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魏國是如何衰落的?

LoongDuke


戰國時期的魏國,其從強盛走向衰弱的轉折點是魏國第三代君主魏惠王在位時期(前369—前296),致使魏國走向衰弱的根本原因既不是什麼人才流失,也不是魏惠王的昏庸無能。其衰弱的根本原因在於魏國處於四戰之地,魏國的強大必然引起列國的聯合攻擊,魏國是實實在在被打衰弱的。



魏國在經歷了魏文侯、魏武侯兩代君主的勵精圖治後,魏國成為了當時天下最強大的國家,魏國聯合韓、趙國兩國結成三晉同盟,東敗齊國、南抗楚國、西侵秦國,成就了一番霸業。但是這種狀況在魏武侯後期,出現了一些變化,魏國與趙國出現了一些矛盾。到了魏惠王即位時,三晉同盟因韓、趙干涉魏國王位繼承而正式宣告瓦解。

在這個背景下,魏國徹底陷入了四面為戰的孤立處境,但是魏國憑藉著雄厚的家底,仍舊保持了一段時間的強盛。魏國衰弱的起點是與趙國爆發的“邯鄲之戰”以及因此引發的齊魏“桂陵之戰”,這兩場戰爭嚴重的削弱了魏國的軍力國力,魏國雖然攻克了邯鄲卻最終還是被迫歸還了趙國,齊國的參戰更標誌著對魏國霸主地位的挑戰。


為了重新恢復魏國的地位,魏國由於前343年,魏國為了補償在桂陵之戰損失,發兵攻打了韓國。由此魏國成為了眾矢之的,趙國、齊國、韓國先後與魏國開戰,魏軍主力更是在馬陵之戰中十萬魏軍全軍覆沒,主帥太子申被俘、大將龐涓被殺。隨著魏國野戰力量的喪失殆盡,秦國對於魏國河西地區也發動了攻擊。魏國在四國的攻擊下,不斷喪城失地,國力日漸衰弱。

以上一系列的事件標誌著魏國徹底喪失了霸主地位,淪為了二流國家。魏國的衰弱不是一人一力可以阻止的,在戰國爭雄的年代,強勢的一方必然遭受周邊其他國家的聯合攻擊,魏國糟糕的地理位置使得這種情況雪上加霜,魏國再也無力重新崛起。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5936775591016053"} --}

浮沉的歷史


  • 三家分晉後,魏國得到了晉國最好的地盤,但是魏國的地理位置不好,東西南北都有其他的國家,北有趙國,南有韓國和楚國,西有秦國,東有齊國。這就表示魏國要想發展壯大,就得有能力同時對付周圍幾個國家的聯合攻擊,如若不然,周圍的國家一起來攻,魏國豈不是要被瓜分掉。
  • 在戰國前期,魏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稱霸中原長達百年之久。而魏國的強大,靠的就是魏國強大的軍力。魏文侯啟用吳起,精選精銳士兵,訓練魏武卒,給魏國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對魏國的強盛發揮了重大作用。
  • 魏武卒要求士兵穿三層鎧甲,手執長戟,腰懸鐵利劍,後負犀面大櫓,50弩矢和12石強弩,同時攜帶三天軍糧,半天內能跑一百里的士兵,才可以成為魏武卒。

  • 魏國的強大靠的就是強大的軍事力量,在軍力大損後,自然也就走向衰落。馬陵之戰,在魏國和韓國兩敗俱傷後,齊國再次使出圍魏救趙的計謀,孫臏在馬陵設伏。龐涓率領魏國大軍中計,龐涓被亂箭射死,魏國精銳士兵被殲滅十餘萬,實力大損。此後魏國便逐漸走向衰落,不再稱霸中原。

揚楊劉


1、人才的流失。

魏文侯時期,任用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國強兵,抑制趙國,滅掉中山,連敗秦、齊、楚諸國,開拓大片疆土,使魏國一躍為中原的霸主。

然而到了魏惠王放走商鞅,問罪孫臏,魏人公孫衍、張儀又先後為秦惠文王所重用,前者在雕陰大破魏軍,斬首八萬,後者憑藉三寸不爛之舌,騙得魏惠王將上郡割予秦國。人才的流失,是魏國衰落的關鍵。

2、四處征伐,樹敵過多。

魏文侯時期,吳起就提出集中抗秦的說法,並組成三晉聯盟。但是魏武侯、魏惠王時期,採取四面出擊的擴張政策,讓列國飽受魏兵掠地之苦,就連同屬三晉的韓、趙兩國,也因受到魏國的抑制而心生怨恨,直接導致了魏文侯苦心經營的三晉之盟的瓦解。

3、地理位置四面受敵。

魏國居戰國七雄的中央,東有強齊、西有強秦。戰國後期,秦國逐漸強大,而魏國的地理位置成為了秦國的首要攻擊對象。

4、變法不夠徹底。

魏國的變法較秦國的商鞅變法溫和的多,但同時對舊貴族的打擊也就小得多,這也就造成了魏國的舊貴族實力強大,這也就嚴重的影響到了魏國的封建化進程。

反觀秦國,舊貴族經過了商鞅變法殘酷打擊,滅族抄家者不計其數,反而使秦國大大加速了封建化的進程,後來者居上超過了魏國。


電影解說員36


四處樹敵,毫無戰略!

在筆者看來這是最直接的原因,要知道自重龐涓做上軍事第一人之後那可是東邊打完六國,西國打秦國,你今天佔領了這個國家一塊地,明天佔領另一個一塊地,這哪裡是在為魏國考慮啊,這是變形害魏國!

人民就那麼些,而你天天出戰,別說一個魏國了,十個也架不住這麼耗的,更何況你遭惹的也不是等閒之輩,比如將來冉冉升起的兩個巨星,齊國和秦國!

那句話怎麼說來不作死就不會死,這句真的太適合魏國拉

毫無戰略而言

好吧,就算你想要開疆拓土,朝著一個目標發展呀,是該先東還是先西,像人家秦國就很聰明一直目標就是東出,東出,可魏國呢,除了得罪人的打法,就不見著,有什麼戰略目標,都佔領著一堆小城小地的,那有啥用?

還不是最後無限拉仇恨,讓所有人聯合打自己?

綜合上述就是我想論述的魏國衰敗原因!


道盡風流事


魏國又是一個留不住人才的國家,人才的大量流失使魏國很快走向衰落,最終滅亡。我分析了一下,在整個戰國時期魏國流失的最主要人才有以下六位,而這六位都是戰國時期鼎鼎大名的人物。下面以時間先後順序分別介紹。

    一 吳起

  吳起是戰國時期與孫武齊名的著名軍事家,他所著《吳子兵法》與《孫子兵法》合稱為《孫吳兵法》,是我國古代軍事著作的典範。他在魏國率先變法,使得魏國很快強大起來,威懾四方。但是這些變法觸犯了魏國一些貴族的利益,遭到貴族的排擠。吳起於是逃往了楚國,在楚國又實行了變法,楚國也強大起來,楚國在南面對魏國構成巨大的威脅。可以說吳起變法是魏國崛起的前提條件。

    二 商鞅

   商鞅是戰國時期最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商鞅年經時曾是魏國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曾向魏王推薦商鞅,魏王並不理會,於是他又向魏王建議:“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魏王對公叔痤的囑託仍不以為然。果然,商鞅後來聽說秦孝公招賢納士,就到了秦國面見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種策略,孝公選擇了霸道,並任命商鞅為丞相,推行了著名的商鞅變法,秦國由此一躍成為戰國七雄當中的霸主,秦國在西面對魏國構成了致命的威脅。商鞅從魏國流失直接造就了一個強大的秦帝國!    三 孫臏

  孫臏是兵聖孫武的後代,也是戰國時期最著名的軍事家之一。孫臏在魏國時遭到龐涓的殘酷迫害,後來被齊國使臣營救回齊國並拜為軍師。公元前354年,魏軍包圍趙國都城邯鄲,孫臏圍魏救趙,在桂陵一戰中大破魏軍,給龐涓當頭一棒。十餘年後魏國又入侵韓國,齊國出兵相救,在馬陵之戰中孫臏通過逐日減灶的策略,誘使魏軍深入,全殲魏軍主力,俘虜魏國太子,魏軍主帥龐涓自殺,魏國從此一蹶不振。孫臏的流失對魏國影響最大,也最直接,他直接導致了魏國的衰落。

    四 范雎

   范雎是戰國時期最著名的戰略思想家。早年投在中大夫須賈家當門客,在跟隨須賈出使齊國時已嶄露頭角,但也因此而險遭不測。於是他逃往秦國並很快被封為丞相。范雎向秦昭王提出“遠交近攻”的軍事外交策略,秦國後來一直延用這套非常行之用效的策略,成功削弱東方六國的實力,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遠交近攻”的謀略對後世用兵有著深遠的影響。

    五 張儀

  張儀是戰國時期說客雙雄之一,連橫之父。曾經師從於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學滿後回魏國,因家貧報國無門。後入秦國,因其雄辯之才被秦王封為相國。他以許地為條件,誑騙楚國,成功拆散齊楚聯盟,又故意激怒楚懷王,楚國發兵十萬攻秦,被早有準備的齊、秦聯軍擊敗。楚王不甘心失敗,又調舉國之兵攻秦,再次大敗。由此,秦國成功削弱了當時唯一能與之抗衡齊、楚兩個大國的實力,秦國統一中原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了。

    六 信陵君

   信陵君魏無忌,戰國四公子之首。

  當年秦軍兵圍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平原君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不顧個人安危,竊符救趙,捶殺魏軍主帥,親率魏軍主力擊退強大的秦軍。信陵君因懼怕魏王怪罪,留在趙國十年不敢回魏國。秦國恢復元氣後大舉進攻魏國,魏安釐王才想起信陵君在魏國時,秦軍一直不敢犯邊,於是急令信陵君回國。信陵君回國後,聯合其它諸侯國大敗秦軍,隨後又乘勝率領五國聯軍伐秦,秦國緊閉函谷關門不敢應戰。秦昭王對信陵君又恨又怕,派人到魏國行離間計,謊稱信陵君要自立為王,並派出使臣特意向他祝賀。魏王信以為真,派人代替魏無忌任上將軍。信陵君從此閉門不出,不肯再為魏國效力,四年後鬱鬱而終。信陵君死後十八年,秦軍水灌大梁,魏國滅亡!    在任何時期任何國家,人才都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魏國人才眾多,但同時又是一個人才流失大國,這也說明了魏國為何會出現大起大落的情況。而這六大人才當中,商鞅、范雎、張儀三人流入了秦國,在秦國統一天下的進程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從一個側面上也看得出秦國的用人之道!秦朝的統一實至名歸。

  換一個角度去想,當今企業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成功的企業總是人才大量流入的企業,失敗的企業總是人才大量流出的企業。與其說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博奕,倒不如說是人才戰略的比拼。管理層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發現並起用具有潛在價值的人。每一個企業當前都有不少人才在默默地奉獻著,只是沒有被及時發現或得到足夠的認可而心生去意。如果這些人站到競爭對手一邊,是否會對原來的公司產生一定的影響呢?當然這裡面說到的人才觀念必然是素質較高的人,而絕非為了個人私慾賣主求榮之輩。他們的離去只會給後面的企業提供一定的價值,而不會直接損害到原來的公司的利益!


那些不為人知的


戰國時期的魏國,是諸國之中,最早進行較為全面變法改革的國家,改革的效果非常好,讓魏國一躍而成為戰國初期第一強國。隨著國力的增強,魏國開始進行對外擴張,大將吳起和樂羊,帶領魏國精銳部隊,和諸侯過展開近百次戰鬥,單單吳起一個人,就貢獻了74次大戰,其中打勝64次,打平10次,未嘗敗過一次。即使是後期強悍的秦國,也在河西之戰中,五十萬難敵五萬魏武卒,不但失去河西,而且險些亡國。

這一時間,魏國是無敵於天下的,而且從魏文侯一直持續到魏惠王,足足三代人。一般認為,魏國衰落是在魏惠王時期,但沒有哪個強大的國家會一時間衰落,魏國衰落,應該要從魏武侯開始。


魏國內鬥,吳起樂羊退出

魏文侯死後,他的兒子繼承了王位,魏國朝堂之上,也開始了新的一輪洗牌。洗牌的對象是名將吳起和樂羊。但想要鬥倒這兩個人,談何容易,吳起樂羊不但名聲大,而且朝野之上根基非常深。為了解決這兩個人,一場關於道德問題的指控出現了。

反對派們發現,吳起為了能夠得到將領的職位,居然把自己結髮妻子殺了,樂羊更是過分,在進攻中山國的時候,他的兒子被中山國國君活活煮死,而樂羊,卻喝了用自己兒子肉做成的湯。也許,魏文侯的時候,為了求賢,不會在意這些,但是,現在魏國已經強大了,急需要用道德來約束臣子和百姓,如果這些不道德的人位高權重,那就意味著所有人為了爭奪權力,都會不擇手段,國家就會崩潰。

樂羊失去了信任,退出了權力中心,而吳起,魏武侯並沒有足夠的把握去解決他,於是,一條針對吳起量身定做的計謀開始實施,這個計謀很簡單,那就是招吳起為駙馬。

這是一個極為巧妙的陷阱,吳起起初並沒有太過防備,但再一次偶然(實際上是故意為之),吳起看到了自己未來的夫人,這女子刁鑽蠻橫,甚至不把朝中大臣當人看。讓吳起非常惱火,拒絕了這次婚事。毫無意外,吳起掉進了陷阱之中,反對派藉機發難,而魏武侯也不再信任吳起。走投無路的名將吳起,最終投靠了楚國。

在魏武侯時期,兩大頂尖人才流失,雖然並不能對魏國造成實際影響,卻標誌著魏國從原先的君臣一心,走向了勾心鬥角的道路。

即使如此,魏武卒包括魏國的法令,依然被認可,魏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依然無敵於天下。到了魏惠王時期,達到了巔峰。


形勢誤判,桂陵馬陵慘敗

魏惠王通過政變上位,有著非常大的野心,他試圖統一天下。但統一天下的方向,卻引起了爭議。以龐涓為首的朝廷重臣,認為先滅掉秦國,解除後顧之憂,然後,再尋求一統天下。而魏王卻認為,秦國地方狹小國力窮困,不值得一提,更希望攻滅韓趙,一統三晉,然後統一天下。第二套方案被卻終確定,魏國的大軍開始在龐涓的帶領下,攻打趙國。

只可惜,魏惠王誤判了當時戰國的形勢,這時候的諸國,正在開始新一輪變法改革的熱潮,東邊的齊國,以整頓吏治為主要方向,政治逐漸清明,國力日益強盛,中原的韓國,以申不害為首的變法派,以強軍為主要方向,軍事實力越發強大。而在西方的秦國,一場由奴隸到封建化的大變革也悄然展開。這時候的魏國,已經不是文侯武侯時期的天字第一號強國,齊國、秦國、韓國已經具備了和魏國一較高低的實力。

大勢的誤判,導致魏國連續在桂陵,馬陵慘敗,魏武卒的精銳幾乎全軍覆沒,龐涓戰死,魏國變得一蹶不振。

但對於魏國而言,這還不是最慘的。西方的秦國,藉此機會,向魏國河西發起進攻,收復河西高地,擊潰魏國河西守軍,並且迫使魏國讓出函谷關,遷都大梁。

從桂陵慘敗,一直到遷都大梁,魏國在數年之內賠光了所有的本錢,更主要的是,三晉的內戰,讓韓國和趙國也同時衰落,雖然趙國在後來再次崛起,但魏國和韓國,卻再也沒有雄起。於是,戰國的格局,從魏國一家獨大,變成了數強並存的局面,戰國也走向了縱橫捭闔的時代。


舊書齋


公元前353年,趙國攻衛國迫使衛國臣服,這引起了魏國的不安。魏惠王要為自己的盟國報仇便和宋國組成了聯軍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趙國向盟國齊國求救。

齊威王採納謀士段幹朋的建議籌劃救趙國,由於魏軍主力攻擊趙國後方空虛,秦國和楚國發兵攻打魏東少梁,安邑。魏國三面受敵但是魏軍主將龐涓不為局面所動接客功打邯鄲。趙國再次向盟國齊國求救,齊威王見魏國趙國相互攻打一年多都呈疲於奔命,認為與魏國決戰的時候到了——於是任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主力大軍救趙國。

……

……

孫臏安排齊軍在桂陵設伏,魏國將軍龐涓率大軍進入伏擊圈加上魏軍攻打邯鄲時已經消耗大量兵力再加上日夜奔波疲憊不堪,經齊軍突然攻擊是大敗而歸——邯鄲也被趙軍奪回。

十年後,魏惠王命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軍師率十萬大軍攻打齊國報仇。

面對氣勢洶洶的魏國大軍,齊國軍師孫臏設計奇謀:兩軍一接觸齊軍就假裝大敗,為了誘敵追擊孫臏設計出*減灶*的招數,第一天挖了10萬人的灶,第二天挖了5萬人的灶,第三天減少到3萬人的灶,造成齊軍被魏軍追擊大量談亡的假象,龐涓追擊齊軍3天發現軍灶一天天都在減少認為齊軍心渙散,已經不堪一擊了於是率少數精銳追擊把大部隊甩在身後很遠的地方,孫臏在地域險峻的馬陵設伏見龐涓帶領少數魏軍追到,齊軍主帥田忌一聲號令是萬箭齊發魏軍死傷無數潰不成軍,龐涓也中箭羞愧自殺魏軍10大軍全軍覆滅。

齊國一戰威震諸侯成為強國,魏國從此走向衰敗。





隱者老康


答:趙肅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6年),趙肅侯去世,魏、楚、秦、燕、齊各派銳師萬人來參加會葬。趙肅侯生前英雄一世,與魏、楚、秦、燕、齊等國連年惡戰而不處下風,趙國儼然是北方的新霸主。

魏惠王后期,趙肅侯聽從蘇秦之言,連續發動合縱攻勢,打擊魏國,使魏國的百年霸業再次受到嚴重削弱,不足以阻擋趙國的南進,為趙國向中原發展掃除了最強大的一個敵人。趙肅侯死後,魏惠王立即聯合楚、秦、燕、齊四國以會葬為名,各派精兵,趁趙國新君年幼之際,俟機圖趙。

趙武靈王命令趙國全境處於戒嚴狀態,代郡、太原郡、上黨郡和邯鄲的趙軍一級戒備,準備隨時戰鬥。聯合韓國和宋國這兩個位於秦、魏、楚、齊之間的國家,使趙、韓、宋三國形成品字型結構,將秦、魏、楚、齊四個國家置於兩面受敵或者三面受敵的被動局面。

又重賂越王無彊,使之攻楚,先把與趙國不搭界的楚國的注意力轉移到它的老對手越國身上去。重賂樓煩王擊燕和中山。在去掉了燕、楚兩個強敵後,魏、齊、秦集團對趙、韓、宋集團就沒有什麼優勢了。

魏、秦、齊見趙國重兵待客,戒備森嚴,而且趙、韓、宋聯盟已成,不得不打消了要佔趙國便宜的念頭。魏惠王發起的五國圖趙的陰謀被趙武靈王挫敗了。

魏惠王圖趙不成後,即開始著力彌補魏、趙關係裂痕,帶領太子嗣到趙國祝賀趙武靈王正式即位。

但在以後的戰爭中,“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開始衰落,他死於公元前319年。

魏惠王魏罃即位正是魏國鼎盛時期。韓非說:“當魏之方明立闢(法),從憲令行之時,有功者必賞,有罪者必誅,強匡天下,威行四鄰。及法慢,妄予,而國日削矣,”魏惠王對變法並沒有認真貫徹!

有一位叫卜皮的人就預見魏惠王必然失敗?魏惠王問從何說起,卜皮說:“有過不罪,無功受賞,雖亡不亦可乎?”


中行偃1


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周朝諸侯國之一,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公元前344年稱王、至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共179年。領土包括現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陝西東部、河北南部。

分析戰國時期魏國是如何衰落的?首先我們先看看魏國是如何崛起的。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一,魏的崛起,很大程度要歸因於晉的家底好,魏國分晉後,繼承了晉國的大部分財產。二,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筆者認為戰國時期魏國的衰落,主要是以下幾點原因:

一,人才的流失

1,首先第一位便是被稱之為政治與軍事雙全能的吳起,吳起這樣一位人才在佔據秦國河西之地後,卻被後來的魏武侯所猜忌,最終不得不逃亡楚國,他的離去也讓魏國失去了在戰國初期爭霸的利劍。

2,而讓魏國從鼎盛走向衰落的第二位人物則是商鞅。商鞅最初是魏國公叔座的門下,當時的公叔座在臨死的時候,曾向魏王舉薦過這一個得意門生,並且告訴魏王,如果不重用他那麼便把他殺死,不能讓他逃亡到其他的諸侯國內,但是魏王當時對這句話顯得十分輕浮,在公叔座死後不僅沒有任用商鞅而且也沒有把他殺死,所以最終導致商鞅輾轉來到了秦國,之後便在秦國開啟了一系列的變法,而魏國也因此遠遠落後於秦國。

3,孫斌是讓魏國加快衰亡的重要人物。孫斌被魏國同窗龐涓所嫉妒,最終龐涓捏造了一些未曾出現過的罪名,導致魏王直接把孫臏的雙足砍掉,並且在他臉上刺上字表示對他的侮辱。但沒想到孫臏在受到極大侮辱後並沒有徹底喪失鬥志,反而被齊國的使者接回齊國,被大將軍田忌奉為上賓。

從上述我們可以看出,魏國因為流失了當時戰國時期最有才能的幾員大將,導致國力日漸衰落。因此人才流失是魏國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魏國戰略決策的失誤

魏國霸業,在於三晉一體,也就是說,魏國能獨霸,少不了趙、韓兩國的支持。魏國不會和齊國或楚國結盟,原因便是趙、韓弱,齊、楚強,對於魏國霸業,能構成威脅的便是齊、楚兩國,魏國只能聯合趙、韓,以抑制齊、楚兩國。但不幸的是,魏國君臣,想先統一三晉,然後與其他國家爭鋒,可無論是攻趙、攻韓,只會白白損耗三晉自身勢力,反而給其他國家可乘之機,齊國兩次救援,大程度損耗了魏國主力,在加上秦國又趁火打劫,魏國獨霸的局面徹底終結,魏國也一蹶不振。

三,戰爭的巨大消耗

桂陵之戰後,魏國還是最強的大國。由於韓國和魏國的矛盾加劇,魏國於是再次興兵攻韓,引發了歷史著名的馬陵之戰。這戰之後,魏國慘敗龐涓身死,導致魏國是實力大大受損,從此衰落。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由於魏國在各方面的決策失誤,導致自身的國力大大受損。經過幾次戰爭後,對於魏國的消耗巨大,魏國從此在實力上遠遠落後於秦國,慢慢衰落,最後被秦國所滅。


南風未至時


這個問題,我來聊兩句。

魏國開啟了戰國時代,也是戰國初期第一個稱霸的國家。魏國始於魏文侯,魏文侯繼承的基業是相當薄弱,甚至可以說是岌岌可危。他繼承的魏地,是一個四戰之地,不但趙韓這兩兄弟對魏國虎視眈眈,秦國和楚國也對魏地垂涎三尺。所以魏文侯要想實現自己的宏圖偉業,稱霸中原就必須首先要解決自己國家積貧積弱的現狀,發展魏國,讓魏國變得真正強大起來!

重用李愧率先變法,使得魏國一躍成為戰國初期最為強大的國家,重用吳起打造魏武卒,被吳起訓練出來的魏武卒所向披靡,戰無不勝,難逢敵手。到魏武侯時,魏國到了鼎盛時期。

所以,人才是決定一個國家強盛衰落的重要因素,而魏國的強盛是從魏文侯重視人才,不斷挖掘人才開始的,而魏國的衰敗是從魏武侯聽信讒言,流失人才開始的。再優秀的人才,只有遇到賢明之主才能發揮出他的最大價值,如果有再多的人才,卻讓這些人“無可奈何花落去”,那麼最終結果就是沒有真正的人才願意去為你真心實意的奉獻。

然而魏國出現一位魏文侯之後就再也沒有出現能夠不論出身,敞開心懷擁抱人才的明君了,從魏武侯開始,魏國的衰敗便開始奠定下來。

因為魏武侯時期開始出現大量人才流失的現象,流失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人才就是一手創建魏武卒的吳起,他被公叔用計失去魏武侯的信任,吳起怕招來災禍,於是離開魏國到楚國去了。

吳起離開魏國後,魏武卒彷彿失去了靈魂,沒有了吳起,這支隊伍再也沒有“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鈞解”的輝煌戰績,而且每況愈下,連吃敗仗,可以說吳起就是這支軍隊的靈魂。

到後來龐涓接管魏武卒,龐涓不是吳起,可以說從始至終龐涓都沒有真正得到魏武卒的擁戴,經過“圍魏救趙”後,魏武卒被孫臏徹底打掉了“威武之師”的名號,在列國眼裡,魏武卒已經沒那麼可怕了,至此,魏國的頹勢已經無法掩蓋。

經過前面一系列的變故後,魏國依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還保持著喜歡聽信讒言的作風,對真正有能力有本事的人才無法給予公平的對待,范雎差點就被魏國相國魏齊鞭笞致死,後在鄭安平的幫助下,易名張祿,潛隨秦國使者王稽入秦,遠交近攻的策略。

魏國的這一波操作,等於是自掘墳墓。

粗略算一下,從吳起開始,犀首,商鞅,孫臏,張儀,范雎,連自己宗親魏無忌等人也在流失之內,這些流失或閒置的人才無不在他國發揮著巨大的能量,從不同程度上傷害著魏國。

成也於此敗也於此。

人才是第一生產力,魏國的崛起是抓住了時代的天時,然而又喪失了人和。魏國的強大後急速的衰落是必然。

如果說以上是魏國衰敗的主觀原因,那麼魏國還有客觀原因——地理位置。

偉大領袖毛主席在建立井岡山根據地前說過一句話:叫花子打狗,要靠牆。

所謂的靠牆就是要有一塊穩定的根據地,只有解除後顧之憂,才能全力迎戰。秦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東面有函谷關鎮守大門,但秦國也不敢輕易東出,因為秦國後面還有義渠、戎狄等後患,後來秦昭襄王時期徹底解決了這些人才敢東出的。

魏國處於四戰之地,西部地區和中原地區之間的聯繫被韓國壓縮的只能以上黨山地所聯繫。一旦西部有變,東邊兵力不能迅速救援,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土地被吞併。但是東邊領土又是一馬平川,容易被攻擊。如果西部地區失去後,魏國只能等著滅亡了。這也是秦國強大後,魏國沒有再次強大的原因。中山土地是魏國吞併中山國得來的,中山土地是樂羊帶著部隊花了大本錢打下來的,然而這塊土地與魏國大本營不能直接聯繫,魏國強大時,中山土地牢牢的依附,當魏國衰落後,中山國就復國了。

魏國強大的時候,領地貌似很寬廣,很穩固。當魏國衰落時,這些不穩定因素都是一個個定時炸彈,讓魏國疲於奔命。在一個不穩定的國度裡,又沒有大量人才輔助,魏國的國力能夠維持住就已經不錯了,連年消耗,豈能不衰敗?

說了這麼多,其實魏國衰敗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君主的執政能力不行。

魏國國君除了第一代魏文侯外,其他歷代君主全都把祖宗留下的寶貴經驗給拋棄了,當秦國打到魏國的國門口,魏國國君採用消極的政策。因此,在魏文侯之後,我們好像從來沒有看到魏國積極備戰,對外開展積極外交政策,對內除了魏文侯的改革,再也沒見過新的利國利民措施落地,我們只看到了魏國的割地歷史、看到魏國迫害忠良、看到魏國大量國民因為無法生存而流失他國。

試想,如果魏國能夠和秦國一樣,代代有明君出現,文有商鞅、張儀、范雎,武有吳起、孫臏、龐涓等,而且魏國又是人傑地靈的地方,從來不缺乏人才的出現,只要魏國明君勵精圖治,充分吸納人才,開展積極外交策略,遠交近攻,我想地理位置可以被彌補的,統一天下也不是沒有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