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慎獨:內心清靜無念,自能避開禍端

《中庸》慎獨:內心清靜無念,自能避開禍端。

《中庸》慎獨:內心清靜無念,自能避開禍端

文|小墨

《中庸》之中有這樣一段話:《詩》雲: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中庸》之中,這一段話的意思就是說:《詩經》中說:君子雖然隱藏隱匿的很深,但是德輝仍然會流露昭示出來,這就如同魚兒在水中潛伏很深,但是也可以看得很清楚。

所以君子自我反省,無所愧疚也就無愧於心了,君子的德行之所以高於一般人,大概就是在這些別人看不見的地方吧。

《中庸》這一篇章之中,講的依然是自我修身德行的問題,注重自我內心,嚴於律己,德行的修養必須要從微小的地方注重起來,一絲不苟,無論處在什麼樣的狀態,都能夠持守正道。

《中庸》慎獨:內心清靜無念,自能避開禍端

不做非分之事,也不會萌發許多非分的念頭,這就是君子之道的細枝末微之處。

慎獨的君子,即便是在沒有行動的時候也是恭敬的,在沒有說話的時候也是誠信的。

有的人做了壞事之後,經常會說這樣一句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很多人覺得一件事情如果很少的人知道,或者只有自己知道的時候,這一件事情就不會流露出來。

自以為做了一些見不得人的事,或者有一些見不得人的勾當和想法,就沒有人能察覺,就想在思想裡為所欲為,但是結果並不能如自己所願。

總以為自己內心的惡念不說出來的時候,別人就不會知道,其實這樣的想法是極其幼稚的。

《中庸》慎獨:內心清靜無念,自能避開禍端

正所謂說舉頭三尺有神明,當你內心存在惡念的時候,即便是自己沒有意識的表露於外,但是在長久的相處之中,這一個行為也會敗露於外面。

日積月累下來,必定會因為自己惡的念頭,對自己的行為產生影響,所以說慎獨的智慧,就是讓我們不要放鬆自己思想上的要求,不要有為非作歹的行動和念想。

舉頭三尺有神明,無論一個人走在什麼樣的狀態,處於什麼樣的位置,都會有神明去看著他。這個“神明”不是別人,也是他自己的人生。

自己的言行出賣了自己的心性,所以說學會控制自我心性,修養一個良好的德行,就是人生的重中之重。

財富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人生的德行也是慢慢逐漸養成的,當內心的德行合於天道的時候,必然會被人所敬仰,而且最重要的是,當你的德行合理,自己的言行舉止不會出現問題的時候,自然能夠免遭災禍和問題。

因為你沒有妄念,沒有胡亂的行為,那麼,人生就會少一些禍端,這樣的人生會穩步往上進步。

《中庸》慎獨:內心清靜無念,自能避開禍端

從古至今,歷史上除了聖賢之人之外,還有一個人對於自己的德行修養做到非常謹慎,把“慎獨”也做到極致的人,這是一個很特殊的例子,就是柳下惠的坐懷不亂。

在一個寒冷的夜裡,柳下惠一個人在家裡睡覺,這個時候外面寒風刺骨,柳下惠一個人躲在被窩裡面都凍的渾身直打哆嗦,他想,不知道在這寒冷的冬夜,有沒有那些無家可歸的人。

就在這個時候,門外突然傳來了敲門的聲音,他打開門一看,發現是一個沒有住處的婦女,在敲他家的門。

他好心就把這個婦女請進自己的家裡,看到婦女還在那裡瑟瑟發抖,臉上也凍得發青,她覺得再這樣凍下去,婦女可能要有生命的危險,就把她叫進自己屋裡,並且讓她用被子包裹著自己,還把自己的衣服解開,包裹著這位婦女。

最後,那個婦女才逐漸的甦醒過來,斷斷續續的說:“自己出門走親戚的時候回來晚了,衣服穿的單薄,最後凍的實在沒辦法,只能在這裡借宿。”

如果不是柳下惠讓婦女在懷中取暖,那一晚她可能有性命的危險。

《中庸》慎獨:內心清靜無念,自能避開禍端

而柳下惠呢,雖然說有這樣一個機會,但是沒有私心雜念,更沒有對婦人有無理的行為,也沒有逾越道義的舉動,這就是無論人前還是人後,都能夠秉持道義的原則,秉持慎獨的修養。

柳下惠的這種行為就是把“慎獨”發揮到了極致,無論人前還是人後都能秉持著道義,沒有任何私心雜念,所以才成就了這樣一個佳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