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孫權?好像吳國滅亡與他有很大關係?

715457390177張建軍



“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是曹操對孫權的評價,孫權早期的時候還是有所建樹的,對內發展經濟鼓勵農耕,對外先是跟劉備聯盟,一起對抗曹操,後來劉備奪了荊州以後,兩家開始交惡,即使劉備舉全國之力為關羽復仇但還是被陸遜擊敗,後來劉禪登基以後,兩家又逐漸的重歸於好,但無論是聯劉還是有時候迫不得已對魏國俯首稱臣都是權宜之計,世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後來孫權稱帝以後吳國發展也一直很穩固,並且那時候孫權著重培養太子孫登,用理論與實踐一起教育太子孫登,孫登也不負眾望如果孫權去世孫登繼位的話,吳國也會發展的很好,只可惜後來孫登去世,孫權晚年對太子的人選遊移不定,朝中對太子人選發生了黨派之爭,即使最後立了孫亮為太子,但是朝中的隱患依然存在,所以孫權要為吳國之後的隱患負責任,但是要說吳國的滅亡孫權也有部分責任吧,但絕不是主要責任,畢竟孫權都去世了,還是孫亮不爭氣罷了。


婉兮歷史


孫權在十九歲就繼承父兄基業,最終成就帝業,是一個非常合格的守成之君,“生子當如孫仲謀”便是對他充分的肯定。只是後期的他開始變得多疑昏聵,又沒有處理好儲君的問題,使得東吳在他統治的後期開始動盪。

孫權最大的長處就是舉賢任能

孫權用人不拘一格一格,對有才能的人才大膽任用,在他治下有大量的賢才可以一展所長,如火燒赤壁的周瑜,獻榻上策並達成孫劉聯盟的魯肅,取荊州兵不血刃的呂蒙,夷陵大破劉備的陸遜等,也正是因為有這些賢才們的輔佐,才使得孫權在對抗曹操、劉備這兩位前輩時不落下風。

孫權與劉備曹操兩人的不同點在於能屈能伸,曹操和劉備在撕破臉後兩方再也沒有過求和結盟的事情發生,而孫權卻在與劉備曹操經過赤壁、夷陵這樣的慘烈大戰後卻依然能厚著臉皮和對手再次結盟

在孫權在繼承孫策基業後不久,二十多歲的他就面臨了人生一次重大抉擇,是選擇投降曹操穩保高官厚祿,還是與曹操決戰開始膽戰心驚的帝王生涯,最終他挺直腰板下定決心與曹操一戰,並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大勝。

赤壁之戰後三家鼎立的局面形成,而孫劉聯盟也在兩家實力逐漸做大後出現裂痕,孫權感到劉備的威脅後,做出了屈膝向死敵曹操稱臣的決定,並聯和曹操擊殺關羽奪取荊州,大大拓展了東吳疆域。

曹操死後,孫權將能屈能伸發揮到極致,他怕劉備復仇,於是向篡漢的曹丕稱臣並接受冊封,因此穩住了曹丕使得東吳可以專心對付劉備,並最終擊敗劉備。擊敗劉備後的孫權再次意識到曹強孫劉弱的境地,毫不猶豫向剛剛被他打敗的劉備求和,並再次達成孫劉聯盟。

孫權也是非常能忍的一位君主,在曹丕、劉備稱帝后過了八年他方才稱帝。

晚年昏庸

早年的孫權妥妥的明君,可他到了晚年卻開始沉迷享樂,不思進取,獨斷專行。因為孫權后妃多而且他不立皇后,導致他的兒子們互相不服,在他的長子孫登死後,孫權立了三子孫和為太子,但因為太子和魯王孫霸互相明爭暗鬥,他又廢掉了太子並賜死了魯王,並讓許多兩人的支持者受到牽連,使得國家開始動盪。而他在最終又沒有選擇好託孤大臣,導致他死後接連發生政變,繼承他皇位的小兒子孫亮也因此被廢,使得東吳進一步衰落。


小傷聊史


孫權繼承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中打下的江東基業,成為一方諸侯。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局面。然而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確實為吳國的滅亡埋下了很大隱患。總體上來說孫權在位期間還是有很多建樹的,曹操有句名言叫“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見孫權還是很有過人之處的,其政績表現在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很多方面。

1:在政治上

在開展軍事、外交活動和擴大地盤的同時,孫權注重發展生產、富國強兵。他接替其兄主事不久,即開始推行屯田。東吳屯田分軍屯和民屯,設典農校尉、典農都尉、屯田都尉等職官管理,屯田兵且耕且戰,屯田戶只須種田,免除民役。屯田地區分佈很廣,屯田的軍民多少不等,皖城的屯田基地有屯兵數千家,而毗陵的屯田民則有男女數萬口。東吳屯田的規模可觀,且多用牛耕,耕作技術也較先進。

2:在外交上

孫權登基後,吳、蜀兩國有使臣互往,並且各自承認對方的身份。孫權與蜀漢使臣費禕、宗預、鄧芝也構建了良好關係。吳、魏則於黃初四年(223年)斷絕了正式國家來往,但在孫權的許可下,雙方之間仍有貿易上的往來。黃龍二年(230年),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亶洲,吳軍勢力達到了夷州(即臺灣島),赤烏五年(242年),又派遣將軍聶友、校尉陸凱航行珠崖、儋耳(指海南島)。揭開了大陸與臺灣交往的歷史序幕,孫權還進一步鞏固了對交州的統治,積極派人與徼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諸國建立友好關係,後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諸國,與印度建立了外交關係。

3:在軍事上

孫權在位時期,曾多次出兵北伐,發動兩次合肥之戰,意圖由此進攻曹魏,雙方各有勝負。孫權最終還是未達成預定目標。嘉禾六年(237年),遼東太守公孫淵背叛曹魏,自立為燕王。赤烏二年(239年),孫權派羊衜等遠征遼東,但公孫淵已於此前為司馬懿攻滅,吳軍便攻打旅順口的魏軍海防城堡牧羊城,擊敗魏將張持、高慮,俘獲大批人口。孫權稱帝后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擴充領地。山越人是秦漢時期百越的後代,為了逃避原來苛重的賦稅,逃進山林中,形成了自己的組織和社會,拒絕向孫吳政權交納租稅。開始,孫權派兵鎮壓,但收效不大。為了集中兵力對外用兵,解除後顧之憂,孫權調集重兵開始對付山越人。大將呂範、程普、太史慈、韓當、周泰等領兵合圍,山越人的領袖被逐個抓獲,其他山越人區別對待:強壯的青年人充實軍隊,老人、婦女統一管理,從事農業生產。孫權集中兵力終於解決了山越人的問題,後方得以徹底穩固,這為他下一步對外用兵奠定了基礎。

4:在經濟上

孫吳立國江左後,這裡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政治中心,經濟文化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形成了以建業為代表的大都會,因此有了進一步開通北部航海運輸的需求。孫權頻繁通使遼東,使江左與遼東地區的直通航線得以開通。這條航道,如胡三省所說:從建康(今江蘇南京)沿長江東下,在長江口北端海門附近之料角轉向北行駛,傍黃海海岸北行,繞過山東半島東端的成山角,再進入登州大洋,即威海、煙臺北部海域,再沿廟島列島北上,經大謝島(即長島)、烏湖島(即北城隍島)等,渡渤海海峽到達遼東半島南端的都裡鎮。都裡鎮即馬石津,亦即三國時期的沓津(或稱沓、沓渚),即今遼寧旅順附近。沓津在三國時期已發展為孫吳與遼東通航通商的重要港口。孫吳出使遼東的船隊即停泊於此,在這裡進行互市。再由此處上岸由陸路至公孫淵首府襄平(今遼寧朝陽)。這條海道的開通,便利了江左地區與東北地區的交通。此後,歷東晉、南朝時,這條航道便日益繁忙起來,成為六朝時期江左地區與東北地區交通的重要線路。有了這條海道,東晉及南朝的政權得以越過北方的胡族政權,與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和朝鮮半島諸國建立了交往,發揮了巨大的歷史作用。


feiguogong


孫權不擅長開疆擴土,之善於坐江山。吳國滅亡是由孫權生性多疑聽信讒言,奸臣小人橫行造成的。

孫權不擅長開疆擴土

孫權繼承東吳大權時,孫策曾說孫權不善於打江山,只適合守江山。孫權也用一生的時間證明了了這句話。孫權活著的時候曾五次攻擊合肥,每次都是無功而返。除了最後一次東吳、曹魏各起二十萬大軍有次正面交鋒。其他的都像兒戲一樣,其中一次只損失了幾百人就草草結束戰爭退兵了;更有一次被張遼八百人襲營,讓張遼全身而退不說,撤軍時還差點被張遼擊殺。

由合肥的幾次戰事分析,孫權確實不具備開疆擴土的才能。

擅長守護江山

孫權為了保護疆土不被戰火侵蝕,兩度稱臣忍辱負重、委屈求全。孫權整個發展線非常有意思。三足鼎立時,伐魏有利於東吳我就配合你蜀漢伐魏;如果伐蜀有利東吳,那麼我就稱臣伐蜀,只要戰火不過江東怎麼來都可以。

孫權一輩子最糊塗的事就是配合曹魏把蜀漢打的差點崩盤。如果孫權能夠立場堅定一些,長期和蜀漢合作共同討伐曹魏,三國的歷史肯定會有所改變。東吳和蜀漢唇亡齒寒的關係,可惜的是關鍵時刻給蜀漢背後狠狠的捅了一刀子。魏蜀吳的三位王者孫權掌權時間最長,活的也最久,整個發展史都沒看見過東吳有統一的兆頭。



孫權多疑而且殺人毫不猶豫

因為年齡小獨掌大權的關係,讓孫權性格變得多疑而且殺人毫不猶豫。個人懷疑東吳有兩位大都督是孫權暗中殺死的。

周瑜:周瑜在赤壁之戰中打敗了曹操大軍,軍中威望正是巔峰時期。周瑜提出曹操剛剛失敗,暫時沒有能力再次集結兵力攻打東吳。應該趁這個機會,攻取西川然後讓孫瑜將軍鎮守益州,平定漢中再聯合馬超對曹魏發起進攻。孫權採納了周瑜的計劃,但是周瑜在籌備入川事宜的時候確死了。我覺得這裡面就存在孫權的影子了。因為奪了西川以後孫瑜駐守益州就相當於分權給孫瑜了,孫瑜一旦有異心直接就可以自立為王了這讓孫權忌諱。再有就是周瑜,赤壁一戰讓周瑜的名聲已經是一時無兩了,再取了西川那周瑜就功高蓋主了。所以周瑜病死肯定和孫權有關。

呂蒙:呂蒙在荊州一戰擒了關羽,奪回荊州幾郡後不久也病逝了。孫權是不是同樣犯了忌諱的毛病,暗中殺了呂蒙,還和蜀漢重新聯盟。不然在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前,孫權求和為什麼提到呂蒙已經死了,已經為關羽贖罪了,這樣的話。

孫權晚年時多疑猜忌更加嚴重,使得東吳政權裡奸臣小人橫行。聽信讒言廢棄和殺死親生兒子。這都導致了東吳走向滅亡。

總結:孫權在壯年時委屈求全,隱忍稱臣之辱;晚年聽信讒言,致使東吳走向滅亡。


感謝大家閱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歷史。


青梅煮酒品三國


孫權是吳國的偉大創始人之一、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開國皇帝孫權,是個內戰內行、外戰外行、人格不甚高明的統治者。

歷史背景

1、

孫權處事的原則,說白了就是制衡。他這一代,持有的基業是靠著孫堅孫策父兄兩代白手起家打拼出來的,他很清楚自己的斤兩,對外沒有尺寸之功,老部將們心裡肯定是有些不服這個年輕領導的,對內來說,孫家只是一個外族,平白無故在江東插上一腳,地方宗族只是迫不得已俯首稱臣,別說替孫家拼命了,能乖乖聽話不造反就不錯了,所以孫權從始至終都不敢信任地方宗族,甚至偶爾還要去打壓一下,但是治理江東孫家人少式微,又不得不去拉攏他們。

2、地方宗族們的想法也一樣,曹魏和孫吳誰統治江東沒什麼區別,只要別碰我的既得利益就行,或許投靠曹魏要更好一點。江東開發的晚,又長期遠離政治中心,曹魏若是能統一全國,治理江東少不了更加依仗當地勢力,地方宗族沒準能更加自主一些,所以在赤壁之戰開打前,當地宗族們是一致主降的。孫權知道其中的利害關係,他能夠下定決心聯蜀抗曹,是因為他迫切需要一場勝利來對舊部樹立威信,同時震懾宗族勢力。

3、對外也是一樣,在孫權看來:我自己是沒本事跟你們較勁了,但是你也別想打我的主意,不管是曹魏還是蜀漢,你們只要有精力就可勁折騰,我自己就是左右逢源,當然也不能讓你們之間的實力差距太大,最好是兩敗俱傷我順便補刀撿個便宜。這也是為什麼會有偷襲荊州這樣的腦殘行徑,對於當時的蜀漢來說,東線關羽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西線劉備斬夏侯淵奪取漢中逼退曹操,照這個趨勢曹魏好像馬上要完蛋了。但是孫權完全誤判了雙方實力,想著趕緊從背後給蜀漢集團捅一刀平衡一下

,但是沒想到這一刀對於蜀漢來說簡直是傷筋動骨,莫名替曹魏解了圍,東線關羽集團土崩瓦解,還把蜀漢的火力吸引了過去。至此蜀漢隆中對戰略也徹底破產,時間是站在曹魏這一邊的,雖然名義上還是三國,但是從實力來說已經不是鼎力的局面了。

功過得失

1、孫權內戰內行,確非虛語。表現在善用草莽之輩,也能讓張昭這樣的士大夫和呂蒙這樣的鷹派一朝共處。

在內部管理上利用改革整風,修理東吳大族,樹立他自己的核心地位;對周瑜、魯肅、張昭等都採用了用得著時就用,用完了就背後說人壞話的奸詐策略,可謂善於拉一派打一派的內戰行家。孫權外戰外行,就不用提了,張遼滿寵、李典樂進,祖孫食邑,都要感謝孫權在合肥一帶的辛勤饋贈,這輩子外戰的唯一大成就,是攻取了荊州。還是因為和劉備結成統一戰線共同對抗曹操時,擅自發動荊州兵變,襲擊盟友,其人格之卑下信用之凋喪,令人扼腕。

2、總而言之,雖然不能抹殺孫權對吳國的功績,得承認他是個御下有術、沉得住氣的權謀家,但其低劣的人品和殘忍的手段,實在讓人無法多談。應該說他領導的建國運動的確為東吳地區的統一起到了作用,但他是晚年倒行逆施,搞起動亂,與天鬥與地鬥與全吳國鬥,也是東吳禍亂之源。他對吳國的影響,打寬一點,就算七分功三分過。

結語

所以我認為孫權對於吳國的滅亡也有一部分原因。他見證了三國的英雄時代的輝煌和逝去,而反映在他自己的身上則是一顆英雄的心死在一具年老的軀殼裡,原來的君臣魚水也變成小人當道。


細說簡史


孫權、李隆基是我國曆史上唯二的早年雄才大略晚年晚節不保的代表人物。孫權晚期的殘暴、昏庸對日後吳國的覆亡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該二人早年都憑藉自己的能力與努力逆轉局勢打造出了強盛的統治政權,晚年卻由於自己生活上的墮落腐敗,任人唯親,不納忠言,愚昧昏聵,致使國家機器出現巨大的問題。

玄宗一手釀成了“安史之亂”,孫權晚年的昏聵與嗜殺嚴重削弱了吳國的國力與統治意志,致使朝政動盪,黨爭頻繁,吳國的經濟軍事發展受到巨大的限制,最終成了司馬家嘴邊的肥肉。

吳國之成敗真是成也仲謀,敗也仲謀。

但儘管如此,孫權仍不失我國古代一位傑出的君主,政治家。南方在他的統治下,民生,經濟,土地都得到了巨大的開發,他還派人探訪至夷洲等地,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有著積極的作用。

“生子當如孫仲謀”,此言不虛也。





青梅煮奶


孫權繼承了父兄基業,是一代雄主,鞏固和完善了吳國鼎立東南的局面。但遺憾的是他活的時間太長,執政了幾十年,71歲時才去世,在那個時代算是非常長壽的。人一老就會糊塗,他沒有選對繼承人,逼死了陸遜,用錯了顧命大臣。當然,如果他頭腦清醒時去世的話,就不會做錯這麼多,也可能不會導致太子被廢。

所以一定程度上,吳國是成也孫權,敗也孫權。當然,這個不能怪孫權。歷史上這種事情很多,比如趙武靈王、唐玄宗都是晚年昏聵導致了內亂髮生。但那時候都是終身制,很少會有皇帝把位子主動禪讓給下一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