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被扎女醫生搶救無效死亡!“高危”如醫生,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在堅持這個職業?

又一起患者家屬傷醫的惡性事件發生了。


據民航總醫院官方微博12月25日凌晨通報,12月24日6時許,民航總醫院急診科楊文副主任醫師在正常診療中,遭到一位患者家屬的惡性傷害,致頸部嚴重損傷,最終因傷勢過重於12月25日零時50分不幸去世。


北京被扎女醫生搶救無效死亡!“高危”如醫生,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在堅持這個職業?


從流出的監控視頻中可以看到,行兇的場面極其殘忍:


這名患者家屬故意繞到了楊文醫生的背後,再趁其不備扼住脖頸,


而就在她還沒反應過來時,尖刀已數次刺向了其要害部位……


北京被扎女醫生搶救無效死亡!“高危”如醫生,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在堅持這個職業?


目前,該犯罪嫌疑人因涉嫌故意殺人罪,已被批准逮捕!


(一)


究竟兩人有多大的仇恨,到了要用刀子來解決問題?


在視頻曝光的同時,楊文醫生急診科的同事也寫了篇長文解釋了該事情的前因後果。


12月4日,楊文醫生首診了一位95歲的老年女性患者。


其因腦梗塞後遺症,已長期臥床鼻飼營養,生活質量不高。


而當她被送到醫院來時,更是處於了嘔吐、納差、意識不清的狀態。


後經進一步檢查,老太太已全身多處重感染並伴有心衰、心肌損傷。


大家知道,鑑於醫學發展水平,以及疾病的複雜性和多變性,很多病的的確確是無法看好的。


而醫生能做的,就是儘可能延長生命又或是減輕病人的痛苦。


加上患者本已這麼大的年紀,那麼作為家屬的,就應該做好最壞的打算。


結果老太太的家屬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這家人完全不接受疾病、不接受死亡。


只要病情稍微有點變化,就認為是醫生的治療方案有問題。



就這樣,楊文醫生和她的同事們,一邊戰戰兢兢的為老太太看病


一邊還要接受其家屬的無端指責,尤其是最後成為涉嫌人的兒子更是屢次揚言,“老太太死了,你們誰都別想活。”


可即便如此,二十天後殘忍的一幕還是發生了,嫌疑人將刀刺向了當時正在值班的楊文醫生……


(二)


這無疑又一次曝光了醫生這個職業的艱難處境。


前段時間,因為明星高以翔的猝死,曾引發了“明星是不是高危職業”的大討論。


殊不知,比起明星,醫生的工作性質和環境才是更殘酷的。


他們沒有高得離譜的收入。


根據某醫療網站的線上調查,2017年中國醫生的平均年收入水平約為9.55萬元,即使是三級醫院也不過是10萬出頭。


尤其是資歷尚淺的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收入水平遠與其之前多年的學習投入不相匹配。


要知道,醫科與其他學科不同,屬於“投資大見效慢”的專業,本科5年,碩士3年,博士3年,等學成就業,在醫院能夠獨當一面也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


但他們卻一樣要面臨著超長的工作時間。


要輪值夜班、週末班不說,即便休息時,手機也二十四小時不能關機,要隨時待命。


這也讓醫生成了最容易發生猝死的職業之一。


12月12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主任醫師陳培因“爆發性心肌炎”醫治無效去世,終年49歲。


12月16日,年僅39歲的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楊立峰醫生,突發疾病猝死。


誰能想到,僅僅5天內就有兩位如此年輕的醫生以這麼的方式離開了這個世界。


北京被扎女醫生搶救無效死亡!“高危”如醫生,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在堅持這個職業?


而除了收入和工作時間、強度的不匹配,醫生還隨時需要面臨著更為可怕的醫患糾紛。


楊文醫生的遭遇並不是個例。


很多胡攪蠻纏的人無法理性看待親人的病情。


所以患者一旦出現併發症又或直接死亡,只要結果不是自己期待的,就任性地將責任全都怪在醫生頭上。


輕則被粗魯的語言謾罵、恐嚇,重則拳腳相加,甚至持刀傷人。


根據《中國醫生執業狀況白皮書》的數據,截至2018年1月9日,中國有66%的醫師經歷過不同程度的醫患衝突,其中經歷過語言暴力的佔51%。


這讓醫生“欲哭無淚”,自己工作環境甚至連人身安全都得不到充分的保障。


(三)


然而“醫者仁心、醫乃仁術”,即便醫生已算不上一個很好的職業,



但在我們的身邊,依然有很多人默默無聞的堅守在“救死扶傷”的崗位上。


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85歲的盛錦雲醫生在退休後就仍然堅持坐診一線,每天接診40人。


面對媒體的採訪,她說:只要腦子清楚,我就看,能看好一個是一個。



北京被扎女醫生搶救無效死亡!“高危”如醫生,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在堅持這個職業?


這背後凸顯的正是就診人數跟醫生數量遠不成正比例的醫療資源困境。


一邊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把醫生當成了“危險職業”,根本不想從醫。


據《The Lancet》2017年公佈了一項研究,2005-2015年,中國25-34歲的醫生比例從31.3%降至22.6%,60歲以上的醫生比例從2.5%升至11.6%。


另一邊卻是越來越多的病人。


據國家癌症中心發佈的全國癌症統計數據報告顯示,2015年全國惡性腫瘤發病約392.9萬人,死亡約233.8萬人,即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每分鐘7.5個人被確診為癌症。


於是那些在崗的醫生,只好不斷透支自己的個人時間,來長時間奮鬥的一線上。


他們不是超人,也有累的時候,



但“救死扶傷”的信仰卻始終激勵著他們努力點、再努力點。


就在今天(12月28日),人民日報報道了麻醉醫生譚文斐寫給已逝父親的信。


信中提到,幾十年前,兩次醫患糾紛,讓作為一名優秀醫生的父親一夜間雙鬢斑白。


於是譚文斐暗下決心,堅決不報考醫學院。


可父親卻時常教誨他,做醫生,要解除疾病,造福患者。


更在彌留之際對他說,“外科醫生離不開麻醉醫生,麻醉工作風險高,沒有人願意從事,你是我的兒子,我希望你能勇挑重擔。


就這樣,在父親的影響下,譚文斐已從事麻醉工作20年……..


北京被扎女醫生搶救無效死亡!“高危”如醫生,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在堅持這個職業?


試想,倘若沒有盛錦雲、譚文斐這樣的堅守,我們的醫療水平又怎會不斷的提高?!


(四)


所幸的是,國家已越來越重視對醫生的保護。


2019年12月28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上,《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獲得表決通過,將於明年6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衛生健康領域內的第一部基礎性、綜合性法律。


針對“醫鬧”事件屢禁不止,該法作出明確規定:醫療衛生人員的人身安全、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其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組織和個人威脅、危害醫療衛生人員人身安全,侵犯醫療衛生人員人格尊嚴。


但顯然光有法律還不夠,對醫生的保護,更需要公眾正確的對待看病這件事。


要知道人吃五穀,難免不生病、不去看醫生。


所以給醫生最起碼的尊重,其實也是在變相的維護自己的利益。


最後,願楊文醫生的悲劇不再重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