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大明功臣,朱元璋为何唯独没杀徐达?

ALuLLL


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手下一大批功臣如李善长、刘基、冯胜、叶升、蓝玉、胡惟庸等,皆被其所杀。

大凡开国君王,为维护政权,基本上都会对手下权臣动些手脚,要么削其权力,要么以各种理由陷害至死。

对于封建社会的皇权制度来说,开国君主采取一些巩固江山的措施,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朱元璋本就多疑,其子其孙性格软弱,要保大明江山万万年,留不得功高强势的权臣!

南京,莫愁湖畔,有一对弈楼。 相传,朱元璋和徐达(字天德)在此下棋,结果徐达赢了,朱元璋就把那座楼赏赐给了徐达,并提笔书联:(上)世事如棋,一招争来千古业;(下)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 是故,此楼改名曰:胜棋楼。

多说朱元璋油炸功臣。其实朱元璋对他的那些股肱之臣也并非传说中的那么残忍,徐达就更加不是他有意害死的了。

徐达和朱元璋是亲家,压根就不可能会反他,加上朱元璋很清楚徐达这人。打仗,徐达加常遇春,那就是万里长城———永不倒。徐达就好比现在的电脑,打起仗来,算无遗策,要是斗地主的话,那他就是“笨笨的机器人”。

生活中,他和常遇春一样,就是大老粗一个。但这个大老粗却也非常明白,在对待皇权上应该有的礼仪、节制。朱元璋完全没有必要去害他。徐达和胡惟庸之流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一个是生性耿直,光明磊落。一个是投机取巧,阴险奸狡。

徐达好比汤和一般,这些人,这些事,朱元璋其实很清楚的。 那么,徐达那么年轻就死了(54岁),应该是有原因吧?

徐达,为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盖世功勋。官拜右丞相,封魏国公,掌军统帅,死后追封为中山王。

如此英雄人物,史实却死于背疽病。所谓背疽,差不多就是那种风湿火毒在背上生的疮,我也不是好清楚这个东东,可能就类似于我们乡下人说的蜂窝疮吧。这种疮毒,大都是由于老伤口复发感染造成的,古时候卫生条件不好,徐达一生征战,难免伤痕累累,患上背疽病而死也就可以算是解释得通了。因这种疮病而亡的人,在史上也是有例可寻的。




上善若水36526


这个要分正史中的朱元璋和野史中的朱元璋来看。

如果按照野史的话,朱元璋先是建了一个庆功楼,然后把功臣都请过去吃饭,然后一把火烧死了所有的功臣,只有魏国公徐达眼睛机灵,看到皇帝吃了一点就退席了,所以跟着皇帝一起出来了,免于此难。

但是朱元璋依然没有放过他,后来派徐达扫北驱逐元朝残余的时候,徐达生了背疮,只能吃清淡的食品不能吃发物。而此时皇帝的使者到了,宣圣旨赐给了徐达一只烧鹅,并且要他马上吃下。

众所周知,烧鹅是大发物,徐达含泪吃了烧鹅,当即背疮发作去世了。

在正史上,徐达在北平确实患背疮,但是朱元璋并没有送烧鹅,而是派徐达的长子徐辉祖携带他的亲笔信前往慰问,不久之后,徐达应召返回京师,到第二年二月份徐达才病逝。后来朱元璋追赠徐达为中山王,配享太庙。徐达的肖像在功臣庙里位列第一,徐家一直到明朝灭亡,都一直做国公之位,可谓是与国始终。

其实正史上朱元璋虽然严酷,但是并不是丧心病狂的,他诛除的功臣,大都是嚣张跋扈、目无法纪之辈,而徐达没有这等事情,并且家教甚严,所以自然屠刀轮不到徐达身上,就如同朱元璋的评价一样:

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经史通义


徐达虽然是武将,但是在为人处事上却是一个人精,下面看看徐达的智慧!

(1)打完仗立即上交大将印!

朱元璋立功臣庙,21人里面,徐达位居第一,他是大明的开国元老,开国六王里他仍然是排名第一的。

这样一个战功赫赫的人,却非常的谨慎小心,史书记载,徐达每每春天出征,冬天应昭返回,回来之后立马就把大将之印上交。

每岁春出,冬暮召还,以为常。还辄上将印。(《明史》125卷)

多么智慧的行为!

朱元璋是中国王朝上最难伺候的皇帝,也是最心狠手辣,冷酷无情的皇帝,他称帝之后,杀人如麻,所有的行为其实都是围绕着一个“权”字进行的。

徐达早已看破看透这一点了,所以打完仗就交印,以示自己对权力毫无野心,朱元璋当然高兴了。

电视剧琅琊榜里靖王平定叛乱之后,见到梁帝,他开口就是“请父皇收回兵符”,这是非常聪明的行为。

(2)从来不和朱元璋称兄道弟。

传说徐达和朱元璋是从小到达的好朋友,但是史书上并无相关记载,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自给徐达写的神道碑说,徐达是响应义军号召投军的,如果按照时间推算,徐达当时已经20多岁了。

不过,徐达参军早,和朱元璋有浓厚的战斗情谊,兄弟之情是毫无疑问的,《明史》记载,徐达每每打仗归来,朱元璋赐他休息,宴请徐达,称他为布衣兄弟,徐达却更加谨慎恭敬。

这是大智慧,因为帝王无情,你根本不知道他说一句话的真实含义何在,跟你称兄道弟,更可能是试探你对皇帝的心意,徐达如此做,是洞察了皇家权力的本质。

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达愈恭慎。(《明史》125卷)

(3)面对朱元璋的试探,徐达非常聪明的应对。

朱元璋跟徐达说,你功劳大,却没好宅子住,你住我旧日的房子吧!

徐达这样聪明的人,怎么可能答应?这明显是朱元璋在试探他啊,他自然推辞。

朱元璋还是不放心,亲自把他灌醉,命人把他抬到朱元璋旧日住宅,徐达次日醒了,立马跑下来,跪地大喊死罪。

朱元璋从旁边偷偷看到,非常高兴,亲自下令给徐达建造宅子,并在宅子前面的立坊题写“大功”!

帝尝从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达固辞。一日,帝与达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卧正寝。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帝觇之,大悦。乃命有司即旧邸前治甲第,表其坊曰“大功”。”(《明史》125卷)

(4)揣着明白装糊涂。

徐达由于功高,丞相胡惟庸想和他结交,徐达不予理睬。

胡惟庸就买通了徐达的看门人福寿,图谋不轨,徐达知道以后,也不向朱元璋揭发他,但是找到机会就跟朱元璋说,胡惟庸才不堪用,后来胡惟庸犯事,朱元璋觉得徐达有知人之明,就更加看重他了。

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于达,达薄其人,不答,则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福寿发之,达亦不问;惟时时为帝言惟庸不任相。后果败,帝益重达。(《明史》125卷)

师明礼


徐达功臣第一,善终就寝,福荫子孙。我认为有以下四点原因:
  • 曾经救过朱元璋的命:群雄争霸之时,郭子兴与孙德崖两人有着很深的矛盾。为了缓解彼此的关系,他们打算谈判,孙德崖跑去郭子兴所占领的城里去,谈判没谈成,郭子兴怒气抓了孙德崖。在城外的朱元璋刚好准备进城,被孙德崖的手下抓去。郭子兴懵了,看到朱元璋被抓,慌神了。这个时候徐达提出来,他去换回朱元璋,冒着生命危险,救了朱元璋。徐达是朱元璋的部下,忠心为主,是作为下属应尽的责任。
  • 做事低调不出风头:朱元璋得了天下,大封功臣,徐达为大明开国第一功臣,被封为魏国公。即便是这样,徐达仍然低调做事,不张扬、不虚荣、不结党。朱元璋评价徐达是“持重有谋,功高不伐”,而胡惟庸专权跋扈、结党营私。徐达与胡惟庸水火不容,胡惟庸被株连灭门,徐达家族子孙平安。
  • 深得朱元璋的器重:女人讨好一个男人,先得会做顿好饭,讨好男人的胃。大将要想讨好皇帝,先得约束自己,无私心。徐达打仗,不滥杀无辜。常遇春爱杀俘虏,徐达却从不枉杀一个俘虏。徐达善待百姓子女,仁义之师的代表,为朱元璋收复民心,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徐达又不贪财好色,为其他将领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 懂得管好自己的亲属:古代的很多官员,都因裙带关系被杀掉的。徐达的女人嫁给了皇四子燕王朱棣,徐达是皇亲国戚,对于自己的亲戚,要求非常严格。李善长就是被亲戚拉下水而被灭三族。 古代名将有四个特点:儒将、大将、才将、战将,徐达这四点同时满足,基于以上原因徐达得以善终!
  • 小伙伴,你们是怎么看的,欢迎关注留言讨论!

小科历史


在民间野史中,徐达不是善终,是朱元璋赐蒸鹅害死的。

该怎么看待这种说法呢?

典型的捕风捉影。

徐达病疽期间,朱元璋应该派人看过徐达。慰问病重的功臣,免不了要带些慰问补品,徐达是个谦恭谨慎的人,为此他很可能感激涕零的同时当场品尝了一下朱元璋的慰问品,这既是为臣之道,也是人之常情。又有可能,朱元璋慰问完不久,徐达就重病不治,死掉了。

这时候只要稍微有抹黑朱元璋的心理,造谣就太方便了——瞧见没,朱元璋来看徐达,徐达吃了他赏赐的东西就死了。为了让这个说法更有戏剧性,更具说服力,再把朱元璋的慰问品换成一只蒸鹅,民间喜闻乐见的野史段子瞬间就出来了。

所以说,很多野史并不是凭空捏造来的,很多时候它有一定的事实基础,甚至事情的逻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误导性,这时候造谣者只需改动一些细节,假就变成了真。

这是闲话,还是来说徐达和朱元璋。

洪武十八年二月,徐达病逝,享年五十四岁。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赐谥“武宁”,赐葬南京钟山之阴,并亲为之撰写神道碑,赞扬他“忠志无疵,昭明乎日月”。后又复命“配享太庙,塑像祭于功臣庙,位皆第一。”

就徐达死后享受的待遇看,实在不像是下了毒手后的风格。

但这并不代表朱元璋对徐达没生过猜忌之心。

在这一点上,朱元璋难得地坦诚过一回,在为徐达撰写的神道碑中,朱元璋承认自己曾因所谓的”太阴数犯上将“的星象而”恶之“,朱元璋具体是这么说:”(洪武)十七年甲子,太阴数犯上将,朕恶之,召罢北镇,劳于家“。

朱元璋这话透露出怎样的信息呢?

一、对徐达生前遭受的冷遇,朱元璋有些愧疚;二、虽然曾在内心深处把徐达看成韩信式的危险人物,但徐达实在没有什么把柄可抓,弄到最后朱元璋只能把君臣曾经不愉快的责任推给了所谓的星象。

由此可见,在功臣必受怀疑猜忌的不利环境下,到死,徐达的为臣之道都是很成功的。

徐达留在历史中的诸多事迹是可以证明这一点的。

不妨来举几点例子。

第一点,徐达虽然出生在农民家庭,而且是淮西凤阳人,但却能摆脱拉帮结派的乡土观念,其一生始终没有卷进淮西勋贵集团的是非之争。

淮西勋贵集团的骨干胡惟庸见徐达功劳大,威信高,曾用各种手段拉拢示好,徐达不仅未予理睬,相反还不时地提醒朱元璋,胡惟庸不适合当丞相。后来,胡惟庸因谋反被杀,朱元璋想起徐达的话,由衷地说”益重达“。

第二点,徐达虽然功劳甚大,但为人却极谦虚,不仅不居功自傲,而且越是立下大功越是如履薄冰。每次”功成而还,拜上印绶,待命于家,略无几微矜伐之色。“

朱元璋见他劳苦功高,居室湫隘,于是说:”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朱元璋说的旧邸是他过去当吴王时的府邸。徐达固辞不受,朱元璋便请徐达到那里喝酒,故意把他灌醉,蒙上被子,抬到床上去睡,想用这个办法迫使他接受这所府邸。徐达酒醒后,惊出一身冷汗,赶忙下床,俯伏在地,连声呼喊:”死罪!死罪!“朱元璋见状不好勉强,下令在这所府邸前另建一座规模宏制的宅邸,赐给徐达,并在宅邸前竖起一块大牌坊,上刻”大功坊“三个字。

第三点,徐达在军中的口碑近乎完人,因猜忌杀这样的军中柱石,极容易动摇军心、民心。徐达极严于律己,能与士卒同甘苦。在元末群雄并争之时,许多人一旦为将握兵,即”多取子女玉帛,非礼纵横“,过起穷奢极欲的生活。但徐达不贪女色,不图货利,攻占平江及大都,”封姑苏之府库,置胡宫之美人财货无所取,妇女无所爱。“

第四点,徐达追随朱元璋多年,是有生死交情的。朱元璋在郭子兴手下当小头目的时候,是徐达等人帮他树立了初期的威信。不久,郭子兴与另一首领孙德崖发生冲突,拘捕了孙德崖,而孙德崖德部众则扣留了朱元璋。在这危急关头,是徐达挺身而出,到孙德崖军中去做人质,将朱元璋换了回来。这种情义,朱元璋一度是看的很重的。

虽然朱元璋有清除功臣,让儿孙安稳接班的暴君心理,但他并没到彻底失控的程度,像徐达这样面面俱到、懈可击的功臣,因找到不借口,他没有下死手的必要,搞废了就足够了。


黑句本


徐达之所以没被杀,有两大原因,一是他非常小心,二则是因为他死的早。

明朝开国六公爵,除了徐达,都是惨淡收场,传不过两代,唯有徐达一脉,衍生出两个公爵,还都传到了明末。当然,这个更多的是因为朱棣,不过朱元璋没把徐达的儿子们搞掉也是一大前提。

徐达,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是朱元璋的同乡,同样也是世代务农。

元末的灾难波及到了朱元璋,同样也波及到了徐达,他跟朱元璋一样,投奔郭子兴造反了。徐达在队伍中成为朱元璋的属下,从此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军旅生涯。

徐达为人宽厚,深通兵法,久经战阵,战必胜,攻必取,智勇兼备、屡建功勋,功勋卓著。功业盖世的同时,徐达却越发低调,他为人小心谨慎、常以忠心侍主,绝无居功自傲之心。

按照明史记载,朱元璋对徐达极其信任,两人亲近备至,朱元璋经常给徐达 “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徐达的反应则是越发恭谨小心。

信任归信任,朱元璋的性格摆在那里,帝王猜疑是不可避免的,他多次对徐达加以试探,徐达凭借自己的谨慎作出了答复。

朱元璋曾说要将他的旧邸赐给徐达,徐达坚决不要。朱元璋与徐达一起饮酒,徐达被刻意灌醉,醒来发现自己居然盖着皇上的被子,他大惊失色,连忙跪伏在地高呼死罪。

看到徐达的表现,朱元璋当然龙颜大悦,对徐达也更加信任。

众所周知,大明开国之后,朱元璋对诸多功臣怀有强烈的戒心,再加上这些功臣大多居功自傲,甚至有些还极为放肆。

而太子朱标生性柔弱,朱元璋当然会担心朱标将来镇不住这些功臣。因此,朱元璋决定替儿子 清理一下,以保大明江山稳固如山。大明的功臣,几乎被他杀光了,就连李善长、刘伯温等人也都难逃厄运。

唯有徐达,让朱元璋始终下不了决心。因为,徐达的表现太好了,这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到了朱元璋面前,却“恭谨如不能言 ”,这让朱元璋几乎没有什么借口,对徐达下手。

当然,以朱元璋的性格,时间长了,没有理由也能找出理由,像傅友德,就是这么被搞死的。徐达能够保全,主要还是因为他走得比较早。

徐达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然而次年(1385年)二月,病情迅速加重,随后去世,享年五十四。

徐达去世显得疑点重重,民间有朱元璋赐徐达烧鹅的说法。这一点,似可信,但无依据,因为这些记载只见于野史,更可能是明朝文人对朱元璋严刑酷法的不满与栽赃,毕竟朱元璋对将死之人(不是被他弄到将死)还是很慷概的。

徐达去世时,胡惟庸案已经扩大,但徐达跟胡惟庸一点关系都没有,并未受牵连,后发的蓝玉案不用说,徐达已经死了,他的儿子并不成器,没入朱元璋的法眼。

徐达去世后,朱元璋甚为悲痛,追封他为中山王,谥武宁。


平沙趣说历史


很高兴看到题主没有采信野史,在野史里徐达重病生了背疮,不能吃发物,但朱元璋趁机故意赐大发物烧鹅给徐达,让徐达不得不哭着吃完一整只烧鹅,当晚就发病而死。

怎么看这件事呢?朱元璋一生最恨贪官污吏,问鼎天下后杀了无数的贪官污吏,古时候能当官的不可能是白丁,至少会是个文人。朱元璋得罪了文人,自然免不了被添油加醋的抹黑一番。

徐达怎么死的呢?据正史记载,洪武十七年,徐达病重,朱元璋派徐达的儿子徐辉祖带着礼物和慰问信作为代表去探望他,到了第二年二月,徐达病重不治身亡,朱元璋悲痛不已,追封其为中山王,配享太庙,位列第一。难怪有人说文人的笔比刀剑还能害人性命,徐达病重后朱元璋的确派人去看他,看望过后没几个月徐达就去世了,这样前后逻辑推断再加上文人们的妙笔生花,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黑心事迹就跃然纸上。真是杀人诛心!




现在回到问题上,徐达为什么会得以善终?我的回答是徐达有大智慧。

从古到今,功高盖主的将相们得以善终的极少,道理大家都懂,比如汉朝班固就曾评论太史公司马迁不懂明哲保身乃至遭受宫刑,结果班固的最终结局也是没能保全自己,足以见得“既明且哲,能保其身”是多么的需要智慧。

徐达世代务农,有大志,在朱元璋还在郭子兴手下时,22岁的徐达就投奔于他。朱元璋被敌军俘虏时,是徐达自愿做人质来交换朱元璋,可以说对朱元璋有救命之恩。

徐达一生军功赫赫,从朱元璋攻打陈友谅之时,徐达便被封大将军,是全军的实际最高统帅。一路帮助朱元璋打败张士诚、陈友谅,灭亡元朝,攻克元朝首都两座,省会堡垒三个,郡县数百个。

可以说在明朝,徐达的战功绝对排前三,但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朱元璋本性就好猜忌,伴君如伴虎,功劳越大,朱元璋必然盯得越紧,

徐达怎么做的呢?

一是恪守臣子本分,不僭越。徐达每年春季就领兵出征,冬季就应朱元璋命令班师回朝,回来的第一件事便是上交兵符。朱元璋与徐达都是布衣出身,有时候喝高兴了朱元璋都会拉着徐达称兄道弟,但是徐达对朱元璋却越发的恭敬。

有一次,朱元璋要将他还是吴王时候住过的旧邸送给徐达居住,徐达打死不从,坚决推迟。朱元璋还是不放心,一次在旧邸饮宴时故意把徐达灌醉后抬到正室的大床上睡觉。第二天徐达醒来,连滚带爬的跑出房间,对着大门跪拜,直呼死罪。朱元璋早在一旁窥视,见到徐达这幅样子,心里面高兴万分,便不再硬要徐达搬进旧邸,而是命人在旧邸前为徐达新建一座豪华府邸。

二是不涉结党。徐达平时陋车简舍,不与朝廷勋贵有过多的来往,胡惟庸当丞相时,想结交徐达,可是徐达压根不想理睬,胡惟庸见拉拢不了,便想将他铲除,贿赂徐达的看门人福寿,让他找机会结果徐达性命,徐达发觉后也不向朱元璋告发,只是向皇帝进言说胡惟庸不能胜任丞相之职。后来胡惟庸案发,牵扯朝廷官员数百人,朱元璋看唯独徐达能不沾一丝一毫,就更信任他。

三是在朱元璋面前隐藏锋芒。徐达领军打仗时有着绝对权威,令不二出,在诸将面前总是威严的样子。而在朱元璋面前却好像不会说话似的。

四是自身的能力出众。徐达直到去世前三年,还依然作为统帅在领兵打仗,可以说大明朝离不开徐达。同时,徐达在军中的极为受人拥戴,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士兵对他无不感恩,以死相报,杀了徐达极易动摇军心。

五是洁身自好,清正廉洁。朱元璋最恨贪官,恰恰徐达就不是个贪官,朱元璋曾夸他受命而出,成功而归,不骄傲,不自夸,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行为正派无疵,品德高尚可与日月相比。自然朱元璋想杀他也没借口。

凭借着徐达“既明且哲,能保其身”的智慧,朱元璋的屠刀自然不会朝他砍去。


海豚老爹


朱元璋不杀徐达首先是因为徐达时刻牢记身份和地位、从不居功:

1、徐达和常遇春率军攻打张士诚时,出门在外征战的徐达就经常向朱元璋报告和请示,以致朱元璋下令徐达不要过于请示自己:


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乱略,削群雄。今事必禀命,此将军之忠,吾甚嘉之。然将在外,君不御。军中缓急,将军其便宜行之,吾不中制。

2、徐达在向朱元璋提议北伐时,就已经要求朱元璋指示北伐成功后的战略:


达曰:「大军平齐鲁,扫河洛,王保保逡巡观望;潼关既克,思齐辈狼狈西奔。元声援已绝,今乘势直捣元都,可不战有也。」帝曰:「善。」达复进曰:「元都克,而其主北走,将穷追之乎?」帝曰:「元运衰矣,行自澌灭,不烦穷兵。出塞之后,固守封疆,防其侵轶可也。」达顿首受命。

3、徐达即便功高,对面口口声声称呼他为兄弟的朱元璋态度越来越恭谨:


还辄上将印,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达愈恭慎。

朱元璋不杀徐达其次是因为徐达在百姓中的名声很好

1、徐达第一次作为大将攻打镇江时就号令严肃、作战不扰民:


太祖身居守,而命达为大将,帅诸军东攻镇江,拔之。号令明肃,城中宴然。

2、攻打张士诚苏州时,在获胜入城前发布军令不许扰民否则死罪:


城之将破也,达与遇春约曰:「师入,我营其左,公营其右。」又令荅士曰:「掠民财者死,毁民居者死,离营二十里者死。」既入,吴人安堵如故。

朱元璋不杀徐达第三是因为徐达在中下层军官中人员很好,名声很高

1、反对诛杀陈友谅的3000劲旅:


败陈友谅军于九华山下,斩首万人,生擒三千人。遇春曰:「此劲旅也,不杀为后患。」达不可,乃以状闻。而遇春先以夜坑其人过半,太祖不怿,悉纵遣余众。于是始命达尽护诸将。


2、徐达因为善待中下层将领而被拥戴:


遇春下城邑不能无诛僇,达所至不扰,即获壮士与谍,结以恩义,俾为己用。由此多乐附大将军者。

综述:

朱元璋之所以不杀徐达:

徐达懂得摆正自己的地位和身份,从不居功傲物;

徐达因为在破城后军令严肃、秋毫无犯,因此在民众中有着很高的名声;

徐达因为善待中下层将领因此得到他们的支持。

不威胁皇权、良好的名声、良好的人缘,是朱元璋不杀徐达的主要原因。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首先,朱元璋不会见人就杀,人家是皇帝,又不是杀猪卖肉的。

朱元璋杀人有以下条件。

1.功高盖主。

2.恣意妄为。

3.震慑不住。


我们回顾蓝玉,他与北元一战,可谓是封神一战,威震天下。但是蓝玉功成之后,犯了以上三条的每一条。蓝玉自恃军功,居然敢屡屡不听朱元璋调遣,他的军队朱元璋甚至调派不动,这就有点功高盖主,震慑不住了。本来到这,朱元璋还忍着不杀他,毕竟朱元璋之前已经把明朝开国将领杀得差不多了,总得为太子朱标留个能打仗的人,加上蓝玉因为是朱标太子妃的舅舅,对朱标是忠心耿耿,朱标自己也还算震得住,所以朱元璋没有杀他。不巧的是,朱标年纪轻轻就暴病而亡,朱元璋只能打算把皇位传给朱标仁孝的次子朱允炆。朱允炆可不一样,他与蓝玉毫无血缘关系,而朱允炆也不如朱标那般老练,指定震不住蓝玉。回头再看看蓝玉,还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样子,既不能留为所用,三个必杀条件都齐了,那还等什么?杀!诛连了将近1.5万人!

胡惟庸呢,大概是看懂了朱元璋杀人的目的与条件,知道自己在劫难逃,索性联络一干大臣打算造反,只是没有想到在他们还没来得及拿起刀,朱元璋就把他们都抓了,诛连将近2万人!

所以,朱元璋杀人是有目的与条件的,条件如上。目的则是为了稳固自己皇权并且让大明江山永固。

我们看,徐达犯了以上三个条件的哪一个呢?徐达功高是不错,但是徐达并不盖主啊。徐达作为大明元帅,平定北方,功劳何其之大?之后,徐达班师回朝,朱元璋亲自出城迎接,要让他坐龙辇,甚至还说要替他亲自驾车。这一套无非是为了试探徐达知不知道深浅进退。徐达则是再三拒绝,言辞从臣下出发极其诚恳,卑微,发自肺腑地说“皇上对咱好,咱知道,但是这不合规矩啊,咱不过是皇上的兵而已!”徐达明确拒绝朱元璋替自己驾车。这一套下来,朱元璋自然是心满意足了,知道自己这个兄弟没忘本。马上本着兄弟感情说“今天没有君臣,你我布衣兄弟,兄弟之间一起坐车,咱家想兄弟,想听兄弟说说你在北方的英勇战迹。这样,我让一位皇子来驾车,你随咱家来。”于是便强拉着徐达上了龙辇,让一位皇子亲自驾车。


除此之外,徐达可谓一直对朱元璋忠心耿耿,一直谦卑谨慎,带着家人部属克己守礼,朱元璋指哪打哪,战无不听,言无不从。所以,朱元璋是震得住徐达的。朱元璋根本没有杀他的条件与理由。

后面说徐达被朱元璋以蒸鹅杀死,多是野史,不过是后人为了渲染朱元璋如何为了稳固皇权嗜杀罢了,算是一种控诉。实际上,是徐达自己患了背疽不治身亡,而至于说背疽不能吃蒸鹅简直无稽之谈,现代医学验证,毫无科学依据,古代太医不至于连这点常识都没有。蒸鹅是肉,不是毒药。

况且,当时北蒙不安,朱元璋还想他带兵出战怎么会杀他?


不书


在正史中记载,徐达是因为背疮,最后病重而死,在野史之中有一种说法,朱元璋知道徐达有背疮,他其实一直都猜忌徐达,功高盖主,怕他造反,于是就让人给他送去了一只烧鹅,鹅是发物,吃下去必然导致疮伤复发,病情加重,所以徐达是哭着把烧鹅吃完,没过几天病情加重就病逝了。

当然野史我们不能全信,但是朱元璋登基之后,的确也干了很多过河拆桥的事,比如说杀李善长,汪广洋,冯胜,傅友德,赵庸,胡美等,朱元璋借助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明初四大案,几乎就把开国功臣全部杀绝了,剩下的死的死,病的病,该发配的发配了,也在短短几年时间就把可能威胁皇权的势力全部铲除了,而徐达,刘伯温等人,则成为少数几个幸免遇难的人,然而徐达官至丞相,兼管军国大事,在军中颇有威信,为何却免于一死呢?

其实徐达最后病死,也算是善终了,朱元璋没有直接搞死他,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徐达为人谨慎,知道收敛自己,并且徐达和朱元璋的关系也是非常好的,据说两人从小就是朋友,后来一同参与起义,之后又和朱元璋四处征战,也在一次次的战斗中,展现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并在朱元璋和陈友谅对抗时击溃了陈友谅,之后又率兵东征北伐彻底灭了元朝,平定了四方叛乱。

徐达绝对是朱元璋手下的头号功臣,其实我觉得朱元璋在1368年,封徐达为右丞相,之后16年一直重用徐达,主要原因是徐达为人低调,同时他对朱元璋还有利用价值,并且大明王朝才建立起来,根基未稳,天下未定,元朝余孽势力还未铲除,陕西仍有叛乱,所以朱元璋在这个时候还不能对徐达下手,之后徐达获胜之后班师回朝,一直十分低调,又因为有伤在身,也没有抛头露面,所以朱元璋也没有理由机会搞徐达。

徐达在1381年年末回北京后,在1385年就病逝了,胡惟庸案和空印案爆发1376年-1382年徐达正在边疆征战,并不在朝中没受牵连,徐达死后才发生了郭桓案,蓝玉案,所以徐达都幸运躲过了几次政治斗争,也因为他死了之后,也保全了子孙后代在明朝的安全和富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