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有”是怎么生出来的?

《文明趋势》(一字哲学)第二篇·第二章·第8节:

大无限和小无限之“阴阳”,从小无限的极小单位开始,自然而然的近乎无数层次相互引斥、缠绕、结合,生成了“中和”的我们肉眼能够看到的星球、星系、原子、粒子等物质和能量。就是说,大到星系,小到电子在内的所有物质、能量,都是阴阳之“无”的势能背景的产物。由此形成了阴、物、阳的三位一体的自然构造。这就是数千年前,睿智的哲人就已经认识到的“无中生有”的真实的必然存在。

“无中生有”——“有”是怎么生出来的?

其实,无中生有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从无生出有,而是从“有”的客观的两种性质相反的阴阳之“无”,通过在极小的单位进行“中和”的“半”性存在,生成了人类可以看到的“有”——物质、能量。就实质而言,这种“有”,仍然是两种性质相反的“无”的结合体,即:有的本质仍然是无。二者实为一体,其中的阴阳之“无”并没有发生什么实质的转化,仅仅是发生了形式的变化。而无又可以说是客观的“无”,如此,我们说:无的本质仍然是有。这在整体事实和逻辑上,也不存在悖谬。即:客观的“无”,生成了客观的“有”。

“无中生有”——“有”是怎么生出来的?

虽然以上解释十分清楚,但是如果没有掌握“半”本体的读者,仍然会被弄得晕头转向。自人类文化诞生以来,一直到《一字哲学》发表前,无论是哲学、宗教、科学的理论,都无法破解“无中生有”的这种晕头转向。大部分是以结论代替论证,例如《道德经》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至于为什么“有生于无”,则没有解释。更多的人认为无是主观的,是一种人类的意识;无是不能追问的,若追问,就像想用自己的眼睛看到自己的眼睛,是荒唐可笑的。过去的理论,更多的是对“无中生有”的论断的应用,更不是解释。根本原因就是,睿智者虽然能够直感到无或空,但是没有发现、掌握“半”本体,任何人都无法真正透解“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有”是怎么生出来的?

文/东方寻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