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已经拥有7分天下,境内百姓臣服。诸葛亮为何还看不开大势?

诧寂说史


的确,在三国时期,虽然是魏蜀吴三分天下,但是当时的局势却是曹强于孙、刘,故三国时期是孙刘联合抗曹的,如此以争取维持三分天下的局势,但就算曹强,蜀汉丞相诸葛亮还是坚持北伐曹魏。

这是为何呢?

首先,当时虽然曹魏强大,境内安定,但是历来局势没有一成不变的,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算强大,也会有衰弱的一天。同样就算实力弱,但是如果努力,还是会有强大的时候。

再则,天数无常,诸葛亮若不进取而自保,那就可能没有恢复中原的一天。他只有努力,才能有机会消灭曹魏。

其次,蜀汉可谓是汉朝的延续,而东汉是曹丕所篡位而灭,蜀汉是作为东汉的延续,那自然把曹魏作为主要的敌人。

是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自然会以恢复汉室为已任,纵然困难重重、曹魏强大,他还是要去做的,以此希望能北伐成功。

最后,之上的种种原因,都是来源于诸葛亮对蜀汉的忠心,刘备于诸葛亮有知遇之恩、三顾茅庐之情、托孤重任。诸葛亮有感种种,自然对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了他心中对蜀汉的忠心,所以诸葛亮就一心要实现恢复汉室、克服中原的志愿,以此来报答刘备对他的器重。

当时虽然曹强,曹魏也是正统,但就算如此,他始终是篡汉的罪魁祸首,蜀汉和东汉本属同脉,如此蜀汉又怎么能不伐魏而蜀中兴汉室呢!

所以诸葛亮会看不开大势,致力于伐魏,当然诸葛亮虽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多次北伐曹魏,但最终没能成功,而诸葛亮本人亦因为蜀汉朝政操劳过度,积劳成疾而亡,留下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叹息,当然,就算比如,诸葛亮因其才智和忠心,还是深受后世的推崇,可谓是忠臣和智者的代表人物。


中孚鉴


首先说北伐虽然没有完成什么“还于旧都”等目标,但是它本身而言是当时最正确的选择!

1、道义。蜀汉政权由刘备建立,作为汉王朝延续的存在,它自认为正统,那么曹魏则是乱臣贼子,正如那句话“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作为正统,它要向天下宣布自己的存在,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地位。这是必然的对抗!

2、国力。蜀汉政权自失去荆州、猇亭打败后,国力衰弱,人口和兵力都远落后于曹魏,大概是1比4的比例,中原地区作为自古以来的经济发达区域,其繁荣程度不是四川可以比的。也就是说,从经济人口来说,蜀汉都处于很大劣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时间拖得越久,国力差距也就越大!

3、自身。很多人都知道蜀汉政权存在三股势力,在此简称益、东、旧。随着旧势力人物的渐渐去世,其实力在逐渐减弱,而益势力和东势力因为更早扎根于蜀中,他们希望在这个外来政权中获得更多的权力,更多的保护自己的记得利益(蛋糕就那么大,分的人少,每个人分的自然就多)因此这也就形成了其内在矛盾。北伐是一种转移矛盾的方法,兵者,国之大事!当战事展开后,大家都知道输了,伤的是所有人,因此在内部斗争上会自然而然的有所收敛,再加上诸葛亮“依法治国”的方针,基本可以达到有效转移矛盾的目的。

4、培养。战争是最好的立功场,在老一辈旧势力的逐渐凋零下,旧势力需要培养出新的能够掌握话语权的人,才能在蜀中作为外来政权继续站稳脚跟,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重用马谡的一个重用原因(你们看,我虽然没用吴懿,但我也没用魏延啊。。。我用马谡。呵呵)。当然,马谡只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其他还有很多旧势力的新时代人物。

5、劳其师、疲其国。还是说一伐(因为我认为一伐是最能体现诸葛亮想法的)。曹魏面对诸葛亮的入侵只能调用中央的军队,只靠边防军队的结果是三郡皆反,朝野震荡。军队的大规模调度和供应室需要一大笔经费的,蜀汉看似困难其实不然,因为它只需要供应汉中向秦岭一路就好,而魏国是两线作战,调运的距离和分散注定了它后勤和国家经济的负担更大。很有意思的是魏明帝曹睿这个人,诸葛亮死之前真的就是一个明君啊,勤俭节约、辛勤工作,但是到了诸葛亮死后,大肆营造宫室,劳民伤财,给人感觉变化好大。其实变的不是人,而是局势,诸葛亮的北伐一直让他绷着一根弦,时刻提醒自己,如果不老实,就打不赢,打不赢就玩完。诸葛亮死了后,他就觉得,松口气了,西边少点军费应该也没什么吧,然后。。。没有然后。

6、可能成功的机率。依然是一伐。一伐以赵云为疑兵拖住曹真,诸葛亮统大军直出陇右,一路畅通,三郡皆反,朝野震荡,曹魏都一开始还没想明白怎么回事。陇右是什么地方?答案是关中之西。有什么东西?答案是马。试想一下,街亭之战前的情况:曹真被拖住,陇右反水了,诸葛亮大军往前开,蜀汉有了养马地,也就意味着不久的将来可以有一支优秀骑兵了,有了陇右也就意味着以后的用兵战时后勤的压力会减少很多,而且对关中用兵也方便多了。这TMD简直成功在望啊!然而,并没有什么用,马谡被张郃搞掉街亭,前军被打垮了,没办法了,完了。。。所以,其实北伐最开始是有机会成功的。

7、以攻代守。很多人就说了:你看,曹魏进攻那一次,诸葛亮打得多漂亮啊,蜀汉就防守好了嘛,干嘛进攻啊。。。我想说,进攻方永远是掌握主动权的一方,被动的防守是最后不得已的手段。古往今来,很多著名的防守战,都有着很明确的进攻(一时之间只想起一个,唐朝张巡防守睢阳)。诸葛亮的北伐向曹魏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你们等着我来打你~”而曹魏做的就是巩固边防,等着诸葛亮来打,唯一一次尝试出击也被诸葛亮给两下搞定了。

总结一句,诸葛亮的北伐是当时情况下的一个必然结果,因为诸葛亮对北伐损益的估计和实际的损益都是利大于弊,至于题主说的先全力搞建设,我只能说不现实!








草莓骆驼影视


王: (两军阵前,拱手)来者可是诸葛孔明?

诸葛:(扶扇拱手)正是。

王: 久闻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为何要兴无名之师?犯我

疆界?

诸葛:我奉诏讨贼,何谓之无名?

王: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曹真在旁点头)

诸葛:(羽扇遥指)曹贼篡汉,霸占中原,何称有德之人?

王: 自桓帝、灵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

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

命所归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治万

邦,这岂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乐毅,何乃要逆天理,背人情

而行事?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尔等腐

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

民乐,岂不美哉?

诸葛:(狂笑数声,扶扇而答)我原以为你身为汉朝老臣,来到阵前,面对两军将士。

必有高论,没想到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我有一言,清诸位静听。昔日桓帝、灵帝之时

,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李榷,郭汜等接踵而

起。劫持汉帝,残暴生灵,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至狼

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

!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东海之滨,

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

不容!

王: (手指诸葛亮)你……诸葛村夫,你敢……

诸葛:(愤而站立)住口!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

!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于西川,继承大统,我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你既

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怎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皓首匹夫?苍髯老

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

王: (手捂胸口,颤声)我、我、我……

诸葛:(大声斥责)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

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王: 你、你……啊……(坠于马下,左右上前扶起,已死)


风林火山


诸葛亮性格存在偏激,盲目忠于刘氏而不管天下安宁、人民死活。对于百姓来说,皇帝姓刘还是姓曹无所谓,乱世人不如太平狗,只要能够安居乐业,吃饱穿暖,都是好皇帝。

在当时三国国力悬殊的情况下还北伐,就是用人民的牺牲去换取刘氏的苟延残喘,对百姓没有一点好处。

总之,诸葛亮思想上迂腐,智力上欠缺长远眼光,军事上平庸,一生唯谨慎而已!






澈月蓝凌


诸葛亮就是个锤子。没脑子货。

诸葛亮的出现,在三国中实际就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诸葛亮对于刘备最大的贡献,就是持续在后勤方面的供给,但其军事才能非常短缺。并不是吹的神乎其神的神人。他也是个人,有着优缺点的存在。

《三国志诸葛亮传》说:成都平,为军师将军,置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这是说一般都是刘备在前面打仗,刘备的谋士是法正和庞统。攻城略地以后,然后把城市交给诸葛亮打理,刘备在前面战斗,诸葛亮在后面生产。诸葛亮作着后勤保障工作,是名副其实的后勤部长。

陈寿《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这是说诸葛亮政治优于军事,善于治理军队,行军有度,但是锐利度不够,就是说善于防守,攻击力不够。

什么神机妙算,算无遗策,都是对诸葛亮的神话,是那些猪肉炖粉条的吃多了的‘猪粉’,对诸葛亮的贴金,粉饰。对诸葛亮的夸大之词。

自刘备死后,诸葛亮就把持朝政,这种行为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和司马懿把持曹魏政权道理是一样的。

曹操和司马懿就是篡权夺位的大奸臣,而诸葛亮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忠臣,这合理吗?

诸葛亮重用自己的党羽,董允,蒋琬,费祎,听这名吧,将完废矣,那蜀国还有个好。诸葛亮扩大自己在朝堂的话语权及影响力。对以李严为代表的反对派极力打击。 这时蜀国,基本上是诸葛亮一手遮天,一人说了算,成了一言堂。刘禅就是傀儡。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诸葛亮真正的参与军事行动的开始。对曹魏的作战。劳民伤财耗损国力。本来蜀国就已经很弱小了,但还一再的对魏国用兵。我们知道打仗的话,耗费的是粮草和钱。耗费的是国库,前面攒的还不够后面花的。

因为这时荆州已经丢了,诸葛亮只能兵出祁山。好几次都因为粮草无法及时到达前沿阵地,而撤退回国半途而废。

如果蜀国能够放弃进攻曹魏,休养生息,以逸待劳。那么蜀国还能多坚持几年,然而诸葛亮那颗膨胀的心,促使他要走这条危险之路。

可能是身体的原因,当时他已50多岁,身体不太好,可能想尽早的统一天下,早登皇位。所以不断北伐。

致使功败垂成,命丧五丈原。

诸葛亮其实是蜀国的司马懿,但他没有司马懿的命好,没有司马懿的寿命长。只能是功败垂成,徒劳无功啦。

这就是诸葛亮不断进行北伐的原因。


火煮水壶84501



张永科38


汉賊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诸葛亮其实心里也明白。他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博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声。生为汉臣,死为汉鬼。古人对声誉和气节这一块是很推崇和看重的。名臣武将千千万,为何诸葛亮名声最大。后人看重的就是他这从一而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气节。这也是一个民族,国家,统治者需要的品质和灵魂。试想诸葛亮如果投降了,那么他还会被这么多人推崇吗?或许他会过得很好,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但他却未必能流芳千古。

国家需要这种气节,如果人人畏难而降,侵略者打来个个贪生怕死,谁来保卫祖国?面对强敌就投降谁来打抗日战争?这种气节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常山赵子龙IlI


就是曹操统一了天下,诸葛亮也不会去他的阵营的,如果想去的话,早在三顾茅庐前就去了,还用等这么长时间,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曹操那里,原因有两个,

(一),诸葛亮对曹操的反叛,挟天子以令诸侯很反感,很讨厌,当时虽然曹操表面文章做得很好,但人人都心知肚明,敢怒不敢言,而诸葛亮这个人正好是一个很正统,中规中矩的人,对汉室有感情,而且愿意为汉室服务,对蜀汉更忠心,愿意为他鞠躬的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这样一位蜀汉铁粉,心系蜀汉,视曹操为奸贼,岂能为他效力。

(二),性格目标不同。诸葛亮为人忠诚,仁义,宽容,厚道,他的目标是匡扶汉室,以管仲,乐毅为偶像忠心辅佐蜀汉。曹操奸诈狡猾,残忍狠毒,他可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他,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目标是为曹魏建国打基础。

结语,诸葛亮和曹操是走不到一起的,他们两人象油和水一样不溶合,诸葛亮的愿望是想要重建汉室,他在《隆中对》里就有表述,他的一切努力都是朝着这个方向的,为此作了大量工作,不惜献上生命。而曹操的愿望是推倒汉室,建立魏国,在他有生之年没敢实现,但也为此奠定了基础,他在有生之年所做的工作都是为了这个愿望,他的做法和诸葛亮做法正相反,一个建设,一个破坏,两个水火不容的人,如何能在一起工作。但他们也有共同点,那就是在工作上认真,负责,在事业上奋力拼搏,不畏艰难,敢于进取。这也是激励后人的地方。





孙立国


所谓“大势”,其实就是上帝视角。

什么是天下大势?你看完了《三国演义》,知道最后的结局,所以知道了“大势”,你要是没看过三国呢?诸葛亮没看过《三国演义》,他只是在努力做自己的事情——另外,那时候的蜀国,不管是对诸葛亮还是对蜀国人来说,都是一个“国家”。不仅要维护稳定,还要努力开疆辟土才行。

我们如果回到“三分天下”的时代,不管身处哪个阵营,都不可能觉得自己注定灭亡。因为历史是变化的,天命大势这东西是吹牛喊口号用的。


这样吧,大家可以试着穿越一下。

(起兵之初的朱棣,有几分把握?)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重耳继位。之后他励精图治,四处征战,伐曹功卫、救宋服郑,成长为春秋五霸之一。

如果你此时穿越到了秦国,看到隔壁这个巨无霸一样的晋国,会是怎样的感想?至少在“三家分晋”之前,秦国是不敢有啥大动作的。那么,身处在那个时期的秦国人,该不该举手投降,主动帮助晋国完成统一天下的任务?

那个时候,没有人知道秦国的运气这么好,不仅大多数的君主都是合格的,还能通过变法赶超大国强国。

那个时候,你能准确说出天下大势怎样么?

我们再穿越到建文元年,此时是什么情况呢,建文帝削藩,先后废掉五个藩王,人家要么被贬为庶人,要么被软禁,还有举家自焚的。轮到燕王朱棣的时候,他不服气,想造反了。

你这个时候分析一下天下大势,朱棣有几分赢的把握?他难道不该老老实实的配合削藩?

所以,“天下大势”没这么容易说清楚的。大英帝国往北美殖民地流放犯人的时候,一定想不到以后以后会变成美国的小弟。二战初期的日本,也想不到灭亡中国竟然这么难。法国人在修马奇诺防线的时候,心里肯定美滋滋的……


所以,不用管什么“天下大势”,做好自己的事情,比什么都重要。

诸葛亮所做的,就是维持蜀国的安定,努力开疆辟土,这是当时再正常不过的想法了。

轮到我们这些市井小民身上,也是一样的道理。你在单位每个月只能拿三四千块钱,所以准备一狠心出来创业——有人会支持你,有人会反对你,但是没人敢说你能不能成功。

等你失败了,会有人跳出来说:看吧,当初告诉你了,现在经济环境不好,你也不适合做生意,不听我的话……

但等你成功了,一群人就会围着你说:你真是有眼光,赶上了做这种生意的好时候,有本事!啥时候拉兄弟一把呗……

看吧,你成功了,就是眼光好,就是懂得“天下大势”了。


七追风


诸葛亮与曹家政治理念不同。诸葛亮孝宗刘备,以德治天下。曹操有统一天下的政治理念,要实现天下人服我的大业,比起道德的虚空有力和实在。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亮是愚忠,书生意气最后只能是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