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一個人的正確思維,是把重點放在當下

《道德經》:一個人的高級思維是在於注重過程,而不是注重結果。

道德經:一個人的正確思維,是把重點放在當下

01

現在這樣一個短平快的時代,很多人在追求事物的時候,總是注重結局,而忽略了過程。

我身邊有一個二十多歲的一個小男孩,二十多歲的年紀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剛步入社會,大學剛畢業,初出茅廬的一個小夥子。

他步入社會之後,想憑自己的努力創立一番事業,這一個精神確實值得嘉獎,但是幾年之後,他的結局並不如意。

他做了大概約有三個行業,每一個行業都做的不盡如人意,當仔細聊過之後才知道,他每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都太過於的注重結局,而且過於急躁。

當他剛開始進入一個行業的時候,就幻想著在這個行業做大做強,想一步登天,但是不注重當下的小事,結果往往什麼都做不成。

這一個例子反映了整個時代的通病,太多的人只注重結果,而非注重過程。而真正的高手,也就是所謂的高級思維,都懂得把重心放在當下,在“過程”中逐漸的沉澱。

道德經:一個人的正確思維,是把重點放在當下

因為我們把過程做好了,期待的結果自然也就來了。

當你嚮往詩與遠方的時候,就活好當下的苟且,苟且的生活讓你覺得舒服了,離詩與遠方也就不遠了。

《道德經》“無為無敗”這一篇章之中有這樣一句智慧:合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這句話是很多人耳熟能詳的一句哲理:合抱的樹木都要生於微小的根芽,九層的高臺也要從一筐筐的土壘起來,千里的遠行,都要從腳下開始。

這就是“道”的智慧,而反“道”而動的人,最終難以成就事業,也會讓自己的人生功虧一簣。

順應道的規律去成長的人,也就洞察了萬物的本則,透過表面的形式來真誠的順應自然自然規律辦事,自然能夠一點點的去完成。

這就好像很多人的思維一樣,有的人注重當下,而有的人總是注重結果,還是好高騖遠的結果。

一切脫離實際的好高騖遠,都不能成就最好的結局,當你轉變一種思維去行事的時候,才能讓一切合理。

道德經:一個人的正確思維,是把重點放在當下

02

有這樣一句詩:春風,是冰河的等待;收穫,是秋天的等待;雨露,是大地的等待;陽光,是大海的等待。

只有注重當下才能贏得真的遠方,不一樣的思維造就不一樣的結局。

在西漢年間,東胡挑釁匈奴,找藉口想滅掉匈奴。

匈奴的首領有一匹千里馬,這匹馬的體態非常好,東胡知道之後就派使者把這匹馬要了過來。匈奴認為東胡仗勢欺人,都反對把這一匹馬送給東胡。

但是匈奴的頭領知道了,要把寶馬拱手送給東胡,匈奴首領表面上沒有與東胡作對,但是暗地裡壯大自己的勢力。

後來很久之後,東胡覺得輕而易舉的得到了寶馬,認為匈奴人害怕自己,就特別驕傲,又派人去匈奴索要土地。

這個時候的匈奴早已經不是當初膽小怕事的人,匈奴將軍披掛上陣,一舉殲滅了東胡。

對匈奴來說,是表面上不動聲色,更沒有好高騖遠,而是踏踏實實的壯大自己,在當下努力,才有了後來一舉殲滅敵人的成就。

道德經:一個人的正確思維,是把重點放在當下

國學智慧《菜根譚》中說:

市私恩,不如扶公議;結新知,不如敦日好;立榮名,不如種隱德;尚奇節,不如謹庸行。

這句智慧的意思就是說:如果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心而施於恩惠,還不如幫助大眾去獲得利益。結交很多新朋友,還不如保持老朋友之間的關係。建立榮譽爭取名聲,還不如在暗中積累德行。與其追求異想天開的成績,就還不如默默的去做事。

這一句話所透露的一個現象,也是思維之間的區別,有的人總是追求那些浮於表面的成就,而有的人則是在默默的沉澱自己,追逐形式背後的德行。

哪一種方式能夠贏得最後的人生,時間自然會驗證分曉。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