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明明比魏延差,为什么诸葛亮要培养姜维做自己的接班人呢?

简朴韵


诸葛亮一直都非常器重姜维,虽然他是魏国的降将,但是对姜维都非常的好,从来没有把姜维当过外人,而是当做自己人,甚至诸葛亮在姜维心中就像师傅一样。他们的关系是非常好的,诸葛亮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姜维身上,因为诸葛亮知道姜维这个人不仅是有才能,而且也对蜀国忠心耿耿,这个在后来的事情中证明诸葛亮的看法是正确的。至于魏延虽然非常有能力,但是在这个诸葛亮心中魏延是一直不可信任的。更何况魏延都已经老了,而姜维非常的年轻,自然是要培养年轻人。

姜维虽然是魏国的降将,但是诸葛亮非常信任他,而魏延有反骨,所以诸葛亮选择姜维做接班人

姜维虽然是魏国的降将,但是在诸葛亮心中他是一个非常好的接班人,只要能够继续培养下去,必然是能够继承诸葛亮的事业。为了得到姜维,诸葛亮可是费尽了心血,首先是用他的母亲要挟他,然后再用相貌和他相同的人去魏国那边假装,最后姜维迫不得已,无法回到魏国那边,只好投奔了诸葛亮,这一切都是在诸葛亮的算计之中,他一定要得到姜维。


孔明慌忙下车而迎,执维手曰:“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 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 足矣!”

当姜维投降之后,诸葛亮就亲自迎接,而且非常的慌忙,这和诸葛亮平时冷静的性格是不一样的。就是因为姜维在诸葛亮心中是非常的重要,终于找到了一个接班人,诸葛亮的那颗心终于要落下来了。诸葛亮的年纪已经大了,要是没有一个接班人的话,蜀国可能就灭亡。而且自己所有的才能,没有人继承的话,对于诸葛亮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最后诸葛亮把姜维当作自己的弟子亲自培养。从诸葛亮的那一段话可以知道,他已经找了很多人,但是没有一个人符合,只有姜维符合他条件。现在找到姜维,就算让诸葛亮死了也非常的愿意。诸葛亮号称卧龙,而姜维是幼麒,只要姜维能够继续发展的话,必然是能够超越诸葛亮的。

至于魏延,诸葛亮是从来没有相信过他的。诸葛亮看到魏延的第一眼起,诸葛亮就是立刻将魏延绑住,然后杀掉他。而刘备感到非常的惊讶,毕竟魏延对自己有很大的功劳,要不是魏延出手相救的话,刘备可能就差点活不了了。而诸葛亮说,他看魏延有反骨也好,可能会造反,所以必须要杀掉他。


但是因为刘备的劝告,杀掉魏延对自己以后收买人心不好,诸葛亮看到这样情况,然后就放掉了魏延,当时魏延都吓得半死,两个人的关系自然是好不了。

更何况诸葛亮一直带着魏延北伐,就是因为担心魏延会谋反,放在刘禅身边可能是一个祸害,就是一直没有相信魏延。就连魏延提出的走子午谷奇谋也没有相信,觉得风险太大了,尤其是信不了魏延。

姜维现在还非常年轻,比魏延更具有潜力,所以诸葛亮选择培养姜维。

姜维现在是年轻的一辈,而魏延是老的一辈,自然是应该要培养年轻人。魏延的年纪和诸葛亮的年纪也相差不了多少,都是蜀国的第1代,而且魏延自己都有非常大的本事了,也不需要诸葛亮继续培养。可姜维却是一个非常具有潜力的种子,要是培养的好的话,北伐就可能有机会成功,只要等待时间就可以了。


诸葛亮自然是要进行权衡利弊,所以选择姜维是他最好的选择。更何况姜维投降是自己弄的逼不得已,而且用他的母亲要挟,这个人是讲忠义的。又有能力又有品德,姜维是最好的人选。

诸葛亮看人非常的准确,后面姜维一直都在继承他的意志,而魏延却因为内乱而死,证明诸葛亮的看法是没有错误的。

而且诸葛亮死后发生的事情证明了,诸葛亮的看法是没有错的。魏延却和杨仪发生了争斗,没有按照诸葛亮的希望继续北伐,反而内乱了起来,真的像造反一样,看来诸葛亮是没有看错的。就是因为魏延的脾气不好,总是喜欢和人发生冲动,结果把自己也赔进去了,全家还被抄斩了。要是魏延不想要杀掉杨仪的话,杨仪也是不会杀掉魏延的,既然魏延都已经动手了,杨仪自然是不会心慈手软的。


而姜维都一直在坚持着北伐,就是继承了诸葛亮的意愿,希望有一天能够夺得天下,但是奈何事在天为。姜维一直都没有取得成功,最后还因为诸葛瞻在绵竹失败,刘婵看到了这件事,居然投降了。可是姜维依然想要拼命抵抗,在刘禅投降之后,还准备反叛,可惜最后也失败了,姜维被杀。姜维的这一生也是轰轰烈烈的,最后为蜀国尽忠而死,诸葛亮是没有看错的。

从这些方面上来看,诸葛亮是没有做错的,他一直都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安排好所有的事情,自然是有他的深意,一切都朝着他的想法去发展。

你们认为魏延和姜维谁更厉害一点呢?可以在下面评论。


史研三国


姜维从来都不是诸葛亮培养的接班人。

诸葛亮死的这一年,姜维32岁,职位征西将军,算是军中少壮派,中级军官,还没有进入诸葛亮的权力核心,何况,姜维是从曹魏投降来的,尽管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但这种重用是有限的,因为姜维的出身就决定了他进不了诸葛亮班底荆州集团的重点培养对象。

诸葛亮选择的接班人,是蒋琬。

诸葛亮临终前,身份最高的官员,军中是魏延,朝中则是吴壹。魏延时任蜀军前锋、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封南郑候,智勇气兼备,功绩显赫。

按道理说,魏延算是当时蜀汉军中最优秀的也是职位最高的人,论资排辈这个接班人似乎应该落在他身上,但遗憾的是,诸葛亮连正眼都没瞧他一眼。

网上很多人都说诸葛亮不用魏延,简直就是眼睛瞎了,比如他的子午谷奇谋。无口否认,魏延确实有将略,但这个人并不是一个帅才。他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大局观比较差。

或许他打仗是一把好手,但问题是,蜀汉的经济状况,国家实力并不允许他释放自己的将略啊。

《三国演义》往往给我们这样一种错觉,那就是蜀汉跟曹魏国力相当,动辄就是80几万大军,想打就打,打不过是武将不行,谋略不行,而不是本身的国力不行。但历史现实是,蜀汉的综合实力比曹魏可差得太远了,人家曹魏应对诸葛亮北伐,每次都能调集几十万的军队,然而诸葛亮8万军队北伐,每次都打到一半就断粮了......

蜀汉这种实力,能够允许魏延这种大局观差的同志上位么?更重要的是,魏延这个人不善于团结同志啊,你看看他那个人缘差的,后来跟杨仪对着干,向成都进军,最后被打成反革命,没有一个人帮他解释一句。

这样的人成为领导,能够服众么?

一个人再有才华,但没有成为领导者的基本素质,是没有用的,诸葛亮的接班人,不单单只是军队的总指挥,还担负着一定程度上的行政事务,打仗北伐要考虑,国内实际情况也要考虑,政治斗争,派系平衡这些都要考虑,然而,就魏延的执政头脑,是个有远见的领导都不会选他做接班人。

何况,魏延从头到尾都不是诸葛亮的人啊。提拔魏延镇守汉中的,是刘备。在刘备永安托孤时,他的安排是魏延镇守汉中,诸葛亮执掌政务,李严掌军守永安,其用意就十分明显了。

首先在,这三个人分属不同派系,诸葛亮是荆州派首脑,蜀汉内部威望最高的,李严是益州本土派头头,有才干,但威望不如诸葛亮,身后的益州派生存空间在法正死掉后,也一直被荆州派压榨,至于魏延,不好意思,这个人没有啥子派系,简直就是个孤儿。

从这一点上来看,魏延根本不可能成为蜀汉掌权班子的核心人物,他没有自己的集团势力,而荆州派在诸葛亮执政十几年间,猛烈发展,(这个发展也使得蜀汉极度缺乏人才。)

诸葛亮其实一开始着手培养的接班人,是马谡,可惜马谡十分遗憾,把诸葛亮给坑了,而到了诸葛亮快要挂的时候,他的班底里,大概能够成为派系领袖的人物,只剩下仨,一个杨仪,一个蒋琬,一个费祎。

杨仪这个人性格狭隘,不能容人,也不是诸葛亮的考虑对象,所以他成为了诸葛亮打击魏延利用的对象,可惜杨仪自以为是诸葛亮的接班人,却最终混成了边缘人物。

剩下的两个人,实际上都是诸葛亮选中的接班人,只是蒋琬是第一顺位,费祎排在后面,而后来的历史也是如此发展的,两个人先后执掌蜀汉十余年,等到费祎挂掉之后,才轮到了姜维。


稚君


姜维和魏延都是很有才能的人,但除了才能以外,魏延的缺陷比姜维更加明显。

魏延是一个恃才傲物的人,虽然本身领兵打仗很有一套,但也因此瞧不起比自己差的人,当年五虎将尚在的时候,魏延还能兢兢业业,而在蜀国英豪逐渐逝去的时候,除了诸葛亮,魏延又服过谁?一旦诸葛亮逝去,恐怕蜀国再也无人能制约魏延。就算后主刘禅,魏延也未必会卖面子,诸葛亮怎么会把这么一个危险人物留给刘禅呢?

而且,魏延还是一个容易激进冒险的人,作战风格果敢大胆,而诸葛亮恰恰相反,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他们两人的性格是几乎相反的,诸葛亮通常并不赞成魏延的作战风格,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诸葛亮也不可能把和自己相悖的人作为继承人,更何况,在诸葛亮看来,魏延的冒进很可能把蜀国本就不多的资源在一场豪赌中输得一干二净。

第三,魏延并不注重人际关系。由于魏延的恃才傲物,一般人进不了他的法眼。而作为诸葛亮的继承人,需要整合蜀国各个派系,集中力量去兴复汉室。而魏延经常得罪人,怎么能做好平衡各派,集中力量去北伐呢?如果魏延去北伐,恐怕朝中很多人反对,军中很多人不服。

所以说,魏延做不了诸葛亮的继承人不是因为他的才能不够,更多的是因为他自身的缺陷所致。

而姜维就不同了,姜维不仅聪明过人,而且谦虚好学,身为降将,也知进退。最为难得的是,姜维心怀仁义,忠诚可靠,是可以把兴复汉室这个大业扛下去的人选。事实也证明了诸葛亮的判断是正确的


220君


诸葛亮死后,先由蒋琬、费袆执政,后蒋琬病逝,费袆在一次宴会上被曹魏降人郭循(亦作郭修)谋刺,蜀汉的军政大权遂被姜维独揽。

姜维本是曹魏天水参军,诸葛亮第一次率大军出祁山伐魏时收降了他。据史书记载,姜维军事能力出众,文武兼具,满腹韬略,诸葛亮很器重他,赞誉其为“陇西奇才” 。

魏延也是降人, 以部曲的身份随刘备入蜀,后来凭借战功被刘备破格攫拔为镇远将军 、领汉中太守,是刘备时期的重臣。刘备不用猛将张飞守汉中,而用名不见经传的魏延,可见魏延的奇谋将略,应远在张飞之上。

事实证明,刘备确实慧眼识才,知人善任。《三国志·蜀书·姜维传》记载:“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適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于是令督汉中胡济、护军蒋斌卻住汉(城),监军王含守乐城,又于建威、西安、武卫、石门、建昌、武城、临远皆立围守”。

魏延奉刘备命令镇守汉中时,把主要兵力都集中在城池外围。有外围蜀军牵制,魏军很难攻进来。兴势山一役,王平之所以能大破曹爽,用的就是魏延这个法子。然而姜维却认为此法只能御敌,不能大规模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姜维掌握了蜀汉军政大权后,用“敛兵聚谷”之法取代了魏延的成功防守模式。就是等敌军来攻时,弃守外围,将外围之兵全部收缩至汉、乐二城,使魏军打不进平原地区。然后派小股蜀军打游击袭扰魏军,待敌军粮草耗尽、疲惫不堪、准备撤退时,蜀军再倾巢而出,迅猛出击,一举全歼来犯敌军。

事实证明,姜维这种全新的作战思路看似有理,但却罔顾敌强我弱的事实,实际操作起来就全 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魏军来自北方,长于骑战,而蜀军以步卒为主,在速度与作战效率上根本无法与魏军比。即便魏军被放进来后作战受挫,被迫大举回撤,蜀军也很难快速出击,更别说迅速合围并追歼敌军了。

更危险的是,姜维撤掉外围守军,把敌军放进来,仅在汉、乐两座孤城重兵布防,实际上也就等于主动放弃了己方的战略纵深。假如魏军攻破汉、乐任何一城,整个防线也就会被撕开一道大口子。

果然,司马昭遣钟会、邓艾率大军灭蜀时,钟会只派部将荀恺和李辅各统一万兵马分别围攻汉、乐二城。而钟会自己则统大军绕城而过,几乎兵不血刃就轻易地西出阳安关。

随着汉、乐二城的失守,汉中防线全被撕破,钟会得以屯兵剑阁关下与姜维对峙,邓艾则可以从容的寻找入川捷径了。如果汉中被守得固若金汤,邓艾哪有机会偷渡阴平?邓艾不偷渡阴平,则蜀汉凭借山川险固以及精锐未失,也不会那么快就房倒屋塌了。

魏延守汉中十五年,因攻守得当,进退自如,曹魏根本没有可乘之机;之后王平镇守汉中,用魏延的办法击退了曹爽、夏侯玄的进攻,取得了兴势山战役的大胜,也算不辱使命。姜维接管汉中后,一改魏延那套早已被证明有效的守御法,大搞什么新军事变革,收缩防线,“敛兵聚谷”,结果不到一个月汉中这个战略重镇就丢掉了,汉中失守,西蜀也就危若累卵了。

和姜维比,魏延的军事能力无疑更为出色。魏延不仅是刘备时期的中流砥柱,更是刘禅前期蜀汉的国防中坚。

魏延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军事业务水准很高,单论以奇用兵,似乎比诸葛亮更强。当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了一个令古今兵家充分肯定的用兵计划,史称“子午谷奇谋”,就是从汉中兵分两路,主力出斜谷道,另一路奇兵出子午谷,出敌不意的直捣长安。吕思勉、朱德、蒋百里等人对魏延奇策推崇备至,认为假如诸葛亮采纳之,定可出奇制胜,改写历史。

用兵极度谨慎的诸葛亮屡次否定了魏延的奇谋,于是一次次如飞蛾扑火般出祁山无功而返,虽取得一些局部胜利,但未得中原尺寸土地,终究于大局无补。

姜维作为蜀汉后期政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二十七岁就被封为当阳亭侯,后来又担任大司马、大将军,可谓少年得志。

姜维以曹魏降将身份,得以迅速飞黄腾达,离不开恩师诸葛亮的大力提携,诸葛亮对这位“陇西奇才”青睐异常,还把他的军事才能吹嘘的天花乱坠,使姜维能够迅速崛起、平步青云。

论资历,姜维是一个半路出家的降将,论能力,他肯定不如魏延,甚至比不过王平。姜维“九伐中原(史料中还有十一伐之说)” ,虽说也取得过局部小胜,但也是徒劳无功,到最后他还绞尽脑汁想出来个“敛兵聚谷”的馊主意, 不仅丢掉了汉中,还彻底葬送了蜀汉。

所以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姜维的评价不咋地,说他:“粗有文武,立志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意思是姜维只是粗通文韬武略,论军事业务也就是半桶水而已,但他功名心热,总是想立功名,于是掌权后就穷兵黩武,大举北伐。姜维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也不足,最终因之死于非命。总而言之,他志大才疏,好高骛远,远不如魏延。

那么,足智多谋、心细如发的诸葛亮为什么放着大智大勇的魏延不用,非要重用提拔姜维呢?

众所周知,刘备在世时,诸葛亮在军中几乎没有个人势力。关、张、赵、马、黄、魏加上法正、李严等人都唯刘备马首是瞻,基本不鸟诸葛亮。刘备一死,诸葛亮大权独揽,便开始在军中培植自己的势力以制衡赵云、魏延这样的蜀汉元老功臣,以彻底掌控军队。马谡、姜维、蒋琬、张裔、费袆、刘巴、马忠、何袛、杨仪等人先后获得攫拔重用,成为诸葛亮的私人班底。身为政治家,诸葛亮这样做倒也无可厚非。

魏延是刘备时期的重臣,他虽有勇有谋,战功卓著,但生性桀骜,且心向刘备,不好驾驭。曹魏降将姜维虽然能力不如魏延,但他的社会关系主要在陇西天水附近,在蜀汉他势单力薄,社会关系简单,与各派势力均无瓜葛,诸葛亮可以很放心的笼络并使用之。姜维原是曹魏天水参军、中郎将,属中下级武官,地位低下,升迁无望,于是来降,自己一旦拔他于微贱中,他就会视自己为重生父母、再造爹娘,慧眼如炬的大政治家诸葛亮岂能不明白这个浅显道理?

再说,姜维身为参军,军事能力必也不弱,虽不如身经百战的魏延,但在蜀汉新一代中也属翘楚了,最重要的是他能和自己一条心。当然了,姜维也很会表现,他在诸葛亮身上也下了一番工夫,免不了投其所好,极力逢迎。因各自需要,一个拼命拉,一个死命往上贴,蜀汉后期最炙手可热的忘年之交“诸姜同盟”便结成了。

《三国志·蜀书 · 姜维传》记载:“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姜维也顺理成章的成了诸葛亮的衣钵传承人。

当然,诸葛亮不选魏延选姜维,倒也无损其品格。诸葛亮是古代杰出人物中最声名煊赫的一位。他为了拓展蜀国的战略生存空间,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竭尽全力完成他对刘备的责任,以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的忠贞、济世、敬业、至公、廉洁、谦逊等高贵品格,无不令人高山仰止,并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的军事才能或许不如魏延,但他在自身修养和个人生活方面也很突出。史载:“(姜维)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还赞誉他“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由此可以看出,撇开成败得失不论,姜维的高尚为人,确实无懈可击,确实大得诸葛亮真传,而且他对蜀汉的忠诚也可鉴日月。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请勿搬运}


铁马冰河wu


无论武艺还是领兵做战的指挥才能,姜维并不比魏延差,两人都具备独当一面的军事才能。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对姜维和魏延都很倚重,事实上,诸葛亮对魏延的使用更多一些,在很多关键战役中,都赋予了重任。

咱们从两个方面将姜维与魏延两人进行一下对比。

武艺对比,主要依据是《三国演义》。

魏延的战绩:




分析:魏延
共参加战斗11次,共取胜6次,斩杀敌将2人,擒拿2人。

魏延诈败次数挺多,共3次,甚至遇到司马懿也诈败,还骗得司马懿信以为真,追了上来。说明魏延表演天赋不错。

再看姜维的战绩:




姜维也参与过11次打斗,其中取胜了7次,斩杀有名有姓将领2人。没有擒拿战例。

从两人的战绩对比,姜维和魏延的武艺很接近,都斩杀过敌军前锋大将,都是后三国时代的佼佼者。

再比较一下两人的指挥才能,主要依据就是《三国志》了。

魏延的领兵战绩:



另外,魏延还提出过一个子午谷奇计。

分析:魏延很有军事才华,有战略思想,具备独当一面的领军能力。他对付起郭淮、费曜、张郃这些魏军宿将还是颇有心得的。

再看看姜维的领兵战绩:









战绩分析: 姜维共领兵进行大小战役12次。 胜利5次:大胜3次,小胜2次。 平手4次 失败3次:大败1次,小败2次。 姜维失败的3次战役中,对方的将领中都有一个人――邓艾,可以推断这个邓艾对姜维的战术特点是做过专门而系统的研究。

从魏延与姜维两人的作战风格上来看,其实非常相似,都有战略思想,意志坚定,都胆大包天,敢于用奇弄险。

如果说两人在镇守汉中时所采取的策略不同,那是因为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两人面对的局面完全不同。


魏延镇守汉中时,前期有刘备在后方支持,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还继续做为强大的后盾,国内兵马充足,后援强大,曹魏战略上主守势,主要精力是防御蜀汉的进攻。魏延“御敌于外”是有良好条件的,能够保持一种攻势防御的态势。

姜维镇守汉中时,形势巨变。魏国三路出兵,倾巢出动,以覆灭蜀汉为主要战略,而姜维缺兵少将,人才凋零,粮草转运困难,主要靠军队屯田。各个方向上都缺乏可以独当一面的将才,而且,国内朝局内斗不断,姜维也从来就没有得到蜀国后方强有力的支持,反而颇多掣肘和猜忌。姜维“敛兵聚谷”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保存有生力量,将兵力凝聚在一处。而内部的叛徒开城投降,也是谁也想不到的事情。

总结:

在后三国时期,姜维和魏延都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明星,蜀国人才凋零,国力衰弱,他们的肩上却承担着与国力不相匹配的理想和重任。

魏延性格矜高,居功自傲,不肯容让别人,良好的军事素质并不能代替政治眼光的极度短浅。虽然诸葛亮死后,并没有交待由他来主持军事大权,但如果他能够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以他当时的能力和威望,必然是未来蜀国军队中的第一人。



姜维外柔内刚,意志坚定,忠心耿耿。他胜利过也失败过,他的敌人是凭借了强大得多的国力和军力。如果把邓艾和钟会放在姜维的位置上,真能够比姜维干得更出色吗?

姜维忠诚于国家,忠诚于君主,继承了先师的遗志,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不顾委屈,冒着生命危险去策划和实施复辟的计划,耗尽自己的心力和生命,最终天意弄人,功败垂成。

姜维和魏延都是优秀的将领,都对得起他们做为军人的荣誉和尊严。


馋嘴肥猫铲史官


天水之战,诸葛亮设计调离天水太守马遵出城,再让赵云引兵五千去攻打城池,设计甚妙。却被姜维识破,他将计就计,伏兵于要路,与马遵两路夹击赵云,攻的赵云首尾不能相顾,只能引兵败走。

想赵云乃上将,上阵几乎无敌手,在天水边远之地,却碰上能和他一战的少年将军,可见姜维的实力不容小觑。姜维枪法威猛,与赵云旗鼓相当,两人战不数合,不分胜负。

赵云败军回去之后告诉诸葛亮中计了,诸葛亮大吃一惊,忙问是何人破了他的计?南安人告诉他是姜维。这是诸葛亮第一次知道姜维时的情景,后面亲眼看到姜维调兵遣将,就动了招降之心。


题主问为什么魏延明明比姜维强,诸葛亮为什么要选姜维为继承人?而不是选魏延?首先我并不认为魏延一定比姜维强,两人打仗的水平相差不大,只是在蜀国,魏延比姜维的资历更老。至于诸葛亮选姜维为继承人,我觉得有如下原因:

一、姜维比魏延年轻,未来有更多可能。

姜维归顺蜀国时才二十六岁,文武双全,智勇齐备,而且枪法又好,连赵子龙都赞不绝口,真的是当世豪杰。

孔明惊问曰:“此是何人,识吾玄机?”有南安人告曰:“此人姓姜名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事母至孝,文武双全,智勇足备,真当世之英杰也!”赵云又夸奖姜维枪法,与他人大不同。

而魏延生卒年并不详,他从长沙之战投降刘备,到他死时有二十几年,他的年龄至少有40多岁,还能为蜀国效力几年?

因为姜维更年轻,更有塑造的空间,代表着蜀国的未来,可以在诸葛亮死后继续保卫蜀国,诸葛亮选他为继承人,也是理所应当。




二、魏延太过高傲,诸葛亮死后,无人钳制他,可能会成为蜀国的祸害;而姜维他的势力没有起来,更好控制一些。

诸葛亮北伐时,魏延几乎是蜀国的唯一大将。他性格高傲,不服人,争功夺利,与诸位同僚多有矛盾。若不是诸葛亮压制,他也许早就和蜀国的将领闹翻。

可诸葛亮死后,蜀国已经无人可以压制魏延,包括后主刘禅也压制不住他。以魏延的性格,真的有可能会干出大逆不道的事情。在他临死之前,当着那么多人说,“谁敢杀我?”就可看看出他对蜀国其他人没有敬畏之心。

延大笑曰:“杨仪匹夫听着,若孔明在日,吾尚俱三分;他今以亡,天下谁敢敌我?休道连叫三声,便叫三万声,亦有何难!”

而姜维不一样,他是降将,在蜀国还没有培养出根基,而且相对于他在魏国的地位,他在蜀国更受重用,更容易对蜀国产生忠心。

诸葛亮把兵法传给他,也是为蜀国的未来保驾护航,也算是给后主刘禅留下一位可堪大用的将领。



三、姜维打仗和诸葛亮是一个风格,诸葛亮传他兵法理所当然。而魏延只是畏惧诸葛亮而已,并不真心认同诸葛亮。

诸葛亮传书姜维时,对姜维说:我平生所学,著书24篇,我观察众位将领,无人可授,只有你可以传我的书。

孔明曰:“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死。吾平生所学,已著书二十四篇,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内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吾遍观诸将,无人可授,独汝可传我书。切勿轻忽!”维哭拜而受。

上面这段话可以表明,孔明并不是没有想过传给魏延,包括军中的其他将领,他都有考虑过,只是觉得他们不适合才放弃。

最后传给姜维,也是觉得自己和他两个人行军打仗的风格差不多,才传给他的,这也是命中的缘分。

魏延怕诸葛亮,但并不认同诸葛亮打仗的一套本事,他一直对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谋,感到愤愤不平。

魏延想起孔明向日不听其计,亦笑曰:“丞相若听吾言,径出子午谷,此时休说长安,连洛阳皆得矣!今执定要出祁山。有何益耶?既令进兵,今又教休进。何其号令不明!”

魏延对诸葛亮多有怨言,就算诸葛亮传给他兵书,他也未见会学,可能还会觉得自己无敌,会把兵书弃之一边。所以,诸葛亮不传书给他也是有这方面的顾虑。


昊阳闲看历史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无法说清楚对错的,何况是部小说。接班人问题从古至今普遍存在的大到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单位,最令人头疼的历史大难题。出于公心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则无可苛求。诸葛亮天水关收姜维就是作为接班人来培养的,孔明将平身所学传授给姜维可见先生对伯约之喜爱,姜维不负诸葛亮重托,九伐中原,矢志不渝,匡扶蜀汉,最终以死殉难,精神可嘉。后人当不以成败论英雄。


心吾700


苍茫大地按照《三国志.蜀书》分两部分回答一下。

首先孔明是把姜维当军事人的继承人培养的。



对姜维的定位有两个误区:一是认为实际继承孔明之位的先后是蒋琬、费祎,就不把姜维当颗葱;二是把姜维作为孔明的继承人。

其实,蒋琬在孔明之后名义上是大将军,但总领尚书台事,封安阳亭侯,后又在府中加官为大司马,成立府署。一言以蔽之,实为丞相,只不过阿斗怕蒋琬位高权重,无法控制,以大将军、大司马职代丞相职。费祎在蒋琬死后,职位和蒋琬相当。说白了,两人实际上成了孔明政治上的继承人。

但姜维也位高权重,孔明去世时,姜维回成都,任右监军、辅汉将军,统帅诸军,进封平襄侯。在蒋琬升大司马后,姜维担任司马。延熙十六年,费祎被刺,次年就加官为督中外军事,十九年升大将军。

纵合上述,孔明的继承人有三:蒋琬、费祎(政治上的)、姜维(军事上的),陈寿作为史学家,把蒋琬费祎姜维合传,立在蜀书第十四,他深谙孔明遗愿。

其次,苍茫大地来回答:为何选姜维,不选魏延作继承人。

毋庸讳言,魏延、姜维都是军事奇才。魏延被刘备慧眼识中,由牙门将军升督汉中镇远将军、兼汉中太守,全军皆惊。新晋汉中王的刘备考魏延:现在委你重任,你有何打算?魏延豪迈地答道:曹操亲来,请允许我为您抗击他;如由偏将军带十万兵来,请允许我为大王吃掉他们。刘备称帝后,魏延升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汉中在魏延手上一直稳如泰山,建兴五年孔明屯汉中,魏延率先锋部队,兼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孔明令魏延向西进入羌族地区,魏国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魏延在阳溪交战,魏延大胜名将郭淮,升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晋封南郑侯。



延熙元年,姜维升司马,多次率军进西部。六年,升镇西将军(正牌将军)、凉州刺史,平定平康县叛乱,当时费祎给他士兵不超一万,只能老鼠搬家一小打小敲。十六年,费祎被刺身亡,当年夏天,姜维率数万人包围南安,魏国雍州刺史陈泰来洛门解围,姜维粮尽退兵。次年,加官督中外军事,出兵陇西降代县令李简,又包围襄武县,斩魏将徐质,乘胜追击,迁河间、狄道、临洮三县百姓回蜀。十八年,又与降将、车骑将军夏侯霸出兵狄道,在洮西大败魏雍州刺史王经,歼敌数万人。十九年升大将军,与镇西大将军胡济相约会师于上邽,胡济爽约至使姜维被名将邓艾击败,姜维自请降为后将军、权大将军事。二十年,魏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造反,关中空虚,姜维率数万人出骆谷、进沈岭,长城上粮多兵少,魏国将士惊恐,司马望、邓艾驰援长城,两军对峙,姜维多次下山挑战,魏将不理,后诸葛诞被击败,姜维返成都任大将军。

姜维是足以与魏国名将邓艾、钟会匹敌的奇才。钟会入蜀后,对姜维极为赏识礼遇。

魏延、姜维对蜀国也极为忠诚。魏延被砍脑袋、诛三族,一是想在孔明后继续率军伐魏,只不过做法有些极端,加之和临时统帅、原参谋长杨仪尿不到一壶。

姜维在后主刘禅降魏后,也诈降钟会,成功说服钟会造反,还想替刘阿斗复蜀。最终事泄,一家被杀。

魏延没能成为孔明军事上的继承人是因为魏延在蜀汉是关羽第二,本事大、脾气也大,与蜀汉文臣武将无法和平共处。他霸王脾气,不会团结人,要全军都在他面前像老鼠见猫似的恐惧,遇到不买帐的,哪怕官至长史(参谋长兼后勤司令)的杨仪,魏延造样拔刀耍横,弄得杨仪经常像小媳妇似的哭哭啼啼的,这样的人一旦领导北伐,那下场必是和发动襄樊战役的关羽无二,孔明怎敢委之以统帅之责?

其二,孔明五伐中原,在五丈原必定认识到弱蜀伐强魏是个以弱攻强的巨大工程,很难短期奏功,一旦火侯拿捏不当,会使蜀汉人财匮乏,最终葬送自己和刘备等打下来的基业,所以孔明想必也构思了蜀汉后孔明时代的战略蓝图,改为有限进攻。

他推荐蒋琬、费祎为政治上的继承人,这两位属偏文的相才,正是在他们执掌朝政时,大大减少了伐蜀的大规模战役,猛将姜维身为司马(副帅),统军也就区区万人。

孔明对后孔明时代蜀国的政坛预设是:蒋费执政,并成功约束好战的姜维,对魏发动有限北伐,甚至用有限进攻来代替防御。而一旦蜀魏有战事,姜维作为蒋、费的最得力的助手,以他的才能和忠诚,必能力挽狂澜。



要完成国家战略的转移,只有让姜维而不是魏延继承军事。姜维资历浅,蒋、费尚能驾驭,换上魏延,急于北伐立功的魏延,恐怕蒋费两人一起按,也按不住魏延的龙头!

而且,魏延剑走偏锋,甘于冒险、敢于冒险,过去“子午谷之谋"即是明证,一旦魏延铤而走险,又遇到魏国名将,北伐军大败,蜀汉可能会立马歇菜。诸葛一生唯谨慎,关羽大意失荆州。孔明怎么会让关羽的悲剧重演呢?

魏延的年龄也是个问题,他比孔明都老得多,说白了是孔明的同辈老大哥,杜甫有“人过七十古来稀"的诗句,即便由魏延挂帅,能干几年?


苍茫大地顾炜斌


人们常说,了解你的过去,就会知道你的现在。了解你的过去和现在,就会预知你的未来!这话确有一定的道理!当你看看诸葛亮死后两个人的表现,答案就出来了。诸葛亮刚死,魏延就认为他不仅是蜀中第一人,同时他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人!从当时来看,他不可能像当年杀韩玄投刘备那样立即造反,他很可能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取代孔明征讨魏国,以他的能力能胜司马懿吗?根本不可能!其结果是必然兵败!然后一看蜀国大势已去,进而投魏!O再看姜维,继孔明之志九伐中原,在不得势时,仍沓中屯兵避难保卫蜀国,最后还来个假投降,欲恢复汉室!虽因心病发作此计未成,但足见姜维忠心不二之品格!两个人一对比,诸葛亮用姜维而不用魏延的原因就一目了然了!


张永科38


正史中的诸葛亮,总共安排了两位接班人,一个是蒋琬,另一个是费炜。但可惜的是,这两个人都没有认真贯彻诸葛亮的北伐方针,尤其是蒋琬主政时,只有一次主动攻击魏国,而费炜掌权时,则是定期派小股部队袭扰,做做样子而已。不过,接替费炜的姜维,却有一幅“铁杆硬汉”的架势,连年北伐,甚至比诸葛亮还强硬。

刘备死后,诸葛亮、蒋琬、费炜和姜维四人主政的这段时间,大体可以分为三段:

前段的诸葛亮和后段的姜维,都是强硬的主战派,连年北伐;中间蒋琬和费炜主政期间,则是安于生产,尽量避免大规模战争,以休养生息为主。

由于历史上姜维和诸葛亮的做法颇为一致,而且诸葛亮在世时,对姜维也是比较器重。所以,稗官野史和历史小说,开始渲染和夸大诸葛亮与姜维的“师徒关系”,并给人以姜维才是诸葛亮接班人的错觉。

自刘备夺取益州、汉中后,一直对刘璋旧部和蜀地士人心怀戒备,在任用官员时多半倚重早年的亲信及其后代,甚至对于一些降将的待遇也胜于蜀地官僚。这使得蜀汉到后期时,人才出现了断层,并且没有得到蜀地人士有力的支持。

在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及现代影视作品中,多半强调的是军事战争。首次影响,姜维的角色显得更为重要,出镜率相当之高。而且,为了凸显魏延的狭隘与猜忌,更是不断地美化姜维。如此一来,不少人都认为,姜维是诸葛亮的接班人。

可实际上,在诸葛亮心中,最看重的人是蒋琬。在诸葛亮北伐期间,蒋琬负责筹措粮草,同时领导者丞相府的官员处理政务,显得成熟干练,才华卓著。也正因如此,在诸葛亮病重时,面对刘禅使者,他第一个推荐的接班人便是蒋琬,第二个则是费炜。

而魏延虽然军事才能较强,可他却有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心胸狭隘、锋芒毕露、恃才傲物。在陈寿所撰的《三国志》中,曾直指魏延的性格缺陷: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三国志·魏延传》

也正因魏延过于矜高,才令其他将领不满,最终与杨仪闹翻,自己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虽然不高,但终究还是善于识人的,势必不会让魏延接班。

所以说,历史上诸葛亮的接班人并非姜维,而是蒋琬和费炜,只是后来姜维掌权后,积极北伐,在军事上继承了诸葛亮的方针,又经野史和小说的演绎,才让大家觉得姜维是诸葛亮的接班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