬菜產業促鄉村振興之路,受到農業農村部肯定,列入全國鄉村振興案例進行推廣。

西部內陸蔬菜憑什麼能直供港澳?小小園區如何博得國家部委讚許?

——近年來,瀘州市江陽區緊緊牽住人才這個“牛鼻子”,通過產業招引、扶持培育、優化環境,以產業聚人才、以人才促產業,為產品提質、產業增效、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產業招引,讓優秀人才走進來

“曾經,村裡種植的蔬菜產量低、掙錢少,村民失去了種植熱情,紛紛外出打工,好多家都是關門閉戶的。”董允壩村支部書記黃幫群介紹,蔬菜產業發展不起來主要還是因為技術跟不上,品質欠佳,如何振興蔬菜產業?她認為,必須依靠現代化的種植手段,最重要的就是引進人才。

自2015年起,江陽區突出蔬菜特色產業,引進山東壽光蔬菜產業集團、浙江象山夢之龍生態農業等農業龍頭企業及其人才團隊進駐董允壩,帶入智能溫室、節水灌溉、物聯網、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等先進的農業設施和技術,合作共建現代農業科技溫室大棚。同時,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四川蔬菜創新團隊等合作搭建“產學研”平臺,推廣示範新品種100餘個,新技術35項,新模式14項,轉化各級科研成果15項。

“你看,這就是我們園區的農業自動化監測與控制系統。技術人員在中控室裡,根據採集的土壤、環境等參數,只要輕輕點一下鼠標,就能清楚地知道哪些蔬菜‘渴’了‘餓’了。”來自山東壽光蔬菜產業集團的技術指導員宋學升介紹。

目前,園區已集聚農業科技人才30餘名、管理人才50餘名,柔性引進教授等各類專家人才20餘名,成功打造外來優秀人才“領頭雁”隊伍,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0%以上,更是帶動了村民的種植熱情。

扶持培育,讓本土人才強起來

“以前搞種植都是靠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經驗,沒想到現如今院士專家都能到這裡做客,現場給我們進行技術指導,我學到技術後又帶動周邊的群眾改進生產,實現增收。”瀘州市翊農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孫家發說。

江陽區在“眼光朝上”吸引高科技人才的同時,也注重培育盤活本土人才。先後出臺《農業農村人才集聚工程實施細則(試行)》等政策,推行“經營主體+產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農戶”增收模式,輻射帶動21000戶農戶,累計重點培養“江陽三農之星”40名,給予資金獎補40萬元,激發農村農民內生動力。

不僅如此,園區還依託四川省農科院、四川農業大學、重慶農科院等科研院所,按照農民“點餐”、專家“掌勺”、政府“買單”模式,實施“專家授課+課堂培訓+創業指導+扶持政策+新型職業農民”的精準培育。目前,園區已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1.5萬人次,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及種養殖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36個,成功創建“江之陽”區域公共品牌,累計銷售“江之陽”農產品4.2萬噸,銷售額達8400萬元,提升農產品價值近2000萬元。

優化環境,讓在外人才流回來

宋小蘭本來在外工作,2013年返鄉探親,親人對她說:“現在家鄉的發展越來越好,修建了漂亮的新農村,住在家裡感覺就是住在景區裡,政府政策也支持能人回鄉創業,難道你就沒想過在家鄉幹一番事業嗎?”

經過一番考察,宋小蘭決定回鄉創業,流轉了1200餘畝土地發展農旅融合項目,成功打造了屬於自己的品牌,並帶動320戶家庭增收致富。

為優化創業環境,吸引在外優秀人才返鄉創業,江陽區在園區南區核心區內建設董允壩現代農業示範區雙創孵化園,規劃總面積300畝,現已建成200畝,將現代農業與返鄉人才雙創工作緊密結合,建立培訓、孵化、指導相結合的工作機制,為返鄉創業人士提供低成本的生產經營場所和孵化服務。近年來成功回引專業技術人員、大學生等歸雁人才110餘名,越來越多的人才選擇回到家鄉創業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