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帝的帝王之术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钱塘安东阳


分析嘉靖的帝王之术要分为三个阶段来看:大礼仪之争,嘉靖中兴,西苑修玄。但是时间有限,今天先写大礼仪之争,看一些端倪。

大礼仪之争。这段史料就不必重复讲述了。在这里想讨论的是,嘉靖究竟把握住了什么才能让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最终妥协。朱厚熜并不是糊涂人,或者说朱厚熜并不是仅仅为了一个父母的名分才与文官集团角力,因为这样很不值得。当时嘉靖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服从,也就是文官集团说什么是什么,作为一个故宫中,文官集团豢养的金丝雀,这一点嘉靖帝是不会做的,或者说,在地方上享受惯了“自由”的朱厚熜不会选择的。另一种就是抗争。这条路很不好走,他的堂哥朱厚照一直在抗争,但是结果却是英年早亡,死在了文官集团的“默许”之下。朱厚熜要选择抗争,但又不能重蹈朱厚照的覆辙,所以他必须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走。朱厚熜把握住了这个方向,就在寻找这个契机。这个契机对于朱厚熜来说是天然的,就是文官集团想让他当皇帝。文官集团让他当皇帝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年龄小好控制。但这反而成了朱厚熜“耍赖”,犯“小孩脾气”的资本。朱厚熜看到了朱厚照时代,被文官集团挤兑的可怕局面,那么现在呢?自己当然不能陷入这种局面。那么为什么朱厚照会被文官集团挤兑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话语权,对朝政的话语权。文官集团要求的是一个无话语权但要担责的皇帝,可是朱厚照的脾气当然不能够让这种要求变为现实。所以朱厚照采取了“莽撞”进行对抗,理想是好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皇帝和文官集团直接成为了对立面,让文官集团更加抱团。嘉靖帝吸取了这方面的教训,没有直接在“朝政话语权”问题上与文官集团进行对抗,因为前车之鉴,这种对抗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嘉靖帝打了一招漂亮的擦边球,即大礼仪之争。

为什么说是漂亮的擦边球?四点原因,第一大礼仪之争其实仍旧是“话语权”之争,但是嘉靖帝没有把这个话语权的争执涉及朝政,换言之,他一直强调的是“小孩子”层面的名分之争,看似是要为父母争一个名分,实际上争得还是话语权,谁说话管用!第二大礼仪之争是一个道德层面的争执。如果是朝政之争,那么文官集团就会义无反顾的抱团,但是道德争执,没有伤害到文官集团的既得利益,那么文官集团就不会形成强烈的反扑,而且嘉靖帝也确实没有在朝政支配权上过多的干预,甚至给文官集团一种假象:老子就想要个名分,其他的是你们爱做主就去做主吧。第三大礼仪之争诱发了文官集团间的破裂。文官集团看到皇帝无意朝政,把朝政权力下放之后,那么文官集团内部究竟谁在朝政上做主,就成了胶着点。在权力面前,谁又能不眼红呢?这就形成了既有权力集团和谋夺权力集团之间的角力。第四嘉靖开始坐收渔翁之利。谋夺权力集团想要与既有权力集团进行抗争,必须要有资本,什么资本才能对既有权力集团进行威慑呢?很简单,皇帝!只有争取到了皇帝,才能有资本与既有权力集团斗下去。那么怎么才能争取到皇帝呢?很简单皇帝要什么就给他什么,满足他的要求,他当然会替自己说话了。那么皇帝要什么呢?名分,好,那就帮着皇帝争名分。以张璁为代表的新贵集团在大礼仪之中迅速崛起,成为了一支与既有权力集团分庭抗礼的势力。结果呢,文官集团的内部分裂,造成了嘉靖帝从蛐蛐罐中跳了出来,拿着蛐蛐草撩拨双方互掐。最终以杨廷和为首的既有势力集团垮台了,但是新贵集团又是由皇帝一手扶植起来的,为了防止旧势力集团的反扑也只能以皇帝马首是瞻。好了说到这就应该能看清楚嘉靖帝的一些政治手腕了,真的很老辣,甚至我自己都觉得他背后一定是有高人在指点江山,而不是出自一个十几岁的毛头小子之手。


没用的猫


仔细看一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里面演绎的很明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