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明初的羈縻政策,剿撫並用,有效地平衡了蒙古各部

阿魯臺和兀良哈在《大明風華》中頻繁被提起,他們是誰?為什麼一直是明成祖朱棣欲除之而後快的一塊心病呢?明朝對於逃往北逃的蒙元又是採用了什麼樣的應對策略呢?

“羈縻,系聯之意。馬絡頭曰羈也。牛靷曰縻。“

以上是唐代顏師古對《漢書》中羈縻兩個字的解釋,簡單來說羈就是強制約束,縻就是通過封賞招撫的軟性政策約束。明朝利用羈縻政策控制邊疆藩屬部落或衛所。通過適當的剿和撫來安定邊疆的。羈縻政策一直貫穿明朝始末,明初朝廷利用羈縻政策來分化蒙古各部,中晚期的俺答封貢,晚期對女真各部也採用了羈縻政策。相對來說,對女真羈縻的失敗,直接導致了明朝滅亡。

北元:落日的餘暉

明朝建都應天(今南京)後,明太祖朱元璋大舉北伐,氣勢如虹的明軍拿下大都(今北京)。元順帝在大都城破前,在百名大臣簇擁下,攜太子與貴妃們帶著祖宗牌位倉皇從健德門(今德勝門外)向北逃往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軍攻陷上都,元順帝再次逃往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元順帝駕崩,明將徐達和李文忠分別出潼關和居庸關北上,應昌被攻破,元順帝之子北元昭宗逃往哈拉和林。

《大明風華》:明初的羈縻政策,剿撫並用,有效地平衡了蒙古各部

《大明風華》劇照

隨著北元戰鬥力的削弱,明朝對北元的政策也轉向了圍剿與招撫並用的羈縻政策。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北元發生內訌,之後北元的大權旁落到西蒙古人之手。蒙古也逐漸分化為東蒙古韃靼、西蒙古瓦剌和兀良哈三衛(朵顏三衛)。

韃靼:衰弱的正統

韃靼是明朝對於東蒙古人的稱呼,屬於北元汗國的正統。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北元知院阿魯臺以可汗鬼力赤不是皇裔為由,將他殺掉,立忽必烈後裔本雅失裡為汗。阿魯臺除掉鬼力赤的背後,明成祖多次派使臣表達了與蒙元交好的願望,但是鬼力赤卻不予理睬,最終為他招來了殺身之禍。

《大明風華》:明初的羈縻政策,剿撫並用,有效地平衡了蒙古各部

《大明風華》劇照

本雅失裡即位後的次年,明朝派出曾與本雅失裡有過一面之緣的郭驥出使北元,為了表達誠意,明朝使臣帶去了兩千多名戰俘,可惜的是這次招撫以北元斬掉明朝使者而失敗。

北元斬殺來使的消息傳到明朝廷,明成祖大怒,籌謀征討韃靼的同時,明朝廷對西蒙古的瓦剌三位首領封王。朱棣任命在靖難之役中的功勳將領丘福為大將。不熟悉草原作戰的丘福,將大明十萬軍隊葬送在了塞外。

成祖:親征的帝王

胡藍之獄和靖難之役兩大事件發生後,明朝能征慣戰的將領所剩無幾。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二月,朱棣率領五十萬大軍,開始了他長達五次的御駕親征。

第一次親征朱棣深入漠北,在聞知明軍到來的消息後,本雅失裡與阿魯臺分道揚鑣,本雅失裡往西,阿魯臺往東。明軍在斡難河畔(今鄂嫩河)大破本雅失裡率領的韃靼軍隊,阿魯臺被迫投降明朝。阿魯臺被明朝封為“和寧王“,最終成為了大明羈縻政策中的一環。

《大明風華》:明初的羈縻政策,剿撫並用,有效地平衡了蒙古各部

《大明風華》劇照

阿魯臺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後,逐漸恢復元氣,開始襲擾明朝邊境。

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到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連續三次親征,目標就是阿魯臺。也就是剛剛更新的《大明風華》中的這場戰役。最終明成祖朱棣駕崩於榆木川(今內蒙古多倫西北),享年六十五歲。

瓦剌:耀眼的新星

瓦剌屬於西蒙古,他們的三位首領分別是被明成祖朱棣封為順寧王的馬哈木、被封為賢義王的太平和被封為安樂王的把禿孛羅。

在明成祖親征之時,馬哈木曾上疏徹底剿滅韃靼部,這條借刀殺人之計被明成祖識破,明成祖封阿魯臺也是為了制約和防止瓦剌一家獨大。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韃靼本雅失裡被馬哈木誅殺。


《大明風華》:明初的羈縻政策,剿撫並用,有效地平衡了蒙古各部

《大明風華》劇照

韃靼逐漸衰弱的同時,瓦剌卻在不斷地積蓄能量,經常南下騷擾明朝邊境。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明成祖第二次親征,重創了瓦剌部。第二年,瓦剌派遣使者嚮明朝進貢,一度中斷的朝貢關係得到恢復。

馬哈木死後,其子脫歡襲爵順寧王,阿魯臺最終死於脫歡手下。賢義王和安樂王也被脫歡相殺害,盡奪他們的土地。在脫歡的率領下,瓦剌逐漸強大。正統四年,脫歡死後,他的兒子也先嗣位稱太師淮王,正統十四年,發生了土木堡之變。

兀良哈:替罪的羔羊

金山一役後,納哈出的歸降標誌著北元在東北地區的殘餘勢力瓦解。兀良哈地區的蒙古部族也相繼降明,朵顏、福餘、泰寧三衛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建立,被稱為兀良哈三衛或者朵顏三衛。與韃靼和瓦剌不同,兀良哈三衛屬於隸屬明朝管轄的羈縻衛,成員大多是蒙古人。

朵顏三衛原隸屬於寧王管轄,靖難之時,朵顏三衛被朱棣收買,成為了靖難中的一隻精銳。

靖難成功後,永樂二年(公元1402年),兀良哈三衛朝貢,朝貢後,三衛受到朝廷厚賜。

兀良哈三衛搖擺於韃靼阿魯臺與明朝廷之間,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的這次親征,阿魯臺逃走,兀良哈成了替罪羔羊,遭受明軍重創,直到朱瞻基即位後,才恢復了兀良哈的朝貢。

無眠心語:

明朝對於邊境領域實施羈縻政策,明成祖的五次遠征有效地打擊了韃靼、瓦剌和兀良哈。朝貢表面看是藩屬對宗主的朝拜進獻,其實他們得到的數倍的回贈和賞賜,一個有了面子一個有了錢。

在剿撫並用之下,平衡和制約了北元的各部關係。伴隨著也先的執政和明宣宗過早的駕崩,這種平衡被打破,明初的羈縻成果差點被明英宗盡毀。世事風雲多變幻,各據鰲頭數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