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修身养生秘密:古今成大事者,都做到了这6个字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十六章中,开篇提出了六个字,即

“致虚极,守静笃”

这六个字貌似简单无奇,但是,道家关于养生和修身的全部法门便在这里。

道家的修身养生秘密:古今成大事者,都做到了这6个字

何谓“致虚极”?

“致”,是达到的意思。

“虚极”,就是把灵魂放空,空到不能再空为止。

“致虚极”,就是要求人把自己所有的想法都放下,使大脑一片空白,人世间一切概念,包括生死、荣辱、得失、祸福全部化为乌有,完全融入自然之中。

何谓“守静笃”?

“守”即守护或坚守之意。

“静笃”,即灵魂宁静到无声无息,一切外物皆不能干扰自己,达到物我两忘的状态。

此处的“静”,与前面的空,本质上并无不同,空极则静,静极则空。

道家提出的这个修炼路径并不是唯一的,事实上,无论是中国的儒道释,还是西方的各种宗教和文化,都强调一个空和静的问题,心中欲望太强,灵魂不宁静,就不可能让生命进入一种忘我和勿我的状态,没有这样一种状态,人就不可能跳出世界看世界,就会混入世俗的视听之内而不能自拔。

静与空是灵魂干净的体现,也是一个人保持理性生活状态的需要,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就不会被一些表象所诱惑,无论身处庙堂之上,还是俯拾于乡野之间,都能把握好自己。

我们大多数人从生到死都困顿于得失,忙碌于生计,幻灭于贵贱,灵魂能够真正静下来的并不多,很多人还来不及思考便离开了这个世界,所以,很少有人能够体会到生命在静的状态下是一种什么感觉。

道家的修身养生秘密:古今成大事者,都做到了这6个字

本人少年习武,老师要求我们站桩入静,起先不知道其中奥妙,但是,一旦入静之后,往往会感受到气血的运转,意识的流动,人会进入一种恍惚之状态,而这恍惚不是晕,就是一种很难形容舒畅感,在这种感觉中,站久了,不仅会生发出一种力量,功力大长,并且,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状态都会保持一种心性的淡定和从容。

所以,入静无论是对身体还是对灵魂都是一种修炼。

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之后,能达到什么效果,老子接着讲了,“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静到一定程度,空到一定程度,一个人就会彻底放下,摆脱与万物的纷争与纠结,置身于万物之外,如果能够达到这样境界,就能够看清万物的本来模样,就不会被万物的表象所迷惑。

那么,万物是个什么样子呢?老子用了一个词,即“并作”。

何谓“并作”?

就是万物之间你来我往,你生我死,你动我静,你上我下,相互作用的过程。

也就如同我们站在海边,看大海翻波涌浪,天上云蒸霞蔚一般,热闹非凡。

到这个时候才明白,自己在现实中苦苦追求的东西,在整个宇宙之内又算得了什么,自己为此所获得的欢悦和悲辛又是如何微不足道。

正是在这种空灵的性情中,人才能够真正看见自己,看见众生,看见天地。

道家的修身养生秘密:古今成大事者,都做到了这6个字

老子认为,在万物你来我往的作用中,我们还会发现宇宙间的万物还存在一个基本的规律,就是“复”,何为复?

就是指事物周而复始的循环状态。

道家认为,万事万物都循环而生,循环而死,一切皆在轮回之中,世界是圆的,无中生有,有又生无。

所以,老子接着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一个生命,不管多伟大、多坚强,有生必有死,终要归于无,即归根。

到这个时候,万物就达到了真正的静的状态。

人生也是如此,不管什么样的人,活着就不停地折腾,等到死了,也就彻底安静了。

从有到无,从生到死,从动到静,完成了这样一次循环,就叫“复命”,

“命”就是指事物最本质的状态,回复到最本质的状态就是“复命”。

道家看来,人世间所看到的一切皆为虚幻,最终都要幻灭,世界本来就是混沌一片,终要归于混沌,那是一个光影的世界,即生即死,即亡即存,一切来于自然,复归于自然,不可妄想,不可强求。

道家的修身养生秘密:古今成大事者,都做到了这6个字

道家的这种认知宇宙观和世界观看似空无,实际上告诉了我们两个重要的处世法则:

第一,世界变化的法则就是反复。

生死、死生,有无、无有,一切皆在轮回之内,存时当思亡道,亡时当有存心,凡事有此思想则可立,无此思想则必废。

第二,万物运行的终极法则叫归根。

我们所苦苦追求的这些身外之物,不仅带不走,而且早晚同我们的生命一样化为乌有,人生苦短,知足常乐,莫为一已之利而丧终身之躯。

纵览老子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告诫世人,不要心生妄念,对利、对名、对功、对色、对生、对死、对爱、对恨都不要太过极端了。

关于这一点,与佛家也是相通的,有一次进一座庙宇,大殿门前挂了一幅对联,

上联是:“世上人,千般计,计千般,最终曰尽计计皆空”;下联是:“人间事,不得了,了不得,到头来看不了了之”。

世上有多少人工于算计,到最后来看,哪有什么输赢,都归于殒灭,败者或许很惨,胜者也满身疲惫。

把自己站正了,天塌不下来,不求功盖天地,但求无愧于心。

道家的修身养生秘密:古今成大事者,都做到了这6个字

去岁到苏州的寒山寺,又重温了寒山和拾德两位高僧的那番有名的对话,人到中年更是感慨万端。

寒山问拾德:“世间如果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理他,过十年后你且来看他”。

拾德这种处置问题的方式,看似消极和没有个性,其实,暗含着天地万物轮回的大道之理。

因此,古今欲成大事者,都须有容人之量,这种容忍不是懦弱,不是缺乏个性,其本质是能够公平看待万物的情怀,是以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换取事物的转化,而不在一时一利的问题上让自己陷入困境。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道德经》全解授课已经上线,请随我一起探索人生智慧!

#国学# #文学# #道德经# #诗词#

道家的修身养生秘密:古今成大事者,都做到了这6个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