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不派姜维赵云去街亭而派马谡去了?

欣欣向荣145097341


无论是赵云还是姜维,或者魏延、王平、马岱,甚至让张翼做为主将去守街亭,都能够守住。

因为街亭其实并不难守,并不需要有超高的军事才能,守街亭真正最重要的是执行力!


赵云肯定是不可能被用来去守街亭的,赵云有更重要的任务――率偏师冒充蜀军主力,把曹真死死钉住,他是负责牵制的。

魏延也有重要的任务,必须留着对付尚未降服的陇右二郡,特别是郭淮还在上邽。魏延是负责消化的。

那么姜维呢?咱们来分析一下诸葛亮的真实思想。


诸葛亮一出祁山,北伐中原,当时在蜀军指挥层有两种意见:

一、“子午谷奇计”

这是由魏延提出来的。这个计划是兵分两路,一路由魏延率五千轻骑,五千后勤,兵行子午谷,快速行军十日,突袭长安,然后在长安坚守二十天,截断魏援。

另一路由诸葛亮率蜀军主力出祁山,平推而进,两军在长安会师。

如果这个计划能够实现,战果就太巨大了。陇、雍、凉与魏国内境的联结被割断,将曹真、张郃、郭淮所率的魏军全都一锅烩了。

这个计划的特点是“高风险、高收益”。虽然战果辉煌,但风险也是十分巨大的,行动要求太精密了。

魏延这一路人马不能有任何失误,需要在敌人眼皮底下穿行十日不被发现,还不能遇到阻截,还需要长安魏军不战而逃,诸葛亮的主力部队也必须如期到达。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是一场惨败。

另外还需要蜀军消化能力超强,能够迅速消化掉这个囫囵咽下去的大果子。

这其实就是赌国运了。

二、“平取陇右”

这是诸葛亮提出的。这个计划是以赵云和邓芝率一支偏师,冒充成蜀军的主力部队,大张旗鼓出萁谷,假做攻取郿县,吸引住曹真所部的魏军主力。

另一路由诸葛亮率领真正的主力部队平取陇右,割断陇西诸郡与魏国内境的联系,逐步蚕食。

这个计划的特点是稳赚不赔,本钱很小,利润可观。

有点像钓鱼,投下饵钩,只要曹真一咬钩,被赵云牵着溜一段时间,蜀军就牢牢把握住主动权了,只管收利。

而事实上,蜀军就是按照诸葛亮的这个计划进行的。

前期干得相当不错,赵云和邓芝成功地将曹真所部的魏军主力钉死在了萁谷。

诸葛亮率部突袭,挺进祁山,魏军完全没有防备,天水、南安两城太守不战而逃,天水的姜维、梁绪、尹赏等被围而降。郭淮退守上邽,固守待援。陇右五郡失了三郡。剩下广魏和陇西也是朝不保夕。

形势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蜀军其实已经稳操胜券了,只要卡住咽喉要道,使魏军“急切间不得偷过”,张郃的援兵一时半回冲不过来,诸葛亮就可以从容地攻取剩下的几城,到那时,张郃再冲过来,几乎就相当于自投罗网。

再不济,诸葛亮也能把到手的百姓、财产、牲畜和粮草全部迁走。将来就算魏军收复了,还必须重新迁来人口和生产工具。蜀军再乘着魏国迁民,地方也没有完全恢复,再来争抢,就将魏国的国力一点点消耗在这片土地上了。

所以说,诸葛亮这个计划的后面隐藏的是满满的阴毒。


街亭这个地方并不难守。

街亭的地形属于狭道,只要当道而立,筑寨挖壕,深沟建垒,张郃的部队很难通过。

为了抓紧时间,强调速度,张郃率领的是骑兵部队,轻装远袭,就必然无法携带完备的的攻坚战具,怕的就是攻坚战。

再者,想发挥骑兵的优势,地形上就需要有足够的宽正面,迂回侧翼,以冲开防御漏洞。正面硬磕可不是骑兵的长处,骑兵部队最怕的就是在狭路上碰到了劲弩。

所以说,街亭这个地形很容易限制住骑兵的机动性,正面死守,节节抗击,雍塞道路,破坏通道,没有了速度,骑兵就会变成步兵。

冷兵器战争中,防御一方比进攻方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

所以说,街亭这个地方并不难守,其实并不需要什么重将。


赵云在萁谷牵制着曹真的主力,魏延要留下来对付郭淮,因为魏延很善长收拾郭淮。如果顺利拿下剩下的两城,诸葛亮还可能派魏延率领一支骑兵部队迂回过去,去抠张郃的屁股。

街亭不难守,但很重要,如果守住了,这是大功,那么让谁去白捡这个大功呢?

诸葛亮他不仅仅是个军事家,他首先是个政治家,所以他在军事上机关算尽的同时,他还要算无遗策地考虑到政治问题。

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彝陵,蜀汉的根基――荆州势力,在这两次惨败中几乎被一网打尽。老一代逐渐凋零,年轻一代尚未成长,荆州派已经到了青黄不接、难以为继的地步。

马谡是荆州派的后起之秀,他的几个兄长都为蜀汉立下过汗马功劳,马谡的家族也很有名望。马谡还是诸葛亮忠实的粉丝,两人之间在工作中是上下级的关系,在事业上犹如师徒,在感情上情同父子。

所以,诸葛亮非常想培养马谡,这份功劳给了马谡,就能提高他在军队中的威望和地位,对一些人形成制衡。



为了马谡得到这份功劳,诸葛亮是费尽了心机。

他首先强调守住街亭的重要性,就是为了让大家认识到,这可是一份大功,将来他升格提拔马谡,别人也没有什么意见。

诸葛亮又让马谡立下了军令状,这就使众将没有什么可指摘的。

诸葛亮还将防御的注意要点倾囊相授,使马谡能够很轻易地掌握。

诸葛亮又给马谡派了个副将――精通地形的王平。王平的战斗经验很丰富,务实而厚道,他是魏国降将,对魏军的作战风格也很熟悉。

诸葛亮还把要求降了一个档次,只要使魏军“急切间不得偷过”就行了。什么意思呢?就是打了败仗都不怕,张郃就算打开了防御圈,他都不敢冲过去,只要马谡这支部队建制保持完整,就能随时切断张郃的后路。

诸葛亮把这份功劳算是掰开了,揉碎了,填进马谡的嘴里,还不放心,又往食道里捅了下去。都到了这份上,马谡仍然丢了街亭,还能埋怨诸葛亮吗?


在军事布署上,诸葛亮算无遗策,但他漏算了人心。

马谡久在军中,但都是做为诸葛亮的参谋人员赞画军机,他以前并没有独立领兵作战的经验,也没有什么战功。马谡在军中的威望其实都来源于蜀军众将对诸葛亮的崇拜和尊敬,马谡在诸葛亮光环的蔽佑下太久了。

马谡非常渴望能够有机会证明自己,他希望立功,以自己真实能力而获得的功劳,这份功劳完全属于他马谡自己,而不是打着诸葛亮的烙印。

所以,马谡不仅想守住街亭,他还想超出诸葛亮的预期,以攻代守,重创张郃,不但要完成任务,还要有所斩获。

于是马谡把主力布署在了半坡上,居高临下,势如破竹,要打张郃一个击溃战。


问题就出在这里了。诸葛亮给马谡配置的兵力,要守住街亭是绰绰有余的,但要想击溃张郃,可就远远不够了。 马谡没有能够打张郃一个击溃战,反而让张郃打了个歼灭战,率兵直插蜀军后方。

牵一发而动全身,街亭的迅速丢失,使诸葛亮的战略计划全盘落空,蜀军还面临着后路被抄的巨大危险,形势陡然急转直下,连到手的居民和财富都来不及迁走。

诸葛亮大惊之下,只能通知各处的蜀军昼夜兼程紧急后撤,返回川蜀,前期所有的战果都付诸东流。

重新复盘这场战役,令人感慨万分。诸葛亮的计划十分周密,也并没有漏洞,采取的措施也堪称妥当,严丝合缝。

他唯一漏算掉的是人心。


有句话,“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你也许并没有什么惊才绝艳的才华,也没有天马行空的思维,也没有洞察先机的眼力,但只要你能把任务扎扎实实地贯彻到底,你也能够成为一代名将,这就叫“执行力”。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再想想廖化这个人,他无论武艺还是战术技巧都很普通,但他有个很大的优点:执行力强。能把任务贯彻落实到最细微的地步,终究也能有所成就,这就是他很了不起的地方。


馋嘴肥猫铲史官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这个白眉说的是马良,马良是刘备称帝之后封的第一个侍中,是刘备的近臣,因为马良的才能深得刘备信任,而马谡就是马良的亲弟弟。

马良战死于夷陵之战,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掌权,在诸葛亮南征南中的战役中,马谡给诸葛亮出了很好策略,最终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顺利地平定了南中的叛乱。

当诸葛亮准备第一次北伐用兵时,就面临如何用人的问题,蜀汉政权自刘备去世,大批人才陨落,老一辈的将领只剩下个赵云,蜀汉能够担当独立任务的将领只有魏延、吴懿,当时王平在军中资历较浅,只是个牙门将军,而姜维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才投降。

诸葛亮能用得上并且能够独自领兵打仗的将领寥寥无几,按照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策划,必须有一支军队担任疑兵,拖住曹魏关中军团曹真的主力,另外还得有一支军队,在街亭担任阻击魏军的任务,不让魏军进入陇右,而诸葛亮本人则率领主力收割陇右五郡。

诸葛亮用来担任疑兵拖住曹魏关中主力的军队一定不能太弱,太弱了很明显就失去了牵制作用,而且还要有能抵抗曹魏关中主力反扑的能力,担任疑兵的军队如果被曹魏击溃,那么魏军主力就能顺着疑兵前进的道路,反攻汉中,那将是蜀汉的灾难,弄不好诸葛亮北伐主力有去无回。

担任疑兵拖住曹魏关中主力的军队也不能太强,太强了,会影响诸葛亮主力作战的实力,而且担任疑兵的主将还要有丰富的战斗经验,诸葛亮仔细考虑过担任疑兵的将领人选,只能选择赵云,赵云是老将,又身经百战,处理稳妥。

魏延这个将领是绝对不能担任独自领军的重任,因为他有时会不听命令行军,而且魏延的长处在于进攻而不是防守,吴懿虽然也是身经百战的将领,但是他的能力弱了一些,同时吴懿还是皇帝刘禅的大舅子,也不方便让他担任这么敏感的任务。

诸葛亮看来看去只有赵云最合适,还给赵云配了个副手邓芝,毕竟赵云年龄也大了,诸葛亮作了万全之策,万一赵云有什么不测,还有个邓芝可以顶起来。

疑兵选好主将后,诸葛亮就面临选择驻守街亭抵御魏军援兵的将领,当时蜀汉大部分将领都推荐魏延和吴懿两人,可诸葛亮却力排众议,没有选择魏延和吴懿,而选择了马谡这个胸有谋略,却没有任何领兵经验的马谡。

诸葛亮让马谡作为镇守街亭的主将,将王平作为马谡的副将,并且另派高翔率领一支军队驻扎在街亭左侧的列柳城协助马谡,派魏延驻守在街亭右侧的山谷中协助马谡,从诸葛亮当时的人事安排来看,诸葛亮用马谡,完全就是在培养马谡。

明明可以用魏延作主将,却让魏延协助马谡,很明显街亭之战,诸葛亮就是培养马谡,而且是力排众议,只有诸葛亮一个人提拔马谡来守街亭,当时蜀汉大多数将领都持反对意见,任用一个马谡,派出三个将领协助,你说不说诸葛亮特意培养马谡,恐怕都没人相信。

为什么诸葛亮要刻章培养马谡呢?

原因很简单,当年的马良是刘备的亲信,作为皇帝刘备的侍中存在,马良是深得刘备信任的,并且马良很有才能,现在的马谡同样是深得诸葛亮信任的,马谡在街亭之战前,经常与诸葛亮讨论军事谋略,而且是彻夜长谈,马谡深得诸葛亮赏识。

韩信也好,赵括也罢,在没有具体的成名战役之前,都是靠嘴巴说谋略的,能不能成才的关键就在于实战中的表现如何?如果马谡在街亭之战打赢了,他就是韩信,可惜马谡打败了,他只能当赵括了。

而诸葛亮就给了马谡这么一个机会,一个看上去非常有希望立功的机会,如果马谡能把握好,将是马谡人生中的重大转机,可惜马谡败了,身败名裂,而且诸葛亮也得背锅。

诸葛亮用马谡,除了马谡表现得有才能外,不得不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马谡的身份问题。

马谡是荆州襄阳人,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中的上层官僚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荆州人,像庞统、刘巴、李严、马良、向宠、董和、霍峻等等,都是荆州人,这是刘备政权稳定的根本所在,刘备就是要利用外地人来压制本地人,才能保证建立在益州的这个政权的稳定与繁荣。

诸葛亮也继承刘备时代的这一国策,你看诸葛亮重用的人,不是外地人,就是荆州人,反正几乎没有益州人,比如蒋琬、费祎、杨仪、董允都是荆州人,而王平、姜维、吴懿都是外地人,就是没有益州人,这是蜀汉的国策。

诸葛亮反正要用人,在用人方面,诸葛亮刻意优先使用并培养荆州人,马谡作为当时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而且能与诸葛亮彻夜讨论军事谋略的人才,诸葛亮是有意重用提拔的,但是重用提拔,前提是马谡得表现出才能,得立功,诸葛亮用马谡,就是给了马谡一个立功的机会,是马谡自己不珍惜。

当然,你也可以说诸葛亮是刻意重用本派系的人才,即使刘备临死前说了马谡不可重用之类的话,可是诸葛亮也很难啊,毕竟人才缺乏,马谡已经是凤毛麟角了,诸葛亮只能先试探一下马谡的才能。

但马谡绝对不是诸葛亮的心腹,心腹与培养重用是有区别的,你看诸葛亮培养的接班人,比如蒋琬和费祎,是以国家为重的,而不是以诸葛亮为重,况且诸葛亮也没有拉帮结派,培养私人势力,他不是司马懿,也不是曹操,诸葛亮重用马谡是为了蜀汉国家而培养人才,而不是为了他诸葛亮自已,这一点必须明确。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诸葛亮认为只有马谡更合适。

其实,题主真实的意图,也是许多人的疑问,无非是几个意思:

第一,姜维、赵云比马谡本事大,如果诸葛亮派遣他们去可能就不会丢失街亭。

第二,刘备临终明确交代,“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为何诸葛亮还委以重任呢?

第三,究竟诸葛亮为啥就信任马谡,而不听刘备之言呢?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 ,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

根本而言,诸葛亮相信马谡,也就是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不相信刘备的忠告。

这也有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诸葛亮自己能力很强,也很能干。但在识人、用人方面,比刘备差了一截。

第二,诸葛亮并不认为自己在识人、用人方面比刘备差。

第三,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对他很佩服,很信任,自然就很器重。

诸葛亮认为刘备看事未必就正确,因为都认为夷陵之战不该发动,但刘备却一意孤行,最终导致失败,这就说明刘备并不完全正确,特别是在事关国运的决策时,却毫无理性,犯下致命的错误。这不能令诸葛亮信服,也就不可能把刘备的话当真。

通过与马谡的深入交流,诸葛亮认为刘备对马谡的看法是误会或者是错误的。诸葛亮南征,马谡建议诸葛亮以攻心为上,诸葛亮认为是高瞻远瞩。马谡此计也的确是很高明,足见马谡并非纸上谈兵。

马谡失街亭,责任并不完全在马谡,就当时的情形,换了谁都守不住,姜维、赵云是一样。这是诸葛亮部署的错误,不是马谡无能,也不是刘备看人就很准。

既然街亭是北伐必守之地,为何以后北伐,诸葛亮咋就不派人去坚守了呢?

斩马谡是因为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节度,具体而言,就是没有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去守,这是个大问题。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但前提是要打胜仗。既不遵从节度,又打了败仗,不斩首就没法交代了。

马谡败了,并不说明换了别人就守得住街亭;并不说明诸葛亮派遣马谡是错误的;并不说明刘备的预言就是正确的。

因为诸葛亮安排守街亭本身就是个死结,是不可能也没有人能够完成的任务。

只不过谁去谁倒霉,结果是马谡倒霉,而且演义描写的是马谡抢着去而且认为是小小的街亭,守住它简单的很。

这不过是小说为了艺术效果有意为之。

但史料没有具体记载,马谡是如何接受这一任务的。恐怕是都以为守不住,没人愿意去。马谡是诸葛亮的高徒,别人不去,诸葛亮就对马谡说:“就委屈你马谡去吧,我再派王平、高翔、魏延去协助,这总可以吧。”

结果,马谡还是败了。诸葛亮没办法,就挥泪把他杀了,说:“你替我背着这个锅吧,我会照顾好你的老婆孩子的,放心去吧。”

根本而言,诸葛亮是人不是神。即便是神,也有打盹的时候。诸葛亮咋就不能犯错误呢?

只要改正了错误,还是好同志,以后北伐不也很有成绩吗?诸葛亮不也成为了“千古一相”?

因此,当时的情况,很可能是诸葛亮也不清楚谁能守得住,他当时就认为只要马谡最合适。

这就是诸葛亮不派遣姜维、赵云去守街亭的根本原因。马谡已经替诸葛亮背着这个锅很久了,现在有必要让他放下,稍微歇一歇了。

由于与本题无关,这里就不讨论姜维是在这次北伐时,不得已才投降的诸葛亮。此时,诸葛亮还不清楚姜维就是难得的奇才,更不清楚姜维是否真心归顺。街亭这么重要的事,自然不会派遣姜维去做了。


豹眼看历史


诸葛亮在街亭之战前对马谡寄予厚望,这是马谡饱读兵书,研习战阵,熟悉战略的结果,二人曾经通宵达旦地畅谈军事,马谡很多具体的军事建议也得到诸葛亮的重视和采纳,如收获孟获、新形式下的联吴抗曹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事实说明在战略层面上,马谡是有才华的。


被派往守街亭时,诸葛亮让能征惯战的王平作为他的副将前往,就能看出诸葛亮对他的军事能力的看好程度;这是长期观察后又深思熟虑的结果,况且马谡主动请战,不能打击他的积极性吧?为保万无一失,还逼其签了军令状!

赵云,久经沙场,作为五虎上将,尽管耄耋之年,但雄心犹存,与邓芝搭档更是如虎添翼,如果镇守街亭自然有不战屈人之兵的效果,但赵云当时重任在肩,他与邓芝要率领自己的小部队,虚张声势,冒充蜀军主力,牵制曹真,把曹真的大部队钉死在箕谷,以缓解整个蜀军的压力。


这个任务非他不可,因为长板坡的英名在,常胜将军的招牌在,魏军一见他的旗号,必定认为是蜀军主力;所以,他的任务无可替代,事实证明他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姜维归降不久,而且他是诸葛亮处心积虑用计收服的,并非主动归降,面对司马懿大军,谁能保证姜伯约不发生点意念上的动摇呢?再者资历尚浅,还另有他派!


希望星晨58298869


马谡是诸葛亮的高参,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经常与马谡谈军事整夜长谈到天明,在军事上很多战略诸葛都采用了马稷的建议,马谡并非人们着为茶余饭饱之后的笑料,只会纸上谈兵,马谡此人是很有才的,否则诸葛亮怎会与其关系这么好,难道诸葛亮吃饱了撑的,与一弱智在一齐共事,而把守街亭的重任交给马谡,交给王平也好,王平并非弱者,武艺跟魏延差不多,为什么让王平做副将呢?

赵云,不用说,他不如魏延能守能攻,而且魏延根本不看好诸葛的军事才能,(政治除外,诸葛亮联吴抗曹的设想到落实,这是不可否认的)姜维资历尚浅,所以魏延一直不受器重。

概括语言,诸葛亮用人远远的逊色于刘备,他的军事才能如陈寿所说,连年征战劳而无功,但是他己尽力了,换任何人去守街亭,都是失败,因徐晃仅是先锋,曹魏大军压境,失败是肯定的,充其量延长几天,诸葛的援军遥遥无期,无军队可用,鞭长莫及,所谓挥泪斩马谡,那是戏剧性的。主要责任是诸葛亮的,战争不是儿戏,应该亲自坐镇,都关系两军决战的阶段,主帅干什吃的。


9紫气東来


都不要抢,我来回答。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尚有赵云、魏延、吴壹等名将,为何派一个从未带过兵的马谡去守街亭?这里面有何玄机呢?下面根据史书《三国志》来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

马谡好论军计 与诸葛亮私交深厚 马谡是个比较合格的参谋 而不是一个合格的将领

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扛起了北伐的重任,当时诸葛亮与马氏五常中的马良、马谡两兄弟关系甚好。马良和马谡也是有才能的,马良受到刘备的重用,是刘备亲近的近臣,曾经不辱使命出使东吴,在刘备伐吴时,奉刘备之命联合五溪蛮出兵相助,可惜在夷陵之战中不幸战死。



马良、马谡都是荆州当地的名士,与诸葛亮关系不错,马谡也经常与诸葛亮讨论国家大事,遇事每次都能说到点子上,还给诸葛亮一些良好的建议,比如诸葛亮平定南中之时,就建议诸葛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彻底收获南蛮的心,诸葛亮觉得很不错,采纳了,终于在七擒七纵南王孟获后,收获了南中之人的人心,南中至此再也没有复叛。



作为一个出谋献策的参谋来说,马谡其实还算合格的,马谡也没有那么不堪,正所谓理论要结合实战,没有行军打仗和作战经验的马谡,是不适合当一个将军的,除非是天生的军事天才。

诸葛亮为啥派马谡去守街亭而没有派赵云和魏延姜维等人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意图是要攻取陇右,占领雍凉二州,切断雍凉与曹魏的联系,从而以雍凉为基地来图谋关中。为了迷惑曹魏,诸葛亮做了一系列的安排。



首先,设立疑兵部队:派赵云、邓芝带领疑兵从褒斜道进兵,给与曹魏造成一种进攻长安的假象,吸引和拖住曹真的主力部队,为诸葛亮的主力部队夺取陇右争取时间。

其次,诸葛亮带领主力部队出祁山,攻取陇右。

这一规划其实很好的迷惑了曹魏,直到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响应诸葛亮时,曹叡才明白诸葛亮要攻占陇右取雍凉的真实意图,所以派名将张郃去长安,出兵去抵挡诸葛亮,战争的聚集点集中在了街亭这个地方。



诸葛亮这时候也很有意思,当时军营里大多数人都以为会用魏延、吴壹,但事实并没有,却选用了参军马谡。马谡不听从诸葛亮的谋划 没有当道扎寨,而是上山扎营 依据山势来迎战张郃大军。结果被张郃断了水道,山上的蜀军不战自溃,被张郃大败。

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 见《三国志董刘马陈董吕传》

街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诸葛亮其实也想有个人只要守住街亭即可,为自己赢得时间就行,一片大好形势却被马谡给断送了。回想下诸葛亮为啥要派马谡去呢?

赵云被诸葛亮派去当疑兵了,这个任务非常重要,吸引魏军主力,更是重中之重。

魏延在干吗呢?魏延和高翔被诸葛亮安排在街亭的左右两翼来接应马谡。

姜维作为刚投降的降将,诸葛亮还得考察呢?

守街亭还得自己信得过的,诸葛亮为了保险起见,还给马谡配了一个相当稳重的王平。

马谡是跟诸葛亮同属荆州派集团,诸葛亮有意要培养一个能独当一面的良将之才,马谡好论军计,有见解,只是缺乏历练,这时个机会,如果马谡能听从诸葛亮安营扎寨的办法,马谡就会守住街亭,以后在军中就会有一席之地,说不定一会继承诸葛亮的衣钵都有可能。这个马谡浪费了诸葛亮的一番苦心,包括这也是诸葛亮用人不当的真实案列。马谡夸夸其谈,正如刘备临死前所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只可惜诸葛亮在人才匮乏的情况下,不得不用。

结语:派马谡去守街亭,有诸葛亮的私心,想要给蜀汉培养一个能独当一面的良将之才,可惜马谡并不能领会诸葛亮的意思,因为自负、因为夸夸其谈、因为纸上谈兵,不听劝阻,一意孤行导致大败,辜负了诸葛亮的心意,断送了第一次北伐的大好局面。如果马谡能在战争中多历练,在实战中不断改进,说不定可以成为蜀汉独挡一面的良将,毕竟马谡死的时候才三十六岁。历史没有如果,马谡的过错是无法挽回的,诸葛亮不得已“挥泪斩马谡”。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紫气东来 欢迎大家点赞、留言、评论 喜欢三国的朋友别忘了关注我哦!

期待与您一起探讨三国!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赵云是疑兵无法派、姜维还没有投降,只有魏延和吴懿二人是有经验的大将

在关于街亭之战,我也写过好多篇问答,基本上都是从军事地理和行军速度去讨论,基本结论有:

1、诸葛亮派遣马谡要守的不是街亭,而是陇关——阻止张郃5万大军进入陇西,才是马谡要完成的任务,街亭之战是马谡和张郃的遭遇战;

2、魏国骑兵多,加上有夏侯渊的行军速度传统,是张郃能够比马谡早2、3天穿越陇关的原因。

面对街亭张郃的5万大军,马谡尽力了,换了魏延、姜维、赵云等名将,一样打不过张郃。想知道原因就要弄明白蜀汉到底有多少兵马、诸葛亮北伐大军有多少人、马谡军有多少人。

离开这些士兵数据去谈论换谁去打是没有意义的。

诸葛亮北伐大军有多少呢?

《三国志 后主传》在蜀汉灭亡时记录了蜀汉的全国士兵数目:

“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而在钟会出兵攻打汉中时,曹魏的兵力为:

钟会军10万,邓艾军3万、诸葛绪军3万,合计16万。而蜀汉全国只有10.2万士兵。

而率领大军在沓中屯田的姜维的兵力,在姜维投降后钟会的上书中有记录:

“维等所统步骑四五万人”

有就是蜀汉所谓的北伐大军,基本上就是4、5万人。而钟会在进攻汉中前对蜀汉的分析也相当准确:

“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境不下四万,然则馀众不过五万。”

刘备举国攻打东吴的夷陵之战,刘备军只有4万人:

“汉主遣将军吴班、冯习攻破权将李异、刘阿等于巫,进军秭归,兵四万馀人”

因此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再怎么抽调,最高就是7万人。这7万人分为三处:

1、赵云和邓芝一军最少也要1.5万人,否则难以成为疑兵;

2、马谡军;

3、诸葛亮军。

除去赵云军,诸葛亮最多只有5.5万,和张郃军基本无差。

马谡军的人数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三国志 王平传》记录了街亭之战王平军的人数:

“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偪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

上面的信息说明两点:

1、王平军为1000人;

2、街亭之战中马谡军主要是散败,被张郃杀死和俘虏的不多,最后是跟随王平回去;

《马谡传》对马谡军的记录是:

“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

这说明诸葛亮把大部分士兵交给了马谡,也就是说60%到70%的兵马,因为诸葛亮还要30%到40%的兵力去占领天水三郡。

因此马谡军兵力应该是在3.3万-3.85万之间。张郃军5万,比马谡军只有1万士兵的优势。蜀汉军是有机会击败张郃军的。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不用魏延而用没有战场经验的魏延,有可能是有两点:

1、魏延提出偷渡子午谷计划,诸葛亮因此不满意;

2、魏延人际关系不好,诸葛亮和马谡关系很好。

在诸葛亮看来,魏延就是一个不服从命令的刺头,因此派遣马谡——这个世界不是少了谁地球就不转。这很可能是诸葛亮当时的想法,有点赌气。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三国志》中记载: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

建兴六年(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准备就绪,从汉中出兵,走祁山,讨伐曹魏。诸葛亮亲自率领十万大军,突袭祁山,并任命马谡为先锋,把守军事重地街亭。结果“纸上谈兵”的马谡坑了“恩师”诸葛亮,放弃水源,在街亭南山上安营扎寨,被张郃切断水源,最后丢失街亭,功亏一篑。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派遣能征善战的姜维和赵云守卫军事要塞街亭,而是派了马谡去了呢?

个人认为诸葛亮没有派姜维和赵云守卫街亭,而是派了马谡,主要是因为姜维不适合,而赵云却另有重用,下面看看当时姜维和赵云都干啥呢。

姜维

公元228年,姜维是曹魏天水郡参军,也就是参谋之类的官职。在诸葛亮伐魏时,姜维正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人跟着天水太守马遵巡查各地。马遵是一个胆小鬼,他得知蜀汉大军到来,各县都响应诸葛亮,顺便怀疑姜维等人也可能叛变,于是扔下姜维等人,连夜逃跑。姜维等人反应过来,想追上司天水郡守马遵,可是追不上了,也进不了城。姜维无奈,只能归顺诸葛亮。

在姜维归顺诸葛亮不久,就发生了街亭之战。此时的姜维虽然深得诸葛亮器重,被诸葛亮称之为“凉州上士”,对他也非常器重。可是,此时的姜维刚刚归顺蜀汉,还未得到诸葛亮的信任。换句话说,姜维还在诸葛亮的试用期内,还需要经过磨练,经过考验,才能得到诸葛亮的信任。

如果姜维早归顺几年,通过诸葛亮的考验,成功“转正”,他就会受到诸葛亮的重用。或许诸葛亮会把军事重地街亭交个他把守。而现在,诸葛亮即使亲自出马,把守街亭,也不会派“新员工”姜维的。他怕姜维被曹魏重新拉过去,重新回到曹魏阵营,把自己给卖了。到时候,诸葛亮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因此,此时的姜维不能单独领兵出战,只能呆在诸葛亮的中军大帐,多聆听诸葛亮的教导,做些传达将令、出谋划策、书写文书之类的活。

赵云

公元228年,诸葛亮伐魏时,他分兵两路,亲自带领十万大军,兵出祁山,正面进攻曹魏。同时,诸葛亮派出赵云、邓芝作为疑兵,从斜谷道出兵,佯攻曹魏。千万别小看偏师的重要性,这个偏师也需要一个能征善战、经验老到的大将负责。再怎么说,这支部队暂时脱离诸葛亮的控制,独自和曹魏军队对战。

赵云是蜀汉后期为数不多的大将,是少数能拿得出手的老将了。他办事情,勤勤恳恳,不折不扣执行上级的指令。如赵云曾两次救小阿斗,多次救刘备,无论事情大小,他都尽职尽责,完成主公任务。赵云在和曹真大军对战,失利后,他及时聚拢部队,固守箕谷,没有造成大的损失。在诸葛亮下达撤退命令时,赵云亲自断后,是各军中损失最少的了。

《三国志》中记载: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

因此,姜维是刚刚归顺蜀汉的,还没过“试用期”,诸葛亮不放心,不敢派出他守卫街亭。而赵云是能够委以重任的老将,征战经验丰富,被排到斜谷道,佯攻曹魏,为诸葛亮的主力部队打掩护。所以,诸葛亮再三考虑后,越级提拔马谡,并派他把守军事重地街亭。

魁哥说三国


虽然说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是一个错误,但是姜维也不适合,而赵云则不可能派去守街亭,因为他在箕谷,不在陇右。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虽然主要是因为总体实力不如对方,但是马谡违反诸葛亮的部署导致街亭失守,无疑也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果把马谡换成一个合适的人选,守住街亭,那么即使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至少也能多从陇右带一些人回汉中,加强蜀汉的实力。

更换马谡的人选不少,比如像和马谡一起去街亭,最后以疑兵计吓退张郃的王平就是一个,还有像吴懿、高翔等老将应该也可以,但是姜维肯定不合适。

姜维原本是魏国天水郡的中郎,诸葛亮北伐以后,天水群多有人起事响应。天水郡太守当时和姜维、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人一起在外,因为担心姜维等人叛变,他自己连夜逃亡到了上邽。姜维等人投奔上邽、冀县等处,都不得入,无奈之下才投奔了诸葛亮。

姜维投降以后虽然得到诸葛亮的赏识,但是毕竟只是一个新归降的武将,诸葛亮不可能那么放心用他。而且军中其他人也不会服姜维,用他反而会误事,所以并不适合。

而赵云则是和诸葛亮分路行动,当时他和邓芝一起率偏师出斜谷,据守箕谷威胁郿县,吸引魏军主力的注意力,并不在陇右。箕谷到街亭当中全是魏军占领地区,而且赵云对面就是曹真统帅的魏军主力,显然他也不可能赶到街亭去。

所以换将可以,但是姜维和赵云两人真的不行。


不沉的经远


诸葛亮为啥不派姜维、赵云去街亭,而派马谡守街亭?



这个提问,首先需要搞清楚背景。诸葛亮派马谡驻守街亭,是后主刘禅建兴六年(228)春,在章武三年(223)四月,刘备去世后,经过五年的长期准备,诸葛亮筹划的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



说大规模,不是虚张声势,是因为诸葛亮的总体规划,不仅先派赵云、邓芝带一队人马出箕谷,吸引曹真主力,亲自带领主力,出乎意料绕道祁山,这还只是其中一路;其二,通过书信、信使瓦解策反孟达,忽悠孟达从上庸、新城一带,攻击曹魏宛城、洛阳;第三路,修复与东吴关系,挑动孙权从东边攻击合肥一线。




读过这一段,就会明白,即使在《三国演义》中,赵云、邓芝出箕谷,也是一件重大部署,就是说,还在汉中出发前,赵云、邓芝就从箕谷出兵,方向是关中。而分派守卫街亭任务、是在西凉前线,那时赵云已在上千里之外,执行另一项任务,不在身边,怎么可能派去守街亭啊?《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派马谡、王平去街亭走后,又叫赵云、邓芝带兵出箕谷,虽然情节不太合理,但多数人不熟悉地理,可以忽悠,而“七分真实,三分演绎”的写作原则,却是不能马虎的。



至于姜维,当时刚刚投诚,而且年轻,资历、威信都没有树立,街亭守卫是事关第一次北伐成败的关键,换谁当主帅,都不可能让姜维出任主将,这是毫无疑问的。



而马谡则不同,自当年赤壁之战后,马谡的哥哥马良,给刘备献计,先取江南四郡立足,再徐图发展时,马谡随哥哥一起投入刘备麾下,到这次北伐,马谡为蜀国效力,已经二十年。这期间,马谡引起诸葛亮注意,是在刘备去世后,南部轲羌郡太守朱褒、越嶲郡高定、建宁郡太守雍凯,三人响应蛮王孟获,起兵造反,包围永昌郡,永昌太守王伉,紧急求救,诸葛亮鉴于事态严重,亲自带兵平叛,在这一军事行动中,马谡随军参谋,对平南策略马谡建议说,南方蛮夷,地处偏远,这次平叛应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这个建议,正合诸葛亮想法。



后面七擒七纵孟获,正是这一策略执行结果。实践证明,这一建议是正确的。一直到蜀国灭亡,几十年间,再没发生大的动乱。这与司马懿平定辽东,杀当地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余众,当地再起动荡,形成鲜明对照。



正史中,没有详细说明,马谡如何争取到街亭守卫任务,但《三国演义》中,对这一过程,有十分生动的描述。在得知孟达兵败,被杀身亡后,诸葛亮大惊说,今司马懿出山,必取街亭。诸位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话音未落,马谡抢上去说,某愿往。诸葛亮说,街亭虽小,干系非轻……,马谡回复说,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诸葛亮说,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张郃为先锋……,马谡回怼说,休道司马懿、张郃,就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



瞧,这话都说绝了,作为主帅,不派马谡再派谁?虽然诸葛亮派马谡任主将,又加派王平为副将协助,再令高翔侧翼策应,还让魏延在后面,随时观察、准备支援。然马谡兵败如山倒,丢掉的街亭再也难以挽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