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中弱小的燕国为什么有胆量向齐国复仇?

历史名将录


我们经常说战国七雄,其实战国中后期远不止七个国家,战国七雄也并非都是名副其实。战国时期,如果说哪个国家最强,非秦国莫属;如果说哪个国家最弱,不少人首先会想到韩国。其实韩国并不能算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之所以有人觉得韩国非常弱,主要是因为韩国周边都是强国,先是战国第一强魏国,再是战国最强秦国,还有楚国和赵国。我个人觉得战国七雄中最弱的是燕国。

燕国不仅是赵国时期最弱的一个国家,也是战国时期国祚最长的一个诸侯国。周武王灭商之后,封弟弟姬奭在燕地。从公元前1044年到公元前222年,燕国的国祚长达八百二十二年。燕国的国祚非常长,而且也曾经出现过一些名人,但是燕国的国力却始终没有达到了一流水准,始终处于中下游水准。燕国弱小的原因也非常简单。一方面燕国的地理位置远离中原,处于北方严寒之地,先天条件不足。另一方面燕国始终没有真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变法,而且国内局势不是特别稳定。

老弱的燕国也偶尔“吃了一次饺子”,整个战国时代燕国也曾经雄起过一次。

燕易王去世之后,燕国国内发生了内乱,齐国趁机干涉燕国内政,燕国险些亡国。最终在赵国的支持下燕昭王继位,逐渐稳定了燕国局势。燕昭王继位,建立黄金台,招纳贤能之士。燕昭王最终求得了乐毅这个难得的人才,燕国立志要报仇。

齐湣王是一个好大喜功的君主,也是一个有一定能力的君主。齐湣王继位之初接手的就是齐宣王留下的一个强大国家。齐湣王继位之后,挑起秦齐争霸战争。齐湣王进攻魏国,联合魏国干涉韩国内政,发动垂沙之战击败了强大的楚国,发动函谷关之战打败秦国,逼迫秦国割地。齐湣王协同秦昭襄王称帝,并称为东帝和西帝。当时的齐湣王四处出击也西面树敌,不少国家也对齐湣王恨之入骨。

公元前286年,好大喜功的齐湣王攻占宋国。进入战国时代以后,一次性灭掉一个中等大国的情况并不多。齐湣王的行为引起了各国的恐慌,也引起了各国的仇恨。其余各个国进行频繁会面,形成了实际上的反齐联盟。燕昭王也看到了报仇的机会,284年任命乐毅为上将军,举全国之兵攻打齐国。燕昭王还联合秦国、韩国、赵国、魏国等四国,形成了五国联军。虽然楚国没有直接出兵,但是楚国也在齐楚边境陈兵,时刻准备趁火打劫。五国联军在乐毅的率领下连战连捷,一举攻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齐国仅剩下莒和即墨两座城池没有被攻陷。齐湣王逃到莒被楚国将领淖齿杀掉,淮北土地也被楚国夺走。

弱小的燕国在战国后期终于雄起一把,燕国的雄起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是毕竟也有过高光时刻。当时实力弱小的燕国为什么敢挑战强大的齐国?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燕国做为一个弱国自然是各个大国侵略的对象。和燕国接壤的大国也就是齐国和赵国,齐国和赵国自然会时不时侵略燕国。燕易王去世之后,燕国内部发生了内乱,丞相子之与燕太子平之间为了王权发生了激烈的争夺战。此时的燕国面临着国丧内乱,齐宣王却趁着内乱之际趁机入侵燕国。齐宣王仅用五十多天时间就攻破了燕国,燕王哙和子之被杀,燕国几乎亡国灭种。赵国想灭掉中山国,并不想燕国就此灭亡,便拥立公子职为王,并且护送其入燕国。公子职也就是后来的燕昭王。齐国趁着燕国内乱,进攻燕国,自然非常不道义。齐宣王的入侵又使得燕国险些亡国,燕国人自然对齐国恨之入骨。上到燕昭王下到一般燕国老百姓都有强烈的复仇意愿,齐国的做法已经使得燕国人同仇敌忾。燕国人开始养精蓄锐,只求一个报仇的机会。


燕昭王登基之后,便励精图治、招揽人才,力求振兴衰落的燕国,当然更要复仇齐国。

为了招纳贤才,燕昭王询问大臣郭隗。燕昭王按照郭隗的建议建立了一个金碧辉煌的宫台,台上堆满了黄金,用以招揽天下贤才。这便是著名的黄金台。燕昭王通过这种方式,招纳了武将剧辛、谋士邹衍、屈庸、名将乐毅,一时间燕国人才济济。燕昭王在乐毅等人的辅佐之下改革军队、内政。比如制定法律,加强法制,用人唯贤、打击亲贵,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军事上面进行战法和纪律训练,提高燕军的战斗力。燕国经过燕昭王改革,国力大大提升,军队战斗力也大大加强。彼时的燕国君主贤明,朝中军中又有乐毅、剧辛、邹衍这样的能人贤才,燕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升,已经被具备了复仇的先决条件。

齐国的情况则和燕国相反。齐湣王是一个好大喜功的君主,从他继位开始,就不断对外征战。齐湣王先后征伐了魏国、韩国、秦国、楚国、燕国等大国,周边小国更是时常被齐湣王欺负。齐湣王四处征伐的行为已经得罪了其他国家,其他国家的君主早就已经对齐湣王恨之入骨,一直寻找机会报复齐国。齐湣王又和秦昭襄王一起称东帝和西帝,齐湣王此举更加引起其他各国的仇恨。公元前286年,齐湣王又攻打宋国,并且一举吞掉宋国。齐湣王的征伐达到了顶峰,也在列国之间将人品败到了顶峰。齐湣王在列国之间已经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燕昭王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时机,合纵各国攻齐。其他五国都或多或少受过齐国的苦,其中四国直接出兵。楚国没有和其他五国联合出兵,而是在秦楚边境布置重兵,一方面牵制齐军,另一方面准备趁火打劫。如果只是燕国一国,断不敢公开挑战齐国。但是有其他五国撑腰的话,别说攻打齐国,就是攻打秦国也不在话下。上天给了燕昭王、乐毅一个这么好的平台,他们自然会好好利用。

齐湣王登基之后,在国外四处征伐,引得各国联合进攻。齐湣王在国内一样做了不少败人品之事。苏秦离开燕国,来到了齐国,并担任齐国的客卿。苏秦在齐国期间搞了不少破坏,比如建议齐湣王大兴土木。齐湣王竟然真的在齐国大兴土木,白白消耗了国力,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齐国强大的模式和秦国并不一样。秦国强大靠耕战,齐国强大靠鱼盐之利。秦国越战越强,齐国则越战老百姓的负担越重。齐湣王的争霸战争大大消耗齐国的国力,齐威王和齐宣王攒的那点家底也被消耗殆尽。齐湣王还是一个妒贤嫉能的君主,不少能力被迫离开了齐国,比如逼走了孟尝君田文。当时齐国民心不附,能臣被排挤。

燕昭王攻齐之时,齐国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燕国又一心复仇。弱小的燕国向强大齐国发起挑战,并一举打败了齐国。


依稀说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燕国的实力,是不足以和齐国单挑的。

实际上,燕国历史上基本都在被齐国按在地上摩擦。远的不说,

就是齐湣王老爸齐宣王时代,就曾派军攻破燕国,燕王哙、太子平及宰相子之都被杀死。齐国军队还进行烧杀淫掠,造成两国深刻的民族仇恨。

随后,燕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又以乐毅为亚卿主持国政,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将小小的燕国发展成战国的强国之一,具备历史上最强的实力。

而此时,齐湣王却犯了大错,打破了战国的平衡。

当时,战国基本是齐国、秦国、楚国三大强国争雄的时代,其余四国实力也只是略弱。

而齐湣王自认为实力强于其余各国,开始试图一家独大。

齐秦互帝,指前288年,秦国约请齐国,秦国称西帝,齐国称东帝。

前286年,齐国消灭宋国,并入自己版图。

宋国在当时是仅次于七雄的大国,曾经号称“五千乘之劲宋”。

齐湣王此举大大扩充了实力,却引发了秦国、楚国的愤恨,引发了赵国、魏国的恐惧,而燕国则感到时机已到。

借助齐湣王成为众矢之的的有利机会,乐毅联和其余五国出兵,以6打1的势头猛攻齐国。

齐国就算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是6个国家的对手。

济西之战中,常年战争的齐军疲惫不堪,离心离德,被联军一触即溃,主力被歼灭。

至此,齐国已经无力抵抗。燕军仅在六个月的时间,就攻取了齐国七十余城,只剩下莒(今山东莒县)和即墨(今山东省平度东南)两城未被攻克。齐湣王出逃至山东莒县,被名义上来救援的楚国将军淖齿杀死。

只是,战国的战争都是民族战争,燕国大军也无法有效控制齐国老百姓,最终还是败退回国。


萨沙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强大的齐国之所以阴沟里翻船,几乎被弱小的燕国打到灭国,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好日子过得太久了,现实不允许它继续独善其身。燕国只是抓住机会、顺势而为而已。

乱世之中,谁都别指望能独善其身,更别说你已便宜占尽。

自商鞅变法以来,虎狼般的秦国杀出关中,各诸侯国开始了苦日子。到了公元前288年,各国情况如下:

首当其冲的韩赵魏三国常年被秦国胖揍,曾经的霸主魏国更是被各国联手挖坑,直接堕落成了秦国士兵的军功提取机;

南方巨无霸楚国则被秦国的硬实力打击、阴谋诡计欺诈、时不时的和亲等多重组合拳打得晕头转向,大国架势全无;

原本偏居东北角的燕国理论上最安全,结果被齐国借着内乱直接车了一遍。

只有齐国,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数百年来积累的雄厚实力,不仅优哉游哉的置身乱局之外,甚至还时不时瞅准机会占占便宜,尤其依靠孙膑打残魏国、趁对方内乱收割燕国,使自己的大国之位空前稳固。在外交上,更是采取见风使舵的策略,不断在在与秦国连横、与其他五国合纵这两个政策间摇摆,看谁强大就连和其他国家收拾谁,颇有一番战国搅屎棍的德行。

公元前288年的冬天,秦昭襄王自封西帝,同时派人去齐国送齐王“东帝”的尊号。

猛一看,这是好事啊!齐国的地位得到了强秦的认可?并不是,这只能说明它已经被盯上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当各国互殴的头破血流,甚至连秦国自身也因连年战争喘不过气时,凭啥齐国四面逢源?这并不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他们等的只是一个机会。

一意孤行,齐泯王众叛亲离

公元前286年,齐国故技重施,趁乱吞并“小霸王“”宋国,国力再次大增,之前还谨小慎微的齐缗王也开始骄傲自大,志得意满,对本国的能力以及天下大势产生了严重的错觉。第二年,他派军往南入侵楚国、往西同时主动攻击韩赵魏三国,甚至想吞并周王室,自己取而代之,做华夏大地的天子。

不过还好,齐国并不缺脑袋正常的臣子,然而狐咺进谏,被当街斩首;陈举苦口婆心直言,则被处死在东城门。于是,齐国朝堂上各臣子噤若寒蝉,闭口不言。没了反对意见,齐王在作死的路上继续狂奔。

燕国牵头、诸侯各取所需,强齐终于被拖下水

而北边的燕国可没闲着。自从被齐国羞辱后,过去的近三十年里,燕昭王广招贤士,乐毅、剧辛等人才纷纷赴燕。君臣团结、卧薪尝胆的燕国逐渐恢复了元气,并且一心要报仇雪耻。

不过,与齐国这个传统强国相比,燕国的硬实力上还存在难以企及的差距。但眼下齐王对内对外的一系列丧心病狂之举,在燕王和乐毅看来无疑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公元前284年,在燕国的联络下,各国正式起兵:燕王封乐毅为上将军,将全国的精锐交给他统领;秦、赵、韩、魏四国也如约开拔。为了避免各自为战、被齐军各个击破,五国联军一致同意,所有兵马由乐毅全权统领;赵王甚至封乐毅为相,以示诚意。

大兵压境,齐王丝毫不敢怠慢,集中了全国的军力迎敌。双方在济水以西展开决战,齐军一败涂地。

初战告捷,各国开始分赃:秦、韩两国军队被乐毅遣回,魏军往南去抢占被齐国吞并的原宋国土地、赵军占领北边河间地区,乐毅自己则带领燕军长驱直入、杀向临淄。

这里有个疑问:秦国为什么这么乖?因为它的目的已经达到:削弱齐国、并且挑起东方六国之间的内斗。没有什么比这两个目标同时实现更让秦王满意的了。

接下来,毫无斗志的齐国几乎被乐毅全部占领,只剩下即墨和莒城顽强坚守;齐缗王则被打着救援旗号的楚将淖齿剥皮抽筋而死。

后来,由于田单等人的抵抗、燕国内部的矛盾,齐国躲过了灭顶之灾,并且成功复国。但经过这一打击后彻底元气大伤,并且与各国间出现了难以修复的裂痕,秦国再次成为了最大赢家。

因此,可以用以下两句俗语来形容齐国为什么会面临被燕国欺辱的惨状:

第一句是:人怕出名猪怕壮;

还有一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在赤膊上阵、以性命相搏的战国时期,各国国君无谨小慎微、战战兢兢。骄傲自大的齐缗王却昏招迭出,只能落得虎落平阳被犬欺的境地。


正史漫谈


既然提到了燕国向齐国复仇,那么就必须先说起齐国和燕国的恩怨。而说起燕国和齐国的恩怨,那就应该得从燕国的子之之乱说起。

子之之乱和燕、齐结仇

燕国燕王哙时期,燕王哙迷信儒家禅让学说,又在苏代和鹿毛寿等人的怂恿之下,燕王哙便将王位让给了子之。就这样,子之久名正言顺地行使着君王的权力。

可是这样一来,被夺走王位的太子平就不爽了。于是太子平便和将军市被谋划,想要杀死子之,即位为王。两个政权的争斗,伴随的必然是血雨腥风,因此燕国大乱。

燕国内乱,与燕国毗邻的齐国必然知晓。于是,当时的齐宣王便打着消灭子之匡扶燕国王室的旗号攻打燕国。

本来燕国人就因为子之篡位而恨之入骨,这下有人来帮忙了,自然是毫无抵触情绪。就这样,齐国军队几乎没有耗费太大的力气就攻占了燕国大量的土地。燕国和齐国也因此结下大仇。

随后,燕昭王即位,他本人对齐国恨之入骨,一直想找个机会报仇,并在齐闵王时期找到了这个机会。

齐闵王穷兵黩武,四处树敌,引起列国不满

齐国经过几代君王的细心治理,在齐闵王这一代达到巅峰。按理说,此时的燕国和齐国国力差距那是相当的大。燕国想要报仇,几乎是不可能的。结果,齐闵王的狂妄却给了燕昭王一个良好的机会。

齐闵王在位期间,国力确实很强,是仅次于秦国的国家,在某一段时间内更是和秦国并称为“东西二帝”。

可惜,齐闵王和秦昭襄王相比,终究是少了份隐忍。

本来三晋之国同齐国一样,都是篡位而来,这就使得齐国和三晋之国在大体上是同一阵线的。结果齐闵王色令智昏,在苏代的怂恿下居然前去讨伐宋国。

表面上,齐国消灭了宋国能够实力大增,实际上却打破了诸侯之间维持了多年的平衡,引起了诸侯们的恐慌。与此同时,宋国的被灭使得魏赵等国的重要领土都暴露在了齐国的视野之中,三晋之盟也随之破裂。

这对于燕昭王来说是一个良好的时机。于是,在燕昭王的号召下,秦、赵、韩、魏、楚等国纷纷响应,组成六国联军合纵伐齐。最终,乐毅带领联军连下齐国七十余城,重创了齐国,齐国也由此衰弱。

结束语

燕国复仇齐国,并非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在进行了大量的谋划之后进行的。齐闵王进攻宋国,就是玩过派去的间谍苏代怂恿的结果。

因此,尽管燕国的国力并没有齐国强大,但是有时候谋略比国力更加重要。


小云轩谈史


燕国并没有灭掉齐国,只是占领了70多座城池,军事重镇即墨和莒两座城池并没有攻下。对东方大国齐国来说,这也是前所未有的大败仗了,弱小的燕国敢向强大的齐国报仇,原因在于:

  一、齐闵王灭宋,诸侯眼红。宋国是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大国,末代君王宋康公在位时,一度打败了楚国、魏国;宋国地处中原腹地,交通要道,商业繁华,陶邑是天下闻名的富庶之地。如此大的一块肥肉,被齐国给吃了,其他国家怎么想?眼红啊!燕国一号召,其他国家就抄起家伙动手了。

二、齐闵王瞎指挥,联军实力过强。秦、赵来犯时,齐军也在积极备战,做好了准备,结果齐闵王脑袋发热,瞎指挥,硬要大将触子仓促出战迎敌,大军出发后,齐闵王有犹豫起来,致使军无战心;联军强大也是重要原因,比方说赵军指挥官就是名将廉颇。

  三、齐闵王嚣张跋扈、刚愎自用,失去了民心。齐闵王攻下宋国后,野心随之膨胀,就觉得自己太天才了,准备挥师东进,把周天子赶下台,自己来做;大臣劝谏时,不问青红皂白,拉出去就砍了。如此胡作非为,伤透了百姓的心,燕国过来时,就纷纷丢下武器,选择投降。

  四、燕国君臣卧薪尝胆,暗中准备了很久。燕国的这次行动,其实是报复齐国之前的暴行。子之之乱时,齐军假意帮忙,到了燕境后一路烧杀抢掠,犯下了滔天罪行。燕昭王上位后,招贤纳士,励精图治,暗中早就备好了刀枪,就等着时机到来。换句话说,齐国是挨了一记暗箭。

  总结:燕国能够重创齐国,一方面是齐王胡作非为,惹得天怒人怨,另一方面则是燕国早就做好了准备,联合其他国家,以泰山压顶之势攻击齐国。


feiguogong


燕国可以说是在战国七雄中存在感最弱的国家之一了,其国力也是远远不如秦、齐、赵、楚等大国的。而但就是这样一个弱燕最终却完成了重创强盛一时的大国齐国,完成了复仇大业。

燕国的亡国之恨

要讨论燕国为何有胆量向齐国复仇,就必须要谈一下燕国与齐国的深仇大恨。公元前318年(燕王哙二年),燕王哙将燕王的位置以“禅让”的名义给予相国子之,随着子之的上位,燕国统治集团内部迅速变得动荡不安起来。


趁着燕国发生内乱,燕国的邻国齐国决定发兵攻打燕国。齐军在匡章的带领下大举入侵燕国,史记载燕国当时“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君哙死,齐军大胜。”燕国就这样在短时间内迅速被齐军完全占领,但是迫于燕国民众的激烈反抗,以及其他各国不满齐国吞并燕国,齐军对进行了一番燕国大肆掠夺后退回了齐国。

而燕国之所以能够向齐国发动复仇之战,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因素。一、燕昭王的奋发图强以及燕国的蓬勃发展

在齐国退兵后,于公元前312年,燕公子职在赵国的护送下回到了的燕国,是为“燕昭王”。看着残破不堪、民生凋敝的燕国,燕昭王决意要复兴燕国。在这个强烈的信念支持下,燕昭王选贤任能,用了整整二十八年的时间,发展和积蓄国力,燕昭王与百姓同甘共苦,深受燕国百姓的爱戴。


燕国经过二十八年的休养生息,其国力早已经今非昔比,奠定了燕国军队能够向齐国开战的经济基础,没有燕昭王的努力,燕国就不可能完成复仇大业。

二、齐国的作死引来列国的征伐,燕国搭上了“五国伐齐”的顺风车。

如果仅仅凭借燕国一个国家的力量,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击败强大的齐国的。在燕昭王奋发图强的时候,天下大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齐国在此期间数次发对外动战争,并且借机吞并了富饶的宋国。


随着齐国吞并了宋国,齐国已经成为天下最具有危威胁的一个国家,天下的诸侯各国迅速结成了联盟,在秦、赵、燕三国的主导下,拉上了韩国和魏国于公元前284年 发动了声势浩大的五国伐齐之战。齐国以一国之力根本无力抵抗五国联军,齐军主力很快就全面溃败了,燕国于是大量攻占齐国国土,使齐国仅剩以即墨和莒城两座军事重镇,燕昭王终于完成了复仇大业。


浮沉的历史


首先齐国强大时特别招恨,喜欢仗势欺人,埋下了燕国报复的根源。前314年,燕王哙禅让于相邦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乱,失败被杀。齐国、中山国趁机伐燕,燕国大败几乎被灭,燕王哙和子之被杀。齐国退兵后,燕人拥立在韩为质的公子职,是为燕昭王。昭王即位后礼贤下士,筑黄金台,各国士人“争趋燕”。乐毅自赵国来,邹衍自齐国来,剧辛自赵国来。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又以乐毅为亚卿主持国政,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原本弱小的燕国成为一时之强。并且当时的燕昭王对齐国特别的仇视,一直决心报复,但燕国有了实力后也就有了报复的行动。

再者齐国尽管强大,但在战国时期强大只是相对的,齐国的强大使得其他国家的君王不安,并且齐国强大总是仗势欺人。所以在燕国对齐国进行报复行为时,其他诸侯国联合出兵帮助燕国。不然紧紧只有燕国对抗齐国也只是以卵击石。所以这场燕国和齐国的战争看似是燕国的复仇,其实只是诸侯国平衡各国实力,以及满足自身利益的安排,毕竟燕国在七国中一直没存在感,但是这场战争完美的阻止了齐国的强大。不然仅仅就燕国还是打不过齐国的!


野史共享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题干所说的历史事件是公元前284年由燕国牵头所促成的五国伐齐事件。作战中燕昭王命乐毅为上将军,统率燕、秦、韩、赵、魏五国军队联合攻齐。 想要了解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我们有必要来分析一下当时的背景。

燕国方面

此时燕国国君为燕昭王,燕昭王于齐国大举攻燕的乱世中即位。即位之后广招天下贤士,任命乐毅等一大批变法者改革内政,整饬军队。在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之后燕国实力大增。燕昭王每每想起自己尚未即位之时齐国的的趁虚而入,就不免心生憎恶,他一直在等待机会来复仇齐国。

齐国方面

齐国时任国君是齐闵王。齐国自春秋以来就一直是东方大国,进入到战国时期,虽然实力有所下降,但仍有一定的大国基础。齐威王时期,任命

邹忌进行变法。邹忌主张臣民进谏,革新政治,完善法律,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下,齐国重振往日雄风,国力逐渐强盛,后又经过齐宣王的治理,到齐闵王时期,国力已达到鼎盛。

五国伐齐的导火索是公元前284年,齐国派兵攻打宋国,使当时仅次于七大国的宋国灭国。经济富饶,军事强劲的宋国灭国使得齐国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在某种意义上打破了一种力量上的均衡,秦朝的崛起已成定势,其他国家,包括秦国都不愿看到另一个国家的再次崛起,尤其是位于中原的韩赵魏三国更不愿面对西有强秦东有盛齐的的局面。所以在面对燕昭王派来的说客时,他们毫不犹豫就同意了联合作战的方针。

在五国伐齐的军事行动中,乐毅率军一口气攻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导致齐国的势力只剩下莒城、即墨两座城池。随着其他诸国联军的撤去再加上这两座城池易守难攻,齐国依靠有利的地形和背靠大海的有利的供给条件,这一守就是五年。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继任者燕惠王听信谗言撤下乐毅主帅之位,而此时齐将田单趁燕国换帅之时联合当地军民同心作战,击退燕军,逐渐收复齐国失地,齐国终得以复国。但齐国经过这一浩劫,国力已大不如前,从此再无力在战国舞台上扬帆起势。

五国伐齐是战国时期的重大转折点,它不仅使当时开始有起势的燕齐两国又恢复沉寂,而且使得秦国的霸主地位更加的稳固。


小宋拾趣


有志者事竟成!乐毅率领五国联军攻占齐国70多城,齐国仅剩下两座城市。但是齐国出现了田单这样与乐毅旗鼓相当的名将。

被占领的地区都划归燕国的郡县,但是,这些郡县的人心很难收复。即使乐毅提出废苛政,尊重齐国人的习俗,但是乐毅并不是管理者,也不是统治者,只是统治集团任用的三军总司令。燕国的奴隶主贵族统治者肯定千方百计的剥削压榨齐国的人民,被占领地区的齐国的奴隶主贵族也不服从燕国的管理。

乐毅被换掉,燕国任命才能一般的将领统帅军队。(当然也有齐国反间计的原因)

其他四国的军队撤走,燕军势单力薄。

其他的诸侯国也不希望燕国这么强大,对燕国施加压力。而且齐国已经遭到严重削弱,对其他的诸侯国来说,齐国灭亡对它们没有好处。

信任乐毅的燕惠王死了,一朝天子一朝臣。乐毅最终被换掉。

燕国的进攻太顺利了,齐国人没反应过来就丢城弃地,就剩下2座城市的时候,齐国采取了拖延战术,燕国虽然占领了齐国大部分,但是齐国人的反抗不断,不能速战速决,齐国人卫国护土的决心,以及燕军的硬实力不是很强。再说齐国大国的底子还在,齐军也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哀兵必胜。


贾汪首富


引言: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北方,冰冷的易水河依然在不停的流淌着,在这河水旁边,一个衣着华丽的中年人正对着一块墓碑祭祀。“姬平兄长,你因为子之之乱而命丧黄泉,如今,子之伏法,可欺辱我燕国君臣百姓的恶齐还惶惶立于世上,愚弟筹谋良久,今日便要发兵灭齐,若兄长在天有灵,便保佑燕国一战功成!”说罢,深深地作了一个揖。面向南方,此刻心中百感交集。“恶齐,善恶到头终有报,今天,你的末日就要到了,寡人要让这天下,没有齐国的名字存在!”

在男子祭拜后不久,以大将乐毅为首的联军开始向齐国进发,复仇之战开始了!那个男子,就是燕国国君——燕昭王姬职!

燕昭王姬职剧照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没有存在感,也是最弱的国家,但就是这样一个弱国,却在战国中期敢于向强大的齐国挑战,原因何在?

一.趁火打劫结仇怨

实际上,燕国与齐国的仇怨由来已久,这还得从燕昭王的父亲燕王哙说起。因为迷信上古时期尧舜禹的禅让制,燕王哙弃宗法制于不顾,废掉太子姬平,把王位禅让给了权臣子之。子之为人暴虐,燕国百姓深受其苦,历史上称其为“子之之乱”。

燕王哙剧照

由于燕国发生内乱,这让他南方邻国齐国看到了机会,齐宣王命大将匡章为统帅,打着帮助燕国消灭内乱的旗号挥师入燕。燕国百姓因为饱受子之之苦,对齐军夹道欢迎,可是,燕国百姓没有想到,他们迎进来的不是救世主,而是一群恶狼!

齐军在燕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燕国彼时弱小,齐军直入燕国首都蓟城,俘虏了子之,杀害了燕王哙和太子平。除了齐国外,北方东胡和南方中山国也趁火打劫,燕国陷入灭国危机。两国的深仇大恨也就就此结下了!

二.卧薪尝胆谋发展

在燕国即将灭亡的时刻,赵国赵武灵王护送燕国质于赵的王子姬职回国继承王位,是为燕昭王。燕昭王对于齐国侵略自己的国家行为恨之入骨,但燕国弱小,对抗强大的齐国无异于以卵击石,燕昭王必须先让自身强大才可以复仇!

想要强国首先在于取人才,燕昭王听了老臣郭隗的“千金买骨”的故事,决定效仿先贤,厚待郭隗,同时在燕国修筑了一座富丽堂皇的露台宫殿,台上放置千金,并昭告天下:凡是有才之士皆可根据自己才能上台取金。故此台又名“黄金台”。



燕国名将乐毅

一时间,天下各国的名士纷纷入燕。名将乐毅,秦开,谋士邹衍,苏秦皆为燕昭王所用。燕昭王重用乐毅,积极改革燕国内政外交,短短数年时间,燕国实力大涨,成为战国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外强中干必有报

反观当时的齐国,可以称得上是当时天下的唯二强国,齐宣王时期齐国便以桂陵马陵两场战役把头号强国魏国拉下了马,等到齐缗王在位期间,齐国又连续击败三晋和楚国,并与西方的秦昭襄王并称“东西二帝”!

燕昭王派谋士苏秦入齐,名为投靠齐王,实际上是充当燕国的间谍。在苏秦的鼓动迎合下,好大喜功的齐缗王联合三晋,合纵伐秦,似乎想要一举击溃秦国,独霸天下!

齐缗王田地剧照

但齐缗王有自己的小算盘,他利用与三晋联合攻秦,牵制了他们大量的兵力,北方的燕国一直臣服于自己,南方的楚国其国君楚顷襄王是自己迎立的,此时的齐缗王开始了他真正的意图——灭宋!趁着诸侯各国在函谷关外打的热闹,一举吞下宋国这块肥肉。

宋国虽肥,却有毒,齐缗王吞下了宋国,齐国实力达到了顶峰,却因此得罪了秦赵魏韩等多个诸侯国,此时的齐国虽然看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覆灭之日不远矣!

四.五国伐齐终成功

眼看着齐国吞下了宋国惹了众怒,燕昭王等待的就是这一时刻,他派出使臣积极联络反齐诸侯国,最终达成合纵伐齐共识,一场轰轰烈烈的灭齐大战开始了!

秦国率先发难,大军抵达济西,齐缗王赶忙派遣大军抵抗。乐毅趁齐国主力与秦国对抗之时,率领联军南下直插齐国首都临淄,齐缗王慌忙组织兵力在济水河与联军对峙。但此时齐缗王依然自我感觉良好,强令齐军主动进攻,齐军被五国联军击溃,齐缗王被迫逃亡莒县,被楚将淖齿所杀。乐毅一鼓作气连续拿下齐国七十二座城池,齐国险些亡国。

五国伐齐示意图

几十年的卧薪尝胆,弱小的燕国终于扬眉吐气,洗刷了几十年前的那场耻辱。

结语:

燕国虽然弱小,却可以卧薪尝胆,隐忍不发,一直等待机会,待到天时地利人和具备之时一举发难,终获成功。而齐国趁火打劫,再加上连年征战,失信于诸侯,虽取得一时胜利却已经是强弩之末,终得报应。正如贾谊《过秦论》中所说那样——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