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被名将丁奉一箭射杀?丁奉晚年拥兵自重,结局又是如何?


在三国演义中有过记载,丁奉一箭将魏国的五子良将张辽射杀。想不到在曹操手底下的张辽是勇不可挡,而到了曹丕手下居然是如此不堪重用,真的是侮辱了他身为魏国五子良将的名声。丁奉究竟是何人呢?他只是吴国的一个将军,不仅是武功高强,而且活得非常久,就像司马懿一样成为一个权臣,但是他最后没有颠覆吴国。

首先来说一说张辽究竟是怎样死的,丁奉的一箭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呢?

根据三国演义记载,曹丕想要通过先取吴国的地盘,然后在灭掉蜀国最终得到天下。曹丕已经休养了10多年,他已经是忍不住想要夺得天下了,而且他是分三路大军一起打东吴,士气旺盛,这次一定是要将东吴取胜。


奈何的就是,吴国还是依然非常强大,地形复杂。要想到吴国那里去,必须要乘船,可惜的是曹丕依然是犯了他父亲一样错误,最终被火攻烧的片甲不留。而且当时也是狂风乱作,火势非常的凶猛,曹丕见到这样的情况,于是就想要逃跑,可是突然爱上就很多吴军追赶上来,面对这样的情况,手下的人自然是要保护曹丕,而这个时候张辽出现了。


但是没想到的是却被丁奉一箭射到腰间,但是他这个时候还没有死,被徐晃救了过来,然后他们几个都落荒而逃。按照这样下去,那只是射到了腰间而已,又没有射到心脏什么要害等部位,根本不会给张辽带来很大的伤害。可惜的是丁奉比较狡猾,他箭上是有毒的,这个可是折磨死张辽了,等他到魏国之后,没有过多久就已经死了,曹丕哭着帮他厚葬了。

张辽急拍马来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却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军无数。……辽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曹丕厚葬之,不在话下。

那么丁奉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后来曹丕又继续攻打了吴国,但是被丁奉打败了,丁奉可已经是手握大权,成为吴国赤手可热的将领。就算皇帝一直都在更替,可是丁奉的生命却非常的长,就像司马懿一样。可是丁奉却没有谋反的心理,一直都在认真的做事情,朝廷中的事情很少参与。


唯一一次动用过很大权力,就是因为当时的权臣孙琳想要皇帝位置,这个已经触犯了丁奉的底线,他受到孙权的器重已经这么多年,不能够看到他们孙家被此消灭。于是就联合其他人,最终是将孙权家族保留了下来,这个一直持续到他死的时候。

后来还发生过一件重大的事情,就是魏国想要灭掉蜀国,这个是丁奉不能答应的,要是蜀国灭掉的话,吴国自然是也将会毁灭。于是在皇帝的支持下,丁奉带着大军去就住蜀国。可是没有想到的就是,等他还没有到蜀的时候,刘禅就已经投降了,看到局势已定就只好回家了。

后来没过多久,因为年纪已经非常大了,从孙权到现在都已经这么多年,丁奉自然是因为老死了。在三国中能够拥有这么高的权力,并且善终的,真的是寥寥无几,丁奉也是一个厉害的人物。


史研三国


说起丁奉,最有名的故事就是“雪中奋短兵”了。

当时正值寒冬腊月,大雪纷飞,东吴与曹魏短兵相接,丁奉令三千部下,脱掉盔甲,放下长矛,一律手持短刀,冲进了敌寨。曹军猝不及防,被杀个大败,丁奉一战成名。


说起张辽,最威风的一场战役就是“威震逍遥津”了,当时张辽采取突袭战略,只带着八百猛将冲入敌营,目标直指孙权大帐,这八百将士,以一当十,如入无人之境,直接冲到了孙权大帐前,又斩杀了守卫大将陈武,孙权狼狈逃窜。

丁奉和张辽,一个是饿狼,一个是猛虎,但最终张辽却死于丁奉之手。

《三国演义》写到:“岸上一彪军杀来,为首一将,乃丁奉也。张辽急拍马来迎,被丁奉一箭射中其腰,却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张辽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

张辽被丁奉一箭射中了后腰,后来得了破伤风,医治无效死亡。


当然这是小说杜撰的,张辽真实的死法,不是被射死的,而是病死的,在小说家的眼里,猛将就应该战死沙场,这才死得其所,所以罗贯中给了张辽一个悲壮的死法。

张辽是和曹操同时代的人物,比后起之秀丁奉要大许多岁,当张辽威名赫赫的时候,丁奉还是个籍籍无名的小兵,所以他俩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甚至可能都没见过面。

那么,丁奉的结局如何呢?

丁奉是三国后期的著名将领,是东吴的常青树,先后辅佐过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四代君主,后来还设计除掉权臣孙綝,力保东吴政局的稳定,孙休死了之后,丁奉又拥立了孙皓为帝。


后来,孙皓派丁奉进行了数次北伐,但都无功而返,不久之后,丁奉病逝。

丁奉死了之后,孙皓追究丁奉战败的责任,杀死了丁奉的儿子丁温,还把他的亲属流放到了江西。


一半秋色


\t张辽是曹魏五子良将中最出色的一位,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位。他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在合肥用八百人击败了孙权带领的十万大军,还差点搞死孙权。<strong>

\t在演义中,张辽是被东吴名将丁奉所射杀。

曹丕上台以后,打算也要向他爸爸学习,成为当时文治武功第一人。所以曹丕准备御驾亲征东吴,可是曹丕在军事上的能力跟曹操不是差了一星半点,连曹操都拿不下的东吴,曹丕就能顷刻间击败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曹丕大军在进攻东吴的过程中,遭遇到了东吴名将徐盛的陷阱。这个时候曹丕在慌乱之中,差点就被人给杀掉了。徐盛带人乘胜追击之下,张辽只能在曹丕身旁保护,毕竟老大是最重要的。

\t丕慌忙上马,岸上一彪军杀来,为首一将,乃丁奉也。张辽拍马来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却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军无数。背后孙韶、丁奉夺得马匹、车仗、船只、器械,不计其数。魏兵大败而回。吴将徐盛,全获大功。吴王重加赏赐。张辽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三国演义》

\t结果这个时候丁奉弯弓搭箭对准曹丕,而张辽为了保护曹丕,不幸腰部中箭。可怜的张辽在回去许昌以后,腰部的伤势日趋严重,最终不治而亡。

所以在演义中丁奉确实射杀了张辽,这算是为了给曾经被张辽射杀的东吴大将太史慈报仇雪恨了。而且也为落下孙十万之名的孙权洗刷了耻辱。

\t在现实中,张辽却是因为病重而亡,跟丁奉无关。

张辽镇守合肥一直都是孙权难以北上夺取徐州的关键,那场逍遥津大战,使得孙权落下了心病,他认为有张辽在,自己这辈子都不可能北伐成功。

不过张辽也有老的一天,他可是跟曹操一个辈分的人,要比孙权年长得多。所以晚年的张辽被曹丕调回雍丘,可是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曹丕心里就比较慌了,因为曹魏没有张辽这位猛将的话,对曹魏来说是非常可惜的。

所以曹丕听闻张辽生病以后,非常着急,立刻吩咐太医前往张辽处为他诊脉。可惜张辽身上的病,应该是因为常年在外打仗,所受到的劳损所致。所以压根就没得治,曹丕将张辽接到自己住的地方,亲自探望,甚至每天都送好吃的给张辽,让他好好将息身体。

\t这么调理了一阵子以后,张辽的身体稍微有了一些好转,便重新回到军营。这个时候的孙权又打算与曹魏打一仗,可是他发现张辽居然到了海陵地区,无奈之下,孙权只好打消了这次的进攻。

张辽虽然回来了,但是他的身体确实很差了,可能辞别曹丕也是因为不想让曹丕太伤心。所以不久之后张辽在江都病逝。不过张辽死后,也没见孙权对曹魏有什么大动作,所以说张辽只是孙权不想北伐的借口罢了。

\t丁奉是东吴四朝元老,晚年功高盖主。

我们压根就不知道丁奉到底活了多少岁,早在孙权上位的时候,丁奉就已经因为骁勇善战而著称于世,一直到了孙皓当了皇帝不久,丁奉才去世。

所以丁奉出现的时候,就是一位猛将,一直猛到了去世。他历经了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四位皇帝,可谓是东吴帝国中资格最老的一位。

\t资格越老,地位也就越高,每一位皇帝上位以后,都需要依仗丁奉。尤其是孙休上台以后,权臣孙綝弄权,几乎要颠覆孙家政权。结果在丁奉的支持下,一举拿下了权臣孙綝,从而恢复了孙休的权力。从而丁奉被孙休封为大将军,掌握全国军务。

从这个时候开始丁奉不再是跟甘宁凌统那样的猛将一样的将领了,他成了周瑜、陆逊这一类的顶级将帅。那丁奉这个时候肯定是膨胀了啊,手握大权的时候自然是会膨胀的。

孙休去世以后,丁奉依旧掌握重权,在他支持下,乌程侯孙皓上台成为东吴最后一位皇帝。这个时候的丁奉一直打算北伐,可是连续几次都遭到重创。无奈之下的丁奉,只好撤军,不久便病死了。

\t结局:丁奉去世以后,家族遭到清算,还不是他本人造的孽。

自古以来,除了诸葛亮以外,没有篡位的权臣都没有好下场。汉朝的霍光、明朝的张居正,哪一个不是在死后被抄家灭族的?丁奉也不例外,在孙休孙皓时期,他已经成了正儿八经的权臣,手握朝中大权,甚至会威胁到皇权。

\t吴孙皓宝鼎元年,野豕入右大司马丁奉营,此豕祸也。后奉见遣攻谷阳,无功而反。皓怒,斩其导军。及举大众北出,奉及万彧等相谓曰:“若至华里,不得不各自还也。”此谋泄,奉时虽已死,皓追讨谷阳事,杀其子温,家属皆远徙,豕祸之应也。---《晋书》

他跟诸葛亮类似的是,他也想着北伐,可是实力撑不起他的野心,这是真的。丁奉的北伐从来没有成功过,如果他成功了,还会将孙皓放在眼里吗?这一点我表示怀疑。

所以早在丁奉活着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说他专权的坏话,等到他死了以后,儿子就被杀掉了,家里人全部被流放到外地,可见孙皓也非常讨厌这位专横的权臣。

\t当然了,因为孙皓是亡国之君,所以很多人对丁奉是持有同情心的,认为亡国之君一定就是昏君,昏君杀掉的,自然是忠臣。孙皓前期其实还是不错的,他励精图治过,但是知道霸业不会成功以后,表示认命,最终才风花雪月了起来。


江湖小晓生


张辽原是吕布部将,后降曹,为曹操所用。丁奉乃东吴周瑜部将。张辽和丁奉在《三国演义》中都是有名气的战将。

古代战场上,厮杀从将军开始。将军胜则胜,将军败则败。从书看中我们可以看到,往往很勇猛的将军在厮杀中常会出现反常现象。

张辽在逍遥津大败孙权,东吴大将听到张辽的名声都害怕,论武功,丁奉可能不及张辽,但丁奉用箭则射死了张辽。

吕布大将高顺很厉害,但被赵云几个回合刺杀于马下。所以,武功高低不一定决定他的名次。


丛中笑6603


在三国演义里面,张辽是跟随魏文帝曹丕出征东吴,在战争中被东吴大将丁奉一箭射死。不过在真正的历史上并没有这回事,张辽大约也是在那个时候死的,只不过是病死在军中而已,因为当时张辽年纪本身已经比较大了。

张辽是魏国的五子良将之一,也是整个三国中最厉害的将领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历代武将的排位几乎不下于关于张飞的人。在他活着的时候,就是曹魏宗室之外降领的第1人,曾经跟随曹操立下很多汗马功劳,绝对算得上是当时的名校。

而在三国演义里面射死张辽的丁奉,本身也是吴国的大将之一。只不过在起初的时候,丁奉的名气并不是很大,至少与东吴的四大都督周瑜陆逊等人无法相比。即使在东吴诸将中也是排位比较靠后的一个存在,只不过后期那些名将大都病死或战死,而丁奉活的时间足够长,逐渐成为东吴顶天立地的一员大将。

在东吴后期,丁奉作为吴国最主要的大将,可谓是立下了太多的功劳,简直就是无敌的存在。尤其是雪中奋短兵一战大败魏国,可谓是丁奉在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战。此后丁奉一直升官,当到吴国的大将军,军界第一人的存在。金凤在晚年并没有佣兵自重,不过有一些骄横居功自傲。后来丁奉于公元271年去世,上台的吴国皇帝孙皓追究他当年的责任,杀掉他的儿子丁温。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张辽被丁奉一箭射杀,丁奉晚年拥兵自重都是《三国演义》的说法,既然是小说演义,我们就不能当真,还是要看严谨的正史怎么说。


张辽贵为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排的上号的一员猛将。

张辽,字文远,乃是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市)人,先后跟随丁原、何进、董卓和吕布,事主忠心,身历百战。吕布自领徐州牧的时候,曹操率军来攻,吕布兵败下邳被杀,张辽率军投降曹操,至此便一直在曹操帐下效命。



曹操手下能将云集,但都不及张辽这般智勇双全。张辽投降曹操后,立下众多显赫的功勋。建安六年(201年),原吕布旧部东海郡太守昌豨反叛曹操,张辽与夏侯渊围困东海郡,连攻数月而不克,张辽置身赴敌营,对昌豨晓以大义,动之以情,迫使昌豨投降(后复叛,被杀)。官渡之战袁绍败归河北后,他的儿子袁谭、袁尚依然保有实力,张辽两次随曹操亲征袁氏兄弟,并最终攻灭袁氏残余势力,河北之地尽为曹操所有。建安十二年(207年),张辽随曹操出征乌桓,曹军以少胜多大败乌桓军,张辽率领先锋部队不仅大破乌桓军,还斩杀了乌桓单于蹋顿。建安十四年(209年),庐州豪强梅成、陈兰据六县谋反,张辽与于禁率军平乱,张辽勇猛不可挡,率军上山斩杀梅成和陈兰。



从建安十八年起(213年),张辽便长期镇守曹魏与东吴的边境合肥。建安二十年(215年)东吴孙权率十万大军攻打合肥,合肥之战爆发,张辽在兵缺粮少,救援未至的逆境下,亲率八百将士,身先士卒奋力冲击东吴十万大军,一路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令东吴军队溃不成军、闻风丧胆。援兵至后,曹军声威大震,张辽又率领追兵大破孙权、甘宁、凌统等人,还差点活捉了孙权,合肥之战以曹军完胜,东吴惨败结束。经此一役,张辽威名传遍华夏,成为与关羽齐名的三国名将。

历史上,张辽与丁奉没有任何交集,丁奉出道比张辽晚的多,合肥之战时 ,丁奉只是大将甘宁手下的一名小小偏将。



《三国演义》强行把丁奉和张辽联系在一起,虚构了黄初五年(224年)魏文帝曹丕亲征东吴,张辽保护曹丕撤退时,丁奉用箭射中了张辽腰部,导致张辽回营后旧伤迸发、不治而亡的情节。但历史上的张辽,早在黄初三年(222年)就病逝了,又怎么可能随曹丕亲征东吴呢?

张辽可谓是东吴的苦主,合肥之战让孙权心有余悸,所以即便张辽得病也对他始终忌惮防范。魏黄初三年(222年),张辽奉命还屯雍丘,不幸在此得病,恰在此时孙权降而复叛,张辽抱病击破吴将吕范,同年病逝于江都,曹丕赐谥号刚侯。

丁奉是东吴后期最主要的将领,他晚年并没有拥兵自重,但居功自傲,遭人进馋,虽能全身而退,却间接害死了儿子丁盛。

丁奉侍奉孙吴四位国君,一生征战无数,与北方政权自曹操时交战至西晋初年,可谓是见证了三国的兴盛衰亡。



在《三国演义》里面,丁奉出场的比较晚,这是因为他的出道比很多三国名将要晚的多。丁奉年轻的时候只是甘宁、陆续、潘璋等人的手下小将,军中建树不多,孙吴建立之时,丁奉仅官至偏将军。太和二年(251年),吴大帝孙权病逝,幼子孙亮即位,太傅诸葛恪掌握东吴大权。恰在此时,魏国以诸葛诞、胡遵等人攻打东兴,诸葛恪率军抵御。



当时已经晋升为冠军将军的丁奉于大雪天率三千将士往夺徐塘,丁奉奋勇当先,脱去军衣,袒胸振臂杀入魏营,大破魏军营寨,夺取了徐塘。这就是《三国演义》重点着墨的“丁奉雪中奋短兵”。此战过后,丁奉晋升灭寇将军,封都乡侯,开始成长为东吴后期主要将领。



新城之战大败于魏的太傅诸葛恪,专擅朝政,权势熏天。吴帝孙亮联合另一托孤大臣宗室孙峻捕杀诸葛恪并夷其三族,孙峻被封为丞相。但孙亮与孙峻争权又导致君臣矛盾激化,太平三年(258年),孙峻废黜孙亮,改立孙权六子孙休为帝(吴景帝),孙休不敢受孙峻摆布,遂与左将军张布合谋诛杀孙峻。张布又联络老将军丁奉,丁奉向孙休献计,以腊月祭祀为借口请孙峻参加。于永安十二年(259年)诛杀了前来参加祭祀的丞相孙峻和他的兄弟。丁奉因此大功,晋大将军加封左右都护,次年,加假节,领徐州牧。

丁奉晚年,逐渐骄矜起来,因他生前地位很高,又立有大功,有嫉妒者进谗言于帝。建衡三年(271年),丁奉病逝,丁奉生前北伐时与万彧商议撤兵的计划遭人密告给吴主孙皓。孙皓追究他前次出兵阳谷无功而返的责任,杀害了他的儿子丁温。丁奉晚年没有拥兵自重,但居功自傲倒是有。


大国布衣


张辽算得上是东吴的苦主,镇守合肥之地,使得东吴不能北上分毫。建安十八年(213年),张辽与臧霸率军攻破孙权的江西营,俘获其都督公孙阳。第二年,曹操攻打孙权,却无功而返,留下张辽为主将,李典、乐进为副将,以七千兵马守合肥。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帅军西征张鲁,不出张辽所料,孙权引兵十万来攻合肥。张辽不以敌军兵多而守城,反而募集800死士,在清晨时分,直杀孙权兵营。此一战,张辽杀到孙权帅旗之下,吓得孙权直接跑到一座地势较高的小山上才稳住阵营。此后,张辽见已无机会斩杀孙权,又率兵杀出重围,返回城中。

可以说,这一战直接杀破了东吴军队的胆魄,此后围合肥攻打十多天,终因士气低迷,效果不佳而撤退。孙权这一撤,又撤出了问题。被张辽很好的抓住了战机,再次大破东吴,差点捉住孙权。也是此战之后,只要江东的小朋友哭闹不听话,一句“张辽来了,张辽来了!”,就可解决问题。这就是《三国演义》中张辽威震逍遥津那一段,只是正史中没有那么夸张而已。那么作为东吴苦主的张辽到底是怎么死的?

张辽之死

在《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中,魏帝曹丕领兵30万攻东吴,被东吴大将徐盛带兵破之。丁奉在带兵追杀曹丕之时:

张辽急拍马来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却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军无数。背后孙韶、丁奉夺得马匹、车仗、船只、器械,不计其数。魏兵大败而回。吴将徐盛全获大功,吴王重加赏赐。张辽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曹丕厚葬之。

由此可见,在演义中,张辽被丁奉射了一箭,正中腰部。在回到许昌后,因为箭伤而死。这也算得上是一种小说情节上的要求,因为在演义之中,东吴大将太史慈也是被张辽一箭夺了性命。这种循环往复,更添艺术效果。

而在正史之中,则是完全不同的情况。曹丕在当皇帝的第三个年头,张辽镇守雍丘,并在此期间生病。因为病情久久没有康复,魏帝曹丕将张辽接到自己的行宫进行照顾,当病情有所好转之后,张辽又继续回到自己的防区。之后还与王凌在广陵大破吴将吕范,最终病死在江都。张辽一死,可以说让孙权大大松了口气,逍遥津那一战的阴影实在是太过深刻。

吴将丁奉

丁奉算是东吴的四朝元老,先后经历了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四位东吴皇帝。早年的时候就以作战勇敢,能够斩将夺旗而闻名。丁奉最为有名的一战就是东兴之战,当时魏国15万大军来犯,吴国太傅诸葛恪领兵4万进行抵御。此战,丁奉为抢得先机,以3000人冒着漫天飞雪急行军,占据徐塘。在了解到魏将胡遵手下在喝酒御寒,带领手下将士,去掉笨重的铠甲和长武器,赤裸着上身,以刀盾攻下敌人营垒。战后被封为为灭寇将军,封都乡侯。

东吴权臣孙綝,残忍嗜杀。在朝中权力极盛,他因与吴少帝孙亮不合,将其废黜,改立吴景帝孙休为帝。孙休表面上将孙綝立为丞相,私底下则联系左将军张布等人计划除掉孙綝。而此时丁奉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捉拿孙綝以及铲除其党羽的过程中,丁奉居功至伟,因此被升为大将军,加封左右都护。

之后又因迎立孙皓为帝,升为右大司马、左军师。权力到达顶峰。这时的蜀国已经灭亡,丁奉也有过几次北伐的努力,只是没有取得任何效果。最终在公元271年病死。其死后,家人遭到清算,儿子丁温被损耗杀死,家人则流放到临川。

大山侃史

丁奉掌权之后,并没有其拥兵自重一说。权倾朝野,成为一代权臣到是真的。翻看史书,作为权臣有善终者很少,而丁奉算是其中一个。至于其家人的遭遇,也算是作为皇帝的正常反击。毕竟,丁奉虽死,但是他的家族影响力还在,去除这种潜在的威胁,只是孙皓在将权力收归自己手中的一种举措。丁奉在时,他没有这个本事和魄力,只能留在丁奉死去之后。


我是【文史侃大山】,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吐槽。一起讨论历史事件。

文史侃大山


丁奉射杀张辽,这是《三国演义》中虚构剧情,而非正史的剧情。

《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载:“岸上一彪军杀来,为首一将,乃丁奉也。张辽急拍马来迎,被丁奉一箭射中其腰,却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张辽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在演义中曹操被丁奉所围,张辽骑马欲救曹操,但却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还好此时徐晃来救,张辽才幸免于难,共保曹操退走。但回到许昌时,张辽却因箭疮迸裂而亡。



而在正史中张辽的结局却是:“孙权复叛,帝遣辽乘舟,与曹休至海陵,临江。权甚惮焉,敕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是岁,辽与诸将破权将吕范。辽病笃,遂薨于江都。帝为流涕,谥曰刚侯。子虎嗣”(《三国志.张辽传》),此时孙权复叛,于是曹丕派张辽乘舟,抱病与曹休到海陵临江驻防,而孙权听到张辽前来,他甚为忌惮,并告诫众将:“张辽虽然抱病,但仍是勇不可当的,千万要谨慎在意”,此后张辽与王凌等人大破吴将吕范等人,并缴获了大量战船。可是在获得胜利后不久,张辽就因病去世,亡于江都。



因此,从正史可知,张辽非被丁奉所杀,而是病逝。

接着再回到题主所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即“丁奉晚年拥兵自重,结局又是如何?”。首先,丁奉晚年并非是拥兵自重,他虽的确手握重兵,但却不是一个专横跋扈不服从上级或者朝廷的管制,挑战中央政权的权臣。对于孙吴,丁奉倒真正做到了忠心耿耿,至死不渝。

259年,他听从景帝孙休的命令,冒着生命危险协助孙休诛杀了权倾朝野的权相孙綝,从而让孙休再次重掌孙吴大权,而丁奉也得以升为大将军,加封左右都护。



264年,丁奉拥立孙权长孙孙皓为帝,因此又升任右大司马、左军师,自此权倾朝野,但此时丁奉依旧没有什么不轨之心,他虽有点恃宠而骄,但对于孙吴还是忠心耿耿的,他始终听命于孙皓,且没有丝毫的不满之心,这点从269年,丁奉在谷阳失利,孙皓大怒,怒斩丁奉的向导官,丁奉却什么也没做,而选择听从,就可窥知一二。

就这样,丁奉一直尽心尽力的侍奉着孙皓,忠心耿耿的为吴国效力,可谓是功劳卓越。271年,丁奉去世。



但丁奉虽是忠心耿耿的,可孙皓却不是一直对其礼敬有加的,丁奉生前在的时候,孙皓就对他接连失利于曹魏十分不难,但碍于他地位的尊崇,是四朝老臣,所以不好干嘛。可是丁奉死后,他就开始了对丁奉家族的清算。丁奉死后不久,因为北伐时丁奉曾与万彧商议撤兵的计划被孙皓所得知,所以孙皓就将丁奉的儿子丁温直接下令诛杀,而后又把丁奉的亲人全部流放到临川。只得说孙皓真的是蛮狠的。


澳古说历史


如题所述之言出自小说《三国演义》。而历史上张辽是病故的。《三国志·张辽传》有记载:辽病笃,遂薨于江都。帝为流涕,谥曰刚侯。


而丁奉也没有佣兵自重的记载,尽心竭力辅佐东吴四位君主,最后却落个人死家败的结局。《晋书·五行志下》有记载:吴孙皓宝鼎元年,野豕入右大司马丁奉营,此豕祸也。后奉见遣攻谷阳,无功而反。皓怒,斩其导军。及举大众北出,奉及万彧等相谓曰:“若至华里,不得不各自还也。”此谋泄,奉时虽已死,皓追讨谷阳事,杀其子温,家属皆远徙,豕祸之应也。


温良恭不检


说到张辽。在当时,那可是家喻户晓的人。

张辽出生于并州的马邑县,自小就练习弓马技术,原本祖上姓聂,后来为了躲避仇杀,改了张姓。由于他的家乡到处都是胡人,张辽自幼也就经历了大量的边塞战乱,年轻时就已经成为雁门军的郡吏。

后来追随吕布。为吕布东征西讨,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在建安三年十二月时,吕布被城破,然后被绑到曹操面前准备投降,结果大家也就可想而知,被斩。一代名将也就就此陨落。

而此时追随吕布的张辽,听闻旧主被败后,率领自己的亲信部队归向了曹操。曹操将其任命为中郎将,自此张辽开始,追随曹营。

打着之后,张辽率领曹魏大军屡立奇功,这里小编就不一一细数。而且张辽不仅武力高,而且十分的重义气。在与东吴的战斗中,张辽与其亲信被团团围住,凭借着自己高潮的武艺和胆识,张辽很容易重复重围,但是眼见自己的部下被围攻,随后翻身杀进重围,将部下一个不少全部救出。就连一起作战的李典乐进等主将,也都表示叹服。

就题主所问。张辽是不是被丁奉所杀?其实在我看来,张辽死于丁凤完全是小说家的一家之言,是为了突出张辽死的悲壮,然后让读者加深印象。

其实,在张辽奉命屯兵雍丘的时候,就已经得病。在后来与吕范等东吴水军作战之时,病情加重,最后在江都病逝。


而对于丁奉的结局。只能说,丁奉确实有一些能力,但他的能力不足以支撑他后来的野心。古往今来,没有哪个权臣能够善后。丁奉死后,其后代也被清算。一代老将也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