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为什么说“没有哪一次战争是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容易被制止的”?

清新历史


丘吉尔的话决不是“事后诸葛亮”,而是非常客观的说法。如果没有苏联的趁火打劫和为虎作伥,没有英国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希特勒不至于那么有恃无恐,二战绝不是后来的那个样子。

虽然希特勒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是箭在弦上,无可避免。但如果英法和苏联能够采取合适的政策抵制希特勒,后来战争的规模和范围不会那么大,也不至于对欧洲造成那么大损失。


一战给欧洲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这种打击不仅是经济的,而且也是心理上的。可以说,一战的残酷直接导致了整个欧洲的怯战情绪。

一战的残酷性让英法等国刻骨铭心。仅以一战中的索姆河战役为例,战役从1916年7月初打到11月中旬,历时四个半月,英法投入兵力86个师,德军67个师,英法联军有79.4万人牺牲在战场,德军也损失近54万人。战壕里外尸体堆积如山,腐烂的尸体让方圆十几公里内的空气里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恶臭味,这种地狱般场景是整个欧洲挥之不去的梦魇。

一战结束后,欧洲失去了整整一代年轻人。残酷的杀戮让欧洲人对于战争无比恐惧,所以,一战后英法两国比任何国家都渴望和平,恐惧战争。

(英国首相张伯伦)

但英法不是通过积极备战,用强大的国防来威慑敌人来制止战争,而是希望通过外交上的周旋而让国家远离战争,免于生灵涂炭。事后证明,正是这种国策,才让德国法西斯无所顾忌,得寸进尺。

英法对德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没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也出于对苏联苏维埃的恐惧,在心里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他们一直希望借助希特勒的屠刀,来扼杀襁褓中的红色政权。对于希特勒初期的侵略行为,英法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策略——这样才好让希特勒有力气咬苏联。


英法的示弱和默许,壮了希特勒的胆子。英法希望用别国的肥肉来喂饱法西斯这个饿狼,自己则可以偏安一隅。

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法国和英国都选择了袖手旁观。英国首相张伯伦甚至在德国入侵奥地利前夕表示,如果德国入侵奥地利,英国人将会选择中立。英法希望用他们默许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换取欧洲和平。

英法两国天真以为只要把德国这条饿狼引向别处,他们就高枕无忧了。1938年。德意英法四国领导人在慕尼黑会议上同意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让捷克斯洛伐克陷入德国的魔爪。

(慕尼黑协定照片)
捷克斯洛伐克是英法的盟友,英法本应该对它有保护的责任。可是两国不仅没有帮着捷克保家卫国,反而跟着德国一起强令捷克割地,在慕尼黑合约讨论条款时,他们甚至没有让捷克代表进门。

之所以英法愿意逼迫捷克斯洛伐克给希特勒割地,是因为希特勒拍着胸脯跟英国首相张伯伦说:“苏台德将是我最后的要求”。

这个见不得阳光的“慕尼黑阴谋”让德国法西斯意识到了英法的软弱。正是绥靖政策让希特勒觉得原来远在天边的称霸世界计划,现在变得触手可得。慕尼黑条约的签订,不仅没有遏制德国的扩张,反而极大的刺激了希特勒的野心。


而英国首相张伯伦还洋洋自得宣称,因为自己的正确决策,欧洲的和平时代到来了。他在降落到伦敦后,在机场举着合约书说:“我给英国带来了和平!”

与英法的冥顽不灵相比,斯大林对德国这条恶狼始终保持着足够的警惕。他觉得新生的苏维埃迟早有一天会成为德国人的盘中餐,不能就这样任人宰割。

于是斯大林未雨绸缪,在1939年夏天派密使跟英法接触,提出苏、英、法三国结盟来抗衡德国的侵略扩张。

此时的英法正为自己的祸水东引的政策暗自得意呢,断然拒绝了苏联人的要求。英法的隔岸观火的态度让斯大林脊背发凉,失望之余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向希特勒靠拢。


1939年8月,斯大林和希特勒的全权代表秘密在莫斯科会谈,斯大林向德方表达了希望和德国和平共处的诚恳态度,德国人大喜过望,当场答应允许苏联参与瓜分波兰以表示感谢。

于是,苏联人也扮演了与虎谋皮的不光彩角色,和德国人签订了臭名昭著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得到苏联人支持的希特勒信心爆棚,1939年9月,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闪击战,斯大林的苏联红军立刻响应,迅速侵入波兰。德国吞下奥地利、吃掉捷克,接着又跟苏联一阵狼吞虎咽后把半个波兰卷到肚子里,另外半个作为酬劳被交给了苏联。


英法两国这才明白,希特勒的胃口太大,欲壑难填。于是,英法两国在德国入侵波兰之后被迫对德宣战,二战爆发。可惜此时的希特勒已经兵强马壮,再也不是当年那个生怕英法制裁自己的希特勒了。

丘吉尔在回顾英国的绥靖主义时痛心疾首,这是可以理解的。到任何时候,制止战争还要靠强大的实力,对于吃人成性的财狼,迎接它的只能是猎枪而不是橄榄枝。所谓“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啊。


小约翰


丘吉尔的名言再一次无情地证明了:胜利即正义!

因为丘吉尔领导的英国在二战中赢了,所以丘吉尔的每一句话都是至理名言,甚至那些子虚乌有的名言警句也成了丘吉尔正义形象的最好陪衬。

丘吉尔什么时候说过“没有哪一次战争是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容易被制止的”了,他说的是“这场战争”,地点是英国下议院,因为当时的丘吉尔是下院议员,说话的对象是时任英国首相张伯伦,因为丘吉尔认为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害了整个英国。

在不用承担领导责任的议员位置上,丘吉尔当然敢说,做一个无所畏惧的强者,因为无论胜利还是失败都和他没有直接关系,换句话说,他不用为他的话负责。

所以,随便扯就好了,反正扯淡不上税,没准以后还能成为至理名言呢!

而“这场战争”,指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复仇战争,因为一战的惜败,所有德国人的心中都积压着冲天的怒火,希特勒作为德国元首,正在打开这道愤怒的闸门。

那么,丘吉尔先生,这场战争如何制止?

英国和法国,在一战后凡尔赛体系中对德国异常残酷的压榨,是德国发动二战的最根本原因,这不是张伯伦一个人能够决定的,你攻击张伯伦不作为,让张伯伦有所行动就能避免希特勒的复仇了?简直可笑至极。

虽然此时的英国仍然保持着世界第一大国的位置,但大西洋彼岸的苏联以及东欧的苏联早已参与到这场国际秩序的重新洗牌中,德意志第三帝国既是英法借刀杀人针对苏联的利刃,也是美国挽救经济危机的摇钱树,更是苏联打进欧洲的最好跳板。

没有各大势力的纵横捭阖,就不可能有希特勒的上台以及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崛起,英法虽然是大国,但也不过就是大国而已,决定不了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命运。而德意志第三帝国走上历史舞台的背景,是1929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这是在一战中被打残,在1929年经济危机中元气大伤的英法能决定和左右的?

在静夜史看来,丘吉尔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自信。虽然他的家族已经没落,但贵族的血统依然让他看起来自信满满,相信这也是英国人保持自信心并坚持到二战最终胜利的重要原因。

但自信不等于自负,更不等于胡扯。从英国维护帝国余辉的角度来看,张伯伦的对外政策,尤其是对德政策,看似怂得一批,但却尽可能使英国置身事外,不被穷兵黩武的战争彻底拖垮。

但丘吉尔不相信那一套,他有必胜信念,然后拿着整个英国的命运同德国硬碰硬。然后,英国赢了,但除了赢得一个胜利者的头衔几乎什么也没有得到。而且,因为二战,英国彻底沦为二流国家,不得不成为美国的小弟。

所以在战后回过味来的英国民众才在大选中抛弃了丘吉尔,然后世界人民听到了那句“对他们的伟大人物的忘恩负义,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以及那句让无数公知高潮的“我之所以打仗,保护的就是人民罢免我的权利”。

事实证明:张伯伦没有能够制止战争的到来,但丘吉尔也没有制止大英帝国的彻底衰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丘吉尔这句话,指的是欧洲战争,而非整个“二战”。“二战”的战场,不只包括欧洲。

在丘吉尔看来,欧洲战争是可以被阻止的,但英美法三国,没有做到这一点。

当然,他说的话,也未必对。德国迟早要复仇,战争爆发,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但是,英美法三国,对德国搞绥靖政策,确实是加速了战争的爆发。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是个军事冒险主义者,属于赌徒的类型。他为了试探英美法的底线,搞了一些小动作。搞着搞着,就搞出了大动作。然而,英美法,不仅没有惩罚德国,反而越发的纵容德国。

他们这么做,为的是祸水东引,挑拨德国和苏联的关系。最终,他们自食了恶果。原本,英国,法国可以和苏联结盟,共同制衡德国。但是,英法的绥靖政策,让苏联人大为不满。此举,加重了双方的猜忌,这个联盟,也就不复存在了。

随后,苏联人为了自身的安全,被迫与德国签订协议。如此一来,希特勒在短期内,不需要担心苏联,他可以集中力量,对付英法。假如在此时,美国能够干涉欧洲,站在英法这一边。那样的话,希特勒或许会有所收敛。他有了掣肘,便会心存顾虑。

比较可惜的是,美国仍然坚守“孤立主义”,非但没有支持英法,反倒和德国眉来眼去。有人说,美国是两边押注,目的是发战争财。这原本就是美国人的传统,他们在上一次世界大战时,就用了一样的套路。事实上,“一战”结束后,最希望让德国再次崛起的,恰恰是美国人。后来,率先搞绥靖政策的,也是美国人。这说明,德国的重新崛起,美国起了决定性作用。

最终,希特勒失去了所有的掣肘,一切可以阻止他发动战争的障碍,都被扫除了。滑稽的是,扫除这些障碍的,恰恰是英美法三国。在最后一刻,英法都未放弃搞绥靖主义。然而,在希特勒看来,英法已经成了笑话,他们已经怕了德国,这是在摇尾乞怜。

1939年9月,希特勒入侵波兰。随后,英法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到了这一刻,英法依然看不清局势。他们认为希特勒吃不下波兰,准备隔岸观火,没有发动进攻,白白错失了良机。没过多久,德国回师打西线,很快就打败了法国。


图维坦


丘吉尔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在嘲讽英法等国绥靖政策的愚蠢。而作为当时强烈反对绥靖政策的丘吉尔,在绥靖政策失败之后有如此言语,自然是可以理解。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前几年,虽然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但是这些局部战争并未从根本上触及英法大国的根本利益,因此英法的绥靖政策,用当时英法的眼光来看,也有行得通的一方面。

这话得从《凡尔赛合约》签订之后说起,当世界都觉得这个合约对德国人太苛刻的时候,法国人上层却惊恐的感觉到,这个合约太便宜德国人了。压根就没有肢解德国,德国人一定会报复的。

因此在之后,法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单方面制裁德国行动。而其中最著名的则是连同比利时入侵德国的鲁尔地区,试图切断德国人的经济供给。

但是此行为在国际社会中,遭到了各种舆论谴责。法国不得已停止制裁德国,无奈之下签订了承认德国大国地位的《洛伽诺公约》。至此,法国对于德国的一切打击活动基本停止,担心自己安危的法国人被迫之下寻求美国人的帮助,最终签订了《非战公约》。

那么在此之后,经济危机爆发,德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在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的打击之下,德国人走上的独裁专政的法西斯道路,扩军备战。

在此之后,希特勒逐渐进行了一系列挑衅活动,“温水煮青蛙”的方法逐步撕毁《凡尔赛合约》。第一步,希特勒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第二步,吞并奥地利;第三步,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最后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以及要求英法归还一战之前德国所有的海外殖民地。

在初期,英法等国的确有能力制止德国的行为。甚至可以将希特勒压上审判台。但是,他们要付诸舆论与战争的风险的。希特勒是通过选举的方式执掌德国的,他是德国民众的“众望所归”呀,英法如果悍然采取行动,那么德国人积压了20年的民族情绪就会爆发。

丘吉尔当时并不是英国内阁成员,因此他可以不假思索的强调阻止希特勒的行为。但作为英国政治高层,不可能顾忌全无。否则,英国首相张伯伦也不会在慕尼黑阴谋前夕,低三下四的致电希特勒,“我建议我立刻前来见你”。他们并不知道希特勒的终极目标,也不想轻易的开战。因此他们一再用让步的方式来平息德国人的怨恨。

只不过,他们低估了希特勒的野心。希特勒像一个被惯坏了孩子,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世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不过,丘吉尔的这番话,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逻辑上也说不通。制止了德国,二次世界大战就不会爆发了么?要知道,中国和美国都不是德国拉进战场的,而且轴心国集团中,最后一个投降的也不是德国。

所以说,丘吉尔的话,有道理,但又有些幼稚。

PS:在人教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这本教材当中,有关此些内容有详细的叙述。以上,是我授课时的一些心得体会。


月晓YB


因为希特勒的上台是件如今回想起来存在许多侥幸的事情,而二战的爆发更是当时国际局势微妙,强国相互推诿扯皮,对法西斯国家搞绥靖政策的结果。


形象点来说,丘吉尔的意思就是说曾经有过很多次轻松捏死无名小卒希特勒的机会,可惜都错过了。

首先第一个低潮就是啤酒馆政变后德国政局形势。按照当时的德国第81条刑法,任何企图以武力改变德国宪法或者任何一邦宪法者都应一概处以无期徒刑,但希特勒仅仅被判决了5年,实际上仅仅不到9个月后就获释出狱了。更糟糕的是出狱后的境况。

纳粹党及其报纸被取缔,原本的头目发生了内讧和倒戈,希特勒本人则被禁止在公开场合演讲,同时面临着被德国驱逐出境的威胁,他此时还不是德国公民。与此同时,德国严重的通货膨胀开始好转,经济增长率达到了3.8%,赔款负担也因为道威斯计划而减轻了,法国人开始撤出鲁尔,德国外长施特雷泽曼从德法关系入手与欧洲各国签订了具有和平精神的《洛迦诺公约》,一切似乎都在好转,即便到了1928年,其支持率也只有2.6%,可惜,谁也意料不到的1929经济大危机爆发了……



借着失业的恐慌,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理论因此有了最好的市场。而在此之前,德国给人的感觉甚至已经是崇尚自由,厌恶战争的了,人们很少提到纳粹党,而提到了也往往是当作茶余饭后的笑料。这场经济危机对纳粹党的命运可以说是转折点了,希特勒清晰地记得两年前的大选其是81万张选票,12个国会议席,1930年变成了将近641万张选票,107个国会议席,一下子从第九变成第二政党。

但还是有机会打击希特勒的。

第二个低潮就是兴登堡最初对希特勒的抵触,以及巴本和施莱彻尔政府的强势。接前文,虽然纳粹党势力增强了,但希特勒对于权力的野心引起了总统和巴本的警惕和敌意。

当时希特勒非常担心巴本和施莱彻尔组织军事独裁,镇压纳粹党,因此希特勒问了劳希宁这样一个问题——“当时在国际联盟保护下的独立的自由城市但泽是否同德国有引渡协定”,后来劳希宁才明白,希特勒这是在给自己万一出事后找避难所。

而后来的希特勒的扩张军备和占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每一个举动都应该受到“正义”的国际联盟的制止的,可惜他们没有,就像在日军九一八事变上的敷衍推诿一样,最终酿成了无穷后患,而丘吉尔尤其指的就是慕尼黑协定。

可惜的是,盟国后来才知道,纳粹德国当时的实力并没有他们预想的那么强大,但希特勒却仅仅通过这种形式的威胁和恐吓,就在短短6个月内不费吹灰之力地获得了奥地利和苏台德,增加了1000万人口和大片具有战略意义的土地。


如果1938年当时开战,后来德国的将军们一致认为德国必败无疑,而且将会败得很快,无论是曼施坦因还是约德尔,都认为德国军队当时缺乏突破捷克防线的手段,而在西线也抵挡不住兵力占优势的法军,因此我们后来可以看到,直到大战爆发前,总参谋部的军官们都是认为德国军备还没有准备充足,不建议此刻就开战的。

对于法国来说,其威信扫地,失去了捷克的法国军队无异于断了一臂,而那些东欧地区具有潜在结盟可能的国家也对此心灰意冷,有的倒向纳粹了。


普鲁士之魂


丘吉尔是对的,可以这么说,绥靖政策极大地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每一次的绥靖都是希特勒豪赌的成功。希特勒是一个疯狂的赌徒。

1936年的武装进入莱茵区,请注意,在1936年,德国是完全没有实力与英法对峙的,莱茵区是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非军事区,规定了莱茵区要拆除所有的工事,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因为这个区的非军事化,法国可以轻轻松松打进德国的工业区,如果德国想要进攻的话(不仅仅是进攻法国),法国就可以迅速进入莱茵兰,对德国进行威慑,你敢侵略别人我法国就可以捶你,而希特勒豪赌法国会放任自己选择了军事进入,希特勒曾说:“在进军莱茵区以后的48小时,是我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如果当时法国人也进军莱茵,我们就只好夹着尾巴撤退,因为我们手中可资利用的那点军事力量,即使是用来稍作抵抗,也是完全不够的。” 从中可见一斑。如果这时候法国硬一点,那历史肯定不一样。


苏台德事件,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捷克那时候军事工业是十分发达的,并不是一个很弱的国家,相反,他拥有世界级的兵工场,虽然与德国相比实力不足,但是依靠苏台德地区进行守卫,也完全不至于18小时被德国占领,我觉得可以抵抗待援(如果没有绥靖政策),苏台德地区划给德国之后捷克损失了大部分的重工业和各种原料产地,也让自己无险可守,即便捷克进行了总动员也无力防守。

德意志军官团对希特勒持反对意见的人大有人在,许多人认为他以卵击石是个疯子,随着希特勒每一次豪赌的成功,他们的反对愈加的无力,与此同时希特勒对军官团的掌控则愈加的得心应手,谁能想到,当年可以逼退皇帝的军官团如今却。。。我认为绥靖政策也是很大的原因之一。

综上,制止二战也许很难,但只要不使用绥靖政策,相比二战打响时德国也无法迅速取得如此多的优势吧,左有莱茵区,下有捷克,谁都可以捅一刀。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对题主有所帮助吧。


OREKI


第一次世界大战确实是很难阻止,当时德国的实力确实也达到了英国的60%以上,甚至有人认为是达到80%,而在那个时间点,美国虽然实力强大,但是也不想干涉欧洲的事务,再没有一个拥有压倒性优势的仲裁者的时候,战争是很难避免的。而二战的时候确实不是这样,首先德国的实力不如一战之前,英国如果采取断然措施的话,德国已经失败过一次,不会再冒那么大的风险,而在当时,美国的实力非常强大,如果美国在那个时间点愿意大力度的干涉欧洲事务的话,二战确实是不会爆发!但是应该说英国和美国都没有采取行动!英国是因为当时亲德势力很强大,社会舆论都认为凡尔赛合约的时候对于德国过于苛刻,英国法国对待德国都有点不讲风度,所以在社会舆论上反对对地国的过度压制。而美国则是因为凡尔赛和约以后,被欧洲人耍了一通,不愿意继续干涉欧洲事务了。英国和美国的退让,让德国的实力逐渐强大了起来。


帝国历史观察者


丘吉尔大概想说的是德国进入莱茵非武装区,慕尼黑协定等历史节点,英法但凡出息点也能阻止小胡子的野心,就是打波兰的时候英法背后给一刀,德国的脚步也就到此为止了。但是丘吉尔这是事后诸葛亮,站在上帝视角怼前任,有以下几个因素导致二战不是那么容易被阻止的:第一,就当时的形式来说,绥靖是最可能的政策(不是说是最正确的),一方面英法是一站的既得利益者,轻易不想打破现状,而且在他们看来苏德是一丘之貉,最好狗咬狗一嘴毛,都死了拉倒,一方面英法着实被一战的残酷吓到了,很难鼓足勇气开战。第二,英法都是民选政府,政客的政策优先考虑的不是正确性而是顺应民意,当时的民意是什么?当张伯伦拿着刚签的慕尼黑协定下飞机时说带回来了一代人的和平,下面是万众欢呼,哎呀终于不用打仗了,这就是当时的民意。


老友迷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事实上丘吉尔并没有说过“没有哪一次战争是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容易被制止”这句话。这完全是杜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在德黑兰会议上。所以丘吉尔不可能会在战争初期说二战容易被制止这个话。因为当时还没有二战这个词。丘吉尔的原话是“我们不需要战争,我们可以避免战争”。这才是丘吉尔在演讲中说过的话。



早在一战结束后,很多国家很多人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不是和平的开始。而是为以后埋下了隐患。从《凡尔赛和约》可以看出。一方面德国并没有受到致命的伤害。其次,英法对于德国的剥削太过于残酷。没有哪一次和平和用压迫剥削换来的。压迫剥削只能引发更大更残酷的战争。


其次,英法的绥靖政策更加使得德国快递恢复。原本英法希望以德国去抗衡新兴的苏联。使得双方打个你死我活的。好让英法捡便宜。为此英法还给德国提供了数额巨大的贷款使得德国快速从一战的阴霾中恢复过来。另一方面英法又不断的刺激德国的野心。想要把德国的目光吸引到苏联身上。这就好像一匹狼本来已经开始吃草了,你又拿一块肉不停的在它眼前晃。它的凶性肯定会被刺激出来。而英法就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

一战战胜国对于德国的监管不到位,也就是说以英法为首的国家对于《凡尔赛条约》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德国重视程度不够。原本条约中规定限制德国军队和武器装备。初期执行的还比较严谨。后来德国屡次触犯条约。但各国都不予理会,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这就使得德国开始变本加厉了。直到后来《凡尔赛条约》就变成了一张废纸。德国开始明目张胆的发展军备壮大军队。甚至德国开始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这些国家的时候,英法都视若无睹,而且怂恿的意味还很明显。因为德国向东拓展势必会和苏联发生冲突。这正是英法想要看到的。所以他们对于德国选择妥协,选择了息事宁人。


最后他们想要看到的苏德大战没有爆发。反而说苏德媾和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且瓜分了波兰。而波兰就是英法绥靖政策的又一个牺牲品。而英法的妥协最终把自己也拖进了战争。事实上丘吉尔说的没错。战争原本可以避免。德国之所以能在一战后壮大并发起二战。完全都是由英法自己造成的。妥协妥协再妥协。要知道贪欲是无穷的。德国之所以爆发二战都是英法自己作的结果。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小小小百科全书


丘吉尔就是个被包装出来的英雄。

实际上丘吉尔整个二战最大贡献就是嘴炮,二战结束还不过瘾,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治地位,直接把苏联嘴炮成最大敌人,揭开冷战序幕。

还好英国人实在不想继续打仗了,让这家伙滚蛋,否则就不是冷战而是热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