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朱棣皇帝要殺掉解縉呢?

劉鵬1酒店管理


解縉在明朝洪武、建文、永樂時期被譽為大明第一才子,後官居內閣首輔,還是《永樂大典》的總編纂,是當時文官集團的領袖人物。

解縉被殺有一定的歷史背景,即永樂年間的皇太子朱高熾和漢王朱高煦爭奪皇位繼承人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解縉是文官集團領袖,自然是支持皇太子朱高熾,甚至於當初朱棣確定朱高熾為皇太子都有解縉的一份功勞,主要就是他在朱棣猶豫不決時說了那句:“好聖孫”,也因此,他被朱高煦一黨恨之入骨。

永樂八年,朱高煦構陷解縉:“縉奏事入京,值帝北征,縉謁皇太子而還。漢王言縉伺上出,私覲太子,徑歸,無人臣禮”,解縉當時是外官,在朱棣不在京城的時候跑去見太子,文官領袖和太子勾結?想幹什麼?很容易引起朱棣的誤會,朱高煦也成功的抓住了這個把柄,結果:“帝震怒,逮縉下詔獄,拷掠備至”。

永樂十三年,也就解縉已經被關押了五年後,一次錦衣衛指揮使紀綱給朱棣彙報工作,主要是告訴他還有哪些重臣還在關押中,朱棣看見解縉的名字後來了一句:“縉猶在耶?”,紀綱一聽這話,回去後就把解縉灌醉,然後大冬天的脫去衣服丟在雪地中,活活的把他凍死。

解縉的死有兩種可能,一種就是朱棣隨口一問,並沒有打算讓他死,但紀綱卻借這句話擅自做主幹掉了解縉,因為紀綱是屬於漢王朱高煦一黨的,早就想殺掉他,但解縉這樣的讀書人領袖他可不敢隨便殺,正好朱棣有了怎麼一句無頭無尾的話,可以加以利用,如果誤會了,朱棣問起來,也可以遮掩過去。

另一種可能就是朱棣有意幹掉解縉,所以用這句話提醒紀綱,朱棣曾殺過一個“讀書人種子”方孝孺,他知道殺掉這麼個人的後果,所以不能親自下命令,讓紀綱自己去領會,將來因為政治需要,要給解縉平反,也可以拿紀綱背鍋,朱棣本人可以輕鬆的置身事外。

如果是後一種可能,那麼朱棣為什麼要幹掉解縉?也很簡單,朱棣當時對皇太子朱高熾不放心了,在永樂十三年之前,朱棣已經兩次親征蒙古,把國內的事都交給了太子朱高熾,朱高熾把紛雜的事務處理的井井有條,讓自己在群臣中間的威望大漲,這讓朱棣感覺到了威脅。

朱棣前兩次出征蒙古並沒有達到他所想達到的目的,因此還準備第三次出征,依舊需要把國內的事務交給朱高熾,他害怕在文官集團支持下又威望極高的朱高熾在他身後搗鬼,皇權的警惕性讓他必須警告朱高熾和文官集團,但又不能親口說殺解縉,所以搞了一句模擬兩可的話出來,鼓動紀綱下手。

解縉到底是紀綱藉機下手還是朱棣鼓動下手?其實誰也無法證明,但他因為被捲進皇儲之爭而被殺卻是肯定的,不管是哪一種理由,以解縉的名望,他都是必須要被幹掉的對象,卷得最深,也最有可能出頭幫助朱高熾登位,他不死誰死?


孤寡老人講歷史


被冠以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解縉之死源於不當臧否皇子,死後享大名多為世人“急公好義”、文人創作追求“意象衝突”所致,但無論如何,看到被朱元璋、朱允炆和朱棣三朝倚為樞臣疆寄,“義節千秋壯,文章百代尊”的解縉,在無有悖反綱常名教、君臣倫理行為的情況下,被下獄治罪,並慘死在冰雪中,總是感覺有點氣憤、有些不平,這是所有懷有惻隱之心之人的正常心裡反應,朱棣可氣可恨,解縉可惜可憐。時至如今,正義的撻伐和道德的譴責固然重要,但從以史為鏡和借鑑意義而論,理性分析的力量和益處大大強於感情的宣洩。

第一,解縉的死是被殘酷無人性的封建專制制度和朱姓皇帝畸形心理造成的。以上聽起來好像是官話,大而概之,其實不然。承元制的明朝,做了三項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的根本性改變。一是由君臣尊卑化變為主奴化。二是把地方郡縣兩級變為省、府、縣三級管理體制。三是中央管理機構整合走了地方政權機構治理相反的路子,取銷了宰相制,打碎了三省六部結構,各個機構互不統制,散落一朝。這三項制度和變革徹底改變了幾千年來“曲君伸天下”、“親貴合一”、“君臣共治”的傳統,一下子將中央和地方的權利集中到了皇帝一人手裡,皇權高熾,“惟以一人治天下”。臣民參與朝政、參與治理的權利全部被強行剝奪,不管你是何人何職位,被迫只能做順從的執行者,閉嘴的趕路者。解縉自侍才高受寵,試圖以忠心名義碰觸專制高壓線,不受懲罰才怪,乾綱獨斷的皇權才是正道。

第二,解縉具備了做忠臣的一切品質,做能臣的全部條件,但是他卻成為了朝廷的罪臣。原因除了封建專制制度外,還在於解縉教條的理解、僵化的執行了儒家綱常名教和聖賢教誨,試圖依仗詩書才學、忠義之道建功立業、實現理想,而沒有真正認清封建專制社會的殘酷本質,相比天才而言,皇帝更喜歡奴才,這就是在封建專制時代小人屢屢得勢,君子飽受打擊、舉步維艱的深層次原因。

我們並不比解縉聰明,這些道理或許爛熟於心或不屑理會,倘若我們身處其中的環境,說不定還不如解縉處理的好呢?他的命運,正如曾國藩所說“人意居半”,“天意居半”。

文明建設,智者有責!





徐大乎


解縉之所以被朱棣殺害,主要還是由於他在政治上的極度不成熟,從而深陷最危險的政治旋渦——立儲之爭當中,最終落得個鋃鐺入獄,慘死在冰天雪地當中。

解縉雖然才高八斗,但是在洪武、建文兩朝並未得到重用,朱元璋雖然很認可解縉的才學,但是覺得他缺乏涵養,必須修身養性、閉門思過,否則會成為眾臣攻擊的對象,因此讓他回家修身養性了八年,後來朱元璋駕崩,解縉通過自己的投機鑽研,雖然回朝做了官,但建文帝朱允炆對這個大才子依然不感冒,因此一直未得到重用。

直到朱棣靖難成功,登上帝位之後,解縉才真正得到重用,在他的帶領下,包羅萬象的《永樂大典》得以問世,他還被朱棣任命為了首任內閣首輔,參預機務,明朝內閣制度也由此開始。如果一切到此為止,那也算是皆大歡喜,得以善終應該也不是什麼難事,但接下來他就慢慢捲入了立儲之爭當中,最終落得個慘死的下場。

我們都知道,朱棣一開始確實是想立和他一樣英明神武的次子朱高煦為儲君的,但是解縉卻堅持立皇長子朱高熾,並說道:

"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鑑。"

雖然最終朱棣聽從瞭解縉的建議,立了皇長子朱高熾為太子,但朱棣已經開始對他心生反感。

而這樣的一個結果,還造成了一個極為嚴重的後果,那就是得罪了朱高煦,從此,朱高煦對他懷恨在心,永樂四年,在他的誣陷之下,解縉被貶到南方當地方官去了。

朱棣最終對解縉爆發是在永樂八年。

永樂八年,解縉入京奏事,正遇朱棣北征未歸,故只好覲謁太子朱高熾而返。但這事被朱高煦獲知後就大做文章,藉機進讒言道:

“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

這正好觸到了朱棣敏感的神經,覺得解縉趁自己外出,私自結交太子,是大逆不道的行為,最終令錦衣衛以“無人臣禮”之罪將解縉逮捕入獄。

解縉就這樣被關了五年,到永樂十三年,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上報犯人材料時,朱棣看到解縉的名字赫然在列,於是就說了一句至解縉於死地的話:

“縉猶在耶?”(意思是解縉還在嗎?言外之意就是解縉怎麼還活著?)

紀綱馬上會意,於是就到牢房中用酒將解縉灌醉,然後拖到雪地裡埋起來,最終慘死,年僅四十七歲,解縉去世後,家中財產被抄沒,妻兒宗族都被流放到遼東。

可憐一代大才子,最終落得個身敗名裂、妻離子散的下場,怪就該他在政治上極度不成熟,還捲入了自古以來最危險的政治旋渦——立儲之爭當中!


聊史論今


解縉(1369年-1415年),字大紳,號春雨,江西吉安府吉水人,明代大臣,文學家。

洪武二十一年中進士,官至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預機要事務。好直言遭忌憚,屢遭貶黜,最終以“無人臣禮”下獄,永樂十三年冬被埋入雪堆凍死,卒年四十七歲。

那麼朱棣為何一定要殺解縉呢?

第一:解縉耿直,犯顏直諫。在朱元璋面前進言《太平十策》,攻擊兵部,遭貶。

後來多次在朱棣面前直諫,使朱棣惱火。終因激烈上疏漢王朱高煦越禮之事,惹火朱棣,最終導致被貶,遭難。

第二:捲入皇儲之爭

朱高熾是朱棣的嫡長子,立為太子,但朱棣卻寵信朱高煦,因此猶豫不決,徵求解縉的意見,解縉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無寧日,前朝事可為明鑑。”明確告訴朱棣應立嫡長子,如果廢長立幼,開此先例,後患無窮。可以看出解縉的意見支持立長。朱棣聽後猶豫不決,解縉又說了一句話:“好聖孫!”朱棣一聽,疑慮頓失,朱棣雖不賞識兒子,但卻喜歡孫子朱瞻基。於是,朱棣決心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讓解縉草詔,以告天下。

永樂八年,解縉入京奏事,不巧朱棣出差在外,私自去見太子朱高熾燒冷灶,拉關係,結果犯了大忌!之前解縉幫朱高熾是以臣子的立場為社稷著想,立場上是中立的。但私下見太子,則表明解縉與太子私下拉關系,此乃君主大忌諱,朱棣多疑:當年支持立長子為太子,有私心,搶奪從龍之功!即便覲見太子,為何不光明正大地去見?史記記載“縉謁皇太子而還”,顯然解縉是私下去見的。這種情況惹朱棣惱火,立即把解縉下詔獄。

  解縉自從入獄,並沒有消沉,而是懷著希望待變。苦等5年,換來的依然是死亡。就這樣,解縉被冤殺!


華町


歷史上,各個朝代都有一些有代表性的文人墨客,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等等等等,大家都很有才,也很有名,排名很難分先後。然而,明朝是個例外,因為有個人,在史學界被公認為明朝第一大才子,這個人就是解縉。

解縉,洪武二年出生,自幼聰穎絕倫,有神童之譽。洪武二十年(1387年),解縉參加江西鄉試,名列榜首(解元)。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解縉中戊辰科進士三甲第十名,廷試與兄解綸、妹夫黃金華同登進士第,授庶吉士,讀中秘書。

初入官場的解縉,仗義執言,針砭時弊,以天下為己任,因此得罪了很多人,屢次被貶。在這樣的遭遇中,解縉斂去了書生意氣,開始變得圓滑世故。

靖難之役,朱棣入主南京。為了籠絡人心,必然要樹立幾個典型。方孝孺不肯合作,被滅了十族。此時的解縉看到了機會,作為讀書人的代表,他第一時間投靠了朱棣,成為了朱棣身邊的紅人。朱棣曾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示:上天讓解縉來到我身邊,真是對我的厚愛!

解縉之所以被譽為明朝第一才子,那是因為他真的很有才學。作為朱棣欽點的首席編輯,統籌了《永樂大典》的編纂工作,多次受到嘉獎。然而,事實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隨便涉足自己不擅長的領悟。作為一個文化人,如果老老實實做一些文化人該做的事,解縉功成名就、全身而退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的。然而,以為自己書讀的好別的事也肯定是把好手的想法害瞭解縉。他不知道政治鬥爭的殘酷性,偏偏遇到的還是朱棣這樣千載難逢的老狐狸,更要命的是,還參與到了奪嫡之爭這樣最敏感的國家大事上。

歷來,皇帝和太子的關係都很複雜,皇帝要保證自己絕對的統治力,而太子要保證老子早點歸西自己好儘快繼承大統。解縉就是在這時候插了一腳進來,站到了朱高熾一邊,幫助朱高熾穩固太子之位。這一切自然沒有逃過朱棣的法眼,老朱想,我還沒死了,就開始打我兒子的注意,這是對我有二心啊。再加上由於解縉幫助朱高熾的做法太顯眼,自然又得罪了覬覦皇位的另一個皇子朱高煦,這樣一來,朱高煦煽動朱棣身邊的人煽風點火,沒多久,解縉就被朱棣徹底拋棄,下入昭獄。

永樂十三年(1415年),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上囚籍,朱棣見到解縉姓名問:"縉猶在耶?"紀綱立馬領會到朱棣的意思,命人為解縉送酒,等解縉喝醉後拖到了冰天雪地中,一代才子就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收手哲燕


解縉(1369年12月6日-1415年2月22日),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代大臣,文學家。

洪武二十一年中進士,官至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預機要事務。解縉因為才學高而好直言被忌憚,屢遭貶黜,最終以“無人臣禮”下獄,永樂十三年冬被埋入雪堆凍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贈朝議大夫,諡文毅。

得罪了“小人”明成祖朱棣次子高煦。永樂三年,朱棣召解縉入宮,磋商立太子之事。當時成祖想立次子高煦為太子,但解縉直言說:“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鑑。”朱棣聽後面有不悅,對此議猶豫不決。解縉為說服皇上,只說了一句話:“好聖孫!”原來,明成祖很喜歡朱高熾之子朱瞻基。於是兩人相視而笑。最後同意立長子高熾為太子,次子高煦為漢王,並令解縉撰寫立儲詔書,以告天下。從此,高煦深恨解縉。太子雖立,仍不為成祖所喜。解縉進諫說:“這樣做會引起爭端,不好。”成祖不悅,認為他是有意離間,加以高煦挑撥,成祖一怒之下,便將解縉貶到廣西。

永樂八年解縉入京奏事,正遇成祖北征未歸,故只好覲謁太子高熾而返。於是朱高煦又乘機進誨言說:“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成祖為此震怒,詔令將解縉逮捕入獄。縉在獄中受盡嚴刑拷打,並株連多人。永樂十三年正月十三日,錦衣衛帥紀綱上囚籍,成祖看到有解縉的名字問了一句很有水平的話:“縉猶在耶?”綱一貫草菅人命,深為解縉憎恨。因此,他怕成祖赦免和啟用解縉,便趕回獄中,假意置酒祝賀,將縉灌醉,活埋於雪中而死。


黑子愛籃球


朱棣殺1解縉的最主要原因是他涉足於太子的問題,這是人君大忌永樂三年(1405年),朱棣召解縉入宮,磋商立太子之事。當時明成祖的意思是想立次子朱高煦為太子,但解縉仍直言說:“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鑑。”朱棣聽後面有不悅,對此議猶豫不決。解縉為說服朱棣,只說了一句話:“好聖孫(朱瞻基)!”兩人相視而笑。最後朱棣同意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次子朱高煦為漢王,並令解縉撰寫立儲詔書,以告天下,從此朱高煦深恨解縉 。當時恰逢朱高熾帶領明朝大軍討伐安南,解縉上疏勸阻,朱棣不聽。隨後討伐成功,並設置郡縣。當時太子雖立,朱高熾表現並不令朱棣滿意。此時朱高煦更受隆寵,禮秩超過了嫡親標準。解縉上疏勸阻朱棣說:“啟爭也,不可。”朱棣隨即大怒,稱解縉是在離間骨肉,對解縉很有意見。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賜黃淮等人二品紗羅衣,而獨不給解縉。淇國公邱福將朝廷機密"傳達延外",朱高煦卻嫁禍解縉“禁中語”五年,解縉又被誣為“試閱卷不公”貶為廣西布政司參議。臨行前,禮部郎中李至剛因與解縉有宿怨,又誣縉,故即改貶交趾(今越南),命督餉化州。永樂八年(1410年),解縉入京奏事,正遇朱棣北征未歸,故只好覲謁太子朱高熾而返。於是朱高煦又乘機進誨言說:“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朱棣為此震怒,以“無人臣禮”罪下詔獄。當時解縉已同檢討王到廣東去了,一路上,他倆看到贛江兩岸旱情嚴重,便上疏請鑿贛江通南北,引水灌田。奏書剛至,朱棣更加憤怒,詔令錦衣衛逮捕解縉入獄。大理寺寺丞湯宗、宗人府經歷高得抃、中允李貫、贊善王汝玉、翰林院編修朱紘、檢討蔣驥、潘畿、蕭引高並及御史李至剛等人均連坐入獄。其中高得抃、王汝玉、李貫、朱紘、蕭引高病死於獄中。 永樂十三年(1415年))正月十三日,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上囚籍,朱棣見到解縉姓名問:“縉猶在耶?”紀綱用酒將解縉灌醉,而後拖到積雪中埋起來,解縉立刻死了,此時解縉年僅四十七歲。解縉去世後,家中財產被抄沒,妻子、兒女、宗族都流放到遼東。正統元年(1436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鎮下詔赦還所抄家產。成化元年(1465年)明憲宗朱見深下詔為解縉平反昭雪,恢復官職,贈朝議大夫,諡文毅。解縉死後,朱高煦謀反被誅滅;安南屢次謀反,明朝設置郡縣不久最終也被迫撤銷,這些均如解縉生前所言發生。


月夜羽夕


伴君如伴虎

解縉縱集才華於一身

曠世文采

可惜情商不高不諳人事

千不該萬不該

干涉皇家帝王內政家務事

明成祖朱棣

以藩王起家

靖難之役

直入南京

趕走了親侄兒朱允炆

黃袍加身開啟永樂時代





擺渡歷史君


解縉歷經三朝,官至內閣大學士,才華非常出眾,這樣的人才為什麼難逃被殺的厄運,要從他被捲入宮闈的爭鬥說起。

朱棣有三個兒子,長子朱高熾,二子朱高熙和三子朱高燧。相比較而言,朱高熙和朱高燧能征善戰,軍功顯赫,更得朱棣的喜愛。於是,朱棣起了廢長立幼的念頭,徵求解縉的意見,解縉表示極力的反對,在朱棣還猶豫不決的時候,他補充了一句“好聖孫”,朱棣才下定決心冊立朱高熾為皇太子。原來朱棣雖不喜歡朱高熾,但很喜歡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小小年紀就卓爾不群,所以朱棣也希望這個孫子以後能光大祖宗基業。朱高熙和朱高燧得知這件事後,非常痛恨解縉,就此結下了樑子。

然而,朱高熾做了太子之後,做事卻常常不合朱棣的心意,而朱高熙受到朱棣的寵愛卻越來越多。解縉就向朱棣進言,指出朱高熙有爭儲的野心,朱棣則認為這是在離間他們父子親情,朱高熙也乘機誣陷解縉,結果解縉被貶到廣西任布政使參政。

1410年,解縉入京奏事,正好朱棣北征不在京城,於是他去拜見太子朱高熾,沒有等到朱棣回京就返回了。這下被懷恨在心的朱高熙抓住了把柄,說他覲見太子卻不等皇上,“無人臣禮”,還添油加醋說與太子往來私密,必有陰謀。朱棣聽後非常生氣,就將解縉逮捕下獄。

1415年,朱棣在囚犯的冊籍中看到解縉的名字,說了句“縉尤在耶?”言語中流露憐惜之意。朱高熙聽說後,害怕朱棣重新任用解縉,於是秘密將解縉灌醉,然後把他埋到積雪中,活活凍死。

就這樣,解縉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悲慘地結束了一生。


歷史小師妹


朱棣殺解縉,完全是忌才。

他向解縉下套,向解縉徵求立儲的意見,然後以“意欲”干涉立儲為由,把解縉下獄,後令人把解縉灌醉醉,用堆雪把解縉悶死。曠世奇才解縉,就這麼死於不明不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