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的前世今生,它本以人才論優劣,但最終卻淪為世家工具

九品中正制的前世今生,它本以人才論優劣,但最終卻淪為世家工具!

自漢武帝到東漢末年,官僚的來源大體有“察舉”和“徵辟”兩途。察舉是地方政府,經過鄉舉裡選之後,朝廷經過一番考試加以任用。徵辟是朝廷對布衣或者官僚中的優異者,加以高官。

但隨著東漢末年的動亂,連皇帝漢獻帝都踏上了流亡的道路,秦漢以來的鄉、亭、裡制度也大半破壞,中央和地方上失卻聯繫,迫切需要一種新的選拔制度。在這種背景下,九品中正制應運而生。

九品中正制的前世今生,它本以人才論優劣,但最終卻淪為世家工具


什麼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曹丕時吏部尚書陳群提出的一種人才選拔制度。此種制度運行的體系,在中央選出大中正,各郡等地方上選出小中正。眾多的小中正輔助大中正,把流亡在各地或者已經出仕的人才統計好,作為吏部任命官員的依據。

大中正是需要在中央朝廷任職,其中德名俱高者,由各州郡分別公推一人為大中正。而各郡的小中正,則是由對應的大中正推舉產生。如此,大大小小的中正,組成了替國家選拔人才的體系。而且這些大、小中正,都由現任官員兼任。如此,則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推舉人才的權力掌握在朝廷手中。

九品中正制的前世今生,它本以人才論優劣,但最終卻淪為世家工具


等到大、小中正選出來以後,中央朝廷便開始發放有固定格式的人才調查表。把流落在各地的人才,無論做官與否,都統計在表內。表中詳細記載其人的年齡籍貫等各項信息,分別品第(品行和門第,初始的時候還是以品行為主要標準,後來逐漸發展為以門第為主要標準),並加上大小中正的評語。

蓋以人才論優劣,非為世族高卑。

其中,人才品第分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所以稱之為“九品中正制”。中正對於人才的品級,有權進退。

或以五升四,或以六升五。

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

這些表格由小中正協助大中正核定後,送交吏部。而吏部則根據這些表冊中的等級和評語,對人員加以任用或者升降。這樣一來,使得官員的選拔有了一定的標準。和原來的“察舉制”相比,避免了漫無標準,任意任用私人好得多。

九品中正制的前世今生,它本以人才論優劣,但最終卻淪為世家工具


但因為這些大小中正,大多由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員擔任。因此,到了後期,選舉也被世家大族所把持。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家”的局面。但這個制度的初始本意,其實是淘汰一些不稱職的官吏,選拔一些真才實學之士充任官僚。這個制度只是救一時之弊而創設,後期沒有革新才導致弊端叢生。

九品中正制產生的背景

九品中正制的產生,自有其深刻的背景。這裡面,既有朝廷和地方失去聯繫之故,也有曹魏爭取世家大族支持的原因。

第一,漢代的鄉選裡舉基礎崩潰。東漢統治崩潰以後,無論士庶,大都流離失所,甚至連漢獻帝本人亦是如此。鄉選裡舉的基礎,即鄉、亭、裡組織大多被破壞。如此一來,對於人才的出身、品德、才能均難以掌握有效資料。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失去聯繫。因此,原先的察舉制便無法舉行。但朝廷對人才的需求卻是一直都存在,因此勢必呼喚新的選拔制度到來。

九品中正制的前世今生,它本以人才論優劣,但最終卻淪為世家工具


第二,創設此制度的陳群出身世家大族。九品中正制是曹丕時的吏部尚書陳群所創設,陳群的學識、道德都為當世所推崇。而且,更重要的一點,陳群也是出身世家大族。陳群祖父陳寔是漢靈帝時的大名士,曾拒絕了大將軍何進的徵辟,名節顯於天下。

陳群的父親陳紀官至九卿,其著作數十篇,被稱為《陳子》。他死後,參加葬禮的有三萬多人。即使位列三公九卿的高官,亦有數人披麻戴孝執子孫禮。陳群出身於這樣的家庭,其本人更是做到吏部尚書這樣的高官,創設九品中正制也就不奇怪了。

第三,曹丕為了爭取世家大族的支持。世家大族自有其高傲的地方,對於出身“贅閹遺醜”的曹操,他們不屑於與之為伍。直到曹操殺掉孔融,逼迫荀彧自殺,而孔融、荀彧都是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迫於形勢,世家大族才不得已暫時屈服於曹魏政權。但這種屈服是暫時屈服,他們待機而動,這也為後來世家司馬氏竊取曹魏政權埋下伏筆。

九品中正制的前世今生,它本以人才論優劣,但最終卻淪為世家工具


等到曹丕繼位為魏王,他想要登上皇帝的寶座,使得改朝換代成為現實,便不得不爭取世家大族的支持。因此,在陳群提出“九品中正制”後,曹丕未有留難,使得此制度很快實施。通過這種妥協,曹丕才讓漢獻帝舉行了“禪讓”,才有了曹魏政權。

九品中正制產生的影響

雖然九品中正制是一時救弊之措施,但後世並沒有因時、因地革新,使得在魏晉南北朝這長達三百多年的時期裡,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亦暴露了許多弊端。

第一,人才過度集中於中央朝廷。對於人才來說,自然想要獲得大中正的點評,這樣做官的起點無疑高了許多。這就使得許多人紛紛跑到中央朝廷。各地人才都聚集到中央政權,對於地方行政則是極為不利。行政效率大幅降低,移風易俗的工作也不好開展。而地方政府無力,則最終勢必削弱中央朝廷。

九品中正制的前世今生,它本以人才論優劣,但最終卻淪為世家工具


第二,混淆了選拔和考核。因為在九品中正制下,無論做官與否,都要接受大小中正的點評,而吏部也根據中正的評語決定官員的升降。這樣一來,就使得許多官員為了博取好的名譽而各方奔走,對於自己本職工作卻是不怎麼上心了。他的上官無權決定他的升降,對此也無可奈何。長此以往,許多政務都耽擱了,弊端明顯,這是把選拔人才和對官員的考核弄混淆了。

第三,政權被世家大族包攬。這種制度,把東漢以來的門第制度化。使得不僅確定門第,還把門第分等類,世代相承。如此一來,政權便被這些世家大族包攬。東晉大多數皇帝都是傀儡,便是深受這種制度的影響。

因此,本以人才論優劣的九品中正制,最終卻淪為世家大族的工具。一個人的政治前途和社會地位,不是由其本人的品德和才能決定,反而是由其家世和血統決定。這種現狀,近乎世襲!時間一久,怎能不出毛病?

九品中正制的前世今生,它本以人才論優劣,但最終卻淪為世家工具


但九品中正制上啟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科舉制,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它的本意是提供人才的選拔標準,以人才論優劣。只是到了後來,施行的環境已經鉅變,而九品中正制還是照樣沿用,自然是弊端叢生。這一點,是我們在瞭解九品中正制這一選舉制度時,所不得不察的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