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为何不听恩师诸葛亮的话,而选择在山上扎营呢?那样做,有什么道理?

魁哥说三国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街亭一战,马谡一意孤行,非要在山上扎营,结果被魏军给围困在山上,可以说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纸上谈兵,赵括第二,形容马谡再合适不过了。


马谡此人,刘备生前就说过:言过其实。这说的已经算是比较隐晦了。说直白点,这个人喜欢吹牛,不踏实。理论一大推,但实操却是一塌糊涂。刘备白帝城托孤之际,就曾经告诫过诸葛亮,马谡此人不可大用,在军中做做参谋还行,可是千万不要让他独掌一军。

可是诸葛亮全然忘记了刘备的嘱托,毕竟诸葛亮也不是全才,他也有考虑不周的地方。马谡跟随他多年,有时候在谋略上,连诸葛亮都说不过他。当马谡请命驻守街亭之时,诸葛亮答应了,他以为马谡跟随自己多年,应该有些能力了,可是他不知道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或者说是无法改变。


马谡不是没有能力,经验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态度问题。他之所以被处斩,原因在于他遵守号令,一意孤行。在军中,服从才是第一位,军令如山。可是马谡怎么做呢?他丝毫没有将诸葛亮的命令放在心上,诸葛亮叫他驻守街亭,他非要驻守在街亭附近的山上,连副将王平都劝阻不了,为此两人分兵,最后被魏军一一击破,街亭最终失守。

马谡自以为驻守山上,以逸待劳,待魏军前来,便可以率军从山上杀来,那时魏军便可大败。可他忘了魏军的主将是谁了?名将张郃。张郃非但没有攻上山来,相反全军围山,以逸待劳,待马谡山上缺水,便可不战而胜。


马谡这也是自大,光信兵书,完全没有考虑实际情况是怎样。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青史回声


马谡的部署实际上也不能算错,只是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已,他自己不是打硬仗的料,如果把他换成赵云,那么他的这种部署也可以算是经典。

关于街亭之战我们要考虑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街亭的地形问题,当时的街亭是一条谷口,平均宽度在1里~3里左右,整个战场大约可以容纳1万人左右厮杀,也就是每方各派5000人,这也是诸葛亮派给马谡的兵力数量。魏军虽然有10万,却也只能派5000人入谷参战。这使得蜀军守军虽然不多,但是魏军却也占不到兵力的便宜。

第二个问题,蜀军的战斗力强。当时的蜀军由于采取了雇佣军制度(征南蛮),这使得蜀军的同期战斗力强于魏吴两军。如果魏军无法在兵力上面取得优势,那么蜀军实际上反而是占便宜的一方。

根据马谡的作战规划,他是打算将魏军先放入山谷,然后依仗山谷高地居高临下冲锋,把这入谷的5000魏军团灭掉,然后再据险而守,这样可以振作己方士气,也可以打击对方士气,如果这个作战策略由赵云来实施的话,可能张郃方面就要凶多吉少了。但是由马谡自己执行,他自己从来就没有打过这种硬仗,等魏军大量进入山谷的时候他却胆怯不敢上阵了,眼睁睁看着魏军通过山谷并将其包围在山上。


优己


其实马谡不听诸葛亮的话,是因为他根据街亭地形地势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只不过他饱读兵书,却不能活学活用,还忽略了对手。但马谡这么做,主要是他有以下三点依据:

其一,街亭的地形比较平坦宽阔,马谡认为,如果按照诸葛亮的布置,在五道总口下寨,没有险要依托之地,难以抵抗司马懿大军,更别说守住街亭了,所以他没有按诸葛亮的先前布置,在道口安营扎寨。



其二, 马谡是个懂兵法的,他发现街亭道口旁边有一座孤山,易守难攻,兵法云:“凭高视下,可势如破竹”。只要把兵马驻扎在山上,便可以在山上居高临下,击败司马懿的攻山大军。理论上确实如此,只要司马懿大军攻山,马谡大军就占据优势,就算不能击败,也可以让敌军损失惨重。


其三,孤山上没有水源,马谡认为,如果士兵没水喝,肯定会跟敌军拼命,拼死往山下冲,这样一来,置之死地而后生,定能击败司马懿大军。

其实马谡的这三点根据确实是好的,确实符合兵法之道。可他忽略了他的对手是司马懿,也是个精通兵法韬略的人。

司马懿到街亭,就清楚了马谡的意图就是要引他来攻山,司马懿何等人,就反其道而行之,来个围而不攻,切断水源,使得马谡军不战自乱,致使大败,丢了街亭要塞。



南影小生


一直想替马谡鸣不平,读懂马谡,就知道他为何不听恩师的诸葛亮的话了!

马谡,字幼常,是马良的弟弟,襄阳宜城人,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马谡之能在于军事,刚好是诸葛亮所缺失的,其军事才能,个人觉得应在法正、庞统、诸葛亮、姜维之后!(图片来源于高希希执导的新《三国》中郑仕明饰演的马谡)

关于街亭之战,首先,我们分析下大背景,226年,魏文帝曹丕驾崩,太子曹叡即位,任命夏侯楙驻守长安,关中空虚。227年,孟达多次通信诸葛亮,秘密答应归蜀叛魏。228年正月,司马懿迅速兵分八路攻城,仅十六天,便擒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此时,司马懿还在善后新城之乱,诸葛亮于228年春开始第一次北伐,天水、南安、安定等郡都背叛魏而响应诸葛亮,关中震动!

诸葛亮为第一次北伐做了充分准备,利用曹睿新上位,根基不稳,孟达又叛乱牵制魏国内部大军,特别是司马懿等实力对手!防御诸葛亮北伐的是大将军曹真,也是有勇有谋的名将!(图片来源于网络—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的地图/取陈仓是诸葛第二次北伐路线)

诸葛亮北伐部署:

东线: 赵云、邓芝率1万人,据箕谷,出斜谷道攻取郿县,作为疑兵,吸引魏军主力。诸葛亮对外宣称出斜谷取长安,此时赵云作为主帅,主要牵制曹真的主力!

中线: 马谡、王平、黄袭等做为先锋说是2.5万人,估计也就1万多人,扼守街亭,阻止魏军的驰援。蜀军其实多为步兵和弓兵,诸葛连弩会增强弓兵属性,而王平是蜀军山地特种兵—无当飞军的统帅,估计有1000—2000人,主要防守和对付骑兵。

西线: 诸葛亮率主力部队,带魏延、吴懿、高翔等大将,出阳平关直插天水,攻城略地,收复诸县,安定百姓!此时,魏延、吴懿率军急攻陇西,如果尽快拿下,则即使魏援军赶到,已是无用!(图片来源于高希希执导的新《三国》中谭建昌饰演的张郃形象)

曹睿魏军防御部署:

曹睿亲自坐镇长安,守护魏军大本营。

曹真率魏军主力驻扎郿县,抵御赵云,以防关中被偷袭,同时防御从西线向东推进的蜀军,确保长安的安全!

陇右各城—冀城、上郑、西县等地有数千人,由天水太守马遵负责防御死守。长安等关中地区近1万人由雍州刺史郭淮统领。

增援部队—精骑5万人由右将军张郃统领,从东经街亭去支援陇西,并救援被包围攻击的各郡县。

诸葛亮生平谨慎,派赵云牵制曹真主力,而自己选择可铺展开大兵团的祁山,然后逐步收复各郡县,同时派主将魏延、吴懿,当时蜀汉的大将急攻陇西,扼守魏援军,达到夺取凉州的目的,此时,发现张郃的骑兵来的如此之快,只能派马谡、王平快速推进到街亭,拖延魏军进程,实现战略目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现在街亭的地理环境)

马谡带着这一万左右的人马以急行军的速度赶到街亭,先于魏军赶到。之前也做过分析,蜀军多为步兵和弓兵,极善山地战,从刘备入蜀后,几次大战后,战略转为防御,加上本身蜀地缺马,自然骑兵数量比较少,且耗费财力也多,大规模作战还是以步兵为主。所以马谡肯定了观察了街亭地形。街亭民要塞已经年久失修残破不全,如果加以修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且依然难以抵挡。以一万多的步兵对阵名将张颌的五万精骑,简直是会被顺秒,即使防御设施很好,鹿角很多,也还是在短期难以抵挡,殊不知张郃常年跟随夏侯渊,善千里奔袭,拔鹿角,猛突击,无往而不胜。当然,诸葛亮是考虑到街亭被魏以重镇来建设的情况,防御体系完善,马谡还能撑个十几日,可惜,天算人算都未曾算准。当时,街亭在山谷中,两侧的有山,顶部平缓,向下三面皆陡峭。马谡肯定分析了利弊,才舍弃水源上山。

马谡也考虑到张郃是急行军,且必须迅速通过街亭,救援陇西,必然会急切应战,而蜀军据高临下,善使弓箭,且有山地王牌军—无当飞军,定能拖住张郃的闪电战,而陷入焦灼状态,也能顺利完成任务!其实,马谡从放弃水源,已经做好了拼死一战的准备,即使不能困住张郃,也要拿这一万多蜀军与魏军拼个你死我活,援军通过街亭的越少,对于诸葛亮的计划就越有利。

而此时却发生了意外,王平不同意,认为上山不利,他“连规谏谡”,但“谡不能用”,这都是出自王平的说辞,王平是谁?魏军降将,随曹操争夺汉中时,投降刘备的。第一次北伐,刚好是证明实力的时候。所以,王平必然会遵循诸葛亮的命令,能胜封官加爵,即使失败了,也是按照领导的意思失败,至少不会追究。而马谡不一样,马良与诸葛亮同为荆州系,且关系要好,马良去世后,诸葛亮待马谡如父子,可见其情深!此时的马谡,不为功名,只为诸葛亮开辟前线,拼死拖垮张郃,哪怕不惜牺牲其性命!

然而,军中大忌,将帅不合,且马谡是被诸葛亮仓促间临时安排的主帅,在军中缺乏足够威望。而王平选择当道扎营时,士卒肯定是会跟随王平而对马谡命令有所怀疑的,此时战斗力已经大打折扣。名将张郃作战经验十分丰富,看到蜀军不占要塞,反而上山, 立即下令不急于攻山,而是断了山上取水的通路。 本身士卒不满马谡,此时水道被截,众人对马谡肯定充满了指责和埋怨,而肯定更愿意听从王平调度,马谡再有心,发动居高临下攻击,也失去了锋芒。(图片来源于高希希执导的新《三国》中郑仕明饰演的马谡)

主帅是马谡,且马谡跟随诸葛亮多年,地形地貌、战争要素是否具备, 排兵布阵都会精于研究。选择上山,放弃水源,一是做了牺牲的准备,二是咬住张郃,即使张郃大军拼命通过街亭而不管马谡军,马谡军也会抄起后路,死死咬住不放,三是如果失败,可能影响第一次北伐。蜀汉派系很多,本身抵制北伐的益州系加托孤大臣李严就反对,作为荆州系首脑的诸葛亮肯定会失去权利,而马谡愿意自我牺牲,担起罪责,替荆州系,替诸葛亮受过!

其实,第一次北伐结果,谁收获最大?王平啊!王平因为表现突出,被诸葛亮拜为参军,统领无当飞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而成功拖住魏军主力的赵云呢?赵云不受嘉奖,被贬为镇军将军。马谡的参军也被王平拿去了,后来王平一直活跃于蜀汉后期!

历史都是人写出来的,如果按照兵书来做,失败了,就说是照搬书本, 纸上谈兵;如果不按照兵书来做,失败了,就是固执己见,不懂变通!如果是成功了,怎么都好说!马谡,一个了不得的军事天才,虽然失败,依旧英雄!(图片来源于高希希执导的新《三国》中陆毅饰演的诸葛亮)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真正目的,就是获得凉州地区的马源、财源和兵源,以备对魏国和吴国的持久战,其次利用马超、姜维等在西凉的影响,让西凉的资源为期所用。所以委派大将魏延攻打陇西,就是想快速稳定时局,人选自然首先魏延、吴懿,作为疑兵,只有名将赵云合适,有威名且心细稳重!马谡只是临时被委派,也或者说马谡已知丞相之心,甘愿立军令状,其实,连诸葛亮内心都知道,此战虽然各个条件满足,也还是没有把握能达到目的,但先主遗愿不敢忘啊!马谡,也算是英雄了!(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颍川经略使


要知道马谡并不是一个军事白痴,不然诸葛亮也不会把他当作心腹更不可能把防守街亭这样的重要任务交给他了,马谡在早期对南蛮作战时就已经展露了自己能力,他建议诸葛亮对付南蛮要以“心战为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街亭之战中,马谡屯兵孤山其实也有他的目的,但是这些目的却都不符合当时街亭战场上的实际情况。
第一个目的就是居高临下。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街亭之战中,魏军骑步五万人,而蜀军主力正在攻打祁山,马谡的兵力严重不足,因此他才会想据山而守,如果魏军胆敢进攻,蜀军居高而下,以逸待劳还可以打一个漂亮的防守反击。但是马谡却错估了一个重要的事情,当时的诸葛亮根本不需要马谡打什么反击战只要马谡能够拖住魏军主力就行了。当时的蜀国正在猛攻战略要地祁山,祁山守将高刚已经有投降之意了,诸葛亮只需要马谡够撑到蜀军主力回援,而马谡却想用街亭之战作为自己军事上的一个亮点,打一个以少胜多的战争,最终却自食苦果。
第二个目的,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项羽破釜沉舟、韩信背水一战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士兵退无可退自然会爆发出高昂的士气和惊人的战斗力,马谡自然也有这样的想法: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但是马谡却又没有考虑到,项羽、韩信都是没有办法而为之,而他则是自断后路主动把水源放弃。要知道街亭又名街泉亭,是有泉水的,本来蜀军依靠泉水完全不必为水发愁,如果当道扎营的话蜀军就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张郃为了救祁山不得不进攻。而马谡主动放弃水源,据守孤山,就相当于把主动权拱手让人了,张郃把水源一断,就变成马谡不得不进攻了,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而把战略主动权拱手让人只能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马谡据山而守的目的,其实在兵书中都能找到一些影子,但是他却只知道照搬兵书而不考虑战场的实际状况,如果他能够听从诸葛亮的建议,再加上王平的辅佐,那么守住街亭应该不会是太大的问题,如果能够守住街亭,稳固陇右,那之后的作战就有了更大的赢面,克复中原也不是没有希望。但街亭的失守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北伐失败,魏国也把防御重心从东吴转移到了蜀汉,蜀汉失去了北伐曹魏最好机会,马谡即使是死也弥补不了他的罪过,背上千古骂名也是活该。

5天8小时


马谡,蜀汉才俊,跟随诸葛亮多年,多次献言献策,很有见地,是诸葛亮的得意门生。 但是,在马谡驻守街亭时,为何不听诸葛亮的话,非要选择在山上扎营呢?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用来形容马谡兵败街亭,很是恰当。



第一,马谡有才,却持才傲物,成也因才,败也因才。

马谡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跟随诸葛亮多年,更是受到诸葛亮的教导,和诸葛亮交流军政大事,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是帮助诸葛亮料理军政大事的得力助手。但是,马谡却没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这也正是马谡急于建功的原因之一。

马谡到街亭后,自认为熟读兵书,恃才傲物,听不进王平的劝解,把蜀军置于无水的孤山,陷蜀军于死地。

马谡有才,但是自持有才,自绝生路,最后造成街亭之败,断送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成果,失去良机,以后几次北伐难有更大的建树。



第二,马谡急于建功,急于表现自己。

马谡跟随诸葛亮多年,是诸葛亮的得意门生,但是几乎没有实战的机会,更没有建立自己的战功,急于表现自己。

正是如此,就连赵云等名将都不敢轻于允诺的街亭阻击战,马谡却自告奋勇,敢立军令状。

诸葛亮让马谡守卫街亭,只要马谡能守住就是头功一件,但是立功心切的马谡不甘于区区死守,想要居高临下一举击溃魏军主力。

立功心切的心理因素,让马谡更具冒险,断送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成果,落得个被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下场。



第三,马谡没有实战经验,纸上谈兵。

马谡没有实战经验,他的纸上谈兵从来没有亲自实施过,无法设身处地的感受战争的残酷性,靠理论打仗,凭兵书说话,最后兵败身死。

马谡的居高临下的思维没有错,错就错在自己守的是孤山,一旦被四面包围,在士兵心里是很大的恐惧。

马谡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也没有错,错就错在马谡自绝后路,主动放弃战场主动权,变主动为被动,最终陷于绝地,兵败街亭。



所以,马谡之死,死在太把自己当回事了,死在自己的持才傲物上,死在急功近利上,死在纸上谈兵上。

篇篇原创,给你独特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是我不断创作的动力

津城沐雨


要想弄清楚马谡为什么要在山上扎营,首先得弄明白,诸葛亮交给马谡的任务是什么?

从事后来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就是要拿下陇西五郡:陇西郡、南安郡、天水郡、广魏郡和安定郡。魏国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实际上关中及陇右的防备是相当松懈的,认为蜀汉没有实力进攻曹魏的关中及陇西地区。



曹魏在关中的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长安到陈仓一带的关中地区,诸葛亮的目的是拿下陇西五郡,如果曹魏想要支援陇右的话,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走陇山道,而街亭就是陇山道西边的关口,另一条路是渭水道,这条路是小道,不适合大军行进,渭水道的西边关口就是上邽。

只要诸葛亮堵住了街亭和上邽,魏军就救援不了陇右,诸葛亮所率领的蜀军主力就能拿下陇西五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能达到目的。



所以,诸葛亮给马谡的任务是守住街亭,不让曹魏的主力救援部队进入陇西,只要马谡在街亭堵住了魏军,就算完成了任务。

从关中经陇山道到达街亭的路,实际上是山谷间的一条路,谷口就是街亭,据史记记载,待亭有城池可守,既然是谷口,街亭周边山也比较多。



马谡无论是在山上扎营也好,还在据城而守也好,任务就是堵住魏军,不能让魏军进入陇西,否则任务就失败了。从事后的结果来看,马谡非旦没有完成任务,而且被张郃击败的时间极短,甚至连为诸葛亮争取时间都没有做到。

马谡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要在山上扎营?



我相信诸葛亮在安排任务前,已经非常清楚的向马谡说明了任务的重要性和如何部署,从王平执意劝谏马谡和街亭之败后诸葛亮的处罚情况来看,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安排,上山扎营属于个人行为。

古代的城池,一般是依险而建,根据地形起到不拿下城池就无法通过的目的,如果街亭有城,一定是建在谷口的正对面,起到扼守谷口道路的作用,否则城池也没用,如果守城,魏军是没有这么容易通过街亭,或绕过城池进入陇西的。



马谡被派去守街亭时,他是不知道他的对手是谁的,至少对手张郃,那是后来局势明朗后,马谡才知道他的对手是张郃,马谡之所以弃城,而上山扎营,第一个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到他的对手是谁?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是马谡选择上山扎营的第二个原因,前提是你得顺利完成任务,如果马谡守住了街亭,完成了任务,那么他是选择上山扎营,还是选择据城死守,都不是问题,关健是马谡失败了,所以要追究他的责任。



马谡选择上山扎营的灵感,多半来自刘备打汉中之战时,命令黄忠在定军山扎营,然后利用居高临下的优势,打一个防守反击,黄忠当年就是这样斩杀了魏军主帅夏侯渊,如果马谡能成功斩杀魏军主将,将会立下不世之功。

换句话说,马谡上山扎营的第三个原因是马谡立功心切,马谡想通过在山上扎营,在防守魏军的同时,利用居高临下的地位,冲击魏军,立下大功,以便更好在日后的蜀汉发展,可惜马谡败了,只要马谡败了,所有的责任都是马谡的责任,这就是成王败寇的理论。



马谡选择上山扎营的第四个原因,就是马谡缺少实际领兵打仗的经验,而诸葛亮能将马谡放在如此重要的位子,也是要承担用人责任的,所以在马谡失败后,连诸葛亮也自贬三级。

从事后王平带领千余人,就挡住了张郃的情况来看,只要马谡据城以守,张郃一时半会是无法拿下街亭城池的,张郃到达街亭的先锋部队一定是骑兵部队,很可能还缺少攻城武器,只能望城兴叹。



但是马谡在山上扎营,张郃立即就想到破马谡的办法,断水源,围山,其实还是马谡缺少实际经验,在战争之初,就应该想到水源问题,应该趁张郃立足未稳,从山上冲击张郃军队,张郃是急行军赶到街亭的,如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马谡在山上扎营,完全就是忽视了诸葛亮的整体战略,没有大局观的表现,这也是马谡在山上扎营的第五个原因。他没有考虑到整个第一次北伐的战略,或者不能理解诸葛亮的战略,只从自身利益考虑街亭之战,所以才会失败。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马谡违背诸葛亮嘱托,在山上驻兵,也一定有他的道理。其一居高临下,抢得先机。其二背水一战,将士用命。然而人常说“兵无常法,水无常势”,不能不变的看问题,魏军闭门不战,断其水源,就已把你的优势化无,众人提意见,固直不采纳,焉有不败之理。总上所述,一个优秀的将军,不但要有谋略,考虑天时地势,还得多听众言,防畏杜渐,这样才能百战百胜。这样才不至落得“挥泪斩马谡”的结局,痛定思痛,以史为鉴吧。


逍遥客观世界


这个问题其实简单!

马谡确有其才,虽不曾展露但能得诸葛孔明赏识,绝非泛泛之辈!白帝城刘玄德曾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这句话也侧面论证了马谡确有实才,不过理论大于实践而已!不能单独独当一面!

那么诸葛亮是不是真的不知道这一点呢?非也孔明也深知这一点,所以让大将王平协助!可惜马谡深的孔明赏识,王平也忤逆不了他!

街亭之失不过马谡自负而已,他深通兵法围山断源之法也知道!为何还要屯兵山上呢?因为他想赢,他太渴望展露自己了,想要一战成名!他知道如果此时大败司马懿主力,那么北伐指日可待,如他所言从上而下势如破竹,可是他没想到司马懿虚兵一路攻哪我忘了,而所有主力皆来夺取街亭,面对数十倍于己的兵力想赢太难了,更没想到大将张郃也在,足足抵住了王平三次救援!也有一大因素他只准备了当道扎营的资源,没有准备山上攻伐的资源,如果滚石,冲车,火球准备充分破司马懿不难!而且诸葛亮也没想到司马懿另一路是虚兵,没想到司马懿敢主力孤军冒进断他后路,就算是马谡当道扎营,凭那点人马也绝挡不住司马懿主力!想凭区区一万多人马挡五十万大军,根本不可能!诸葛亮也只是防范司马懿偷袭街亭!唉!其实马谡死的是真冤!没办法不斩马谡,孔明难辞其咎!这也是诸葛亮不敢小瞧司马懿的来源!也是为什么不听魏延奇袭子午谷的原由!司马懿之才绝非浪得虚名!


意念领跑者


马谡,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

要搞明白题主的问题,就要清楚一下以下问题

第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真正目的

请看上图,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赵云、邓芝军作为疑兵,由斜谷道北攻,迷惑魏国,自己亲率大军向岐山发起进攻,迅速占领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也就是说,此时魏国已经跟自己的凉州切断了联系,只要给诸葛亮足够的时间,凉州从此将属于蜀国

此时的蜀国,仅仅拥有益州一州之地,想要统一天下,物资方面就供应不上,凉州虽然地方不大,却盛产好马,对蜀国来说正是燃眉之急

第二,街亭的重要性

街亭这个地方,不仅仅是这三郡的连接点,更是类似于凉州门户的关键所在,失去它,蜀军如果不退回岐山,将是腹背受敌

诸葛亮殚精竭虑的部署了6年,才使得蜀国再一次有了角逐天下的实力(夷陵之战,蜀国倾尽全国之力攻吴,基本全军覆没),却因为马谡而前功尽弃,“挥泪”中多少带着点怨恨

第三,马谡在山上扎营的真实目的

街亭的重要性,整个蜀国高层都知道,以马谡“才器过人”的名声,自然更是了解深刻

诸葛亮安排的任务是据守城邑,保证街亭不失,但马谡想要的是一举歼灭魏军,将此次北伐的战果扩大到并州,这样的话,蜀国不仅安稳的消化凉州(并州可作为战略缓冲地),更可以随时进攻魏国

所以他选择“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驻扎于南山,企图利用地势,一举剿灭魏军,可惜他遇到了张郃,一眼看出马谡的目的,不与其正面冲突,而是切断水源,让蜀军自乱阵脚

总结一下:从马谡献计“平南之策”及“反间计”(七擒孟获、挑拨司马懿与曹睿关系)就可看出,马谡善“军计”是无可厚非的,可惜,计策是好计策,自己却不是很好地实践者,硬要把“军计”理解为“军事”,跑偏了

  • 如果觉得小编说的挺对,就关注转发一下呗!

  • 如果觉得小编说的不对,就留言讨论一下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