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的開篇之作,很美,一定要背熟

《唐詩三百首》的開篇之作,很美,一定要背熟

詩歌起源很早,《詩經》作為第一部詩集的時間就已經二千多年了。創作時間最早的超過3000年。到了唐代,隨著人民生活提高,國力強盛,詩歌創作更為普及,譜寫了數不勝數的名作。但古時印刷技術不發達,且很多詩作都是隨手而成,不易保存,再加上時間、戰亂、災害、人為等各種因素,大多消失了,能夠留存下來的都是佼佼者和幸運者。到了清代康熙下令編修《全唐詩》時(公元1705年),唐朝已經滅亡了整整800年。該書收錄了唐代詩作近五萬首。

《唐詩三百首》的開篇之作,很美,一定要背熟

能夠倖存下來的詩作,是實際數量的很少一部分。這些詩作涵蓋各個領域,非常值得後人一讀,藉以學習、借鑑或者陶冶情操。當然作為普通人,是不大可能看完全部詩歌的,即使是專業研究人員,也不可能。所以在清朝晚些時候,蘅塘退士又編錄了《唐詩三百首》,是從留存於清代的近五萬首唐詩中精選而來,主旨即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第一個吟意為吟作,第二個意為吟唱)。

也就是說這三百首作品是優中選優,且其編排順序並不是按出生年代順序。總體上按古體詩、樂府詩、律詩順序編排,在每小類中的順序也不是嚴格按年代、知名度、職務等方式編排,沒有統一標準。但基本越前面的詩作越好。比如說李白擅長寫古體詩,古體詩入選比較多,七律僅摘錄一首。而李商隱的七律則摘錄了10首。另外,開篇之作都是代表中的代表,那這313首詩中,開篇之作是哪一首呢?是張九齡的《感遇 其一》:

蘭葉春葳(wēi)蕤(ruí),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唐詩三百首》的開篇之作,很美,一定要背熟

首聯中,葳蕤是樹葉茂盛下垂、衣服華麗鮮豔;皎潔指明亮潔白、光明磊落。兩個詞一指外在,一指品格。但這一句是互文,也就是蘭花和桂花一年四季都長得茂盛,蕃多,兩者品格不敢什麼時候都光明磊落。通過借物起興,表明我就是蘭花,我就是桂樹,表達作者孤芳自賞的清高氣節。頷聯表面寫花生長旺盛,欣欣向榮,充滿生命力,實則烘托自己榮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質。我就是我,不求你的香火。

《唐詩三百首》的開篇之作,很美,一定要背熟

林棲者是指隱居山林的人,即那些引蘭桂風致為同調的隱逸之士。“誰知”二字表示出人意料,“風”則是高風亮節。尾聯的草木既是蘭桂,也是作者自喻,美人即是君王、國相的上位者,統治階層。

林棲者既然聞風相悅,那麼,蘭桂若有知覺,應該很樂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賞。然而,蘭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潔,這是他們的本性,並非為了博得美人一笑。所以,詩人以此比喻賢人君子的潔身自好,進德修業,是盡本分,並不以此求富貴。

本詩在古體詩中是很短的一首,但結構嚴謹,意盡詞盡,無一字落空。表現形式上,運用比興手法,詞義和平溫雅,不激不昂,在詠物的背後,講著高雅的生活哲理。即便在現代社會,古人這種高貴的品質還是被很多人認同的,終南山上依然有很多隱居者。當然,作為普通大眾,大部分人還是需要勤奮努力,認真工作,養活一家老小。但,閒下來時不妨靜一靜,感受春花的芬芳,秋風的涼爽,生活也會更有情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